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史传部
- 净土宗
- 净土圣贤录
净土圣贤录
罗允枚
罗允枚。太仓人。父梦一僧求寄居。及旦而允枚生。四五岁时。犹能忆前生事。一日绕柱走。头晕仆地。自后遂失所忆。及长。以多病弃举业。参檗岩老人。了彻向上。复回心净土。康熙四十年秋。病且革。忽闻空中声云。胜莲居士。尚余寿一纪。已而顿痊。因自号胜莲。时州人罕知修净业者。允枚首倡念佛社。三四处。莲风大振。五十二年秋病复作。人以为忧。允枚绝不介意。一夕梦神告曰。汝劝人修净业功甚大。今延汝寿矣。允枚性慈善。凡放生育婴赈饥诸善事。咸乐成之。年七十一。其年六月二日。徧别亲友云。将於初六日辞世。至期沐浴端坐说偈曰。七十一年。拖着皮袋。今日撇下。何等自在。偈毕寂然。顷之家人哭唤不已。忽张目曰。累我更迟七日。十四日晨起曰。今日吾必行矣。亟请乾行长老暨道友某某。来助我念佛。众至。唱佛名。至辰刻。忽耸然曰。大士来矣。合掌向西。称佛而脱(周安士文稿)。
周梦颜
周梦颜。一名思仁。字安士。昆山诸生也。博通经藏。深信净土法门。自号怀西居士。尝以众生造无量罪。唯淫杀二业。实居大半。因着戒杀戒淫二书。其戒杀书。名万善先资。言多恳切深痛。自言每过一切神祠。必祝愿云。唯愿尊神。发出世心。勿受血食。一心常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思仁自今二十四岁。直至寿尽。中间若杀一小鱼虾。乃至家中眷属。若有一人伤一蚊蚁。唯愿尊神是纠是殛。迅雷击碎所着书板。思仁自今二十四岁。直至寿尽。临河见鱼。仰面见鸟。不思救度。反萌杀机。亦同此誓。思仁自今二十四岁。直至寿尽。若梦寐中见人杀生。不能至心称佛名号。发救度心。而反欢喜赞成其事。亦同此誓。其戒淫书。名欲海回狂。劝诸淫者。先观胎狱。了种种苦。是谓息淫原始方便。次观此身诸虫猬集。宛转游行。食人脑髓。是为初开不净方便。次观男女脓血洟唾。恶露中满。犹如溷厕。粪秽所都。是为息淫对治方便。次想死人正直仰卧。寒氷彻骨。黄水流出。臭不可闻。徧体生虫。处处钻啮。皮肉渐尽。骨节纵横。乃至冢破骨出。人兽践踏。而我此身。终亦如是。次念法华所说因缘生相灭相。与不生灭。是为断淫穷原方便。次观自身。在极乐世界七赛池内莲华之中。莲华开敷。见阿弥陀佛。坐宝莲华。及诸种种庄严瑞相。亦见自身礼拜供养於佛。作是观时。发愿往生极乐世界。永脱淫阱。是为究竟解脱方便。又尝辑西归直指四卷。乾隆四年正月。与家人诀云。将西归。家人请以香汤沐浴。却之曰。我香汤沐浴久矣。谈笑而逝。异香郁然满一室。年八十四。
初有王孟邻者。与梦颜交。其年十一月朔。谓梦颜曰。十七日为弥陀圣诞。吾将行矣。至十六日。问梦颜曰。云何决定得生净土。梦颜曰。当於念佛时。发四宏誓愿。则净因坚固。决无退转。孟邻以为然。十七日。念佛坐逝。颜色不变。
又有余鹤亭者。见梦颜所着书悦之。因问往生之诀。梦颜为指示法要。鹤亭欢喜奉行。未几徧别亲友。遗偈而逝(欲海回狂。万善先资。安士文稿)。
沈中旭
