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史传部
- 朝鲜僧史
- 东国僧尼录
东国僧尼录
顺应 理贞
两大士。入中国求法还国。时新罗哀庄王。王后患发背。遣中使告之。师授以王色线。其便还报於王。王依言试之。患差。王感之。创立海印寺。
昔梁朝宝志公。临终以踏山记嘱门徒曰。吾没后有高丽二僧。求法而来。以此记付之。后果有顺应理贞两大士。入中国求法。志公门徒见之。以踏山记付之。并说临终时语。顺应闻而问法师葬处。而往寻之。云人有古今。法无前后。七日七夜入定请法。墓门自开。志公出为之说法。以衣钵传。又赙蟒皮鞋。仍嘱曰。汝国牛头山西。有法佛大兴处。汝等还国。可创立别裨补大伽蓝海印寺。言讫还入。二师还国。至牛头山。自东北踰岭而西。遇猎人问曰。汝等因猎遍阅此山。有可以创寺地否。猎人答曰。此去小下有一水泊处。多有铁瓦。宜往观之。二师到水泊处见之。甚叶其意。藉草而坐入定。顶门放光。紫气冲天。时新罗第三十九王哀庄大王。王后患发背。良医无效。王患之。遣使臣分往诸方。冀得硕德异僧。倘蒙扶救也。中使於路上望见紫气。疑其有异人。到山下披榛入洞。至数十里许。溪深峡束行不能前。徘徊久之。忽见一狐缘岩而去。中使心异之。随之而后。及见二师入定。光从顶门出。敬信礼拜。因请邀还王宫。二师不许。中使乃以王后发背之患告之。师授以五色线曰。宫前有何物。答曰。有梨树。师曰。持此线一头系於梨树。一头接於疮口。即无患。其使还报於王。王依言试之。梨枯患差。王感之敬之。使国人创立兹寺焉。时哀庄王三年壬午(并海印寺古藉)。
顺应赞曰。东护大师。南行童子。身一片云。志千里水。浮囊永思。舍筏归止。彼岸此岸。喻指非指。天业受禅。犹如觉贤。牛头垂祫。象[网-(ㄨ*ㄨ)+又]撢玄。岩扃选胜。海岸提图。地崇洲渚。天授林泉。化城口谈。学薮心传。影侔秋月。感隔春烟。绽火中莲。
利贞赞曰。孤云独鹤。俪影岩壑。草创莲剎。混沌逢[医-酉+金]愿霈无碍。人天有托。二杰如生。九原可作。法正别座(并崔致远)。
希朗 僧统
新罗末海印寺住持。
新罗末僧统希朗。任持此寺。得华岩神众三昧。时我太祖。与百济王子目光战。月光保美崇山。食足兵强。且敌如神。太祖力不能制。入於海印寺。师事朗公。师遣勇敌大军助之。月光见金甲满空。知其神兵。惧而乃降 太祖由是敬重奉事。纳田加五百结。重新其旧(海印寺古籍)。
普照大师
松广寺钟楼前有水阁。前有一树。昔普照大师临化时曰。此树我去后必枯。若更生枝叶。则知我再生。今年千而不生枝叶。人以刀括皮。则内津津有生气。若真枯则必朽倒。而至今挺直如常(择里志)。
祖师
金山则本龙湫。深不测。在母岳山南。新罗时。祖师以盐累万填实之。龙徙。仍筑基建大殿。殿四角阶。细涧环围。至今楼阁嵬焕洞省深邃。亦湖南大名蓝(择里)。
李居仁
夹川人。里胥也。
