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史传部
- 净土宗
- 净土圣贤录
净土圣贤录
吴氏女
吴氏女。太仓人。生时趺坐而下。稍长。皈心佛乘。事亲孝。不愿有家。人或劝之。辄指天为誓。初从昆弟析诸字义。已而诵佛经。悉通晓大意。朝夕礼拜甚虔。俄梦神授以梵书准提咒。有病疟者。以梵字治之。立愈。尝於梦中得通宿命。自言曾为宋高僧。此来专为父母。年二十三当成道果。崇祯四年。年二十三矣。闭关一室。专修净土。仲冬之末。示微疾。作偈辞世。勉亲坚修勿懈。日方午。索玉戒指佩之。右胁而逝。将殓。红光溢於面。母为理发。异香从顶中出。达於户外。经夕不散。居四年。茶毗。骨莹如玉。顶作黄金色。为起塔以奉之(续徃生集)。
卢氏
卢氏。名智福。徽州程李清妻也。晚迁湖州。季清奉佛甚虔。力营福业。卢氏竭资为助。长斋。日课佛名二三万。约己惠下。未尝詈人。崇祯五年。得危疾。请古德法师。授五戒。咨净土法要。遂一意西归。季清为诵华严经。至入法界品五十三门。为一一讲说。卢氏悉领解。季清复策之曰。百劫千生。在此一举。努力直往。毋犹豫也。遂高声唱佛。夜以继昼。如是半月。其母及女来问视。悉谢遣之。曰。毋乱人意。十一月八日。忽睹莲华现前。化佛垂手。身心踊跃。急索香水沐浴。西向叉手。连称佛名。右胁而逝。时方午。及暮扪其顶。热可灼手。年三十九。藕益法师为之传。系以赞曰。哀哉三界。爱欲为根。根株不拔。奚望西生。莲华国土。永离尘情。此缘能断。彼质斯成。勇矣智福。女中之英。一日一夜。净念功殷。华台接引。眼识分明。子母恩爱。枯木寒氷。吉祥善逝。长辞苦轮。我今随喜。愿共群伦。顿除爱网。证入元门(灵峰宗论)。
费氏
费氏。湖州双林镇沈春郊妻也。少寡。织纺自膳。持斋数十年。供养三世佛画像。及檀香大士。日诵金刚经一卷。佛名千声。寒暑不辍。崇祯十一年。大疫。壻张世茂迎费氏往居其家。止携大士以行。费氏居一楼。日课回向。祝愿此香直达佛所。如是三载。忽空中有香绕楼数日。粉墙上涌现三世佛像。庄严精妙。远迩诧传。瞻礼日众。或以净巾擦之。色逾光明。又四年。一日告壻曰。吾欲返故居。入门。即洒扫焚香。参佛诵经。至第三日早。沐浴更衣。端坐念佛。午刻。大呼佛来也。我行矣。别众而逝。年七十有三(巾驭乘续集)。
李氏
李氏。刘道隆之母也。年四十。长斋奉佛。除静室一间。供奉观音大士。朝夕礼拜。唱佛名千声。虽大寒暑不辍。刻金刚经以施人。每遇诞日。诫子妇毋置酒。唯礼忏一日。或三日。如是二十五年。将终前一岁。延僧诵经七昼夜。梦所奉大士持数珠一串示之曰。以此授汝。珠数乃汝往生净土之期。数之。得五十三。觉而识之。至明年五月十三日。忽告家人曰。吾今日往西方矣。可为我同声唱佛名。助我西行。子妇辈坐榻前唱佛。李氏面西端坐而逝。道隆述其事为世劝焉(金刚持验记)。
李氏
黄太宜人李氏者。南京仪制主事建昌黄端伯之母也。贤明仁慈。信乐佛法。晚岁诵金刚经地藏经日虔。一夕梦趺坐山巅。佛光照身。觉谓其子曰。西方之期至矣。无何。示微疾。端坐而逝(建昌志。县榻编)。
陈妪
陈妪。常熟人。居於城南。以纺为业。笃信佛法。随纺车声唱阿弥陀佛。终日不绝口。如是三十年。一日忽呼其子谓曰。而不见空中宝盖幡幢乎。吾其逝矣。因拍手大笑。取汤沐浴竟。即合掌化去。事在顺治十年。翁尚书叔元。方微时。闻其事。亲往视之。见妪凝然危坐。室中香气袭人。晚着净土约说。书其事以证焉(净土约说书后)。
