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上善人咏


  旨观主(六十九)

  戒检如霜自立期  法华三昧暂无亏  观成识托莲胎去  看取芝云行业碑
  旨观主者。杭人也。字别宗。戒德甚严。自幼至艾不离天台行法。创观室于龙山之阳。岁集同志克期修证。杭民翕从。多发菩提之心。修行念佛三昧。旨於行法。虽避兵窜逐亦不暂废。临终无疾。沐浴端坐而化。芝云仁法师行业记备详。

  西斋梵琦禅师(七十)

  默坐西斋观佛境  缘师实证面无惭  声香味触常三昧  多少禅流只解谈
  西斋禅师。讳梵琦。字楚石。自幼知有西方教。清晨十念求生净土。未尝一日暂废。说法海盐天宁。脱退筑室西偏。设小床于室中。日修观佛三昧。尝撰三十二相颂.八十种好颂.四十八愿偈.十六观赞.化生赞。折善导和尚观念偈及怀净土诗七言长律一百十。标名者一百八。韵者一。复以娑婆苦西方乐为题。拟渔家。傲三十二。总为一帙。名曰西斋净土集。师临终。书偈曰。真性圆明。无生无灭。木马夜鸣。西方日出。

  二沙弥(七十一)

  同心念佛固为嘉  慧眼开时路不差  菩萨来迎齐往化  地摇六种雨天花
  沙弥二人。并州开元寺居。失其名氏。同志念佛。经五六年。当舍寿之时。俄然心眼开明。同见菩萨来接。地即震动。天花雨空。俱坐脱去。

  尼大明(七十二)

  净服严身饰外仪  口含沈水念阿弥  阎浮报尽超莲土  香气来迎也太奇
  大明。居西河。遇绰禅师。讲无量寿经。明即发愿往生。凡念佛时。先着净衣。口含沈水。及终之时。大众见光明满室。有沈水香气。众甚奇之。念佛果因。昭灼若此。可不信欤。

  尼净真(七十三)

  颛修净业自无嗔  十万金刚诵亦勤  两见莲华童子戏  定知上品去栖身
  净真。长安人。积善寺。衲衣乞食一生无嗔。诵金刚般若十万卷。庄严净土。显庆五年染疾。告弟子曰。吾於五日内十度见阿弥陀佛。两度见极乐世界。莲华上童子嬉戏。吾得上品。故无疑(矣)。言已而终。

  尼悟性(七十四)

  自入庐山不染尘  精修愿往即归真  巡看池内莲华上  多是同盟念佛人
  悟性。洛阳人。於衡州遇照阇黎。教以发愿念佛。大历六年入庐山。忽染疾。闻空中乐音。谓人曰。我得中品上生。何以知然。畴昔神游极乐。见同会念佛人尽有莲华也。遂合掌而逝。身皆金色。时年二十四。

  乌场国王(七十五)

  万机之暇念如来  奏乐斋僧日几回  因悟无常终不免  愿将龙椅抟莲台
  乌场国王。好佛法。万机之暇。谓侍臣曰。朕为国主。虽享福乐。不免无常。闻西方净土可以栖神。朕当发愿。求生彼土也。於是六时念佛行道。每日奏乐供佛饭僧。王与夫人躬行其膳三十余年。临崩。神色怡和。亲感化佛菩萨来迎。祥瑞不一。载在往生传。

  宋世子(七十六)

  父子三人喜共修  莲华已出宝池头  儿归报母须生信  他日同乘般若舟
  宋魏世子。父子三人俱修西方。唯妻不修。女年十四死。后七日更生。启母曰。儿见西方。父兄三人已有莲华。后当化生。惟母独无。儿今暂归相报。言讫而化。母依儿言。日念西方。亦生安养。

  刘遗民(七十七)

