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史传部
- 净土宗
- 净土圣贤录
净土圣贤录
明悟
明悟。字丙元。黄州人。早岁出家仁寿庵。受戒归元寺。徧参诸方。了悟心法。受嘱於皋亭佛日寺璇鉴和尚。历主吴江长庆苏州珠明石门崇庆皋亭佛日诸寺。而归老於苏之龙兴。晚而精修净业。昼夜无间。乾隆十七年正月九日。寺中斋天。悟语众曰。诸公好住。吾於上元前当去矣。至十四日。作偈曰。山僧年望七。诸缘事已毕。自入涅盘门。不露真消息。遂取汤盥沐。易衣。命众称佛名。至午而寂。年六十九(僧鹤峰述)。
德峻
德峻。字广闻。一字苍岩。苏州人。出家於城中妙隐庵。徧参诸方。承曹洞宗。住杭州回龙真寂寺。归而闭关盘溪小灵隐。先后数年。精修净业。定中两度见佛。出关遂造丈六弥陀像。刻净土或问。导人念佛。时赴众请演瑜伽焰口。屡有征应。所得嚫施。未尝启封。每出所藏。广修佛事。乾隆二十八年九月。微示喘疾。召诸学徒。环称佛名者七日。其日午后。命众诣殿焚香。沐浴易衣。端坐称佛名而逝。年八十五(僧鹤峰述)。
闻言
闻言。字超然。姓费。嘉兴桐乡人。幼不喜茹荤。好跏趺坐。七岁。入灵隐山祇园庵出家。为人淳朴。受具於云林寺硕揆志禅师。朝夕提策。言曰。某甲钝根。不善参究。唯知念佛耳。师曰。念佛亦可了生死。言依教奉行。精严戒律。二六时中。唯持佛名。弗问他事。乾隆二年六月二日。忽召徒众谓曰。我行矣。汝等念佛送我。即说偈曰。吾年七十七。世缘俱已毕。坐断两头关。得个真消息。且道如何是真消息。聻。合掌端坐而逝(云林寺志)。
道彻
道彻。钱塘人。出家於半山岭安隐寺。初参崇福高旻诸老师。发明本有。已而专修净业。居杭州北门外四十里打饭桥文殊庵中。结期闭关。室无长物。唯一几一单而已。甫数日得疾。困甚。自奋曰。念佛正为生死。奈何以病辍邪。持佛名益切。俄而金光照室。光中佛为摩顶。病霍然愈。遂得念佛三昧。行住坐卧。了无异念。如是三年。以三月望出关。升坐说法毕。谓众曰。吾将以七月望后西归。汝等可来送。及期。众咸集。彻方设盂兰盆会。众至。理前语。彻曰。有之。可止少待。明日。延所善崇福僧。属以庵中住持。又明日。设斋别众。方午。入龛瞑坐而逝。顷之复苏。谓众曰。与诸君远别。可无一言。娑婆之苦。不可说。不可说。极乐之乐。不可说。不可说。倘蒙记忆。但念阿弥陀佛。不久当相见。错过此生。轮转长夜。痛哉痛哉。语讫而逝。年四十八。事在乾隆十九年(僧旅亭述)。
成注
成注。字杲彻。姓郭。徐州铜山人。少出家。年二十。受具戒於宝华山。徧参诸山。嗣法於天童石吼彻公。已而专修净业。乾隆十二年。住苏州狮林寺。 上南巡。幸其寺。 勅名画禅。日率众四会唱佛名。往往烛跋香烬。众一一退散。注佛声不绝也。时应众请演瑜伽焰口。所得嚫施。輙付监院充修造费。未几堂庑焕然。日恢其旧。中夜修大悲忏法。胁不至席。一日方持佛名。木鱼堕地忽有省。自是信口说偈。若夙习者。尝示众云。脚踏无生路。四面何回互。推出众人前。分明绝举扬。本来真面目。万事皆具足。触着与磕着。处处超佛祖。更有念佛亲。西方胜境真。莲胎保养处。不隔一毫尘。若人达此意。不劳向外寻。业识消磨尽。往生即此心。华开亲见佛。万象尽回春。见居士问法者。辄曰。娑婆苦。盍从我西方去乎。三十四年四月。下痢。卧病顷之。一日召侍者曰。扶我起坐。索橘饼汤饮之。正念而逝。年七十三(画禅寺杂录僧宏通述)。
