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论疏

  肇以人 第三申国恩也。微微少也。谦辞耳。猥众也。学肆谓学问之处也。周礼云。司市常以陈肆办物。而学中陈引书史。如市肆列万物也。肆陈也。今谓习学之处。名为学肆耳。在什公门下十有余载。十九事什公。三十一亡。十余年也。虽众经殊致胜趣非一。大品法华等。各有意趣也。然涅槃一义。常以听习为先。但言听涅槃义。不言经也。寻下论文。往往有引涅槃文处。或可什公亡后。见涅槃经也。
  但肇才识闇短 第四谦退也。识闇才短耳。汉书云。蒙荷也。漠漠不分明也。为竭愚不已如似有解。竭尽愚心。自谓不止。遂如有解也。然未经高胜先唱不敢自决。似是见新涅槃经本。未有高胜之人先讲。故云不自决耳。不幸什公去世咨参无所。不幸无幸也。先师既亡。何所咨问也。而陛下圣德不孤。论语。德不孤。必有邻也。神契。谓契于神理。亦可心神契会。不待言也。目击道存。庄子外篇田子方章云。仲尼见温伯雪子不言。子路曰。夫子欲见温伯雪子久矣。见之而不言何也。仲尼曰。若夫人者。目击而道存。亦不可以容声也。快尽。说文云。快喜也。以启末俗。故能振彼玄风。启兹末俗。至姚兴时。大弘佛法。今称此事也。
  一日遇蒙答安城候嵩书问无为宗极下 第二正明作论因缘也。文亦有四。一序作论之元由。二明作论之本意。三重序元由。四重明论意。今初。言遇蒙答者。姚兴于什法师亡后。通四科义。一通不住法住般若中义。二通圣人放大光明义。三通三世义。四通一切法空义。通第四义云。夫道者以无为为宗。若其无为。复何所有耶。安城候姚嵩作书。难第一第二第四。不难第三三世义也。难第四义云。不审明道之者。以何为体。若以妙为体。若以妙为宗者。虽在谛先而非极。若以无有为妙者。必当有不无之因。因称俱未冥。讵是不二之道。故论云。无于无者。必当有于有。有无相生。犹修短之形。然则有无之津。乃是边见所存。姚兴次第答其所难。通第四难云。吾意以为道止无为。未悟所以宗也。
  何者。夫众生所以久流转者。皆由著欲故也。具如此论文所明。肇公因此语。遂作涅槃论。今言遇蒙答书。即此书也。斯乃下。已前是姚兴语。此下肇公称叹也。自非道参文殊。参杂也。侔并也(玄湜意。参交参也。玄道交文殊大圣也。侔并未详)。此二菩萨。一是法王子地菩萨。一是一生补处菩萨也。孰能正之。以参并菩萨。故能如此耳。使夫圣教卷而复舒幽旨沦而更显也。以宣扬玄道为法城堑。故佛教虽卷。今时更舒。幽旨虽沦。今时更显也。沦没也。寻玩殷勤。寻读玩味。不能舍离。且忻且悟。交在怀抱。动手舞蹈。无闲暇也。岂直当时之胜范。岂直言不但也。范法也。方者将来也。庄注云。凡言方。且未来也。
  然圣旨渊玄下 第二作论之本意也。以姚兴意旨深玄。故作论申明之也。可以匠彼先进拯拔高士。先进大德僧也。高士高才俗士也。言姚兴之言。可以为先进大德之匠耳。可拔高才执迷之俗士耳。惧言题之流或未尽上意。言题是执著名言题目之类。以其见理微言约。故未尽姚与之意。故作论以明之也。庶拟孔易十冀之作。庶望也。孔子作十翼赞成易道。我今作十演。赞成姚主之意也。十翼者。古有两释。一云八卦一。说卦二。序卦三。杂卦四。卦词五。爻词六。彖词七。象家词八。系词九。文言十。二云。易有上下二经。各有彖词象词繇词。是为六。文言七。系词八。说卦九。杂离卦十。岂贪丰文。言不求多文也。毛长诗传云。丰茂也。图以弘显幽旨。图度弘显姚主之幽旨也。论有九折十演。折难也。演答也。说文云。演水流也。义亦如之。博采众经托证成喻。广采众文旨。为证为喻也。亦可举喻证成也。迎述陛下无名之致。赞述涅槃无名之理致也。岂曰关诣神心。自言不能关涉造诣姚主之心也。不能穷尽道理契当佛意也。有本云。关诣语俗也。聊以拟仪玄门。拟谓准拟。仪仪像也。准像玄理之门。分布班告学徒者耳。