  浊世簪缨不受拘  相依远老住匡庐  六时三昧行无间  一品莲台看即除
  东晋刘遗民者。讳程之。字仲思。彭城人。才藻绝群。不委气于时俗。虽威福当前。其意泊如也。丞相桓玄.大尉刘裕等咸嘉其贤。欲荐于朝。縻以爵禄。程之辞。乃入匡阜。谒远法师。远曰。官禄巍巍。何以不为。程之曰。君臣相疑。疣赘相亏。晋室无盘石之固。物情有累卵之危。吾何为哉。远然其言。时程之与雷次宗等同依于远。远曰。诸君之来。岂宜忘净土之游乎。於是谢灵运为远凿池种莲。拉一百二十三人共结莲社。行念佛三昧。远俾程之为莲社誓文。程之居十五年。精修净业。尝於定中见佛光明。地皆金色。将往生之年。又见阿弥陀佛。身紫金色。毫光发照。垂手下接。以临其室。程之悲泣自陈曰。安得如来为我摩顶。以衣覆我。佛乃为摩其顶。引袈裟以覆之。又一日。想念佛时。见自身入七宝大池。莲华青白相间。其水湛湛。照人眉目。佛指水曰。八功德水。汝可饮之。程之掬食。甘美盈口。异香发於毛孔。是日对佛祝香罢。与众话别。面西端坐而去。年五十九。桓玄等高之。议以遗民为号云。

  张杭学士(七十八)

  风流儒雅岂庸常  巨笔如椽孰可当  咒诵大悲成十万  临终随愿往西方
  张杭。平生信佛。誓课大悲神咒十万遍。愿生西方。年六十。忽寝疾。惟念阿弥陀佛。谓家人曰。西方净土元只在堂屋西间。阿弥陀佛坐莲华上。翁儿在莲华池金沙池上礼佛嬉戏。言已良久奄然而化。翁儿其孙。方三岁而[殇-歹+孑]。

  庚诜居士(七十九)

  林谷闲居乐暮年  六时礼诵豫栽莲  人传上行先生去  留得清名照简编
  梁庚诜。字彦宝。新野人。幼聪警。该通经史。性嗜林泉。有十亩之宅。山池居半。蔬食布衣。不治生业。武帝起兵署为平西府记室。至普通间诏为黄门侍郎。皆不就。晚年遵释教。宅内建道场。六时礼诵。忽於后夜见一道人。自称愿公。容止甚美。呼诜为上行先生。授香而去。后四年。愿公复来云。不可久住。言终而亡。年七十八。举室咸闻空中唱。上行先生已生阿弥陀佛国已。武帝敬之。谥贞节处士。见南史。

  宋满(八十)

  净邦曾未了唯心  念佛精勤愿亦深  计数豆满三十石  临终三圣果亲临
  常州宋满。归诚西方。以豆为数。念佛满三十石。庆赞之际。散与斋人。弥陀.观音.势至化为三人。形容憔悴。自云乞食。答曰弟子愿生西方。更无可疑。师来乞食。深副本心。斋后命终。惟闻天花异香乘空而去。当隋开皇八年九月也。

  黄打铁(八十一)

  念佛时时不绝声  青莲华已载芳名  须知一块邠州铁  不用工夫炼不成
  黄打铁。潭州人。本军匠也。打铁为业。常念阿弥陀佛。一日无疾托邻人写颂云。日夜丁丁当当。久炼成钢。大平将近。我往西方。即化去。自是湖南人多念佛者。

  汾阳老人(八十二)

  老来事佛虑应消  法忍山中守寂寥  一念便能超往去  不愁十万路迢迢
  汾阳老人。贞观五年於法忍山借一空房止宿。常念阿弥陀佛。临命终时。大光徧照。面西而终。人见其乘莲台而去。

  张馗(八十三)

  贩鸡为业匪良徒  形影相随报岂无  不得临终称佛号  宝池那有觉花敷
  张馗。同州人。贩鸡为业。永徽九年。临终时。见屋南群鸡集。忽一人着绯皂衣驱鸡。唱言啄啄。其鸡四交上啄。两眼出血。叫嗥痛苦在床。至酉时。值善光寺僧来。令铺圣像。念阿弥陀佛。少顷忽闻异香。奄然而去。

