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史传部
- 杂传
- 六道集
六道集
六道集卷四
音释
鹜
音务。野鸭。
鸱枭
上音笞。恶鸟。食小鸟。下音骄。不孝鸟。大则食其母。
妪
音据去声。老妇也。
灌佛
浴佛经说。人浴佛施钱宝。当分三分。一供佛。二供经法。三供僧用。
炘
音欣。热也。又光盛也。
桔槔
上音戛。下音高。汲水机也。
殉
音徇。古或以土或木。作偶人。同殉葬。末世无知。以人同葬也。
囤
音豚。聚米谷器。俗名谷围。
馄饨
上音魂。下音吞去声。厚味。或面或米粉作。内有饀。或圆或匾。亦名匾食。
裨
音悲。补也。益也。附也。
噭
同叫。
晃昱
上音黄上声。宽明也。下音欲。日光。
宁波府鄮县
附郭。鄮音茂。
乌石山
在鄮山阿育王寺东南十里。石上有袈裟纹。明显可观。
吴中石像
一维卫佛。即毗婆尸佛。一迦叶佛。浮海而来。在苏州城内开元寺。康熙九年。有寄住僧法慧。募人装金。使工匠改像为时相。全失本真。不久法慧与匠人俱亡。十九年。余到开元设供瞻礼。惋慨无已矣。
塔
梵语塔波。或云窣堵波。或云浮图。华言聚相。是藏佛舍利之冢。谓如来於三大无数劫。福慧熏修。众德之余。聚成舍利。或如来成道说法等处。皆建塔以表遗迹。或有舍利。或无舍利。悉名佛塔。使人天瞻仰。灭罪生福。此方不达。以为风水。始由浙江钱塘江。每年数次。潮水忽至。浪头涌高二三丈。溺舟坏舍。忠懿王。使力士射之不息。永明寿禅师。劝王建六和塔江边镇之。其潮遂寝。今时潮至。浪高不过数尺。因此后人效之以为风水。亦由如来德所加被福人。然须洁净。不可秽污。方有征验。
舍利
此云佛身灵骨。释迦如来涅盘。以悲愿力。从胸涌出三昧火。而焚金躯。成末舍利。八斛四斗。大如豆或如麻。能放光现瑞。变化非一。天上。人间。龙中。起塔供养。灭罪生福。虽云八斛四斗。然亦出於数量之表。凡有缘求者。皆得之。
八难
一地狱。二畜生。三饿鬼。四长寿天。五北俱卢州。六盲聋喑痖。七世智辩聪。八生在佛前佛后。此八皆为障道。不得见佛闻法。故名为难。
八关戒斋 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淫欲。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着香华鬘。不香涂身。七不歌舞倡妓。不往观听。八不坐卧高广大床。九不非时食。前八名戒。后一午后非时不食名斋。合名八关戒斋。惟听一日一夜受。或六斋日受。或十斋日受。或随有暇日。即受。要从戒师明晓戒律者受。由受持此戒。即关闭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门。为人天路。出世因。成佛作祖之根本。功德不可思议。详载诸经论。及八长养功德经。今亦集已成秩。名八关斋法。
齐武帝。永平元年。帝幸华林园。设八关斋戒。帝微时避难揭阳山中。累石为浮图。忽有一树生其侧。状如华盖。后帝不豫。诏诸沙门祈佛七日。天香满殿。
梁高祖武帝。造光宅同泰寺。国内普持六斋八戒。
周孝宣帝。重隆佛日。造素像四龛。一万余躯。写般若经。二千卷。六斋八戒。常弘不绝。
魏孝武文帝。讳日上中兴寺。建八关斋。中食竟。从臣袁敏孙等。更进鱼肉。帝怒。并与免官。诏六宫舍女。皆持年三长斋。月六日受斋戒。
