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史传部
- 禅宗
- 五灯会元
五灯会元
楼子和尚
不知何许人也。遗其名氏。一日偶经游街市间。於酒楼下整袜带次。闻楼上人唱曲云。你既无心我也休。忽然大悟。因号楼子焉。
神照本如法师
尝以经王请益四明尊者。者震声曰。汝名本如。师即领悟。作偈曰。处处逢归路。头头达故乡。本来成现事。何必待思量。
临安府上竺圆智证悟法师
台州林氏子。依白莲仙法师。问具变之道。莲指行灯曰。如此灯者。离性绝非。本自空寂。理则具矣。六凡四圣。所见不同。变则在焉。师不契。后因扫地诵法华经。至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始谕旨。告莲。莲然之。师领徒以来。尝患本宗学者囿於名相。胶於笔录。至以天台之传为文字之学。南宗鄙之。乃谒护国此庵元禅师。夜语次。师举东坡宿东林偈。且曰。也不易到此田地。庵曰。尚未见路径。何言到耶。曰。祇如他道。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若不到此田地。如何有这个消息。庵曰。是门外汉耳。曰。和尚不吝。可为说破。庵曰。却秖从这里猛着精彩觑捕看。若觑捕得他破。则亦知本命元辰落着处。师通夕不寐。及晓锺鸣。去其秘畜。以前偈别曰。东坡居士太饶舌。声色关中欲透身。溪若是声山是色。无山无水好愁人。特以告此庵。庵曰。向汝道是门外汉。师礼谢。未几。有化马祖殿瓦者。求语发扬。师书曰。寄语江西老古锥。从教日炙与风吹。儿孙不是无料理。要见冰消瓦解时。此庵见之。笑曰。须是这阇黎始得。
本嵩律师
因无为居士杨杰请问宣律师所讲毗尼性体。师以偈答曰。情智何尝异。犬吠蛇自行。终南的的意。日午打三更。
昔有一老宿。一夏不为师僧说话。有僧叹曰。我秖恁么空过一夏。不敢望和尚说佛法。得闻正因两字也得。老宿闻。乃曰。阇黎莫嘶速。若论正因。一字也无。道了叩齿云。适来无端。不合与么道。邻壁有一老宿闻曰。好一釜羹。被一颗鼠粪污却(雪窦代云。谁家釜里无一两颗)。
昔有一僧。在经堂内不看经。每日打坐。藏主曰。何不看经。僧曰。某甲不识字。主曰。何不问人。僧近前。叉手鞠躬曰。这个是甚么字。主无对(大通本代云。大道不识)。
昔有一老宿。住庵。於门上书心字。於窗上书心字。於壁上书心字(法眼云。门上但书门字。窗上但书窗字。壁上但书壁字。玄觉云。门上不要书门字。窗上不要书窗字。壁上不要书壁字。何故。字义炳然)。
昔有二庵主。住庵。旬日不相见。忽相会。上庵主问下庵主。多时不相见。向甚么处去。下庵主曰。在庵中造个无缝塔。上庵主曰。某甲也要造一个。就兄借取塔样子。下庵主曰。何不早说。恰被人借去了也(法眼云。且道是借他样。不借他样)。
昔有一庵主。见僧来竖起火筒曰。会么。曰。不会。主曰。三十年用不尽底。僧却问。三十年前用个甚么。主无对(归宗柔代云。也要知)。
昔有一老宿。因江南国主问。予有一头水牯牛。万里无寸草。未审向甚么处放。宿无对(归宗柔代云。好处放)。
昔有一老宿。问僧。甚么处来。僧曰。牛头山礼拜祖师来。宿曰。还见祖师么。僧无对。(归宗柔代云。大似不相信)。
昔有一老宿。有偈曰。五蕴山头一段空。同门出入不相逢。无量劫来赁屋住。到头不识主人公。(有老宿云。既不识他。当初问甚么人赁)。
僧问老宿。如何是密室中人。老宿曰。有客不答话(玄沙云。何曾密。归宗柔别老宿云。你因甚么得见)。
昔有一老宿。因僧问。魂兮归去来。食我家园葚。如何是家园葚(玄觉代云。是亦食不得。法灯云。污却你口)。
昔有一老宿。曰。祖师九年面壁。为访知音。若恁么会得。吃铁棒有日在。又一老宿曰。祖师九年面壁。何不惭惶。若恁么会得。更买草鞋行脚三十年(琅琊觉云。既不然。且道祖师面壁意作么生。良久云。欲得不招无间业。莫谤如来正法轮)。