沈中旭。字启白。吴县人。少豪宕。急人之难。既而以医名。益喜施。贫者不取药直。或与之钱粟。年二十五丧偶。不复娶。虔修净业。所过僧坊街头桥下。徧书西方佛名。及警策语。劝人念佛。遇有危疾。辄蹙然曰。孽深矣。吾力不能救汝。奈何。病者涕泣。固以请。则曰无已。其必念佛乎。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能至心称念一声者。灭八万亿劫生死之罪。汝能信否。其人唯唯。曰。汝能念否。其人复唯唯。曰诚如是。疾可为也。乃下药焉。亦往往有奇验。从而归佛者甚众。中旭年七十余有疾。其嗣子戒门者。屏人勿通。其逝也。无知状者。然至今城西人论数十年来。白衣中修净业者。必以中旭为首称云(二林居后集)。
杨广文
杨广文。字道原。吴县人。少孤不娶。皈心净业。岁饥。道有弃儿。辄收养之。至十数。长而后遣之。门有乞者。教令唱佛名。即予之钱。由是乞者踵至。每语人曰。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只此八字。是无上法门。更无他说。乾隆三十五年得疾。其友沈炳往省之。唱佛名不绝口。明日遂逝。年六十余(二林居后集)。
顾天瑞
顾天瑞。苏州城西。大邨人也。中年长斋。为念佛会。妻陆氏。亦长斋。日诵佛名甚虔。年六十三。得微疾。预知将终。沐浴易衣就寝。
其姒俞氏。别室居。忽闻陆氏遥语云吾先去。姆早晚好来也。俞氏亟遣子视之。逝矣。俞氏故长斋修净业。居半载无疾而逝。天瑞后数年。别诸亲故。沐浴唱佛名。亦无疾而逝。事在乾隆三十五年(二林居后集)。
姜见龙
姜见龙。字元标。吴县人。尝倡设义冢。埋诸暴骼。岁饥。捐金以赈。家遂中落。习眼科以自活。初好长生术。一夕梦至一所。巉崖幽谷。阴风飒然。急觅路行数里。忽见天日。幢幡蔽空。宝舆中一人趺坐。身金色。见龙请曰。夙生罪障。悞入险涂。愿见救拔。舆中人言。汝能发愿否。见龙稽首曰。愿从今日。作佛家奴。舆中人言。甚善。明日当有比邱。导尔修行。慎勿错过。言毕。顿失所见。及旦。果有一僧欵门而入。为言修行之要。无过念佛。能念佛者。决生西方。能念佛者。得不退转。能念佛者。疾成正觉。见龙大喜。日持佛名万余。声彻里巷。乾隆四十三年八月。示微疾。谓诸子曰。吾一心求生西方。无他恋也。其月既望。书偈曰。脱却五浊苦。往生极乐土。七宝莲胎圆。一念成正果。明日将午。寂然而逝。年七十五(姜昆成述)。
沈炳
沈炳。字敬孚。长洲人。年十五。得喘病。过三十而剧。因发出世心。持佛名颇切。至年五十病益甚。自正月至五月。一息仅属。遂矢愿长斋。其友杨广文往省之。劝持金刚经。扶起授之读。尽卷。居三日。加持至三卷。半月而病愈。自后日以三卷为常。持佛名不辍。夜坐辄至晓。喘病遂除。而身微伛。阅五年。夜坐顷。自誓不取正觉。终不休歇。脊梁忽声振。挺竖如平人。寻受五戒於旅亭会公。炳常言世间万法。生灭不停。唯有一句阿弥陀佛。是大休歇处。又自谓念佛工夫。尤於病中得力。诸苦煎熬。独一念炯然。不曾打失耳。乾隆四十六年十一月。示微疾数日。其月晦。晨起盥沐毕。喘甚。回身向西。结跏念佛。其妻在旁。挥之去。已而寂然。则坐逝矣。遗言以龛殓。用茶毗法。其妻亦长斋。修净业。已而出家为尼(二林居后集)。
王恭
