-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史传部
- 禅宗
- 先觉宗乘
先觉宗乘
宋待制潘良贵(嗣法佛灯珣)
待制潘良贵居士。字义荣。金华人。年四十回心祖闱。所至挂钵。随众参扣。后依佛灯。久之不契。因诉曰。良贵祇欲死去时如何。佛灯曰。好个封皮。且留着使用。而今不了不当。忽被他换却封皮。卒无整理处。公又以南泉斩猫儿话。问曰。某看此甚久。终未透彻。告和尚慈悲。佛灯曰。你祇管理会别人家猫儿。不知走却自家狗子。公於言下如醉醒。
宋侍郎李浩(嗣法天童华)
侍郎李浩。字德远。号正信。幼阅首楞严经。如游旧国。志而不忘。持橐后。造明果。投诚入室。应庵堪其胸曰。侍郎死后。向甚么处去。公骇然汗下。应庵喝出。公退参。不旬日竟跻堂奥。以偈寄同参严康朝曰。门有孙膑铺。家存甘贽妻。夜眠还蚤起。谁悟复谁迷。应庵见称善。有鬻胭脂者。亦久参应庵。颇自负。公赠之偈曰。不涂红粉自风流。往往禅徒到此休。透过古今圈缋后。却来这里吃拳头。
宋吴十三道人(嗣法开善谦)
建宁府仙州山。吴十三道人。每以己事。扣诸禅。及开善归。结茅於其左。遂往给侍。绍兴庚申。三月八日夜。适然启悟。占偈呈开善曰。元来无缝罅。触着便光辉。既是千金宝。何须弹雀儿。开善答曰。啐地折时真庆快。死生凡圣尽平沉。仙州山下呵呵笑。不负相期宿昔心。
先觉宗乘卷三
双髻释顿让订阅
先觉宗乘卷四
径山语风老人 圆信 较定
无地地主人 郭凝之 汇编
杨衒之
北魏杨衒之。为期城太守。早慕佛乘。达磨至魏。住禹门千圣寺。衒之问曰。弟子归心三宝。亦有年矣。而智慧昏蒙。尚迷真理。愿师慈悲开示宗旨。达磨说偈曰。亦不睹恶而生嫌。亦不观善而勤措。亦不舍智而近愚。亦不抛迷而就悟。达大道兮过量。通佛心兮出度。不与凡圣同躔。超然名之曰祖。衒之悲喜交并。曰惟愿久住世间。化导群有。
宋云
宋云。北魏使者。胡太后使同比丘慧生。如西域求佛经。行四千里。至赤岭。始出魏境。又西行再期。至乾罗国。得佛书百七十部而还。过[葸-十+夕]岭。见达磨只履翩翩独逝。云问。师何往。曰西天去。云归具说其事。时达磨先已死。门徒发其墓。但有只履而已。
向居士
向居士。幽栖林野。木食磵饮。北齐天保初。闻二祖盛化。乃致书曰。影由形起。响逐声来。弄影劳形。不识形为影本。扬声止响。不知声是响根。除烦恼而趋涅盘。喻去形而觅影。离众生而求佛果。喻默声而求响。故知迷悟一涂。愚智非别。无名作名。因其名则是非生矣。无理作理。因其理则争论起矣。幻化非真。谁是谁非。虚妄无实。何空何有。将知得无所得。失无所失。未及造谒。聊申此意。伏望答之。二祖回示曰。备观来意皆如实。真幽之理竟不殊。本迷摩尼谓瓦砾。豁然自觉是真珠。无明智慧等无异。当知万法即皆如。愍此二见之徒辈。申辞措笔作斯书。观身与佛不差别。何须更觅便无余。居士捧披祖偈。乃申礼觐。密承印记。
崔赵公
崔赵公。逸其名。问国一钦禅师曰。弟子今欲出家。得否。国一曰。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将相之所能为。公於是有省。
杨光庭
唐天宝三年。玄宗遣中使杨光庭。入司空山。采常春藤。因造本净禅师丈室。礼问曰。弟子慕道斯久。愿和尚慈悲。略垂开示。净曰。天下禅宗硕学。咸会京师。天使归朝。足可咨决。贫道隈山傍水。无所用心。光庭泣拜。净曰。休礼贫道。天使为求佛邪。问道邪。曰弟子智识昏昧。未审佛之与道。其义云何。净曰。若欲求佛。即心是佛。若欲会道。无心是道。曰云何即心是佛。净曰。佛因心悟。心以佛彰。若悟无心。佛亦不有。曰云何无心是道。净曰。道本无心。无心名道。若了无心。无心即道。光庭作礼信受。
杜鸿渐
