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史传部
- 杂传
- 六道集
六道集
湖广
○莲胤长老。住端州法轮寺。向桥曰。吾师兄某。住山独处。日诵法华。恒有一雉。日来听经毕。则便飞去。后数日不见来。去山十里。有乡绅某。遣使至山。谓师曰。昨梦令徒。托生家主为子。今遣我来。相闻吾师。然近来日夜啼不止。请师一过看之。师自顾无徒。惟有一雉。辄来听经。今不见数日。或是彼雉乘经功德。得为人耶。遂往其家。彼抱儿出。即止啼欢喜。以此为信焉。
潮州
○王教官。为福建教授。有一箍桶翁。每日得银。则以三分。买香烛供佛。及死无财以殡。王教授。哀其无报应。斋中拈笔自书纸曰。箍桶日三分。烧香不顾贫。天空佛不见。死可问阎君。王教官。闻州官生子。往贺之。州官曰。得子甚怪。背有数字。问字何云。曰箍桶日三分。王曰。余自书也。何为而现於此。令人趋往案头。取来更看。儿背字已没。托生之理。可为显矣。斯与吾莞县尹。舒应龙子探花弘志。同书字於背也。志再生为弘慈。其人今戊申五十余岁犹存(右四出铁桥集)。
(舒应龙。广西人。子弘志。弱冠中探花。未几而卒。龙以朱书其背。愿再生吾家。后果托生龙之田舍。见字。遂送龙育字弘慈。中乡试。公车经广东。至东莞。拜龙生祠)。
附遗
谭景升
○南唐初。隐士谭景升。与陈搏为友。着化书。百十篇。属宋齐丘为序。其六十六篇。有曰。梓潼帝君言。予受业报。为昂池龙。羁於积水之下。连年旱虐。水复为泥。身既广大。无穴可容。烈日上临。内外热恼。诸鳞甲中。各生小虫。咂啮困苦。一日晨凉。天光忽开。五色云气。浮空而过。中有瑞相。绀发螺旋。金容月莹。山灵河伯。万众稽首。赞叹欢喜。声动天地。天香缭绕。随处生春。予乃仰首哀号。乞垂救度。万灵诸圣。咸谓予曰。此西方大圣正觉世尊释迦文佛也。今以教法流行东土。随教化身。将往中国。汝既遭逢。宿业可脱。予乃身自踊跃。入天光中。具陈往昔报应之理。世尊告曰。善哉。帝子。汝於向来。孝忠国家。又复悯世。生护持心。因果未周。仇敌相争。以人我相。肆兴残忍。迁怒於物。业债当偿。今复自悔。欲求解脱。汝於此时。复有冤亲之想。与夫瞋恚愚痴之念否。予闻至理。心地开朗。内外罄然。如虚空住。自顾其身。随念消灭。复为男子。得灌顶智。是予归依然(出蜀梓潼帝君庙记○见佛金容欢喜。故自感好相。得灌顶智。故得聪睿。为文昌)。
南唐
○边镐。初生父母梦。谢灵运入室。故小名康乐。仕南唐。以都虞侯。从查文徽克建州。凡所俘获皆全之。建人谓之边佛子。及克潭州。市不易肆。谓之边菩萨。既而为节度使。设斋供。盛修佛事。潭人谓之边和尚(出五代史)。
南宋
○高宗。徽宗第九子。徽宗梦武肃钱王入室。已而生帝(出稽古略)。
音释
渝
音于。变也。
殛
音戟。诛也。
[鱼*纟]
同[骨*系]。音衮。禹父名也。
黄能
下乃带切。音耐。三足鳖。谓之能。
鶗鴂
上音题。下音厥。一名子规。
鹄
音斛。黄鹄。鸿鹄。又音谷。小鸟也。
鼋
音元。似鳖而大也。
獐
音张。麋大於鹿有角。獐似麂而小无角。
麂
音己。麋属。
[鸲-口+(冰-水)]
音欣。鹯鸟。一名晨风。黄色燕颔。飞疾。击鸠鸽食之。
雒
音洛。今之角鸱。一名鸺鹠。