昔有一老宿。因僧问。师子捉兔亦全其力。捉象亦全其力。未审全个甚么力。老宿曰。不欺之力(法眼别云。不会古人语)。
昔有一老宿。曰。这一片田地分付来多时也。我立地待汝构去(法眼云。山僧如今坐地。待汝构去。还有道理也无。那个亲。那个踈。试裁断看)。
昔有老宿。畜一童子。并不知轨则。有一行脚僧到。乃教童子礼仪。晚间见老宿外归。遂去问讯。老宿怪讶。遂问童子曰。阿谁教你。童曰。堂中某上座。老宿唤其僧来。问。上座傍家行脚。是甚么心行。这童子养来二三年了。幸自可怜生。谁教上坐教坏伊。快束装起去。黄昏雨淋淋地。被趂出(眼云。古人恁么显露些子家风。甚怪。且道意在於何)。
昔有僧到曹溪。时守衣钵僧提起衣曰。此是大庾岭头提不起底。僧曰。为甚么在上座手里。僧无对(云门云。彼此不了。又云。将谓是师子儿)。
昔有僧因看法华经至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忽疑不决。行住坐卧。每自体究。都无所得。忽春月闻莺声。顿然开悟。遂续前偈曰。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春至百花开。黄莺啼柳上。
昔有老宿问一座主。疏钞解义。广略如何。主曰。钞解疏。疏解经。宿曰。经解甚么。主无对。
昔高丽国。来钱塘刻观音圣像。及舁上船。竟不能动。因请入明州开元寺供养。后有设问。无剎不现身。圣像为甚不去高丽国(长庆棱云。现身虽普。睹相生偏。法眼别云。识得观音未)。
泗州塔前。一僧礼拜。有人问。上座日日礼拜。还见大圣么(法眼代云。汝道礼拜是甚么义)。
泗州塔头侍者。及时锁门。有人问。既是三界大师。为甚么被弟子锁。侍者无对(法眼代云。弟子锁。大师锁。法灯代云。还我锁匙来。又老宿代云。吉州锁。虔州锁)。
圣僧像被屋漏滴。有人问僧。既是圣僧。为甚么有漏。僧无对(韶国师代云。无漏不是圣僧)。
有人问。僧点甚么灯。僧曰。长明灯。曰。甚么时点。曰。去年点。曰。长明何在。僧无语。(长庆棱代云。若不如此。知公不受人谩。法眼别云。利动君子)。
有座主念弥陀名号次。小师唤和尚。及回顾。小师不对。如是数四。和尚叱曰。三度四度唤。有甚么事。小师曰。和尚几年唤他即得。某甲才唤便发业(法灯代云。咄叱)。
有僧与童子上经了。令持经着函内。童子曰。某甲念底。着向那里(法灯代云。汝念甚么经)。
一僧注道德经。人问曰。久向大德注道德经。僧曰。不敢。曰。何如明皇(法灯代云。是弟子)。
有僧入冥见地藏菩萨。藏问。你平生修何业。僧曰。念法华经。曰。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为是说。是不说。僧无对(归宗柔代云。此回归去。敢为流通)。
盐官会下有一主事僧。忽见一鬼使来追。僧告曰。某甲身为主事。未暇修行。乞容七日得否。使曰。待为白王。若许即七日后来。不然。须臾便至。言讫不见。至七日后。复来。觅其僧。了不可得。后有人举问一僧。若被觅着时。如何抵拟他(洞山代云。被他觅得也)。
台州六通院僧欲渡船。有人问。既是六通。为甚么假船。僧无对(天台韶国师代云。不欲惊众)。
洪州太守宋令公。一日大宁寺僧陈乞请第二座开堂。公曰。何不请第一座。众无语(法眼代云。不劳如此)。
江南相冯延巳与数僧游锺山。至一人泉。问。一人泉许多人争得足。一僧对曰。不教欠少。延巳不肯。乃别曰。谁人欠少(法眼别云。谁是不足者)。
官人问。僧名甚么。曰。无拣。官人曰。忽然将一椀沙与上座。又作么生。曰。谢官人供养。(法眼别云。此犹是拣底)。
广南有僧住庵。国主出猎。左右报庵主。大王来。请起。主曰。非但大王来。佛来亦不起。王问。佛岂不是汝师。主曰。是。王曰。见师为甚么不起(法眼代云。未足酬恩)。