李居仁。夹川人也。身虽薄寒。性度温良。恒以里胥为己任者。乡人目为仁胥焉。有唐大中戊戌年秋。催王祖於聚落。暮归还家。乃於路上得一狗儿。盖三目也。率豢家中。其为狗也。逈出庸格。形如狮子。性若贤人。日惟一食。事主甚勤。出从五里。拜送入迎。五里随侍以归。由是爱而念之。抚而恤之。及至三年甲子秋。狗子无疾而坐视日而死。居仁庀棺以理。具奠以祭。如丧家豚也。越丙寅冬十月。居仁亦死。初到门观有一王。面开三眼。头冠五峰。手擎宝笏。身着绯衣。唇如激丹。齿如齐贝。高踞牙床。左右从官皆乌冠朱服者。牛头恶卒。马面罗剎。森卫严列。如世国王行公之状也。得见居仁。王即下堂而执手曰。嗟嗟主人。何至於此也。吾顷适被冥论。衣毛带尻居谪三霜。赖主人之遇善。善来复职。感不自抑矣。今忽相省。敢忘其德耶。扶引上阶。居仁始悟其由。乃拭泪曰。贱子素是不学无知者。将何以控辞奉招於冥府乎。伏愿大王示教利喜。王曰。善哉仁者。谛听吾说。以供冥圣。居仁俯首听命。而后随使入冥府。则阎王问曰。汝在人间。作何因缘。答曰。居仁自少为官使。无暇[打-丁+良]善矣。将欲作大事因缘。承命天归。永慨于怀也。王曰。使来[月*衣]前。居仁趋进座下。王曰。汝欲何事而未遂。以直言之。居仁曰。贱子伏闻法宝之至贵。将欲刊板宣布。而未能焉。徒有志愿。终无事实。以此闷惧。大王即庭揖曰。愿须登殿小歇一时。居仁固辞。大王即命判宦。名除鬼箓。与僚佐步至门外。慰而拜送焉。居仁退至三目王所。王预令设席以待。使之登坐。雍容叙话。载叮载嘱。曰主人万万莫以事大为虑。还家贸纸。就於文房写成劝疏。题曰八万大藏经板劝功德说云云。纳官踏印置之君家。伫待我归。则我将以巡抚於人门也。於是居仁唯唯而退。欠伸而觉。乃一梦也。依述劝文打印侍之。及丁卯之春。三月既望。新罗国公主姊妹。同时行疫。卧病在床。曰父王急诏大藏经化主来。若不尔者。女等从此永诀。王即宣旨国中。夹州太守已知其事。召居仁传乘上京都。直赴门丁。谒者入通。公主曰。善来化士。迎无余患否。我是三目鬼王也。与君有约。故来此也。又语国王曰。此人顷入冥府。冥府劝送阳界。刻经流传者。愿国王作大檀越。助成大事。为何如。若尔。则非徒公主无患。国祚永固。王亦享寿矣。王拜命曰。可。而后又与居仁。有惜别之态。现身而去焉。公主等还得本心。即起而拜白於父王母后曰。宜界倘做善事。况阳界仁国乎。父母其毋忽哉。王曰诺。於是待化主甚善。尽倾私储以施之。申命内外。集诸良工巨济岛。绣经於梓。庄金而涂漆。运镇于伽倻山之海印寺。设十二度赞之会焉。此皆冥府之使然。实非鬼王之私意者也。居仁之夫妇。考寿康宁。俱登乐邦云。噫阳法之为宝也。无处不宝也明矣。何则。冥王宝之而善治阴界。人主宝之而举得民情。天王宝之而长年快乐。觉皇宝之而垂仁万品。云云说明。载於大藏后跋(钦差茅国器)。
普德
尝居盘龙山。一日谓弟子曰。句丽惟存道教。不崇佛法。安身避乱。有何处所。答曰。全州高达山是也。乾封二年丁卯三月 日。弟子开户视之。则堂已移於高达山。号曰飞来堂。去盘龙一千余里。崔致远作传(胜览)。
休静 西山大禅师
字玄应。又号清虚堂。俗姓崔氏。完山人。名汝信。父箕子殿参奉世昌。母金氏。有异梦。生师於庚辰年。廿一投崇仁长老落发。从一禅和尚受戒。卅一中禅科。选至禅教两宗判事。己丑之狱。被诬逮狱 宣庙即命释之。曰赐御画御诗。仍许还山。壬辰之乱。师杖釰赴行在 宣朝命授八道都总摄。师率门徒。分僧与天兵助援。进战斩馘甚伙。乃扈 驾还都。请还旧栖 宣庙许之。赐号曰国一都。大禅师。禅教都总摄。扶宗拊教普济登阶尊者。甲辰於妙香圆寂庵坐化。年八十五。禅腊六十五。所着禅家龟鉴。禅教释云水坛。三家一指各一卷。清虚堂集八卷。刊行。笔迹踈劲有致云。享于妙香酬忠祠。密阳表忠祠。