杜鸿渐。字子巽。濮州濮阳人。家世奉佛。为灵武定策功臣。后以宰相镇抚益州。遣使诣白崖山。请无住禅师入城问法。曰弟子闻和尚说无忆无念无妄三句法门。未审是一是三。无住曰。无忆名戒。无念名定。无妄名慧。一心不生。即具戒定慧。非一非三也。公曰。后句妄字。莫是从心之忘乎。曰从女者是。公曰。有据否曰法句经云。若起精进心。是妄非精进。若能心不妄。精进无有涯。公又问。师还以三句示人否。无住曰。初心学人。还令息念。澄停识浪。水清影现。悟无念体。寂灭现前。无念亦不立也。於时庭树鸦鸣。无住问。相公闻否。曰闻。鸦去又问。今闻否。曰鸦去无声。云何言闻。无住曰。闻与不闻。非关闻性。有声之时。是声尘自生。无声之时。是声尘自灭。而此闻性。不随声生。不随声灭。悟此闻性。即免声尘之所流转。乃至色香味触。亦复如之。公喜跃称善。又问。何名第一义。第一义者。从何次第得入。无住曰。第一义无有次第。亦无出入。世谛一切有。第一义即无。诸法无性性。说名第一义。佛言。有法名俗谛。无性第一义。公曰。如师开示。实不可思议。公又曰。弟子性识微浅。昔因公暇。撰得起信论章疏两卷。可得称佛法否。无住曰。一切法。从本以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唯有一心。故名真如。今相公着言说相。着名字相。着心缘相。既着种种相。云何是佛法。公又问。云何不生。云何不灭。如何得解脱。无住曰。见境心不起。名不生。不生即不灭。既无生灭。即不被前尘所缚。当处解脱。不生名无念。无念即无灭。无念即无缚。无念即无脱。举要而言。识心即离念。见性即解脱。离识心见性外。更有法门证无上菩提者。无有是处。公曰。何名识心见性。无住曰。一切学道人。随念流浪。盖为不识真心。真心者。念生亦不顺生。念灭亦不依寂。不来不去。不定不乱。不取不舍。无为无相。活泼泼。平常自在。此心体毕竟不可得。无可知觉。触目皆如。无非见性也。公繇是益栖心禅悦。自蜀还。食千僧。大历四年。辞宰相。临终沐浴。命朝服加僧伽梨。剃须发。别众而逝。遗命依浮屠法焚躯。为塔以葬。不为封树。
邺侯李泌
邺侯李泌。微时在衡岳寺中读书。闻懒残禅师中宵梵唱。响彻山林。一夕公潜往道名瞻拜。残大诟曰。是将贼我。公拜益恭。残拨牛粪火中出一芋。以半授公啖之。公捧食再拜谢。残曰。慎勿多言。领取十年宰相。
张濆行者
南阳张濆行者。问於忠国师曰。承和尚说无情说法。某甲未体其事。乞和尚垂示。国师曰。汝若问无情说法。解他无情。方得闻我说法。汝但闻取无情说法去。
鱼军容
鱼军容。问於忠国师曰。师住白崖山。十二时中如何修道。国师唤童子来摩顶曰。惺惺直言惺惺。历历直言历历。已后莫受人谩。军容无语(密云悟代云。不问那知)。
李渤
李渤。字浚之。为江州刺史日。尝问归宗常禅师曰。须弥纳芥子即不问。如何是芥子纳须弥。归宗曰。人传使君读万卷书。是否。公曰然。归宗曰。摩顶至踵。如椰子大。万卷书向何处着。公有省。异日又问。一大藏教。明得个甚么边事。归宗举拳示之曰。还会么。曰不会。归宗曰。这个措大拳头也不识。曰请师指示。归宗曰。遇人即途中授与。不遇即世谛流布。
崔群
相国崔群。字敦诗。贝州武城人。被谗出为湖南观察使。至任。即访东寺如会禅师。问曰。师以何得。东寺曰。见性得。东寺方病眼。公曰。既云见性。其奈眼何。东寺曰。见性非眼。病眼何害。公稽首谢之。(法眼别云。是相公眼)公见鸟雀於佛头上放粪。乃问。鸟雀还有佛性也无。东寺曰有。公曰。为甚么向佛头上放粪。东寺曰。是伊为甚么不向鹞子头上放。
于頔
于頔。字允元。代人。宪宗朝。拜司空同平章事。初为襄州刺史。与居士庞道玄。相得甚欢。一日诣居士问疾。居士谓曰。但愿空诸所有。慎勿实诸所无。公尝问紫玉道通禅师。如何是黑风吹其船舫。漂堕罗剎鬼国。紫玉曰。于頔这客作汉。问恁么事作么。公失色。紫玉乃指曰。祇这便是漂堕罗剎鬼国也。公又问。如何是佛。紫玉唤相公。公应诺。紫玉曰。更莫别求。(天奇云。一呼一诺。宾主分明。因甚么却堕罗剎鬼国。皆因逐语随言。抛真弃觉。被这黑风扇鼓。万劫漂沈。焉得不为客作贱人。竖起拂子云。若向这里会得。顿出无明业海。免宿门前草庵)药山闻之曰。噫可惜于家汉。生埋向紫玉山中。公闻乃谒见药山。药山曰。闻相公在紫玉山中。大作佛事。是否。公曰不敢。承闻有语相救。今日特来。药山曰。有疑但问。公曰。如何是佛。药山召于頔。公应诺。药山曰。是甚么。公於此有省(招庆共罗山举次。招庆云。一等是道。甚是奇特。云泥有隔。罗山云。大师也不得草草。当时赖遇于相公。可中草窠里。若拨着个焦尾大虫何处有药山也。招庆云。作么生。罗山云。还知于相是锻了金么)。
韩愈