福州洪塘桥上有僧列坐。官人问。此中还有佛么。僧无对(法眼代云。汝是甚么人)。
昔有官人入镇州天王院。睹神像。因问院主曰。此是甚么功德。曰。护国天王。曰。秖护此国。徧护余国。曰。在秦为秦。在楚为楚。曰。腊月二十九日打破镇州城。天王向甚处去。主无对。
昔有官人作无鬼论。中夜挥毫次。忽见一鬼出云。汝道无我。聻(五祖演云。老僧当时若见。但以手作鹁鸩觜。向伊道。谷呱呱)。
昔有道流。在佛殿前背佛而坐。僧曰。道士莫背佛。道流曰。大德本教中道。佛身充满於法界。向甚么处坐得。僧无对(法眼代云。识得汝)。
有一行者。随法师入佛殿。行者向佛而唾。师曰。行者少去就。何以唾佛。者曰。将无佛处来与某甲唾。师无对(沩山云。仁者却不仁者。不仁者却仁者。仰山代法师云。但唾行者。又云。行者若有语。即向伊道。还我无行者处来)。
死鱼浮於水上。有人问僧。鱼岂不是以水为命。僧曰。是。曰。为甚么却向水中死。僧无对。(杭州天龙机和尚代云。是伊为甚么不去岸上死)。
鹞子趂鸽子。飞向佛殿栏干上颤。有人问僧。一切众生。在佛影中常安常乐。鸽子见佛为甚么却颤。僧无对(法灯代云。怕佛)。
昔有一僧去覆船。路逢一卖盐翁。僧问。覆船路向甚么处去。翁良久。僧再问。翁曰。你患聋那。僧曰。你向我道甚么。翁曰。向你道覆船路。僧曰。翁莫会禅么。翁曰。莫道会禅。佛法也会尽。僧曰。你试说看。翁挑起盐篮。僧曰。难。翁曰。你唤这个作甚么。僧曰。盐。翁曰。有甚么交涉。僧曰。你唤作甚么。曰。不可更向你道是盐。
昔有婆子供养一庵主。经二十年。常令一二八女子送饭给侍。一日。令女子抱定。曰。正恁么时如何。主曰。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气。女子举似婆。婆曰。我二十年祗供养得个俗汉。遂遣出。烧却庵。
昔有一僧参米胡。路逢一婆住庵。僧问。婆有眷属否。曰。有。僧曰。在甚么处。曰。山河大地。若草若木。皆是我眷属。僧曰。婆莫作师姑来否。曰。汝见我是甚么。僧曰。俗人。婆曰。汝不可是僧。僧曰。婆莫混滥佛法好。婆曰。我不混滥佛法。僧曰。汝恁么。岂不是混滥佛法。婆曰。你是男子。我是女人。岂曾混滥。
庞行婆。入鹿门寺设斋。维那请意旨。婆拈梳子插向鬓后曰。回向了也。便出去。
温州陈道婆。尝徧扣诸方名宿。后於长老山净和尚语下发明。有偈曰。高坡平顶上。尽是采樵翁。人人尽怀刀斧意。不见山花映水红。
昔有施主妇人入院。行众僧随年钱。僧曰。圣僧前着一分。妇人曰。圣僧年多少。僧无对(法眼代云。心期满处即知)。年秖供养得个俗汉。遂遣出。烧却庵。
昔有一僧参米胡。路逢一婆住庵。僧问。婆有眷属否。曰。有。僧曰。在甚么处。曰。山河大地。若草若木。皆是我眷属。僧曰。婆莫作师姑来否。曰。汝见我是甚么。僧曰。俗人。婆曰。汝不可是僧。僧曰。婆莫混滥佛法好。婆曰。你是男子。我是女人。岂曾混滥。
庞行婆。入鹿门寺设斋。维那请意旨。婆拈梳子插向髻后曰。回向了也。便出去。
温州陈道婆。尝徧扣诸方名宿。后於长老山净和尚语下发明。有偈曰。高坡平顶上。尽是采樵翁。人人尽怀刀斧意。不见山花映水红。
昔有施主妇人入院。行众僧随年钱。僧曰。圣僧前着一分。妇人曰。圣僧年多少。僧无对(法眼代云。心期满处即知)。
五灯会元卷第六
五灯会元卷第七
青原下二世
石头迁禅师法嗣
荆州天皇道悟禅师