了庵
了庵。不详其所出。游历丛林。参究甚切。晚修净业。至汉口。安单栖隐寺。居人严氏买园奉之。顷之得疾。谓严氏曰。可归我江南。严氏具舟送至金山。复归江宁某寺。一日积薪於庭。坐其上。连称阿弥陀佛。召众举火。众莫应。促之。或授以炷香。取向鼻间吹之。火从鼻出。然面门。肉片片落。唱佛声不绝。而火益炽。隐隐闻佛声向空西迈。顷之乃寂。遗令其徒磨骨为粉。饲江鱼。结净土缘。其徒从之(僧旅亭述)。
实定
实定。字闻学。姓张。松江上海人。年二十余。出家天台万年寺。徧参诸方。发明心要。寻主天目禅原寺。晚至苏州。住文星阁。尝言达本之人。功未齐於诸圣。得生净土。果行方圆。故常提唱念佛法门。着净土诗一百八首。又言诸佛法身。含裹十方世界。经云。云何是中更容他物。直是超诸限量。迥绝去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念念佛出世。念念佛灭度。念念无生。念念往生。头头上明。物物上显。都卢是一句阿弥陀佛。方是真实念佛人也。乾隆四十二年。归江阴香山寺。十二月有疾。明年正月三日。病七日矣。向晨。谓弟子曰。何日立春。曰后四日。复问今日是何日。曰甲子。定曰。今日好。遂起坐。嘱后事毕。就枕卧。至黄昏起。呼众至。命具汤洗手者再。连称阿弥陀佛。众请说偈。口占曰。继祖传灯接虚响。开堂说法鬼打锣。鼻孔今朝拈正了。莲华池上见弥陀。偈毕。寂然。众呼之逝矣。年六十七。法嗣际会。字旅亭。亦修念佛三昧。临终作偈别众。吉祥而逝(二林居后集)。
实圆
实圆。松江人。少有出世志。年十八九。父母将为娶妻有日矣。夜走一寺。求主僧为剃发。已遂之宝华山受具戒。其家控僧於官。官遣僧迹之。圆以僧服还。曰吾发已除矣。无及也。其父母闭之一室。日常趺坐。不食不寝。无已。乃听出家。松江城有僧设关。拜华严经。未竟。化去。为终事焉。已而至金山。行般舟三昧。满百日。乾隆二十五年。居常州天宁寺。入念佛堂。昼夜唱佛不绝。二十八年三月。示微疾。集众唱佛名。尽出囊中钱为嚫满三日。沐浴具威仪。随众入堂。趺坐唱佛而逝(僧正琦述)。
恒一
恒一。字圣学。姓沈。常州武进人。出家於穹窿之茅篷。初参扬州高旻寺。已而习台宗。通其教。尝止苏州文星阁。得咯血疾。去之杭州半山显义院。疾甚。克日设斋筵。别诸道友。唱西方佛名而逝。一尝言某庵僧。落拓不持戒。一同戒友规之。不听。已而病甚。召其友曰。不听子言故至此。今且奈何。友曰。西方阿弥陀佛。有本誓愿。造业众生。十念念佛。尽蒙接引。子能信否。僧曰。信。然力不支。奈何。友曰。无伤也。设像床西偏。令注目勿动。爇炉香。为唱佛名。执病者手。令谛听。如是三昼夜。病者忽起坐。谢其友曰。蒙佛接引。得中品生矣。举手而别(僧净云述)。
慧端
慧端。不详其所出。居杭州理安寺。日课佛名数万。后住绍兴善福庵。一日要同参僧澄谷。与他僧五六人。至庵唱佛名。日方午。忽举手。高唱数声。屹然而化。年二十余(僧澄谷述)。
法真
