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史传部
- 杂传
- 名公法喜志
名公法喜志
周彦伦
周颙。子彦伦。建康人。颙於锺山西立隐舍。清贫寡欲。终日长蔬。王俭问曰。山中何所食。颙曰。赤米白盐。绿葵紫蓼。后应诏出仕。累官国子博士。明帝颇好玄理。而所为多惨毒。颙不为显谏。輙诵经中因缘罪福之事。帝亦为之少止。太子尝问颙卿精何如胤。颙曰三涂八难。共所未免。然各有累。太子曰其累伊何。颙曰周妻何肉。颙尝建山茨寺於锺山。今草堂寺是也。
颜之推
颜之推。字子分。西魏武平中为黄门侍郎。举家蔬食。深崇佛教。有颜氏家训行於世。其归心篇曰。神仙之事。颇为虚放。纵使得仙。终当有死。不劝汝曹学之。佛家三世之事信而有征。家素归心。勿生轻慢。其间妙旨具於经论。不复於此赞述。
戴仲若
戴颙。字仲若。逵之子。才巧如其父。江夷尝托颙造观音像。积年未成。夜梦神曰。江夷与观音机缘未契。可改为弥勒。颙即驰报而夷书已至。俱於此夕感梦。触手成妙像。今在会稽龙华寺。颙超逸多风。以剡县多名山。故世居剡。桐庐复多名山。故复居桐庐。己又爱吴下佳山水。复游吴下。吴中好事者。共为筑室。至聚石开涧以居之。尝着逍遥论。注礼中庸篇。永初嘉中累征不就。
谢庆绪
谢敷。字庆绪。会稽人。崇信释氏。初入太平山中十余年。以长斋供佛为业。招引同事化导不倦。以母老还南山若耶中。内史郗愔表荐之。征博士不就。郗尚书尝曰。谢庆绪识见虽不绝人。可以累心处都尽。
颜延年
颜延之。字延年。琅琊人。官至太常卿。居身清约。不营财利。子竣既贵重。权倾一朝。凡所资供。延之一无所受。宅宇如旧。见竣起宅。谓曰。善为之。无令后人笑汝拙也。释慧亮过江。止何园寺。讲莲花大小品十地等。延之眷德流连。每叹曰。安汰吐珠玉於前。斌亮振金声於后。清言妙绪。将绝复兴。
何子皙
何点。字子皙。偃之子。尚之孙。点明目秀眉。容貌方雅。不以门户自矜。或驾柴车。或蹑草履。随意所适必醉归。人谓之通隐。梁武帝赐以鹿皮巾召见。引入华林园。诏拜常侍。点以手捋帝须曰。乃欲臣老子耶。遂辞去。一时名士如陈郡谢瀹。吴国张融。会稽孔德璋为莫逆友。点门世信佛。以会稽山多灵异往游焉。居若耶山云门寺。兄求弟胤。并从栖遁。世号点为大山。胤为小山。求为东山。
刘士光
刘歊。字士光。平原人。奉母兄以孝弟闻。母每病梦歊进药。翌日有问。弟刘吁常戴谷皮巾。披衲衣。每游山山泽。留连忘返。吁善玄言。尤精释典。与兄歊听讲锺山。因共卜筑有终焉之志。歊所着有革终论。以为形之於神。逆旅之馆耳。既死神去。馆乃速朽。世称其达。卒谥贞节先生。
袁景倩
袁粲。字景倩。幼孤好读书。及长有风操。尝着妙德先生传。仕宋累官尚书左仆射。出镇石头城。为刘僧静所杀。子最以身卫父俱死。粲语最曰。我不失为忠臣。汝不失为孝子。逸士顾欢偏主道教。粲为论以驳之。谓孔老教俗为本。释氏出世为宗。发轸既殊。其归亦异。又仙道以变形为尚。泥洹以陶神为先。变形者。白首穷玄。而未能无死。陶神者。尘惑日损。而湛然常住。
王淮之