[文*只]仡进曰。世出世法。外内不相反。自昔空门耆宿。鲜有置力王事者。吾师以穷衲子。一言而受知 圣祖。蒙 宸翰之穷。及倭难之作。卒能奋羲。聚众恊助 天讨克[赟-武+ㄆ]。恢复之烈。名闻华夷。夫吾师之心。何尝有所作也。随缘应迹。功用卓然。心置乎空有。而事光乎忠义。敢藉是以固请。
母金氏。娠师有异梦。生三岁。忽有老叟来曰。委访少沙门耳。遂提儿咒数声。摩其顶曰。宜名以云鹤。言讫出门。不知所之。儿时嬉戏。必以佛事。稍长风神颕秀。出语惊人。为州牧所爱。称以奇童。十岁表怗恃伶仃无所依。州牧携至京。就学于泮齐。屡试輙屈。郁郁不得意。遂南游入头流。穷岩洞之胜。徧阅内典。忽有出世之志。辞诀同伴。有诗云。汲水归来忽回首。青山无数白云中。遂投崇仁长老落发。从一禅和尚受戒。时嘉靖庚子。师年二十一岁矣。寻参灵观大师。得印可。后因游行村落。闻午鸡忽然有省。叹曰。宁作一生痴呆汉。不欲做铅椠阿师。拈笔题落叶曰。发白心未白。古人曾漏泄。今听一声鸡。犬夫能事毕。自是云游关东诸名山。偶入京师。赴禅科中选。升至禅教两宗判事。无何拂衣入枫岳。作三梦吟。一禅师临灭有谶云。单衣有债。木人争青。不是无胫。来自南溟。会师自某至。为祷舍利。灵应赫然。师虽藏踪晦彩。而道誉益隆虚骄我慢之徒。望风心醉。争就北面。
己丑逆狱起。为妖僧所诬。被逮。对狱明畅 宣庙素闻其名。即命释之。引见 赐御制一色。及御画墨竹障子。师立进诗谢恩 上益称赏。厚赍还山。
壬辰之乱 宣庙西幸。师出山诣 行在上谒 上曰。国有大难。山人其能自安乎。师挥涕对愿效死。 上嘉之。命授入道禅教都总摄。师分命诸上足。紏众义徒。於是惟政起关东。处英起湖南。与权公栗合兵。鏖战于幸州。师自率门徒一千五百人。随天兵进克平壤。 天朝经略宋应昌。提督李如松。及三协总兵以下诸将佐。闻师名争送帖致敬。或赠诗称美。辞礼甚虔。京城既复。 上将旋轸。师率徒数百。扈 驾还都。请於 上曰。臣老且死。愿以兵事属弟子惟政等。乞骸骨归。 上嘉其志许之。因 赐号。
将示寂于圆寂庵。是日肩舆冲雪。遍访诸山近庵。拜佛说法。还方丈颒盥。兴威仪焚香佛前。或笔自题画像曰。八十年前渠是我。八十年后我是渠。又寄书诀惟政处英二门人讫。趺坐就化。世寿八十五。禅腊六十五异香满室。累日乃歇。阇维得灵骨一片。舍利三粒。就普贤安心寺。建窣堵波。惟政自休等。又捧顶骨一片。来枫岳。得舍利数颗。窆于榆岵寺之北冈。师少从灵观得法。而宗风之振。近代无弟子千余人。知名者七十余。其能领袖后学。为一方宗主者。不下四五人。可谓盛矣。晚节通脱自在。皮相之流。或疑其越戒。识者不以为病焉偈爽朗多警语。笔迹踈劲有致云。状之所述。如是亦备矣。噫。师之幻身。既而化为灰尘矣。其未幻者。未尝随而变灭。一片之石。数纸之文。何足为师不朽计。虽然。尊其道则不忍泯其迹。而欲永其传于来世。此固其徒用心之勤。亦世教之所宜许也。庄周有言曰。莫足为也。而不可不为。其是之谓欤(并张维拼碑)。
休静。善书与诗。为丛林所宗。其游金刚山诗曰。舞月跃仙千丈桧。隔林清瑟一声滩(芝峰游说)。
今世僧人中。有惟政。颇解禅家学。有声於缁流。且善诗。自号清虚子。尝在香山。有一绝云。万国都城如蚁垤。千家豪士若醢鸡。一窗明月清虚枕。无限松风韵不齐。有高蹈物外俯视尘寰之意。亦一时意会作也(西厓集)。
惟政 松云洪济大师
