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论疏

  而今之谈者多即言以定旨下 第三斥谓情也。今之谈者。谓多时讲论之人。亦可指刘公也。多即言以定旨。谓执文取定也。寻大方而征隅怀前识以标玄者。老子云。大方无隅。又云。前识者道之华。以标玄也。而言前识。今言至理大方无隅。何以征责其隅。前识非玄。何以怀前识以标玄也。而言前识者。河上注云。不知而言知。为前识也。存所存以必当者。存彼所存之法。以为必当理也。所存者。谓圣人有心也。是以闻圣有知谓之有心下。闻知定谓知。故谓知为有。闻无定谓无。故谓无为空也。有无之境边见所存下。有无二边。名为边见。边见之人。存此有无。此有无二见。不是中正不二之道也。何者万物虽殊然性本常一者。一谓无相空也。不可而物然非不物者。不可为有物。然后非无物也。可物于物则名相异陈下。有本直云可物。则名相异陈。理亦无爽。望不句例。则可物于物本是也。以物为物。故云可物于物。不以物为物。故云不物于物。名相为陈谓有也。物而即真谓空也。是以圣人不物于物下。不以物为有物。不以物为无物也。非有所以不取非无所以不舍者。杜预注春秋云。舍置也。非有故不可取。非无故不应舍也。不舍故妙存即真下。尔雅云。靡无也。以不可舍故。即是真空。以不可取故。无因有名相也。故经曰般若于诸法无取无舍下。大品经也。此攀缘之外下。此是思虑之外至理。故不可以有无诘责也。
  请诘夫陈有无者下 第四诘谬计也。诘责谬计圣心为有之人也。夫智之生也极于相内者。此言凡智也。世谛有相。故凡智有知。凡智之生起。于有相之内。不过此也。法本无相圣智何知者。此言圣智也。圣智见真谛。真谛无相。故圣智无知也。世称无知者下。世间凡言无知者。是木石等法也。灵鉴幽烛形于未兆者。此是圣智也。圣智灵鉴。照见幽微。未形之事已见也。形者现也。于者于也。兆谓卦兆也道无隐机宁曰无知者。无有隐机之道。而不知也。机者微小也。以灵鉴幽烛及道无隐机而义。宁可言无知乎。亦可灵鉴幽烛为一义。形于未兆为一义。道无隐机为一义也。且无知生于无知无无知也者。无知者。谓无所知也。以无所知故云无知。此无知之名。生于无识也。知者圣智也。圣智无彼无知。故云无知无无知也。无有智也谓之非有下。无有故言非有。无无故言非无也。所也虚不失照下。虚是无也。照谓有也。虚而照。无即有也。照而虚。有则无也。泊然永寂靡执靡拘者。泊然谓恬泊也。拘谓拘执也。言寂灭故不可执也。孰能动之令有下。谁能起动令其有。安静令其无耶。故经曰真般若者非有非无下。大品经意也。何则言其非有者下。其谓圣心也。言圣心非有者。非是有相之有耳。但言非有。不得遂是无。故云非谓是非有。非有是定无也。言圣心非无者。非是无物之无耳。但言非无。不得遂是有。故云非谓是非无。非无是定有也。如东西中三处相望。言中非东。不言即是西也。言中非西。不言即是东也。准前作语。应云言其非东者。言其非是东。非谓是非非东。东是定西也。言其非西者。言其非是西。非谓是非西。非西是定东也。问曰。言其非有者。可言非是有。何得非非有。言其非无者。言其非是无。何得非非无。以非有非无是中故也。东西中亦准于此。言其非东者。言其非是东。何得非非东。言其非西者。言其非是西。何得非非西。以非东非西是中故也。答。若非有非无是中。何劳别用中名乎。东西中亦尔也。又非东未必即是非东。南北亦非东也。非西直非西未必即是非西。南北亦非西也。以非东非西。形非有非无。则可知矣。非有非非有下。覆疏前语耳。是以须菩提终日说般若下。大品经文也。彼经云。诸天子闻须菩提说般若。天子云。诸夜叉语言尚可解。须菩提所说不可解。须菩提言。诸天子不解不知耶。我无所说也。此绝言之道下。此谓般若绝言语道不知。何以传之也。而言知何以传者。不知所传也。如古诗云。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言不知也。枯桑无叶。所以不知天风。海水不冻。所以不知天寒。知乃是不知耳。庶参玄君子下。庶望也。尔雅云。庶几尚也。尚谓冀尚。冀尚亦望之别名也。谓刘公既参契玄理之耳。
  又云宜先定圣心所以应会之道下 第二答前第二境智有相无相问也。前第二问中文有两段。前明睹变之知应是有。后明睹变之知异无相。今先答后问。然后答前问也。谈者似谓无相与变下。谈者即刘公也。言不一者。谓异也。睹变则异乎无相下。明不一之所以也。谓见变动即是有相非无相也。见无相则无所见。不能抚接应会也。然则即真之义或有滞也者。若然则滞经中色即是空之义。色即是空故。名为真耳。经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下。大品经习应品文也。若如来旨下。若如所难来意。则色空别也。前心见色。后心见空也。若一心见色下。出其过也。一心见色。则唯是色而不见空。何谓即空。下句反此也。然则空色两陈莫定其本者。空色各别。故曰两陈。既其各别。莫知经中相即之本意也。