  论末章云下 第三重序元由也。姚兴通初义末章。有此语耳。云比来诸家释第一义谛。谓如此耳。大甚迳廷。迳远也。廷直也。言如一物迳廷。然直去不可回转。有此一类人也。伤之甚耳。今姚主谓。诸家云第一义大空。甚空迳廷非常人情也。若无圣人知无者谁。此姚主难诸家也。实如明诏实如明诏。肇公述成也。夫道恍惚窈冥。老子云。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惚兮恍兮。其中有像。恍惚不定也。窈冥深邃也。说文释之耳。若无圣人谁与道游。言有圣人证圣道与道游行耳。顷诸学士下。言此学者。闻大虚。心中踌躇怏怏。广雅踌躇犹豫也。苍颉篇云。怏怏反怼也。今言反怼。有所恨也。幸遭高判宗途[怡-台+畫]然。言诸人有幸。遭遇姚主高判。心中决了也(呼量反。苍颉云。彼帛之声也)。扣关之俦蔚登玄室。扣谓击打也。关谓玄门之关也。俦类也(蔚者慰音)。苍颉云。草木盛貌也。言学竞造玄门。若草木繁盛耳。真可谓下。称叹姚主此言。如法轮再转。
  今演论之作 第四重明论意也。演论谓答家也。曲辨。谓委曲尽辨也。寂彼廓然。寂灭也。灭彼言迹。廓然空寂也。排方外之说。庄云。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春秋经云。先生之志。圣人议而不辨。今明六合之外委曲。故排庄子方外不言之说也。条录如左。条录[禾*(垂-┴+山)]牒如后。后为左也。若少参圣旨下。或参姚主意。亦或参佛意。故云若少参也。如其有差愿承指授。若有差失。伏承指示教授也。
  涅槃无名论九折(一霸体 二征出 三搜玄 四难差 五责异 六诘渐 七讥动 八穷原 九考得)十演(一开宗 二位体 三超境 四妙存 五辨差 六会异 七明渐 八动寂 九通古 十玄得) 泥曰泥洹涅槃下。此少许语。诸本不定。或在九折之前。或在十演之后。或在开宗之后。今谓在前为便。取此为定也。又有本于此语之前表文之后。题涅槃论名。然后始言泥洹泥曰等语。亦可然也。古人翻经。多称泥曰。次泥洹。后涅槃。故云之前后异出耳。言楚夏不同者。夏是中国。楚是边国。书云。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注云。诸夏中国也。所以夏称中国者。皇甫士安帝王世纪云。禹受封为夏伯。在禹贡豫州方外之南。于秦汉前。属颖川。本韩地。今河南阳翟是也。避舜子于阳城颖川。今河阳城也。夏受禅于平阳。或在安邑。玄湜谓。疏主虽引尔许古迹。以释中夏。此但是外书。周孔典籍。论此九州之大唐中夏殊。未消论意也。何者。论主肇公言泥曰等三名之别何也。只道西方五天竺国。呼唤不同。虽名目有殊。而其义一也。所以楚夏者。谓五天语。亦比此大唐楚夏之别也。如大唐吴儿。唤火为毁。詺水为锤。呼来为离。呼唤虽殊。义皆一也。岂可以葱岭之东为中国乎。中国独五天是也。就四天下论之。亦五天为中。三千大千论之。亦五天为中。故三世诸佛。中天竺中国出世也。幸智者详之。次疏主曰。言夏者。白虎通云。夏大也。此意以居中处大。故云夏也。九折十演者。九难九答。合有十八。开宗一义。是答家之本。亦属于答。故有十演。合成十九章也。折谓摧折难家之意。演谓演畅答家之意。小雅云。演广也。表中虽已言之。至此聊复更释耳。