韩愈。字退之。贬潮州。后访灵山大颠宝通禅师。问曰。师春秋多少。大颠提起数珠曰。会么。公曰不会。大颠曰。昼夜一百八。公不晓。遂回。次日再来。至门前见首座。举前话问。意旨如何。首座扣齿三下。及见大颠理前问。大颠亦扣齿三下。公曰。原来佛法无两般。大颠曰。是何道理。公曰。适来问首座。亦如是。大颠乃召首座。是汝如此对否。首座曰是。大颠便打趂出院。(语风信拈云。大颠和尚。贼过后张弓。活埋他俗人。虽然如是。秖救得一半。颂云。夜深贼被狗子咬。墙洞慌忙补得好。补不好。长安几个知天晓)公一日又问曰。弟子军州事繁。佛法省要处。乞师一语。大颠良久。公罔措。时三平为侍者。乃敲禅床三下。大颠曰。作么。三平曰。先以定动。后以智拔。公乃曰。和尚门风高峻。弟子於侍者边。得个入处。
燕王
燕王至观音院。访赵州从谂禅师。师乃端坐不起。燕王问曰。人王尊耶。法王尊耶。师曰。若在人王。人王中尊。若在法王。法王中尊。燕王唯然。
王镕
王镕。帅真定。自称赵王。尝入东院。访赵州谂禅师。赵州不起。以手拍膝曰。会么。镕曰不会。赵州曰。自小持斋身已老。见人无力下禅床。镕尤加礼重。翌日令客将传语。赵州下禅床受之。侍者曰。和尚见大王来。不下禅床。今日军将来。为甚么却下禅床。赵州曰。非汝所知。第一等人来。禅床上接。中等人来。下禅床接。末等人来。三门外接。因侍者报。大王来也。赵州曰。万福大王。侍者曰。未到在。赵州曰。又道来也。镕问曰。和尚尊年。有几个齿在。赵州曰。祇有一个。镕曰。争吃得物。赵州曰。虽然一个。下下齩着。时镕奏到命服。赵州坚让不受。左右曰。大王为禅师佛法故。坚请师着此衣。赵州曰。老僧为佛法故。所以不着此衣。后寄拂子与镕曰。若问何处得来。便说老僧平生用不尽者。镕赞师像曰。碧溪之月。清镜中头。我师我化。天下赵州。
马大夫
马大夫。问赵州曰。和尚还修行也无。赵州曰。老僧若修行即祸事。大夫曰。和尚即不修行。教甚么人修行。赵州曰。大夫是修行底人。曰某甲何名修行。赵州曰。若不修行。争得扑在人王位中。喂得来赤冻红地。无有解出期。大夫乃下泪拜谢。
周员外
赵州问周员外。你还梦见临济也无。员外竖起拳。赵州曰。那边见。员外曰。这边见。赵州曰。什么处见临济。员外无对。赵州又问。员外什么处来。曰非来非去。赵州曰。不是老鸦飞来飞去。
刘相公
刘相公。入东院。见赵州扫地。问曰。大善知识。为甚么却扫尘。赵州曰。从外来。
竺尚书
竺尚书。问於长沙岑曰。蚯蚓斩为两段。两头俱动。未审佛性在阿那头。长沙曰。莫妄想。曰争奈动何。长沙曰。会即风火未散。尚书无对。(又皓月供奉问师。蚯蚓断为两段。两头俱动。未审佛性在阿那头。师曰。动与不动。是何境界。曰言不干典。非智者之所谈。祇如和尚言。动与不动是何境界。出自何经。师曰。灼然言不干典。非智者之所谈。大德岂不见首楞严云。当知十方无边不动虚空。并其动摇地水火风。均名六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复示偈曰。最甚深最甚深。法界人身便是心。迷者迷心为众色。悟时剎境是真心。法界二尘为实相。分明达此是知音)又谒长沙。长沙召尚书。尚。书应诺。长沙曰。不是尚书本命。曰不可离却即今祇对。别有第二主人。长沙曰。唤尚书作至尊得么。曰恁么总不祇对时。莫是弟子主人否。曰非但祇对与不祇对时。无始劫来。是个生死根本。有偈曰。学道之人不识真。祇为从前认识神。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妙喜曰。即今祗对者。既不是本来人。却唤甚么作本来人。良久曰。我恁么道。且作死马医)。
李军容
李军容。具公裳入沩山。参灵佑禅师。值师泥壁次。李直至师背后。端笏而立。沩山回首见。便侧泥盘作接泥势。李便转笏作进泥势。沩山便抛下泥盘。同归方丈(又别记。白侍郎至庐山。谒归宗常禅师。值归宗泥壁次。归宗问云。君子儒小人儒。白云。君子儒。归宗打泥柘一下。白遂过泥。归宗接得便用。良久云。莫便是快俊底白侍郎么。白云不敢。归祭云。祇有过泥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