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灯全书


  虔化廖氏子。八岁从师。二十五具戒。有相者睹其殊表。谓之曰。骨气非凡。当为法王之辅佐也。师遂参礼大寂。与百丈海。同为入室。皆承印记 一日大寂遣师诣长安。奉书于忠国师。国师问曰。汝师。说甚么法。师从东过西而立。国师曰。祇这个更别有。师却从西遇东边立。国师曰。这个是马师底。仁者作么生。师曰。早个呈似和尚了也。寻又送书上径山(语在国一章)属连帅路嗣恭。延请大寂居府。应期盛化。师回郡。得大寂付授衲袈裟 马祖灭后。众请开堂。李尚书尝问僧。马祖大师。有甚么言教。僧曰。大师或说即心即佛。或说非心非佛。李曰。总过这边。李却问师。马大师有甚么言教。师呼李翱。李应诺。师曰。鼓角动也 师普请次曰。因果历然。争奈何。争奈何。时。有僧出以手托地。师曰。作甚么。曰相救相救。师曰。大众这个师僧。犹较些子。僧拂袖便走。师曰。师子身中虫。自食师子肉 问。有问有答。宾主历然。无问无答时如何。师曰。怕烂却那 有俗士。问有天堂地狱否。师曰。有曰。有佛法僧宝否。师曰。有更有多问。尽答言有。曰和尚恁么道莫错否。师曰。汝曾见尊宿来耶。曰某甲曾参径山和尚来。师曰。径山向汝作么生道。曰。他道一切总无。师曰。汝有妻否。曰有。师曰。径山有妻否。曰无。师曰。径山和尚。道无即得。俗士礼谢而去 师元和甲午四月八日归寂。寿八十。腊五十宪宗谥大宣教禅师。穆宗重谥大觉禅师。塔曰元和。

  京兆府章敬寺怀晖禅师

  泉州谢氏子。初住定州柏岩。次住中条山。唐元和初。宪宗诏住上玄寺。上堂。至理亡言。时人不悉。强习他事。以为功能。不知自性元非尘境。是个微妙大解脱门。所有鉴觉。不染不碍。如是光明。未曾休废。曩劫至今。固无变易。犹如日轮。远近斯照。虽及众色。不与一切和合。灵烛妙明。非假锻炼。为不了故。取於物象。但如捏目妄起空华。徒自疲劳。枉经劫数。若能返照。无第二人。举措施为。不亏实相 问。心法双亡。指归何所。师曰。郢人无污徒劳运斤。曰请师不返之言。师曰。即无返句 百丈令僧来候。师上堂。次展坐具。礼拜了起来。拈师一只靸鞋。以衫袖拂却尘了。倒覆向下。师曰。老僧罪过 或问。祖师传心地法门。为是真如心。妄想心。非真非妄心。为是三乘教外别立心。师曰。汝见目前虚空么。曰信知常在目前人自不见。师曰。汝莫认影像。曰和尚作么生。师以手拨空三下。曰作么生即是。师曰。汝向后会去在 僧参。绕师三匝。振锡而立。师曰。是是。其僧又到南泉。亦绕南泉三匝。振锡而立。泉曰。不是不是。此是风力所转。终成败坏。僧曰。章敬道是。和尚为甚么道不是。泉曰。章敬即是是。汝不是 小师行脚回。师问曰。汝离此间。多少年耶。曰离和尚左右。将及八年。师曰。办得个甚么。小师。於地画一圆相。师曰。祇这个更别有。小师乃画破圆相。便礼拜。师曰。不是不是 僧问。四大五蕴身中。阿那个是本来佛性。师乃呼僧名。僧应诺师良久曰。汝无佛性。唐元和戊戌腊月示灭。塔於灞水。谥大觉禅师。大宝相之塔。