张寡妇
张寡妇。常熟人。居小东门外。安贫守节。专持佛号。不择净秽。未尝少间。以下痢终。遗一破裙。臭不可近。弃之中流。忽见莲华交发五色灿然。散布水面。见者惊异。乃取裙还送一庵。作佛座前案围。事在顺治间(果报闻见录)。
陆寡妇
陆寡妇。常熟人。年二十。夫亡。持斋戒佛。与人无竞。至六十七而终。焚其衫裙。火气既绝。忽见金光迸出。灰中俨然有佛像在焉。共数十。闾里聚观。皆焚香膜拜。事在康熙三年(果报闻见录)。
杨氏
杨氏。张秩斯之妻也。父次弁。虞山严氏出。严家世学佛。故杨氏自幼即归心大法。既适张。寻礼僧德真。受三皈五戒。断除爱欲。年二十七。病剧。发愿求生西方。室中供接引佛像。高唱佛名五日。室中闻栴檀香。至七日。瞑目顷之。见观音大士谓曰。莲华种子。已有半功。其半看汝手段。问从何处着力。答曰。撒手便行。即合掌唱佛趺坐而逝(续徃生集)。
江氏
江氏。余杭严讱公继室也。讱公故云栖弟子。奉西方之教。江氏自归严。奉教甚笃。鸡鸣起。跪佛前唱佛千声。次及诸经咒。凡爇香炳烛盥饮之事。胥自为之。不以役侍婢。康熙七年三月六日。晨课毕。俄而体惫。复就寝。移时。忽大声曰。观世音菩萨来矣。趣具汤洗沐毕。就枕而逝。及殓。颜色红润。手足柔软。若委蜕者然(净土全书)。
徐太宜人
徐太宜人。钱塘徐浩轩之母也。平生奉佛甚谨。诵西方佛名。绘像为图。旁累数千圈。记所诵数。每一图毕。即纳黄布囊中。如是数岁。康熙三十四年卒。卒之日。家人焚囊於盆。忽闻盆内爆然。视之。见五色光起。布成缁色。其上现楼阁栏楯。重迭周匝。中涌莲华数十。华上各有一佛合掌趺坐。复现诸天女恭敬围绕。一一皆如粉色画本。见者莫不惊叹。明日掇灰。视囊背所现诸形象。与囊面无异。惟佛后又有一老母执拂随行。浩轩为之记如此(信征录)。
凌氏
凌氏。法名善益。吴人张廷表之妻也。母叶氏。长斋四十年。礼古潭和尚为师。日拜华严经。周而复始者三。年八十一。梦罗汉现金色身。遂逝。凌氏年四十余亦长斋。礼古潭为师。日夜六时。行大悲忏法。拜华严经。凡再周。常以五更起入佛堂。廷表为煮汤果饷之。晚而专诵大悲咒。阿弥陀佛号。求生西方。一日观音大士现像。遂示疾。谓其女曰。佛光满室。吾行矣。遂逝。年六十九。事在乾隆三十四年。女适朱氏。奉法亦虔。课法华经。持西方佛号。其家人。多从而化焉(善女人传)。
余媪
余媪。徐州宗氏女。昭月和尚之母也。和尚既主扬州高旻寺。迎媪至寺。辟一室居之。媪初入室。思家颇切。与和尚言。輙道家事。和尚为说苦空无常无我之法。劝母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弗省。和尚遂匿弗见。媪召之。亦弗往。媪无可奈何。遂勉强持佛名。苦不能继。居三年。稍益熟。遂发深信心。受菩萨戒。晨夕礼拜甚虔。和尚往见媪问颇思家否。媪曰。念佛好。不思家也。一日坐庭前。面塔唱佛名。忽光开。见金色世界。光耀无际。墙壁树林。廓然摧灭。媪大喜。踊身即之。倐无所睹。自此六根悄然。动静起居。不生一念。久之。梦至一人家。有妇坐草。媪惊曰。何为至此。吾方求生西方。入胎出胎。大可畏也。急走出。瞿然而觉。晨起以告和尚。曰。吾生缘殆尽矣。其为我集僧唱佛名。送我西行。从之。遂西向坐逝。事在乾隆二十七年(善女人传)。
杨媪