  韦文晋观察使(八十四)

  志诣西方建道场  观心念念暂无忘  忽然合掌跏趺去  满室氛氲感异香
  韦文晋。立行孤洁。常建西方道场念佛三昧。佛前发愿。志诣西方。行菩萨道。守护佛法。转正法轮。广度含识。至六月内。面西跏趺。合掌念阿弥陀佛六十声。忽然而化。异香满室。内外皆闻。

  元子平(八十五)

  三月持经性地开  往生一事绝疑猜  异香满室催西迈  粗乐迎兼细乐来
  元子平者。大历九年於润州观音寺发心读诵阿弥陀经。三月忽染患。夜闻空中香气乐音。有人告曰。粗乐已过。细乐续来。君当行(矣)。良久。念佛命终。室中异香。数日不散。

  房翥(八十六)

  劝念弥陀发善荄  幽冥感格信奇哉  往生净土为真乐  差胜持经礼五台
  房翥者。一日暴死至阴府见阎罗王。王曰。据案簿。汝曾劝一老人念佛。已生净土。汝承此福。又令生净土。故召来相见。翥曰。吾尝诵金刚经万卷。巡礼五台。未欲往生。王曰。诵经巡礼固为好事。不如早生净土。翥再恳言。王遂释还。不久念佛而终。

  张善和(八十七)

  世业屠牛报岂轻  临终十念为倾诚  慈尊应现诸冤释  不涉冥途即往生
  张善和者。杀牛为业。命终时见牛数头。作人言曰。汝杀我。善和怕怖。告其妻曰。急请僧来救我。僧至。为言十六观经云。若人临终地狱相现。十称南无阿弥陀佛。即得往生净土。善和云。便入地狱也。不暇取香炉。以手擎香。向西念佛。未满十声。乃云。我见阿弥陀佛从西来迎。言讫而去。

  柳宗元刺史(八十八)

  才高不独冠儒宗  海若雄文扫断空  一念即超安养国  潮阳迁客逈难同
  柳宗元。字子厚。柳州刺史。极工於文章。与韩愈并名于时。性嗜佛道。通天台教观。尝撰岳州无姓和尚碑。有云。佛道逾远。异端竞起。惟天台大师为得其说。为永州时龙兴寺修净土院。宗元为之周延四阿。环以廓庑。缋二大士像。缯盖幢幡以成就之。并造记以垂不朽。着东海若一篇。其词痛扫沈空滞寂不假修证之徒。其意一遵西方教法。自非宿昔与佛有大因缘何能信仰如此。其生净土盖无疑矣。

  白居易少傅(八十九)

  暮年开合放婪姬  归命弥陀宜暂离  不独姓名垂百世  已将神识托莲池
  白居易。字乐天。能文词。风流蕴籍。冠于一时。官至太子少傅。暮年侍妾尽遣。居于香山。命工画西方净土[巾*((ㄇ@人)/登)]。日对修念佛三昧。发愿往生。尝有偈曰。余年七十二。不复事吟哦。看经费眼力。作福畏奔波。何以度心眼。一声阿弥陀。行也阿弥陀。坐也阿弥陀。纵饶忙似钻。不废阿弥陀。日暮而迩远。吾生已蹉跎。旦暮清净心。但念阿弥陀。达人应笑我。多却阿弥陀。达人又作么生。不达又如何。普劝法界众。同念阿弥陀。自号香山居士。

  文潞公(九十)

  匡君治国戋经纶  胜会同修十万人  大愿不违生净土  后来扬马继芳尘
  宋文彦博。太子大保。封潞国公。尝於京师与净严法师集道俗十万人为净土会。临终安然念佛而薨。

  苏文忠公(九十一)