  开宗第一 论有十九章。今第一章。开涅槃之宗。如孝经之初有开宗明义章。今将谈大道。非言不启。故亦建言开宗也。无名曰者。大涅槃宗。以无名为主。故云无名也。经称有余涅槃无余涅槃者。诸大小乘经。通有此说也。涅槃者秦言无为亦名灭度。涅槃梵语。此国所无。何者。自书契已来。但言人事。至于涅槃般若。曾所未谈。庄云。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即其义也。此土既无其言。不知将何所译。今言无为灭度。但是义翻之也。肇公是后秦时。故曰秦言也。妙绝于有为。不坏假名。名无为等。迥然不同。为妙绝也。大患永灭。大患者身也。又是身云患。未必即身也。老子云。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何患也。超度四流。欲流。有流。无明流。见流也。斯盖镜像之所归绝称之幽宅。经说诸法。如镜中像。令人修学。归于此处也。亦可直谓诸法体性毕竟本空。如镜中像。人皆悟此。即涅槃也。涅槃性空也。言此涅槃。毕竟性空。诸佛齐证。即是安隐幽玄之宅也。而曰有余无余者。经也。良是出处之异号应物之假名。处字上声读。非去声之出处耳。出者出也。处者入也住也。所以大般涅槃或名有余或曰无余者。无有有无之别体也。如唤眼为目。亦如左目右目义一也。故知出与入。殊而一也。故出处之异号。但是应物假设之名耳。良信也。圣人出则为有余。处则为无余。应见出者为之出。应见处者为之处。故云应物耳。余尝试言之者。小雅云。尝当也。当试言也。语出庄子。夫涅槃之为道也者。言涅槃之道。如下所说也。寂寥虚旷不可以形名得。此道绝言像也。夫尽像在乎亡言。言亡在乎无像。像所不能像。非像也。言所不能言。非言也。若非像非言。则不当像于言。不当像于言。则寂泊幽寥。虚通旷远。故云不可以形名得也。微妙无相不可以有心知。言其思虑所不及也。超群有以幽升量太虚而永久。超越三界二十五有。幽远高升群物之外。量同法界。广大虚空。非尘沙历数之所能知。故云量太虚而永久也。随之弗得其踪迎之罔眺其首。弗不。罔无。眺傍视。随后寻。寻求不得涅槃之踪迹。眺视不见涅槃之头首。老子云。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借此意以言道耳。六趣不能摄其生。凡品物之生。不出六趣。言六趣不能摄其生也。力负无以化其体。无常大力能负万物。而不能变化涅槃之体。明涅槃无体也。漠漭忽恍若存若亡。言漠漠漭漭不知边际。忽忽恍恍无定处所。不当有无。故云若存若亡耳。五目莫睹其容二听不闻其响。五目谓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也。二听两耳也。又天耳。人耳也五目不睹其形。明无形也。二听不闻其响。明无声也。言涅槃之道。非色声也。冥冥窈窈谁见谁晓。庄内篇云。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今明。涅槃之体更过于此。幽深窈冥。难可窥晓也。弥纶靡所不在而独曳于有无之表。弥遍。纶通。言涅槃之道。非直被通有情无情。亦出有情无情之外。故云靡所不在。亦犹牵曳出有无之表。表外也。然则言之者失其真下。