又云空色两陈。不知色为空本。空为色本也。是以经云非色者。释经本意。如下说也。诚以非色于色不非色于非色者。诚信也。信将非色之言非于色耳。不是非于非色也。若非色于非色下。却难也。若经云非色于非色者。则是说太虚非色为非色耳。此欲明何理耶。太虚非色。凡人共知。此非真理。岂经中所明非色之本意也。若以非色于色下。辨经之本意也。若经言非色非于色者。明知色不异于非色耳。故知变即无相下。变即有也。无相无也。色既即空。有即无也。群情不同故教迹有异者。人心各别。故圣教不同。说有说空。言有异也。考之玄籍本之圣意者。楚词注云。考校也。尔雅云。考成也。玄籍谓经也。本谓本尽也圣意。谓至人无心也。岂复真伪殊心空有异照耶者。寻经意则真伪不殊心。空有不异照。真谓真谛。伪谓俗谛。空有亦真俗也。是以照无相下。既空有不异。故照无仍照有。所以不失抚会之功。见有仍见无。所以不乖无相之旨也。造有不异无下。覆疏上意也。广雅云。造诣也。小雅云。造适也。未尝不有下。未尝未曾也。未曾不见有。此有犹是无。未曾不见无。此无犹是有耳。故曰不动等觉而建立诸法者。此是旧大品放光经语耳。今经云实际也。实际是平等正觉所知之法也。故名实际为等觉耳。亦可言觉谓般若实际般若等。故诏实际为等觉。如涅槃云。十二因缘名为智慧。经云如胡瓜名为热病。何者。胡瓜虽非热病。能生执病。故名热病。因缘虽非智慧。能证智慧。故名智慧。今亦如是。实际非是觉。与觉相似。故名等觉耳。以此而推寂用何妨者。何得谓异耶。如之何谓睹变之知异无相之照乎者。伤刘公言异也。之是语助。不计义也。直言如何将睹变之知异无相也。亦可云如之何者。言无如之何也。无如之何犹是无奈何也。汝言睹变之知异无相。则奈汝何也。
  恐谈者脱谓空有两心下 第二答第二问中。前问睹变之知应是有也。即接前变之余势。因以答之。恐汝谓两心有异。故言睹变之知是有非无耳。若能舍己心于封内下。己心于封执之内无著。故云舍也。玄机谓至理也。求至理于事相之外也。齐万有于一虚者。庄子有齐物篇。今借此意也。知万有同一虚无耳。晓至虚之非无者。庄子云。至虚极守静笃。今借此语。名至理也。至理虚无。是即色之无。非断无也。当言至人终日应会下。知有即无。虽有何妨。故云应会无所不为也。与物移推。谓进退同世间也。乘运抚化。谓乘机运抚万化也。未始为。谓未曾有为也。圣心若此何有可取者。答前未释所以不取之理也。此何所有所取而复须释耶。有本云。何有何取。言不可取也。
  又云无是乃所以为真是下 第三答前第三境智相对。有是无是有当无当也。亦可如来言耳者。亦可如汝来问之言。但未必然也。若能无心于为是而是于无是者。无心以是为是。而以无是为真是。此则言有真是。亦无爽也。当亦然也。则终日是不乖于无是者。无必为是。虽是而无。是当亦然也。据此言之。故前云亦可如来言耳。但恐有是于无是下。恐以有是为定是。有当为定当。则不可矣。所以为患者。以此为病耳。何者若真是可是下。释所以为患也。则名相以形美恶是生者。有真不真。有可不可。则有美恶二名起。故有美恶两心生。大为过患矣。生生奔竞孰与止之者。生而复生。奔起交竞不息。谁能与其止遏也。是以圣人空洞其怀者。字林云。洞字动音。疾流貌也。今谓洞彻空虚怀抱不分别也。居动用之域而止无为之境下。身在动用之地。心在无为之界。迹在可名之内。本在绝言之所也。寂寥虚旷莫可以形名下。老子云。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释名云。无声曰寂。无色曰寥。旷也。莫无也。今谓至人如此耳。而曰真是可是下。非刘公也。既其如此。何有真是可为是。至当可为当乎。喻晓也。雅正也。旨意也。恐是当之生下。恐真是至当之名生。人谓如此耳。物者人也。彼自不然何足以然耶者。彼谓圣心也。圣心不如此。何得言如此耶。
  夫言迹之兴异涂之所由生也下 第三总结也。其前书末云。远法师亦好相领得。标位似各有本。或当不必理尽同也。又云。诸人属有击节者。今结意明不同击节所以也。言迹者。庄子外篇天运章云。老聃谓孔丘曰。夫六经先王之陈迹。岂其所以迹哉。今子之所言犹迹也。夫迹履之出。而迹岂履哉。此谓言之于心。犹迹之于履也。言者所喻也。迹者能喻也。又即以言为迹。故云言迹耳。凡有言有迹。异见从此而生也。而言有所不言下。言但言所可言。所不可言者。言不能说也。迹但迹所可迹。所不可迹者。迹不能迹也。是以善言言者下。善以言言于心者。言所不言之处耳。善以迹迹于履者。迹所不迹之处耳。至理虚玄拟心已差况乃有言者。理本绝心。心拟已失。何况以言言得理耶。明我所解者。不可以言寻也。恐所示转远者。所指示更远也。即如问书已远于论。若更有问答更远矣。庶通心君子下。谓刘公心悟玄理。故曰通心耳。于文外相求。不可执文致难也。而言君子者。白虎通云。可为人君。能子万人。故云君子。今谓大人可为君长。故名君子。子者男子之通称也。如刺史为使君。帝王使人与百姓为君子。即君长之义也。若以子万人为君子。则是一人之号。非余人所当耳。