隋文帝。开皇十年。岁旱。诏昙延法师。率众祈雨。雨不降。帝问何故。对曰。事由一二。帝遣京尹苏成。问一二之意。延曰。陛下躬万机之政。群臣致股肱之力。虽通治体。然俱愆玄化。欲雨不雨。事由一二也。帝识其意。敕有司择日。於正殿设仪。请延升御。座授八戒。群臣以次受讫。方炎如焚。而大雨沛然倾注。帝悦。自是延每入朝。必亲手奉御馔供之。诏兴法师入太与殿。授菩萨戒。复诏天下正五九月。及六斋日。不得杀生命。
开皇十三年。冬十月。智者大师。过岳州。为刺史王宣武。授戒法。沙门昙捷等。请讲金光明经。其俗闻法感化。一郡五县。一千余所。咸舍渔捕。
晋简文帝。有乌巢太极殿。召曲安远筮之曰。西南女人师。能除此怪。时尼道容。住历阳乌江寺。召见。帝以华置席下。验其凡圣。容所坐华不萎。谓帝曰。陛下当奉行八关斋戒。自然消弭灾怪。帝如言行之。群乌运巢而去。敕建新林寺以居之。
侍郎白居易。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尝劝一百四十八人。结上生会。在钵塔寺。依如大师。受八关斋戒九度。
建业
即金陵。秦并天下。改为秣陵。吴时改为江宁府。高宗改建康。南聚宝门。外直道。名长干街。因名长干塔。永乐改为报恩塔。僧史略云。晋孝帝中。刘萨诃至丹阳。望见长干有异气。於光处掘地。得舍利三颗。爪发各一。於是造塔。一级藏之。后增至三级。康僧所求舍利。亦藏其中。梁天监元年。立长干寺。出塔舍利及爪发。发青绀色。伸之随手长短。放之则屈为蠡形。於是高大其塔。名阿育王塔。元末毁。永乐十年重建。纯用五色琉璃砖瓦。凡九级。每级八门。举高十四丈。照耀云日。上设黄金珠宝顶其轮相露盆铃铎。皆用铜。今无知者。易为铁。塔时放光。或灯。或佛。或声震如雷也。丹阳县。在镇江府。东南九十里。镇江府。在金陵东南三百里。
附
云盖山
○释守颙。因供僧资物有余。而僧无食堂。念曰。既无食堂。可将僧余物造堂。以供僧食。遂造之。后代住持智禅师。夜坐丈室。忽闻焦灼气。及枷锁声。视之。乃有荷火枷者。枷尾倚於门阃。智惊问曰。汝为谁。答。前住当山守颙也。不合将供僧物。造僧食堂。故受此苦。望为估直食堂。填设僧供。乃可免耳。智如其言。为偿之。一夕梦颙谢曰。赖师力。获脱地狱。生人天中。三生后。复为僧。今门阃。烧痕犹存(出僧传。并人天宝鉴)。
六道集卷五
广州南海宝象林沙门弘赞在犙辑
唐
京兆
○王明干。素不修善。因患暴死。将入地狱。见一僧教诵偈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当如是说。心造诸如来。诵此偈者。能排地狱诸苦。其人诵已。乃入见王。即诵偈。当诵偈时。声所至处。受苦之人。皆得解脱。王遂放免。其偈是晋译华严经文。与唐译华严经。下二句稍别(出纂灵记○华严感应传云。郭神亮。为冥使者。追至平等王所。因诵上四句偈王即放还。又有一人入地狱。将受罪即唱云。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凡闻者。悉出地狱。由是而苏。故今以此二事。置晚课施食之初也)。
兖州
○曲阜人倪氏。买得妻皇甫氏。为有疾病。祈祷泰山。稍得瘳愈。因被冥道。使为伺命。每被使。即死经一二日。事了以后。还复如故。前后取人亦众。自云。曾被遣取乡人庞领军小女。为其庭前有斋坛读诵。久不得入。少间属读诵稍闲。后因执烛者。诣病女处。乃随而入。方取得去。问其取由。乃府君四郎所命。府君不知也。论说地狱。具有条贯。又云。地下诉说生人。非止一二。但人微有福报。追不可得。如其有罪。摄之则易。皇甫现被使役。至今犹存。今其夫作生伺命者。兖州亦见有三四人。但不知其姓名耳(出冥报拾遗)。