涅槃无言。言则失真。涅槃无知。知则反愚。涅槃非有。有则乖性。涅槃非无。无则伤体。而言愚者。无知无见。似如愚昧。大品色钝故般若钝。即其义也。所以释迦掩室于摩竭。以理不可言。故掩室杜口。掩室事者。有云佛初成道。欲度迦叶。假设方便。投彼寄宿。遂以毒龙之室。安置如来。毒龙欲害。降伏入钵。示施法化义。如掩室耳。湜谓此解不当。下释是也。直是如来初成道时。于三七日。思惟未说。似如掩室不开门也(此甚当耳)。大智论云。佛初成道。五十七日。不说法门。是掩室义也。净名杜口于毗耶。杜闭塞义。净名在毗耶离城。问诸菩萨不二法门。各各说已。次问文殊。言如我意。一切诸法无言无说。是为入不二法门。于是文殊师利问净名言。何等是入于不二法门。时谁摩诘默然无言。文殊赞云。是真入不二法门也。乃至无言无说。故云杜口也。亦以理中无言。言不得理。理不可言。故不语耳。须菩提及释梵前已出讫。斯皆理由神御故口以之默。以理御神。神无有言。口为之然耳。岂曰无辨辨所不能言也。心将缘而虑息。口欲辨而辞丧。故云岂无。但不能言耳。经曰真解脱者离于言数。此等诸文。是涅槃经中。解脱大意。非全文也。论曰涅槃非有亦复非无。此等是中论所明。涅槃大意也。亦非全文耳。寻夫经论之作也岂虚构哉。小雅云。寻用也。言用经论而兴制作。亦非构虚也。构造也。果有其所以不有。果果敢。决定义也。言涅槃果有其不有之所以。故不可说为有。无亦然也(亦合云。涅槃果有其不无之所以。故不可说之为无。举有既然。无亦如此。故云无亦然耳)。何者本之有境则五阴永灭。于有境中。穷本涅槃。以五阴永灭。不可言有也。推之无乡幽灵不竭。毛诗云。乡所也。推究涅槃。入于无中。则幽微精灵不可穷尽。故云不竭也。抱一湛然。怀抱一相。湛然无变也(湜谓涅槃怀含蕴抱无所不包义也。无生性空统之。万法一义也。此义已无有迁迁然湛湛然也)。万累都捐。说文捐弃也。言烦累皆弃耳。与道通洞神而无功。此道神妙。谁欲称之。故无已。已尚无之。谁复论功耳。至功常在。虽无已无功。而功大矣。大则为常则不灭。故曰常在。冲而不改。字书云。冲虚也。涅槃之道。体性虚无。何所迁变。故云不改也。有无绝于内。涅槃之中。不当有无。本来寂灭。故云绝于内也。称谓沦于外。涅槃之外。无称谓也。称谓谓名字耳。既云涅槃无名。名何所有哉。视听之所不暨。左传暨至。小雅暨及也。言涅槃如此耳。四空之所昏昧。外道得四无色定。名曰空定。生四空处。将为涅槃。而不识真实涅槃。故昏昧也。恬乎而夷怕焉而泰。夷平也。老子云。视之不见曰夷。泰通泰也。恬虚寂泊。甚自空净耳。九流于是乎交归。九流者。谓道流。儒流。墨流。名流。法流。阴阳流。农流。纵横流。杂流。亦云小说流也。言此文字语言。皆是佛说。并会涅槃。故云交归。此即金刚经云。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此之谓也。众圣于是乎冥会。上句会法。则无法不会于涅槃。此句会人。亦无人不会于兹道。是故如来说一切人何是圣人。故大品云。佛即众生。众生即佛。故云众圣于此乎冥会耳。斯乃希夷之境太玄之乡。希微。夷坦。境界。太大。玄幽。乡域也。涅槃微而坦。大而幽。何界域之不遍。故云夷境玄乡也。而欲以有无题榜下。涅槃言语道断。而欲以有以无题榜名目。标指方域。其可得乎。不亦邈哉。而云尔者。不亦远矣。故云邈哉。邈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