  越州大珠慧海禅师

  建州朱氏子。依越州大云智受业。初参马祖。祖问。从何处来。曰越州大云寺来。祖曰。来此拟须何事。曰来求佛法。师曰。我这里一物也无。求甚么佛法。自家宝藏不顾。抛家散走作么。曰阿那个是慧海宝藏。祖曰。即今问我者。是汝宝藏。一切具足。更无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外求。师於言下。自识本心。不由知觉。踊跃礼谢。师事六载。后以受业师老。遽归奉养。乃晦迹藏用。外示痴讷。自撰顿悟入道要门论一卷法侄玄晏。窃出呈马祖。祖览讫。告众曰。越州有大珠圆明。光透自在。无遮障处也。众中有知师。相推来越寻访依附。(时号大珠和尚)师谓曰。禅客我不会禅。并无一法可示於人。不劳久立。且自歇去。时学侣渐多。日夜叩激。事不得已。随问随答。其辩无碍 时有座主数人。来谒曰。拟伸一问。师还对否。师曰。深潭月影。在意撮摩。问如何是佛。师曰。清谭对面。非佛而谁。众皆茫然。僧良久又问。师说何法度人。师曰。贫道未曾有一法度人。曰禅师家浑如此。师却问大德说何法度人。曰讲金刚经。师曰。讲几座来。曰二十余座师曰。此经是阿谁说。僧抗声曰。禅师相弄。岂不知是佛说耶。师曰。若言如来有所说法。则为谤佛。是人不解我所说义。若言此经不是佛说。则是谤经。请大德说看。僧无对。师少顷又问。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大德。且道阿那个是如来。曰某甲到此却迷去。师曰。从来未悟。说甚却迷。曰请禅师为说。师曰。大德讲经二十余座。却不识如来。僧礼拜曰。愿垂开示。师曰。如来者。是诸法如义。何得忘却。曰是诸法如义。师曰。大德。是亦未是。曰经文分明。那得未是。师曰。大德如否。曰如。师曰。木石如否。曰如。师曰。大德如同木石如否。曰无二。师曰。大德与木石何别。僧无对。良久却问。如何得大涅盘。师曰。不造生死业。曰如何是生死业。师曰。求大涅盘。是生死业。舍垢取净。是生死业。有得有证。是生死业。不脱对治门。是生死业。曰云何即得解脱。师曰。本自无缚。不用求解。直用直行。是无等等。曰禅师如和尚者。实谓希有。礼谢而去 有行者问。即心即佛。那个是佛。师曰。汝疑那个不是佛指出看。者无对。师曰。达即徧。境是不悟。永乖疎 律师法明。谓师曰。禅师家多落空。师曰却是座主家落空。明大惊曰。何得落空。师曰。经论是纸墨文字。纸墨文字者。俱是空。设於声上。建立名句等法。无非是空座主执滞教体。岂不落空。明曰。禅师落空否。师曰。不落空。明曰。何得却不落空。师曰。文字等。皆从智慧而生。大用现前。那得落空。明曰。故知一法不达。不名悉达。师曰。律师不唯落空。兼乃错会名言。明作色曰。何处是错处。师曰。未辨华竺之音。如何讲说。明曰。请禅师指出错处。师曰。岂不知悉达是梵语耶。明虽省过。而心犹愤然。(梵语具云婆曷剌他悉陀。中国翻云一切义成。旧云悉达多。犹是讹略梵语也)又问。夫经律论是佛语。读诵依教奉行。何故不见性。师曰。如狂狗趂块。师子齩人。经律论是性用。读诵者是性法。明曰。阿弥陀佛。有父母及姓否。师曰。阿弥陀。姓憍尸迦。父名月上。母名殊胜妙颜。明曰。出何教文。师曰。出鼓音王经。法明礼谢赞叹而退 三藏法师问。真如有变易否。师曰。有变易。藏曰。禅师错也。师却问。三藏有真如否。曰有。师曰若无变易。决定是凡僧也。岂不闻。善知识者。能回三毒为三聚净戒。回六识为六神通。回烦恼作菩提。回无明为大智。真如若无变易。三藏真是自然外道也。藏曰。若尔者。真如即有变易也。师曰。若执真如有变易。亦是外道。曰禅师适来。说真如有变易。如今又道不变易。如何即是的当。师曰。若了了见性者。如摩尼珠现色。说变亦得。说不变亦得。若不见性人。闻说真如变易。便作变易解会。说不变易。便作不变易解会。藏曰。故知南宗实不可测 道流问。世间还有法过於自然否。师曰有。曰何法过得。师曰。能知自然者。曰元气是道不。师曰。元气是元气。道是道。曰若如是者。则应有二也。师曰。知无两人。又问。云何为邪。云何为正。师曰。心逐物为邪。物从心为正 源律师问。和尚修道。还用功否。师曰用功。曰如何用功。师曰。饥来吃饭。困来即眠。曰一切人总如是。同师用功否。师曰不同。曰何故不同。师曰。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也。律师杜口 韫光问。禅师自知生处否。师曰。未曾死。何用论生。知生即是无生。法无离生。法无有生。祖师曰。当生即不生。曰不见性人。亦得如此否。师曰。自不见性。不是无性。何以故。见即是性。无性不能见。识即是性。故名识性。了即是性。唤作了性。能生万法。唤作法性。亦名法身。马鸣祖师曰。所言法者。谓众生心。若心生故。一切法生。若心无生。法无从生。亦无名字。迷人不知法身无象。应物现形。遂唤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华。无非般若。黄华若是般若。般若即同无情。翠竹若是法身。法身即同草木。如人吃笋。应总吃法身也。如此之言。宁堪齿录。对面迷佛。长劫希求。全体法中。迷而外觅。是以解道者。行住坐卧。无非是道。悟法者。纵横自在。无非是法。光又问。太虚能生灵智否。真心缘於善恶否。贪欲人是道否。执是执非人。向后心通否。触境生心人。有定否。住寂寞人。有慧否。怀傲物人。有我否。执空执有人。有智否。寻文取证人。苦行求佛人。离心求佛人。执心是佛人。此智称道否。请禅师一一为说。师曰。太虚不生灵智。真心不缘善恶。嗜欲深者机浅。是非交争者未通。触境生心者少定。寂寞忘机者慧沉。傲物高心者我壮。执空执有者皆愚。寻文取证者益滞。苦行求佛者俱迷。离心求佛者外道。执心是佛者为魔。曰。若如是。毕竟无所有也。师曰。毕竟是大德不是。毕竟无所有。光踊跃。礼谢而去 问。儒释道三教同异如何。师曰。大量者用之即同。小机者执之即异。总从一性上起用。机见差别成三。迷悟由人。不在教之同异也。