  天下东坡第一名  喜从吾道乐余生  要知当日南迁去  惟有弥陀作伴行
  苏文忠公。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深信佛乘。归依西方。与辨才参寥诸师为方外友。母夫人程氏死。以簪珥遗物命匠胡锡画阿弥陀佛像。施与钱唐元照律师。令其普劝道俗归诚净土。追荐冥福。复以偈赞曰。佛以大圆觉。充满十方界。我以颠倒想。出没生死中。云何以一念。得往生净土。我造无始业。一念便有余。既从一念生。还从一念灭。生灭灭尽处。则我与佛同。如投水海中。如风中鼓橐。虽有大圣智。亦不能分别。愿我先父母。及一切众生。在处为西方。所遇皆极乐。人人无量寿。无去亦无来。其室王氏死于京师。亦使其子迈等为阿弥陀佛像。奉安于金陵之清凉寺。亦有赞词。公南行日。箧中有一轴。人问曰此何画也。公曰吾西方公据耳。展而观之。乃阿弥陀佛像。尝吊海月大师。有诗云。生死犹如臂屈伸。情锺我辈一酸辛。乐天不是蓬莱客。凭仗西方作主人。观公念念不忘西方。其往生决(矣)。

  杨杰提刑(九十二)

  少林禅味已参尝  净土玄门复赞扬  不越阎浮生极乐  佛前莲蕊吐香光
  杨杰提刑。字次公。无为人。号无为子。官至尚书主客郎。提点两浙刑狱事。尊崇佛法。明悟禅宗。宣扬弥陀教观。接诱方来。公作天台大师十疑论序。王古直指净土决疑集序。法宝僧监弥陀宝阁记。安乐国赞三十章。备陈西方要津。实为万世往生之龟镜也。晚年守郡。画丈六弥陀像。随行观念。寿终化佛来迎。辞世颂曰。生亦无可恋。死亦无可舍。太虚空中。之乎者也。唯将错就错。西方极乐。宣和中。荆王夫人神游净土。见公坐莲华上。

  王古侍郎(九十三)

  次公同志觉无为  惟有西方日念驰  净土立言曾直指  至今留决后人疑
  王古侍郎。字敏仲。与杨次公同志归命西方。尝着直指净土决疑集。次公为序。极伸赞美。朝士大夫有净土之志颇多。然其弘赞净方入正定聚者。惟古与次公而已。讵非大菩萨现宰官身而为说法者欤。

  马玕侍郎(九十四)

  净业传家道大亨  儿郎女婢亦修行  房栊气出如青盖  应有家人梦往生
  马玕侍郎。其先祖少师忠肃公。守杭州日。慈云忏主以安养佛事授之。自是举族遵奉。侍郎乃其孙也。字东王。元丰中有僧广益。授以天台智者十疑论。公大喜曰。吾得所依(矣)。以慈云十念法行之二十五年。崇宁中感疾经夏。盥栉易衣。念佛端坐而逝。有气如青盖。出户腾空而上。家人长幼贵贱皆梦公往生上品。八月中有婢卧疾。亦念佛而终。荆王夫人神游极乐。见公与杨杰衣冠济济坐莲华上。夫人传记甚详。

  江公望司谏(九十五)

  直言极谏显当时  晚向弥陀信不疑  方便文成还刻石  池莲准拟占高枝
  江公望司谏。钓台人。智识高朗。崇宁中为谏官。直言为讳。名着一时。酷嗜宗门。参善知识。晚年专修净业。悟入念佛三昧。选念佛方便文刻石流布。指导往生。宣和末。知广济军。一日不疾而终。知其为净土归(矣)。

  冯揖给事(九十六)

  通儒解道复参禅  归命弥陀意更专  清泰故乡思不已  追吟陶令赋归篇
  冯揖。蜀中遂宁府人。字济川。号不动居士。好佛法。场屋中文字多用圆觉经语。明悟理性。钦伏士论。徧参禅林知识。洞达五家宗旨。然笃行弥陀教法。作西方礼文三卷.弥陀忏一集。在乡郡建净土会。尝感香炉中舍利应现。光明照室。舍俸资造大藏经。其功德回向庄严净土。揖於老年怀归西方甚切。追和陶沟潜归去词一篇。见乐邦文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