王恭。字礼言。太仓人。为人恬澹寡嗜欲。少弃举子业。好为诗。所居南园。故宗老文肃公别墅。竹石萧凉。偕诸群从。觞咏自得。年五十余。辍诗不复为。长斋修净业。自号破有居士。一夕梦游净土。觉而志以诗曰。无多些子没商量。梦入莲邦大歇场。诸上善人谭法性。各天帝释雨华香。鸟音树乐无停响。珠阁金台尽放光。咫尺仙原曾不隔。莫教迷路叹渔郎。又曰。雪山老子最多情。指点归家路甚明。不住直须这里住。无生恰好个中生。投将种后芽旋发。培得根来果自成。领取台山蓦直去。何劳万里访蓬瀛。时年七十二矣。其明年夏。卧疾园之潭影轩。轩前有莲池。华未放。一莲药傍崖石。独对榻而开色鲜好。满二日。恭课佛名如常时。手结印而逝。而华亦萎。时乾隆四十七年五月八日也。亡何。刘河人有以乩降神者。恭子冲往叩之。乩大书曰。我破有主人也。问今居何处。答幸登莲界。问颇忆家否。答何思何虑。问家事。答南无佛。固问。又书南无佛。如是者三。遂寂(顾成志。许培秀述)论曰。余少闻轮回往返之说。辄自悲流浪五浊。伥伥然靡所依也。既长。观庾彦宝王虚中诸公行事。遗弃世荣。一心西迈。诚慕之。夫百年须臾耳。身家妻子之谋日固。悲欢得失荣辱之数日出。而死已随其后矣。昔人谓念佛一门。於居士尤为吃紧。置身烈火之中。浸心烦恼之海。一息不来。而铁床铜柱随之。非仰赖佛力。何以敌此。其有览诸君子之遗迹。而奋然兴起者乎。是皆莲胎骨肉也。余愿执鞭以随其后。
净土圣贤录卷八
净土圣贤录卷九
往生杂流第八
张锺馗
张锺馗。唐时人。居长安。杀鸡为业。临死。见绯衣人驱群鸡至。唱言啄啄。鸡辄向上啄。两目血流。痛不可忍。有沙门宏道见之。为设像。劝令念佛。忽觉香气满室。群鸡散去。即端坐而化(佛祖统纪)。
张善和
张善和。亦唐时人。屠牛为业。临终。见牛数十头。作人言曰。汝杀我。善和告妻。急延僧为我念佛。僧至。谓云。经言。若有众生。作不善业。应堕恶道。至心具足十念称阿弥陀佛者。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善和云。地狱至急。取香炉来。即以左手擎火。右手拈香。向西厉声称佛。未满十声。遽云。佛来也。已与我宝座。言讫而终(佛祖统纪)。
金[奭-人+大]
金[奭-人+大]。不详其所出。以渔为业。已而改行。断荤血。持佛名。日万声不辍。一日忽告家人曰。我见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矣。我将归净土也。次日又曰。有金莲华来迎我。焚香安坐。以手结印而化。天乐异香。终日不散。事在宋政和六年(净土文)。
冯氓
冯氓。上虞人。少事游猎。有巨蛇为乡民患。氓杀之。虑蛇为怨。乃皈心佛法。回向西方。修忏诵佛名。如是十年。一夕请净业友数人。同诵阿弥陀经。唱佛号。次诵普贤忏罪往生偈已。即端坐合掌而终(佛祖统纪)。
吴琼
吴琼。不详其所出。先为僧。已而返俗。作庖人。当切肉时。口中称佛名不辍。每教邨中人。诵经修忏。念阿弥陀佛。后眼郭生瘤。大如鸡子。乃惶怖。分遣妻子。造一草庵。昼夜焚修。绍兴二十三年秋。告邨中人曰。琼来日。戌时去也。人皆笑之。次日晚。报诸道友曰。时至矣。好来念佛相助。复将布衫质酒饮尽。即写颂曰。把盏空空。问甚禅宗。今日珍重。明日清风。端坐合掌称佛名。忽大声曰。佛来也。即化去(净土文)。