法真。字朗如。瑞州高安人。得度於灌溪元文和尚。受具后。游方至岭南。居丹霞最久。平时潜心净土。一日偶与禅者论及无字公案。蓄疑久之。豁然有省。诣海幢礼正目老人。机语契合。遂受记莂。乾隆二十年。众请主席海幢。提唱宗乘。兼宏净业。晚年谢院事。掩关寺之东偏。专课佛号。寒暑不懈者八年。尝有偈云。百八轮珠昼夜提。芙蕖渐渐出深泥。轮珠掷却芙蕖放。古佛元来不在西。三十八年九月初。示微疾。十一日黄昏。召弟子嘱后事。翌日午时。集众唱佛名。香过二寸余。自举小净土文。未半而逝(僧杲堂述)。
佛安
佛安。字誓愿。苏州人。年三十余。邻家杀猪。出其腑。有文曰曹操。瞿然发心。投上津桥天竺庵为僧。已而住北濠大王庙。以念佛为课。得钱辄买香华供佛。放诸鱼鸟。乾隆四十一年三月。有疾。遣徒往狮林寺。请僧礼净土忏三日。演瑜伽焰口一坛。期满。明日设斋筵召客为别。称佛名。其徒和之。香三炷。日午。日行矣。端坐而逝。平居偶为诗。劝人回向。其末后有诗云。西方世界妙莲台。观里分明一朵开。赤白青黄无异色。心心唯愿见如来。又云。莫道西方路正遥。只今弹指上金桥。弥陀接引微微笑。赞尔娑婆戒行高(僧修学述)论曰。佛法入中国。自汉迄晋。多以传经解义为先。至远公始建白莲社。修念佛三昧。自利利人。后之言净业者归焉。祖师西来。直指本心。曹溪说法。简斥净土。此乃最上一机。绝诸方便。至天台永明天如楚石诸师。既悟无生之旨。复开念佛之门。岂非圆融性相。兼摄三乘者哉。夫所谓出家者。非独辞亲割爱而已。诚欲出三界之家也。能生极乐是真出家。若诸公者。或由禅入净。或即佛明心。掉身污泥之中。蝉蜕轮回之苦。斯亦极大丈夫之能事矣。
往生比邱尼第四
慧木
慧木。姓傅。年十一。出家。居梁郡筑戈村寺。日诵大品。多诸灵异。尝梦到西方。见一浴池有芙蕖华。诸化生人。列坐其中。已而请师受戒。忽於坛所。见天地晃然悉黄金色。一日与大众共礼无量寿佛。伏地不起。或蹴而问之。云。当伏地时。觉身到安养国。佛为说小品。已得四卷。因被蹴而觉。甚追恨之。宋元嘉十四年时。本年已六十九。后不详其终(法苑珠林)。
法盛
法盛。姓聂。清河人。宋元嘉十四年。年已七十许。出家於金陵建福寺。才识敏悟。谓同业昙敬昙爱曰。吾立身行道。志在西方。十六年九月二十七日。塔下礼佛。晚而不豫。病日加。其月晦夕。假寐。见如来从空而下。与二大士论二乘法。光明显烛。寺众咸惊。盛为具说所见。言讫而绝。年七十二(比邱尼传)。
净真
净真。唐时人。居长安积善寺。衲衣乞食。诵金刚经十万遍。笃志念佛。一日语弟子曰。五月内十度见佛。两度见宝莲华上童子游戏。吾已得上品生矣。言讫跏趺而化。祥光满寺(佛祖统纪)。
法藏
法藏。唐时人。居金陵。勤志念佛。夜见佛菩萨光明照寺。奄然而化(佛祖统纪)。
悟性
悟性。宋时人。居庐山。笃志念佛。求生西方。忽闻空中乐声。谓左右曰。我已得中品生矣。见诸同志念佛精进者。皆有莲华以待其生。言毕而逝(佛祖统纪)。
能奉
能奉。钱唐人。专修净业。常见佛光照身。一日无疾。告其徒曰。吾往生时至。少顷。众闻诵佛声厉。往视之。已合掌面西坐逝矣。异香满室。有乐声隐隐西去(佛祖统纪)。
慧安
慧安。明州人。住小溪杨氏庵。专修西方。诵金刚经。寒暑不辍。常於室中见佛光下烛。一日示疾。端坐。戒众勿喧。移时曰。佛至矣。令众唱佛名。倐然脱去。年九十六(佛祖统纪)。
袾锦