壬辰变后。为义僧将。阵于岭南。倭将清正。要与相见。松云入倭营。贼众列立数里。枪釰如束。松云无怖色。见清正从容谈笑。清谓松云曰。贵国有宝乎。松云答曰。我国无他宝。唯以汝头为宝。清曰。何谓也。答曰。我国购汝头。金千斤邑万家。非宝何。清正大笑。
倭奴自壬辰后。不敢通和。至癸卯来请信使。人皆愤惋。而朝廷恐其生□。遣山人往试贼情。山人遍□别章于[打-丁+普]绅间。余赠之曰。盛世多名将。奇功独老师。舟行鲁连海。舌聘陆生辞。变诈夷无厌。羁縻事恐危。腰间一长釰。今日愧男儿(芝峰类说)。
万历壬辰。居金刚山榆店寺。倭兵大至。与同舍僧。避冠深谷间。有僧往觇。倭入榆店寺。缚居僧数十人。索金银诸宝。不出将杀之。惟政闻之。欲往救之。僧皆挽之曰。吾师欲为同舍僧救其死。其慈悲莫大。然探虎口将虎须无益。只取祸耳。惟政不从。入乱兵中。傍若无人。倭兵怪之。至沙门。诸倭或坐或卧。釰戟交锻。故不拜揖。不顾眄。不留行。曳筇挥手而入。倭熟视而不之禁。历山影楼。至法堂下。僧皆缚在两庑下。见惟政而泣。惟政不之顾。有倭在禅堂外治文书。如军目者。政立观。倭兵亦不禁呵。观其文字不可晓。直上法堂。诸倭将皆列椅而坐。惟政乘手不为礼。彷徨纵观之如痴人。有一将以文字问曰。尔解字否。惟政曰。粗解文字。又问之曰。尔国尊七祖乎。惟政曰。有六祖。焉有七祖。曰愿闻之。即列书六祖视之。倭将大异之曰。此寺有金银诸宝。尔可尽出之。不然当杀之。惟政曰。我国不宝金银。只用米布。金银诸宝。举一国所罕有。况山之僧。只事供佛。菜食草衣。或绝粒餐松。或乞食村闾以为生。岂有蓄金银之宝。旦观将军能知佛事。有六祖。佛法全以慈悲不杀为上。今观无罪愚僧。缚在庑下。责以珍货。彼一筇千山。寄食民间。以度朝夕者。虽刲身粉骨。岂有一寸宝。愿将军活之。诸倭传示其书动色。顾下卒云云。下卒趋下堂。尽解两庑二十余僧。惟政又挥袖曳筇而出。倭将以大字书大板。挂沙门曰。此寺有知道高僧。诸兵勿更入。即罢兵而去。自此倭兵更不入榆店寺。朝廷除政僧将。统营入道僧军。出入倭阵。以游说为任。尝入贼阵。见倭将清正。清正曰。尔国何宝最贵。惟政曰。吾国无所宝。所宝惟将军之首也。清正强笑。而中实惮之。乱既定。奉朝命入日本国。家康以云绵子二万斤与之。辞不得。尽与对马岛主橘智正而归。及朝廷重修 庙阙。政鸠一国僧军以助役(於于野谭)。
壬辰之乱。倡义击倭。虏获甚多。 上特拜僧大将。名满两国。乱定后。源家康为日本关白。请信使于 我朝。人皆愤惋。而朝廷恐生边衅。送惟政于日本。以试贼情。倭素重其名。欲试其节。胁之使降。政曰。吾奉命於吾 王。通使于邻国。尔等不宜侵凌。吾膝不可为汝屈。倭又大炽炭火。烈若红炉。使政投入火中。政不动颜色。立向火边。若将跃入者。天忽下雨如注。火即自灭。倭见之以为神。遂罗拜曰。天佑如此。大师真生佛也。即以金轿舁之。自是虽如厕时。辄舁奉之将送。关白问以大师所欲。吾必敬承。试言之。政曰。山人本无欲。唯愿还我国佛画一帧。关白曰。敝国虽小。尚多重宝。何舍此而取彼。政曰。此佛甚灵。可以祈风祷雨。可以禳灾致祥。故愿还也。关白以下齐声言曰。大师亦能呼风唤雨。何必求还佛帧。政不复强迫而归。自是倭奴不敢复喝。至今购得松云笔迹。必以重价贸之。惟恐失之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