王淮之。字元会。琅琊人。世尚儒业。不信佛法。常谓身神俱灭。宁有三世耶。元嘉中为丹阳令。病绝少苏。时建康令贺道力省疾。淮之语道力曰。身死神存。始知释教不虚。道力曰。明府生平置论不尔。今何见而輙异之耶。淮之敛容答云。神实不尽。佛氏不可不信。语讫而终。
何子季
何胤。字子季。少好学。师事沛国刘巘。受易及礼记毛诗。时入锺山定林寺听内典。仕齐为建安太守。每伏腊放囚还家。依期而返。胤尝与门人议蔬食。门人上疏曰。变之大者无如死生。死生之所重无踰性命。性命之於彼极切。滋味之在我可赊。如云一往一来生死常事。则伤心之惨行亦自及。胤之末年遂绝血味。
苏琼
苏琼。字珍之。武强人。为清河太守。郡父老尝献瓜二头。琼置梁上终不割。性喜禅理。有沙门入谒。意欲征债。琼竟日与之谈玄。沙门无从启口。弟子问故。沙门曰。每见府君。径将我入青云间去。何由得论地上事耶。遂焚其券。
法喜志卷一
法喜志卷二
氷莲道人 夏树芳 辑
寤斗居士 冯 定 阅
陶贞白
陶弘景。字通明。丹阳人。母霍氏。梦天人手执香炉降其家。有娠生弘景。宋末为诸王侍读。齐永明中脱朝衣挂神武门。上表辞禄。公卿祖征虏亭。供张甚盛。朝野荣之。止句曲华阳洞天。筑危楼三层自处其上。百应遂绝。间一听吹笙而已。庭院皆植松。每一听松风。欣然自乐。与梁武帝有布衣旧。即位后手诏召之。弘景画两牛。一散放水草。一着金络头纼而策之。帝笑曰。此何减庄生龟臾尾耶。乃罢不复征。而朝家大事无不取决。帝每得弘景书。必焚香盥读。尚书令沈约以下。皆屏师资之敬。时谓山中宰相。尝建菩萨白塔於三茅山。又梦佛授记。名胜力菩萨。乃诣鄮县阿育王塔。自誓受五大戒。临终不用沐浴。以大袈裟覆衾上。弟子遵之。年八十五。谥贞白先生。
荀公普
荀勖。字公普。武帝朝领秘书监。得汲郡冢中竹书。撰次以为中经。列在秘书。自中书迁尚书令。人贺之。曰夺我凤凰池。诸君何贺耶。泰始二年。勖於洛下造金像佛菩萨十二。身放大光明。都人竞集瞻礼。
刘慧斐
刘慧斐。字宣文。彭城人。博学工文辞。起家梁安成王参军。隐居东林寺。自构一小园名离垢。时人因称为离垢先生。与张孝秀同游。相得甚欢。论者谓远法师后将二百年。方有张刘之盛。
陆佐公
陆倕。字佐公。少勤学。善属文。永明中。同谢眺等八人。并以文学亲侍。累迁给事黄门侍郎。天监初。与刘孝绰。为龙门之游。尝撰志公塔铭曰。绪胄莫详。邑居罕见。譬彼涌出。犹如空现。言无成则。服匪恒伦。坐亡立在。折体分神。动足墙立。发言风偃。徒识灵奇。莫究深浅。
孔彦深
孔淳之。字彦深。居会稽剡县。性好山水。每有所游。必穷其幽峻。尝游山遇沙门法崇。因留共上。遂停三载。因指法崇叹曰。缅想人外三十年矣。今乃倾盖於兹。不觉老之将至也。会稽太守谢方明苦要之不能致。使谓曰。苟不入吾郡。何为入吾郭。淳之笑曰。潜游者不识其水。巢栖者非辨其林。飞沉所至。何问其主。元嘉初征为散骑侍郎不就。
梁敬之
梁肃。字敬之。以文辞清丽擢太子校书郎。修国史。累官翰林学士。学天台教於荆溪禅师。深得法要。以止观文义弘博。览者废日。乃删定为六卷行於世。有天台禅林寺碑。天台止观统例。智者禅师传论。
魏伯起