  洪州百丈山惟政禅师

  有老宿。见日影透窗问师。为复窗就日。日就窗。师曰。长老房中有客归去好 师问南泉。诸方善知识。还有不说似人底法也无。曰有。师曰。作么生。曰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师曰。恁么则说似人了也。曰某甲即恁么。和尚作么生。师曰。我又不是善知识。争知有说不说底法。曰某甲不会。请和尚说。师曰。我太煞与汝说了也 僧问。如何是佛佛道齐。师曰。定也 师因入京路逢官人吃饭。忽见驴鸣。官人召曰。头陀师举头。官人却指驴。师却指官人。

  洪州泐潭法会禅师

  问马祖。如何是祖师西来意。祖曰。低声近前来。向汝道。师便近前。祖打一掴曰。六耳不同谋。且去来日来。师至来日。独入法堂。曰请和尚道。祖曰。且去。待老汉上堂出来问。与汝证明。师忽有省。遂曰。谢大众证明。乃绕法堂一匝便去。

  池州杉山智坚禅师

  初与归宗南泉行脚时。路逢一虎。各从虎边过了。泉问归宗。适来见虎。似个甚么。宗曰。似个猫儿。宗却问师。师曰。似个狗子。又问南泉。泉曰。我见似个大虫 师吃饭次。南泉收生饭乃曰。生聻。师曰无生。泉曰。无生犹是末。泉行数步。师召曰。长老。泉回头曰作么。师曰。莫道是末 普请择蕨次。南泉拈起一茎曰。这个大好供养。师曰。非但这个。百味珍馐。他亦不顾。泉曰。虽然如是。个个须尝过始得 僧问。如何是本来身。师曰。举世无相似。

  洪州泐潭惟建禅师

  一日在法堂后坐禅。马祖见乃吹师耳两吹。师起见是祖。却复入定。祖归方丈。令侍者持一椀茶与师。师不顾。便自归堂。

  澧州苕溪道行禅师

  尝曰。吾有大病。非世所医 僧问。如何修行。师曰。好个阿师莫客作。曰毕竟如何。师曰。安置即不堪。问如何是正修行路。师曰。涅盘后有。曰。如何是涅盘后有。师曰。不洗面。曰学人不会。师曰。无面得洗。

  抚州石巩慧藏禅师

  本以弋猎为务。恶见沙门。因逐鹿。从马祖庵前过。祖乃逆之。师遂问。还见鹿过否。祖曰。汝是何人。曰猎者。祖曰。汝解射否。曰解射。祖曰。汝一箭射几个。曰。一箭射一个。祖曰。汝不解射。曰和尚解射否。祖曰。解射。曰一箭射几个。祖曰。一箭射一群。曰彼此生命。何用射他一群。祖曰。汝既知如是。何不自射。曰若教某甲自射。直是无下手处。祖曰。这汉。旷劫无明烦恼。今日顿息。师掷下弓箭。投祖出家。一日在厨作务次。祖问。作甚么。曰牧牛。祖曰。作么生牧。曰一回入草去。蓦鼻拽将回。祖曰。子真牧牛。师便休 师住后。常以弓箭接机。(载三平章)师问西堂。汝还解捉得虚空么。堂曰捉得。师曰。作么生捉。堂以手撮虚空。师曰。汝不解捉。堂却问师。兄作么生捉。师把西堂鼻孔拽。堂作忍痛声。曰太煞拽人鼻孔。直欲脱去。师曰。直须恁么捉虚空始得 众参次。师曰。适来底甚么处去也。有僧曰在。师曰。在甚么处。僧弹指一声 问。如何免得生死。师曰。用免作甚么。曰如何免得。师曰。这底不生死。

  江西北兰让禅师

  湖塘亮长老问。承闻师兄画得先师真暂请瞻礼。师以两手擘胸开示之。亮便礼拜。师曰。莫礼莫礼。亮曰。师兄错也。某甲不礼师兄。师曰。汝礼先师真那。亮曰。因甚么教莫礼。师曰。何曾错。

  袁州南源道明禅师

  上堂。快马一鞭。快人一言。有事何不出头来。无事各自珍重。僧问。一言作么生。师乃吐舌曰。待我有广长舌相。即向汝道 洞山参。方上法堂。师曰。己相见了也。山便下去。明日却上。问曰。昨日已蒙和尚慈悲。不知甚么处是与某甲己相见处。师曰。心心无间断。流入於性海。山曰。几合放过 山辞。师曰。多学佛法。广作利益。山曰。多学佛法即不问。如何是广作利益。师曰。一物莫违 问。如何是佛。师曰。不可道你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