陈郡
○谢弘敬妻。高阳许氏。武德初年遇患。死经四日而苏。说云。被二三十人拘至地狱。少间有吏抱案。引入见王问曰。汝解弦管否。许云不解。王曰。宜早放还。不须留也。执案人云。娘子功德力虽强。然为先有少罪。随便受却。身业俱净。岂不快哉。更别引入一大院。其门极小。亦多见有人受罪。许甚惊惧。乃求於执案者曰。生平修福。何罪而至斯耶。答曰。娘子。曾以不净碗。盛食与亲。须受此罪。方可得去。遂以铜汁灌口。非常苦毒。时见姑夫。沈吉光。语云。可於此执案主人处。受一本经。记取将归。受持勿怠。自今已去。保年八十有余。许生曾未诵经。苏后遂诵得经一卷。询访人间。所未曾有。今见受持读诵不辍。其经现在。文多不载。比苏活时。口内焦烂。许之从父。弟仁则。说之云尔。
遂州
○总管府记室参军孔恪。武德中暴病死。一日而苏。自说被收至官所。问何故杀牛两头。恪云不杀。官曰。汝弟证汝杀。何故不认。因呼恪弟。弟死已数年矣。既至。枷械甚艰。官问。汝所言兄杀牛虚实。弟曰。兄前奉使招慰獠贼。使我杀牛会之。实奉兄命。非自杀也。恪曰。使弟杀牛会獠是实。然国事也。恪有何罪焉。官曰。汝杀会獠。以招慰为功。用求官赏。以为己利。何云国事也。因谓恪弟曰。以汝证兄。故久留汝。兄今既遣汝杀。汝便无罪。放任受生。言讫弟忽不见。亦竟不得言叙。官又问恪。因何复杀两鸭。恪曰。前任县令。杀鸭供官客耳。岂恪罪耶。官曰。官客自有料无鸭。汝以鸭供之。将以美誉。非罪如何。又问。何故复杀鸡卵六枚。曰平生不食鸡卵。惟忆年九岁时。寒食日。母曾与六卵。因煮食之。官曰。然欲推罪母么。恪曰。不敢。但说其因耳。此自恪杀之也。官曰。汝杀他命。当自受之。言讫。忽有数十人。皆来执恪将出去。恪大呼曰。官府亦大枉滥。官闻之呼还曰。何枉滥。恪曰。生来有罪。皆不见遗。生来修福。皆不见记者。岂非滥也。官问主司。恪有何福何为不录。主司对曰。福亦皆录。量罪多少。若福多罪少。令先受福。罪多福少。先令受罪。然恪福少罪多。故未论其福。官怒曰。虽先受罪。何不唱福示之。命鞭主司一百。倐忽鞭讫。血流溅地。既而唱恪生来所修之福。亦无遗者。官谓恪曰。汝应先受罪。我更令汝归七日。可勤追福。因遣人送出。遂苏。恪大集僧尼行道忏悔。精勤苦行。自说其事。至七日。家人辞决。俄而命终。临家兄为遂府属。故委之也。
冯翊
○李山龙。为左监门校尉。以武德中暴亡。而心上不冷。如掌许。家人未忍殡殓。至七日而苏。说云。当死时。被冥收录。至一官曹厅。甚弘壮广大。庭内有囚数千人。或枷锁。或杻械。皆北面立满庭中。吏将山龙至厅下。天官坐高床。侍卫如王者。山龙问吏。此何官。吏曰。是王也。山龙前至阶下。王问。汝生平作何福业。山龙对曰。乡人每设斋讲。恒施物同之。王曰。汝身作何善业。山龙曰。诵法华经两卷。王曰。大善。可升阶。既升厅上。东北间有一高座。如讲座者。王指座。谓山龙曰。可升此座诵经。山龙奉命至侧。王即起立曰。请法师升座。山龙升座讫。王乃向之而坐。山龙开经曰。妙法莲华经序品第一。王曰。请法师止。山龙即止。下座复立阶下。顾庭内向囚已尽。无一人在者。王谓山龙曰。君诵经之福。非惟自利。乃令庭内众囚。皆以闻经题获免。岂不善哉。今放君还去。山龙拜辞。行数十步。王复呼还。谓吏曰。可将此人历观诸狱。吏即将山龙东行百余步。见一铁城。甚广大。上屋覆其城。城傍多有小窗。