袾锦。字太素。姓汤。杭州人。归同邑沈生。即莲池宏公是也。宏公出家时。锦年仅十九。或劝锦阻之。锦曰。熟闻渠称生死事大。阻之。是悞渠也。不可。至年四十七。亦出家受具。制行谨严。虔修净业。万历四十二年。得疾。垂绝时。忽语侍者云。经称十念往生。亟扶我起。起则正坐念佛而逝。年六十七(孝义庵录)。
广觉
广觉。姓龚。苏州崇明人。年十二。即断肉。受持经咒。朝夕礼佛唯谨。自誓不字。年二十八。剃染。至杭州。依孝义庵太素师居焉。精持梵行。纯一不杂。质素弱。刻心苦躬。劳不自惜。俄得疾。却医药。一心待尽。气奄奄不振。忽起正面趺坐。庵主为设弥陀尊像。觉凝目谛观。合掌归命。已而盥手。着净衣。持数珠。端身对佛。如入禅定。侍者虑其倾仆。以二枕掖之。挥手云。无用此。众环绕念佛。复挥手云。吾自有主在。毋劳众也。跏趺不动。凡二昼夜。微声称佛名。气渐促。泊然而逝。时万历三十九年二月七日。年三十三(孝义庵录)。
成静
成静。字实修。广州东冈人。自幼即持斋戒。后出家进具。念佛不暂辍。尝劝众造栴檀千手眼大悲像。越明年。得微疾。预知时至。语弟子曰。千手千眼大悲观世音菩萨。来此相接。吾往矣。即瞑目而化(观音慈林集)。
潮音
潮音。姓金。苏州常熟人。适龚氏。寡居守节。与子端吾同发心出家。端吾既为僧。音亦至苏州。礼尼真如为师。既而还里。蹴屋焚修。昼夜六时。佛声浩浩。一日示微疾。沐浴披衣。坚坐中堂。日晡时。计曰。亥时去矣。敛手入袖。端坐而化。年七十三。事在我 朝顺治中(潮音事略)论曰。余辑古比邱尼。修净业有闻者。落落不过数人。意传之者或逸欤。抑多浮沈随俗。克自振厉者少欤。而其仅可传者。大率能谨持诵。坚誓愿。临终现诸瑞相。录而传之。以为修行正轨云。
净土圣贤录卷六
净土圣贤录卷七
往生人王第五
乌苌国王
乌苌国王。雅好佛法。尝谓侍臣曰。我为国王。虽享福乐。不免无常。闻西方净土。可以栖神。我当发愿求生彼国。於是六时行道念佛。每供佛饭僧。王及夫人。躬自行膳。三十年不废。临终容色愉悦。现诸瑞应(往生集)论曰。自佛教东来。有国之君深心宏护者。代不乏人。而往生瑞应。纪载罕闻。不可得而详也。昔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窅然丧其天下焉。夫诚能以净土为归者。其於天下。亦若是而已矣。
往生王臣第六
七万释种
佛在迦毗罗国尼居陀林。勅弟子迦卢陀夷。往化父王。迦卢陀夷至迦毗城。以神通力。於虚空中跏趺而来。为净饭王赞叹如来希有功德。王起敬信心。率诸释种。往诣佛所。佛既为天龙八部各授记已。因为王广说三解脱门。复言。一切诸法。皆是佛法。王言。若一切法是佛法者。一切众生。亦应是佛。佛言。若不颠倒见众生者。即是其佛。所言佛者。如实见众生也。如实见众生者。即是见实际。实际者。即是法界。一切法无生。此是陀罗尼门。可於此法中而安其心。勿信於他。尔时净饭王等七万释种。闻法解悟。得无生法忍。佛现微笑而说偈曰。释种决定智。是故於佛法。决定心安住。人中命终已。得生安乐国。面奉无量寿。无畏成菩提(宝积经○按净饭王涅盘经别记王生净居天故不载此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