五取蕴
色受想行识。色是身。余四是心。心是名也。
榍
音屑。
雉
音池上声。一名野鸡。雄者有冠长尾。身有文采。喜斗。
岐嶷
上音奇。下音逆。谓小儿有知识也。
喙
音诲。鸟嘴。
镢
丘缚切。匡入声。犬鉏也。
辩
同辩。俗字。
噱
极虐切。强入声。笑也。
龥
音豫。顿首呼也。
眇
音藐。一目小。
阿练
梵语具云阿练若。此云寂静。是僧住处也。
泝
音素。逆流而上曰泝。洄又向也。水欲下违之而上也。
八难
一地狱。二畜生。三饿鬼。四长寿天。五北俱卢州。六盲聋喑痖。七世智辩聪。八生在佛前佛后。此之八处。虽感报苦乐有异。而皆障碍。不得见佛闻佛正法。其长寿天。寿五百劫。外道修无想定。生此天也。北州寿一千岁。以着乐故。不受教化。故佛法不至也。世智辩聪。以世人邪智聪利。惟 耽习外书。不信佛经因果之教。是为障难也。
三宝
佛。法。僧也。佛者觉也。生死长夜。人不自觉。惟佛觉悟。於三大无数劫。修行六度万行。福智圆满。故称大觉也。法者。佛说三藏一切经书。令人去恶修善。离欲出世。得无生灭也。僧者。清净和合众也。是菩萨。及罗汉。乃至受佛二百五十大戒人也。无犯故云清净。六和同均。故云和合也。
缘觉
亦名独觉。出无佛世。无师自悟十二因缘。而出生死。是中乘圣人。梵语辟支佛是也。
阿罗汉
此云无生。谓后世不受生死也。亦云无着。不着烦恼生死故也。亦云应真。此是小乘声闻圣人也。
谮
音簪去声。谗毁也。
毳
音吹去声。兽毛软细者。
箍
音孤。以篾束物也。
了
音鸟。悬物也。
迭
音牒。重也。厚也。堕也。累也。积也。
三灾
谓小三灾。一刀兵。二疾疫。三饥馑。
八苦
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苦。五爱别离苦。六怨憎会苦。七求不得苦。八大小诸横祸苦。
宋郊
附后。
阿修罗道
梵语阿修罗。亦云阿素洛。又云阿须伦。华言非天。其宫殿园林。皆七宝成。似天而非天也。又云无端正。谓男丑女端正故。或云不饮酒。而有鬼。畜。天道也。其天道摄者。居须弥山空处宝城之中。鬼道摄者。居大海边。或大山石壁之内。畜道摄者。居大海底。海水在上。有风持如云。不入其宫。如人观天也。起世经云。须弥山王东面。过千由旬。大海下。有[鞥-合+(白-日+田)]摩质多阿修罗王国土。纵广八万由旬。大城中宫殿。名曰设摩啻。纵广一万由旬。七重栏楯。七重金银铃网。七重行树。庄严校饰。七重城壁。皆七宝合成。园池华果。众鸟和鸣。广如经说。此不繁录。须弥山南面。过千由旬。大海下。有踊跃阿修罗王宫殿。纵广八万由旬。须弥山西面。去千由旬。有奢婆罗阿修罗王宫殿。纵广如前。须弥山北面。过千由旬。大海下。有罗睺罗阿修罗王宫殿住处。广大妙好。如前相似。侍女眷属。不可称计。共相娱乐。恣情爱乐。自余臣妾。左右仆使倍多。备如经说。不能具述。阿修罗王。寿数不完。少出多减。本身长一百由旬。乃至七百由旬。化身高十六万八千由旬。立大海底。与须弥山齐。有大幻术。常与忉利天斗。日月放光射其目。以手遮障。世人见之。谓日月薄蚀。由福不如天。故常战败。即引兵窜入藕丝孔中。彼等皆由前世持戒。好胜布施。作下品十善业之所感报。而心多謟慢。不能忍辱。故受此身。