或大如小盘。或如盂碗。见诸男女。从地飞入窗中。即不复出。山龙怪问。吏曰。此是大地狱中。多有分隔。罪计各异。此诸人者。各随本业赴狱受罪耳。山龙闻之悲惧。称南无佛。请吏求出。至院门。见一大镬。火猛汤沸。傍有二人坐睡。山龙问之。二人曰。我罪报入此镬汤。蒙贤者称南无佛。故狱中诸罪人。皆得一日休息。疲睡耳。山龙又称南无佛。吏谓山龙曰。官府数移改。今王放君去。可白王请抄。若不尔。恐他官不知。复追录君。山龙即诣王请抄。王命纸书一行字。付吏曰。为取五道等署。吏受命。将山龙更历两曹各厅事。侍卫亦如此。王乃遣吏皆取其官署。各书一行讫。付山龙。龙持出至门。有三人谓山龙曰。王放君去。可不多少。乞遗我等。山龙未言。吏谓山龙曰。王放君。不由彼。然彼三人者。是前收录君使。一是绳主。当以赤绳缚君者。一是棒主。当以棒击君头者。一是袋主。当以袋吸君气者。见君得还。故乞物耳。山龙惶惧。谢三人曰。愚不识公。请至家备物。但不知何处送之。三人曰。於水边。若树下烧之。山龙许诺。吏送归家。见亲眷正哭。经营殡具。山龙入至尸傍即苏。后日剪纸作钱帛并酒食。自送水边烧之。忽见三人来谢曰。蒙君不失信。重相赠遗。愧荷。言毕不见。山龙自向总持寺主说。寺主传向临说(右三出冥报记)。
新罗国
○释顺璟者。浪郡人也。本土之氏族。东夷之家系。璟在本国。稍多着述。亦有传来中原者。其所宗法相。大乘了义教也。见华严经中。始从发心。便成佛已。乃生谤毁不信。即云。当启手足。命弟子辈。扶掖下地。地则徐裂。璟身俄坠。时言生身陷地狱焉。于今见坑。广长丈余。号顺璟捺落迦也(出宋高僧传○璟既宗大乘经教。岂不见法华经云。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圆觉经云。众生本来成佛。而独疑於华严。既不知教外别传之宗。宁不识圆顿之旨。景实未深悟了义之教。唯以文字见解。自取坑陷欤)。
括州
○刺史乐安任义方。武德年中。死经数日而苏。自云。被引见阎罗王。王令人引示地狱之处。所说与佛经不殊。又云。地下昼夜昏暗。如雾中行。于时其家。以义方心上少有温气。遂即请僧行道。义方乃於地下。闻[言*奉]经赞呗声。王检其案。谓吏曰。未合即死。何因错追。遂放令归。义方出度三关。关吏皆睡。送人云。但寻呗声。当即到舍。行见一大坑当道。意欲跳过。遂落坑中。应时即起。论说地狱。画地成图。其后所得俸禄。皆造经像。曾写金刚般若千余卷。是义方自说(出冥报拾遗○随愿徃生经云。普广菩萨白佛言。若善男女。未终之时。逆修生七。然灯悬旛。请僧转经。得福多否。佛言。其福无量。又曰。父母宗族。命终受苦。为其修福。得福多否。佛言。七分获一。缘前生不信道德故。若以亡者严身之具。乃至屋宅园林。以施三宝。可拔地狱之苦。由亡者知己物。而生喜也。按夷坚志云。鄂渚王媪。常买纸钱作寄库。令仆李大。代书押。媪亡。李忽得疾。仆地三日。苏云。为阴府捕至库所。令认押字。李曰。此我代主母所书也。引见金紫官。问答如初。官曰。但追证此事。可令回。将出。媪至大喜曰。荷汝来。我寄库钱方有归也。今人有好营预修者。皆做此。然营预修。当如徃生经。作实功德。及自持斋修善。祈生人天。或一心念佛。徃生净土。脱离生死。岂可预为地狱计耶。倘有重罪。阎王无私。纸钱奚能赎脱。然则造恶者。多买纸钱赎罪。富者可为。贫人纵有小罪难免。智者详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