李彦通
李彦通。会稽人。为锻工。偶入邑中系念会。忽悟身世无常。归心净土。一日得疾。云。我梦游净土。见二门扃锁甚固。适遇僧宗利。开门引入。见楼阁中佛与菩萨。吾将去矣。遂请睎经道果二僧至卧榻前。策发净业。令举家齐诵佛号。西向坐逝(佛祖统纪)。
黄生
黄生。潭州人。以锻铁为生。每打铁时。口称阿弥陀佛不绝。一日占一颂。令邻人书之。曰。玎玎珰珰。久炼成钢。太平将近。我往西方。且云我去后。可将此颂流布。广劝人念佛也。即化去(佛祖统纪)。
徐六公
徐六公。嘉兴农夫也。长斋念佛。设像瞻礼。如是四十年。屡梦游净土。预作一龛。临行之日。易布衣草屩。入龛端坐。顷之。即曰。佛来迎我。泊然而逝(佛祖统纪)。
沈三郎
沈三郎。临安贾人也。晚而奉佛甚谨。一日卧病。请僧讲弥陀经。设像。日夕西顾。易衣而终。顷之。膝微屈。如欲起坐者。二子曳胫直之。忽瞿然起坐。遂易龛。茶毗。有白鹤翔云西去(佛祖统纪)。
师赞
师赞。雍州人。为行童。年十四。念佛不绝。忽遇疾而亡。俄复苏。白父母曰。阿弥陀佛来此。儿当随行。邻人见空中宝台。五色异光。向西而没(佛祖统纪)。
倪道者
倪道者。仁和人。弃家。建小庵。专意念佛。欲焚身代一切众生供养诸佛。於是集众唱佛名。来者至万人。焚身前一夕。其地忽有金光高半尺许。语人曰。我焚身时。必有紫青二色云。从东北过西南。是我往生之相也。已而发炬。端坐其中。二色云现。火尽乃灭(佛祖统纪)。
大善寺行童
大善寺行童。常随师善辉。持诵佛名。一夕。梦妇人持数珠示之。童曰。欲得一串。恨无钱买耳。妇人曰。我当与汝。汝可开口。即以数珠投口中。童寤以告师。辉曰。此是大势至菩萨。授汝念佛三昧也。过数日。童见二大士。持华座与之。曰。更过七日。当乘此来生净土也。童即语人云。我七日当行也。至期。忽自唱曰。菩萨来矣。即座而化(佛祖统纪)。
张爱
张爱。明万历间中官也。晚持金刚经。阅数年。病死。至一王者所。谓曰。汝合向人间受胎。答曰。爱持金刚经。愿生净土。不愿受胎。王者曰。汝持经功少。奈何。爱曰。曾闻十念成就。况其久乎。王者曰。且放还。听持经去。既苏。遂去之西山碧云寺。专诵金刚经。又十一年。一日集众曰。我以持经力。今西去矣。沐浴更衣。端坐而逝(金刚新异录)。
吴浇烛
吴浇烛。居苏州娄门。以浇烛为业。因以得名。孑身无偶。长斋昼夜念佛。为人不欺。卖烛家争迎浇烛。吴倾油一杓。必称佛数声以为常。年七十余。忽语主人曰。吾积有薄赀。本为身后计。今念佛功成。某日吾当去。往生善处。无用此矣。敬以相赠。主人请为作福事。吴喜。乃引至一窖。出千金。主人为分给诸大寺。尽以饭僧。至期。吴合掌念佛。端然坐逝。用遗言以龛殓。及阇维日。送者千万人。事在崇祯七年(现果随录)。
吴毛
吴毛。青阳吴氏仆也。平时持斋。诵佛名。兼修众善。左良玉兵渡江。吴氏合家避去。毛独居守。兵至。被七枪而死。乱定家主反。毛复苏曰。我以宿业。当受猪身七次。因今生斋戒念佛。以七枪散冤。今佛来接引。往生西方矣。语毕合掌而逝。事在顺治元年(果报闻见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