由其持戒布施。故宫殿七宝所成。由不忍辱。故生相丑恶。謟慢好胜。故常与天斗。业报差别经云。具十种业。得阿修罗报。一身行微恶。二口行微恶。三意行微恶。四起於憍慢。五起於我慢。六起增上慢。七起於大慢。八起於邪慢。九起於慢慢。十回诸善根向阿修罗趣。正法念经云。修罗居在五住处。一在地上。众相山中。(七山金山。及诸石壁中)其力最劣。二在须弥山北。入海二万一千由旬。有修罗名曰罗睺。统领无量阿修罗众。三复过二万一千由旬。有修罗名曰勇健。四复过二万一千由旬。有修罗名曰华鬘。五复过二万一千由旬。有修罗名曰毗摩质多。此中出声。彻於海外。云我是毗摩质多阿修罗。(毗摩质多。此云高响)第一罗睺阿修罗王。有四玉女。从忆念生。一名如影。二名诸香。三名妙林。四名胜德。即此四女。一一皆有十二那由他侍女。以为眷属。悉皆围绕阿修罗王。共相娱乐。恣情爱乐。不可具说。勇健阿修罗。威势次胜。华鬘阿修罗。威势更胜。毗摩质多阿修罗。威势眷属倍数。更不可称计。自余臣妾左右仆使。亦不可说。即知贵贱悬殊。不可一槩而论。阿修罗。寿各各不同。或有寿五百岁者。人间五百年。彼为一日一夜。或有寿六千岁。人间六百年。彼为一日一夜。或有寿七千岁。人间七百年。彼为一日一夜。其殿大小。各各不同。复能变化其身。随意种种能作。又云。修罗衣食自然。冠缨衣服。纯以七宝鲜洁。同天所餐。饮食随念而有。百味具足。与天同等。如大论说。彼之衣食。虽复胜人。其若吃时。是则不如人也。谓彼凡所食时。末后一口。要变作青泥。亦如龙王。虽食百味。末后一口。要当变作虾蟇。是故经说。不如人也。阿含经云。阿修罗有大威力。而生念言。此忉利天王。及日月诸天。行我头上。誓取日月以为耳珰。日月天子见已。各怀恐怖。不宁本处。以其形可畏故。日月威德。有大神力。住寿一中劫。复是世间众生福佑。日月不为阿修罗所触恼。时阿修罗。渐大瞋恚。即命舍摩梨。毗摩质多。二阿修罗王。及诸大臣。各办兵仗。往与天战。时难陀。跋难陀。二大龙王。身绕须弥。周围七匝。山动云布。以尾打水。大海浪冠须弥。忉利天曰。阿修罗欲战矣。诸龙鬼神等。各持兵仗。从次交斗。天若不如。皆奔四天王宫。严驾攻伐。先白帝释。帝释告上夜摩天。乃至他化自在天。无数天众。及诸龙鬼。前后围绕。帝释命曰。我军若胜。以五系缚毗摩质多阿修罗。将还善法堂。我欲观之。修罗亦曰。我众若胜。以五系缚帝释。还七叶堂。我欲观之。一时大战。两不相伤。但触身体。生於痛恼。於是帝释现身。乃有千眼。执金刚杵。头出烟焰。修罗见之。乃退败。即擒质多修罗。系缚将还。遥见帝释。便肆恶口。帝释答曰。我欲共汝讲说道义。何须恶口。观佛三昧经云。此毗摩质多罗阿修罗王。其儿长大。见於诸天采女围绕。即白母言。人皆伉俪。我何独无。其母告曰。香山有神。名乾闼婆。其神有女。容姿美妙。色踰白玉。身诸毛孔。出妙音声。甚适我意。今为汝聘。适汝愿否。子言。善哉善哉。愿母往求。尔时其母。行诣香山。告彼乐神。我有一子。威力自在。於四天下。而无等伦。汝有令女。可适吾子。其女闻已。愿乐随从。时阿修罗子。纳彼女已。未久之间。即便怀孕。经於千岁。乃生一女。其女颜容。端正挺特。天上天下。更无有比。面上姿媚。八万四千。左边右边。各有八万四千。