  肇论疏卷中

  (东南院本记云)。
  保安元年十一月十一日。于太宰府点了。疏本草书。仍有不定。后者正之云云。
  令同法写点之。□移点敷[?夕]。重以正本。可挍合而已。如本记云。觉树僧都御点也。尤可沉思(云云)。
                沙门圣然


  肇论疏卷下

    释元康作

  涅槃无名论并表上秦主姚兴

  此论第四明果申涅槃教也。论文有二。前表。后论。今初表。云涅槃之道妙绝言象。言象苟绝。岂有名哉。而有名者。假涅槃名也。既云假名。则实无名矣。今明实故。云涅槃无名。肇法师本因秦王而作此论。论成以上秦王。故有此表。表者表彰。表己心故。名为表也。古来凡有四秦秦始皇一也。名曰亡秦。符坚二秦也。名曰前秦。姚苌时三秦也。名曰后秦。沮渠蒙逊时四秦。名曰伪秦。今言秦王者。是后秦姚苌子姚兴。兴字略。有本作秦主。主亦王也。白虎通云。王者往也。天下之所归往。故名为王耳。
  僧肇言者 表文有二。前且称叹秦王。后明作论因起。初文有四。一叹秦王。二叙涅槃。三明国恩。四自谦退。今初也。肇闻天得一以清。老子云。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天下正(音征。为始皇名征。时人为讳正。呼以为征)。肇法师。略取彼意。文小改变也。伏惟陛下睿喆钦明。睿圣也。喆智也。钦敬也。明晓也。字林云。陛下阶陛也。言不敢直指圣人。指其阶陛之下耳(此倒释句。知之)。道与神会。语倒。乃是神与道会也。妙契环中。语出庄子。此以喻中道无生理也。庄子内篇云。彼是善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乎无穷。郭象注云。是非反覆相寻无穷。谓之环中。环中空也。今言秦王妙契会于此也。理无不统。既契环中。诸理皆统。云无不统也。故能游刃万机。游刃及万机事如前解。弘道终日。终日弘道耳。语倒也。威被苍生垂文作则。言秦王威。被及苍生。苍生者天生也。庄子云。天之苍苍其正色也。书云。彼苍上苍苍皆天也。言垂示文章。作世间之轨则也。有本云。衣被苍生。亦可然也。周易系辞注云。衣被万物。或然不如前也。所以域中有四大王一居焉。庄子云。道大。天大。地大。王大。故云四大。以王能威被苍生。垂文作则。类比余大也。
  涅槃之道下 第二叙涅槃也。盖是三乘之所归。言三乘学人。皆归此道也。方等之渊府。诸大乘经。皆名方等。十二部中。有方广部。方广即方等也。以其方弘正等。故云方等。然方等所明言迹非一。莫不皆以涅槃为穷理尽性究竟无余。故云渊府。渊者渊池。府者府库。渊池水深。府库财多。毛诗云。渊深也。眇漭希夷绝视听之域。眇然漭然。无声无色。故云绝视听也。幽致虚玄殆非群情所测。测量也。言涅槃理致幽深。非诸人之所测量也。殆几也。几近也(其音读)。近非群情能测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