魏收。字伯起。少机警。能属文。北齐受禅。诏册诸文及魏史。皆收所撰。官至尚书左仆射。谥文贞。其撰魏书佛老志曰。生生之类。三世神识尝不灭也。凡为善恶必有报应。渐积胜业。陶冶粗鄙。经典数形。澡炼神明。乃至无生而得佛道。其言三归五戒。六道受生。六度进行。及佛真应。不生不灭。舍利塔庙。教化流广之义。最为深密。
刘溉
刘溉。彦之曾孙。为建安太守。故人任昉以诗寄溉求一衫。溉捡槖中无可赠者。答曰。予衣本百结。闽乡徒八蚕。官至吏部尚书。家居蔬食。虚室草床。傍无姬侍。朝夕从僧礼诵。武帝为月致三斋。所得俸禄皆充蒋山二寺。及卒。颜色如生。屈二指而逝。
沈休文
沈约。字休文。婺州东阳人。少为书生。名闻一时。以风流见称。而肌体清癯。时谓沈郎腰瘦。尝出新意撰声律以革古诗。后世取则。号曰四声。立宅郊阜。作郊居赋以自叙。仕至尚书仆射。休文於佛理甚精。着中食论一卷。谓一则势利荣名。二则妖妍靡曼。三则甘旨肥醲。皆使心神昏乱。而甘芳沉溺。为累甚切。以往古诸佛过中不餐。推此晚食并置中前。自中之后。清虚无事。念虑自简。在始未专。在久自习。此诚遣累之筌罤。适道之捷径也。
刘彦和
刘勰。字彦和。东筦人。雅为太子照明所重。撰文心雕龙五十篇。家贫不婚娶。依沙门僧裕。遂博通经论。区别部类而为之叙。定林寺藏经。即其铨次也。中书令沈约绝重其文。常置几案间。凡都下寺塔。及名僧碑碣皆出其手。累官通事舍人。表求出家。先燔须自誓。帝嘉之。赐法名慧地。
崔子约
崔子约。五岁丧父。不肯食肉。后丧居丧。哀毁骨立。兄子度死。百日不入房。长八尺余。姿神儶异。为平原公开府祭酒。与兄子瞻俱诣晋阳。寄居佛寺。瞻长於子约二岁。每退朝久立。子约凭几对之。二人风华郁然。诸沙门窃窥之。以为二天人也。
刘士湮
刘霁。字士湮。性至孝。十四居父忧。每哭輙呕血。家贫与弟歊立志勤学。博涉多通。梁天监中。历位西昌海盐令。母明氏寝疾。泣诵观音数万徧。母病得瘥。及卒。庐墓哀号。白鹤双翔其侧。所着有释俗语八卷。
元士宗
阮孝绪。字士宗。陈留人。父彦之。宋太尉从事中郎。孝绪年十三。通五经大旨。十六丁家难。入钟山听讲。母有疾。绪在席心惊而归。合药须生人参。入山采求未获。忽一鹿在前。心异之。至鹿息处果得人参。药成。母疾随愈。尚书令王晏来候之。绪恶其人。穿篱而遁。及晏被诛。以非党获免。尝以鹿林为精舍。环以林池。杜绝交游。世罕得而见之。御史中丞任昉欲见。輙望庐而返。乃指鹿林谓其兄曰。其室则迩。其人甚远。繇是朝贵绝於造请。唯与斐子野交好。天监末累召不赴。曰若麇麚尽可参驭。何以异乎騄骥哉。尝着七录载内外图书。其六曰佛法录。既卒。门人谥曰文贞处士。
庾彦实
庾诜。字彦实。新野人。幼聪警。经史百氏无不该综。性嗜林泉。蔬食布衣。不事生业。普通间召为黄门侍郎不就。晚年遵释教。宅内建道场。六时礼诵。卒谥贞节先生。
杜辅言
杜[弓*丙*弓]。字辅言。中山人。幼聪敏。家贫无书。寄郡学受业。为时辈所推。魏孝明初。除太学博士。入北齐。为神武高欢奉使西魏。魏帝见之九龙殿。曰卿精於学佛。聊问经中佛性法性。为同为异。[弓*丙*弓]曰止是一理。又问曰说者皆妄言法性宽。佛性狭。如何。[弓*丙*弓]曰。在宽成宽。在狭成狭。若论性体。非狭非宽。帝曰。既言成宽成狭。何得非狭非宽。[弓*丙*弓]曰。若言是宽。则不能成狭。若言是狭。亦不能为宽。以非宽非狭。故能宽能狭。所成虽异。能成则一。帝称善。