前后亦尔。阿修罗见。以为殊异。如月处星。甚为奇特。天帝释憍尸迦闻。求女为妻。修罗闻喜。以女妻之。帝释立字。号曰悦意(梵语舍脂)诸天见之。叹未曾有。视东忘西。视南忘北。乃至毛发。皆生悦乐。帝释至欢喜园。共诸采女。入池游戏。尔时悦意。即生嫉妒。遣五夜叉。往白父王。今此帝释。不复见宠。与诸采女。自共游戏。父闻此语。心生瞋恚。即兴四兵。往攻帝释。立大海水。踞须弥山顶。九百九十九手。同时俱作。撼善见城。摇须弥山。四大海水。一时波动。帝释惊怖。靡知所趣。时宫有神。白天帝言。莫大惊怖。过去佛说。般若波罗蜜。王当诵持鬼兵自碎。是时帝释坐善法堂。烧众名香。发大誓愿。般若波罗蜜。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真实不虚。我持此法。当成佛道。令阿修罗。自然退散。作是语时。於虚空中。有刀轮自然而下。当阿修罗上。时修罗耳鼻手足。一时尽落。令大海水赤如蚌珠。时阿修罗。即便惊怖。遁走无处。遂入藕丝孔中。
西域
天竺
○清辩论师。雅量弘远。至德深邃。外示僧佉之服。内弘龙猛之学。静而思曰。非慈氏成佛。谁决我疑。遂於观自在菩萨像前。诵随心陀罗尼。绝粒饮水。时历三载。观自在菩萨。现妙色身。谓论师曰。何所志乎。对曰。愿留此身。待见慈氏。观自在菩萨曰。人身危脆。世间浮幻。宜修胜善。愿生睹史多天。於斯礼觐。尚速得见。论师曰。志不可夺。心不可二。菩萨曰。若然者。宜往南天竺。大安达罗国。城南不远。有大山岩。执金刚神所。至诚诵持执金刚陀罗尼者。当遂此愿。论师於是往而诵焉。三岁之后。神乃谓曰。汝何所愿。若此勤励。论师曰。愿留此身。待见慈氏。观自在菩萨。指遣来请。成我愿者。其在神乎。神乃授方。而谓之曰。此岩石内。有阿素洛宫。如法行请。石壁当开。开即入中。可以待见。论师曰。幽居无睹。讵知佛兴。神曰。慈氏出世。我当相报。论师受命。专精诵持。复历三载。初无异念。咒芥子以击石壁。豁然洞开。是时百千万众。观睹忘返。论师跨其户。而告众曰。吾久祈请。待见慈氏。圣灵警佑。大愿斯遂。宜可入此。同见佛兴。闻者怖骇。莫敢履户。谓是毒蛇之窟。恐丧身命。再三告语。惟有六人从入。论师顾谢时众。从容而入。入之既已。石壁还合。众皆怨嗟。恨前言之过也(出唐西域记○慈氏即弥勒。龙猛。旧云龙树)。
中印度
○玄奘法师云。贞观十三年。奘在中印度。摩伽陀国。那兰陀寺。见一俗人说云。有一人好色。每承经言。修罗生男极丑。生女端正。闻彼山内。有阿修罗窟。别有宫殿。甚精殊好。同天佳妙。其人思欲见修罗女。共为匹对。常受持咒。精勤三年。三年将满。所祈遂愿。其人先有弟子亲友。临去。召弟子相伴同去。弟子於时亦随同行。既咒有征。遂到宫门。门首当者极严。至诚求请门人。令通夫人。门人为通。具述来意。修罗女喜。报守门人云。来者几人。报云二人。女报门人。诵咒者来入。同伴者且住门外。门人来报。诵咒者引入。弟子见引入已。自身不觉已到自家舍南门立。自尔已来。更不知彼人消息。弟子因此发心。舍家修道。愿在伽蓝供养三宝。其人具向奘说。述此因缘(印度即天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