婺州东阳张氏子。神仪挺异。幼而生知。年十四。恳求出家。父母不听。遂损减饮膳。日才一食。形体羸悴。父母不得已而许之。依明州大德披削。二十五诣杭州竹林寺具戒。精修梵行。推为勇猛。或风雨昏夜。宴坐丘冢。身心安静。离诸怖畏。一日。游余杭。首谒径山国一受心法。服勤五载。后参马祖。重印前解。法无异说。依止二夏。乃谒石头而致问曰。离却定慧。以何法示人。头曰。我这里无奴婢。离个甚么。曰。如何明得。头曰。汝还撮得虚空么。曰。恁么则不从。今日去也。头曰。未审汝早晚从那边来。曰。道悟不是那边人。头曰。我早知汝来处也。曰。师何以赃诬於人。头曰。汝身见在。曰。虽然如是。毕竟如何示於后人。头曰。汝道谁是后人。师从此顿悟。罄殚前二哲匠言下有所得心。后卜荆州当阳紫陵山。学徒驾肩接迹。都人士女。向风而至。时崇业寺上首以状闻於连师。迎入城。郡之左有天皇寺。乃名蓝也。因火而废。主僧灵鉴将谋修复。乃曰。苟得悟禅师为化主。必能福我。乃中宵潜往哀请。肩舁而至。时江陵尹右仆射裴公稽首问法。致礼勤至。师素不迎送。客无贵贱。皆坐而揖之。裴公愈加归向。由是石头法道盛矣。师因龙潭问。从上相承底事如何。师曰。不是明汝来处不得。潭曰。这个眼目。几人具得。师曰。浅草易为长芦。僧问。如何是玄妙之说。师曰。莫道我解佛法好。曰。争奈学人疑滞何。师曰。何不问老僧。曰。即今问了也。师曰。去。不是汝存泊处。元和丁亥四月示疾。命弟子先期告终。至晦日大众问疾。师蓦召典座。座近前。师曰。会么。曰。不会。师拈枕子抛於地上。即便告寂。寿六十。腊月三十五。以其年八月五日。塔于郡东(按景德传灯录称。青原下出石头迁。迁下出天皇悟。悟下出龙潭信。信下出德山鉴。鉴下出雪峰存。存下出云门偃.玄沙备。备再传为法眼益。皆谓云门.法眼二宗来自青原石头。虽二家儿孙。亦自谓青原石头所自出。不知其差悞所从来久矣。道悟同时有二人。一住荆南城西天王寺。嗣马祖。一住荆南城东天皇寺。嗣石头。其下出龙潭信者。乃马祖下天王道悟。非石头下天皇道悟也。何以明之。按唐正议大夫户部侍郎平章事荆南节度使丘玄素所撰天王道悟禅师碑云。道悟。渚宫人。姓崔氏。子玉之后胤也。年十五依长沙寺昙翥律师出家。二十三诣嵩山受戒。三十参石头频沐指示。曾未投机。次谒忠国师。三十四与国师侍者应真南还谒马祖。祖曰。识取自心本来是佛。不属渐次。不假修持。体自如如。万德圆满。师於言下大悟。祖嘱曰。汝若住持。莫离旧处。师蒙旨已。便返荆门。去郭不远。结草为庐。后因节使顾问左右。申其端绪。节使亲临访道。见其路隘。车马难通。极自荒榛。曾未修削。睹兹发怒。令人擒师。抛於水中。旌旆才归。乃见徧衙火发。内外烘焰。莫可近之。唯闻空中声曰。我是天王神。我是天王神。节使回心设拜。烟焰都息。宛然如初。遂往江边。见师在水。都不湿衣。节使重伸忏悔迎请。在衙供养。於府西造寺。额号天王。师常云。快活。快活。及临终时。叫苦。苦。又云。阎罗王来取我也。院主问曰。和尚当时被节度使抛向水中。神色不动。如今何得恁么地。师举枕子云。汝道当时是。如今是。院主无对。便入灭。当元和三年戊子十月十三日也。年八十二。坐六十三夏。嗣法一人。曰崇信。即龙潭也。城东天皇道悟禅师者。协律郎符载撰碑。乃与景德传灯合其碑云。道悟。姓张氏。婺州东阳人。十四出家。依明州大德祝发。二十五受戒於杭州竹林寺。初参国一。留五年。大历十一年。隐於大梅山。建中初。谒江西马祖。二年参石头。乃大悟。遂隐当阳紫陵山。后於荆南城东有天皇废寺。灵鉴请居之。元和二年丁亥四月十三日。以背痛入灭。年六十。坐三十五夏。法嗣三人。曰慧真。曰文赍。曰幽闲。今荆南城东有天皇[菤-(券-刀)+大]存焉。唐闻人归登。撰南岳让禅师碑。列法孙数人於后。有天王道悟名。圭峰答裴相国宗趣状。列马祖法嗣六人。首曰江陵道悟。权德舆撰马祖塔铭。载弟子慧海智藏等十一人。道悟其一也。又吕夏卿张无尽着书皆称道悟嗣马祖。宗门反以为悞。然佛国白续灯录。叙雪窦显为大寂九世孙。祖源通要录中。收为马祖之嗣。达观颕以丘玄素碑证之。疑信相半。盖独见丘玄素碑。而未见符载碑耳。今以二碑参合。则应以天皇道悟嗣石头。以慧真.文责.幽闲嗣之。而於马祖法嗣下增入天王道悟。以龙潭.崇信嗣之。始为不差悞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