徐孝穆
徐陵。字孝穆。剡人。仕梁为散骑常侍。及候景宼梁。父士秀被围。陵蔬食布衣。皇皇然若居哀恤。使齐还。除御史中丞。时安成王顼为司空。权倾朝野。大臣莫敢言。陵劾奏之。朝野肃然。累官太子少傅。陵八岁能属文。沙门宝志摩其顶曰。此天上石麒麟也。尝听智者讲经。因立五愿。一临终正念。二不坠三涂。三人中托生。四童真出家。五不堕流俗之僧。后至唐贞观间。生缙云朱家。年十八将纳妇。路逢梵僧谓曰。少年何意欲违昔誓。因示其五愿。遂感悟不复还家。即往天台国清寺。投章安法师咨受心要。证法华三昧。号智威。
徐孝克
徐孝克。陵之弟。性孝。通五经善属文。梁太清中起家博士。候景乱。岁饥。孝克养母。饘粥不能给。乃剃发为沙门。乞食以给。后旌於朝。高宗召为祭酒。每侍宴取珍果。还以遗母。高宗嗟叹。勑所司饷其母。方克托钵时。有神僧印度。号法整。
李子约
李士谦。字子约。平棘人。幼孤事母孝。其伯父玚称曰。此吾家曾子也。宗党豪盛。士谦独舍宅为寺。兢兢俭素。不御酒肉。隋有天下。毕志不仕。尝有粟千石以贷乡人。值岁祲。对众焚券。不责其偿。明年又大饥。士谦罄竭家资。糜粥施药。乡人全活者万计。或谓之曰。子多阴德。后必昌大。士谦曰。阴德犹耳鸣。已自知之。人无知者。子今已知。何足为德。士谦善谈玄理。尝有客在座。不信佛家报应之说。士谦谕之曰。积善余庆。积恶余殃。非休咎之应耶。至若[鱼*纟]为黄态。杜宇为鶗鴂。褒君为龙。牛哀为虎。彭生为豕。如意为犬。邓艾为牛。徐伯为鱼。羊祜前身李子之子。此非佛家变受异形之谓耶。客曰。邢子才云。岂有松柏后身化为樗栎。仆以为然。士谦曰。此不类之谈也。变化皆由心造。木岂有心乎。客不能难。
杨越公
杨素。字处道。华阴人。奇策高文。为一时之杰。累官上柱国。封越国公。雅重佛法。造光明寺。又於华岳造思觉寺。尝行道院。观壁间画像。道士曰。此老子化胡成佛图。素曰承闻老子化胡。胡人不受。老子变身作佛。胡人方受。是则佛能化胡。道不能化。何言老子化胡乎。且老子安用化胡为佛。何不化胡为道。道流不能对。
张士衡
张士衡。乐寿人。九岁丧母。哀毁渝制。隋末兵起。诸儒废学。士衡复讲教乡里。太子承乾迎致。谒太宗。推崇贤馆学士。太子问事佛营福。其应如何。对曰。事佛在清净仁恕。如贪惏骄虚。虽倾财事之。无损於祸。且善恶必报。若影赴形。为君明。为臣忠。为子孝。则福祚永。反是则祸至矣。时太子有逆志。故因对以箴之。
孙思邈
孙思邈。华原人。幼聪慧。日记万言。独狐信异之曰。圣童也。善老庄。兼通阴阳。推步医药。於释典无所不究。居太白山。隋文帝以国子博士召不拜。太宗召至京师。时已老。欲官之不受。竟称疾还山。尝手写华严经。太宗问邈曰。何经为大。对曰。华严经佛所尊大。帝曰。近玄奘三藏译大般若经六百卷。何不为大。而八十卷反为大乎。对曰。华严法界具一切门。於一切门中可演出大千经卷。般若经乃华严之一门耳。帝悟。从是受持。卢照邻尝称之云。高谈正一。则古之蒙庄子。深入不二。则今之维摩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