杨媪。杭州人。居北门外石灰坝。年五十余。得风疾。僵卧。呻吟彻昼夜。有旅亭师者。自京师还天目。过其居。其子为设斋。请入视母。媪频顣曰。病甚。师莫有好方能愈我否。师曰。有之。恐汝不肯服耳。媪曰。诚有之。安肯不服。师曰。病从身起。身从假合。汝能舍身。病自去矣。媪曰。舍身奈何。师曰。汝但将身放下。一心西向。系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大医王。能除一切众生之病。但能至诚念佛者。阿弥陀佛自来救汝。媪曰。佛果来乎。师曰来。但患汝念不切耳。既别去。媪遂持佛名。默观西方。日益恳至。居五月。语其子曰。阿弥陀佛至矣。四日后吾当西归。为我诸旅亭师作别。师时在天目。不至。及期。别请僧十人。共唱佛名。媪起坐向西而化。事在乾隆三十六年(善女人传)。
余氏
余氏。法名真修。吴人朱颖符妻也。年三十二而寡。至三十六。长斋奉佛。晚年以家事付儿妇。专修净业。年七十。夏秋之交。梦游一池畔。池中有船。载比邱尼优婆夷十数人。中有一人招余氏云。西方去。余氏自念言。此时不去。待岁晚可耳。招者遽云。且待后船。至九月六日。梦阿弥陀佛现身接引。既觉。自知时至。请所事文岐师作别。师至。索莲华不得。以莲叶与之。余氏欣然。念佛弥切。内外俱闻异香。至十一日清晨。索水沐浴。更新衣。趺坐称佛名。有顷。右胁而逝。事在乾隆三十六年(僧正琦述)论曰。十方严净国土。纯一化生。无有女人。而韦提希夫人。因子恶逆。起心厌离。即得见阿弥陀佛。受记往生。又莲华经明受持之利。偏记女人往生极乐。故知娑婆女人。於西方净土。有大因缘。自莲宗盛行。闺合诸贤。往往能专志勤业。一生取办。彼具丈夫之形者。视此能无愧乎。
往生物类第十
鹦鹉
唐河东裴氏家。有鹦鹉。以其名载梵经。常狎而敬之。告以六斋之禁。比及辰后。非时之食。终夕不视。或教以持佛名号者。当自有念以至无念。则仰首奋翼。若承若听。其后或俾之念佛。则默然而不答。或谓之不念。即唱言阿弥陀佛。每虚室戒曙。发和雅音。穆如笙竽。念念相续。闻者莫不洒然。贞元十九年七月。悴而不怿。驯养者知其将尽。乃鸣磬告曰。将西归乎。为尔击磬。尔其存念。每一击磬。一称阿弥陀佛。暨十击磬而十念成。敛羽委足。不震不仆。奄然而绝。阇维。得舍利十余粒。节度使韦皋为之记(佛祖通载)。
鴝鹆
宋元佑间。长沙郡人。养一鴝鹆。俗呼为八八儿者也。偶闻一僧念阿弥陀佛。即随口称念。旦暮弗绝。其家因以与僧。久之鸟亡。僧具棺以葬之。俄口中生莲华一枝。或为题曰。有一灵禽八八儿。解随僧口念阿弥。死埋平地莲华发。我辈为人岂不知。又天台黄岩正等寺观师。畜一鴝鹆。常随人念阿弥陀佛。一旦立死笼中。乃穴土而葬之。舌端生紫莲华。大智律师为偈颂之(佛祖统纪)。
白鹦鹉
白鹦鹉。岭南一士人所畜也。晨朝必诵观音号。白衣咒。兼能诵归去来辞。赤壁赋。及李白诸诗。或晨课未毕。导以诗文。不应也。一日谓士人曰。我从西方来。还从西方去。其夕奄然而化(见闻录)论曰。一切众生。具有如来藏性。乃至三恶道中。但有能系念阿弥陀佛者。即得往生彼国。见佛闻法。观鹦鹉鹤鹆事。岂不信然。经云。宁受地狱苦。得闻诸佛名。不受无量乐。而不闻佛名。幸得为人。六根完具。不知念佛。甚者诬且毁焉。亦可谓自暴之尤者矣。岂不惜哉。
净土圣贤录卷九(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