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界图记丛髓录

  道身云。问修与不修别。何得以佛言皆觉乎。答佛无量劫修意非为古无新得。亦非有所断烦恼故欲断。知烦恼本无所断名为断耳。又法之实者三世间照瞩为一大缘起。旧来如是无量劫修证得法者。岂但我觉简除他人及与不石乎。若尔是增减边大邪见非正道。又道身云。有文云。一断一切断。有文云实无所断。彼是则此非。此是则彼非。云何会通。答以德言之。从始无障。以惑望之。覆无尽德。若实无所断者。何故迷人未得。若有所断者。所断者何。文云。非初非中后。前中后取故。三时之中不得断相。而觉以去三时无障。道理不在断不断中。随机言断。又无所断。欲为机者。寻教证入。断与无断无碍实相如是设耳。相和尚曰。惑者但用无体智具体用。问无体何得有用。答体是无住实相。迷用为惑迷用息耳。无体可断。问一断一切断者。既无体。约何为一及一切耶。答可约所障法门故。云一与一切。以障一即一切法门故。
  古记云。大海非是毒药所坏。大空非是利剑所伤。缘起三毒亘三际。直得无分别耳。非更息灭方为断也。
  以陀罗尼至名为佛。法记云。陀罗尼者。法界法之无尽义也。问众多法故云无尽耶。但约一法亦云无尽耶。答二义皆得。实宝殿者。约证分则法性处也。约缘起分则花藏世界离染真性也。问若以陀罗尼庄严法性实宝殿者。证分之处可许。重重中即微细等义耶。答以彼证分不可说故。不说如是义耳。然法无遗鈌满足一切故。因陀罗等究竟之极乃证分也。问花藏世界离染真性是何。答佛外向门是也。花藏净土三乘共学处故。随三乘机分界离海。若约自宗。唯一海耳。无三品也。穷坐者。十世相应应称法界故也。中道者。以三世间为自身心。无有一物非身心者故也。旧来者。上证分中本来寂也。不动者。上证分中诸法不动也。比如有人在床入睡。梦中回行三十余驿。觉后方知不动在床。此中亦尔。从本法性经三十句还至法性只一不动故。云旧来不动也。问此义与熟教中迷于一心流转六道悟复一心之义有何异乎。答彼熟教中泯二十梦方归一心。此宗之中不动梦念即法性故。无所弃舍。无别所归。故迥异也。
  真记云。陀罗尼者。总持也。实宝殿者。世界海也。穷坐实际中道床者。彻到一乘究竟真源也。旧来不动名为佛者。问何故具缚有情旧来成佛耶。答如其未起修缘之时不得名为旧来成佛。何者。今日发心缘中法界诸法方顿起故。须智缘中烦恼等□为成智之缘而起。须烦恼缘中亦如是也。是故要待今日发心之缘无侧起时方旧来成耳。缘以前无一法故。不云旧来也。若三乘则有所尊定本故。唯取始觉即同本觉之义论也。一乘不尔。无所尊定本本末不定故。随须皆得一。
  大记云。实宝殿者。或云国土海。或云性起果与三德差别果也。然三德非究竟故。正是性起果也。穷坐实际中道床者。因位学穷至于果位故也。旧来不动名为佛者。初起法字终至佛字。初起终至是一处故也。是以和尚所云行行本处至至发处盖此意也。
  古记云。一乘之中旧来成佛有二义也。一不修众生已成佛义。二已成诸佛本不修义。若须六相可得此旨。谓佛为总相。众生为别相。一切众生是佛义齐。以为同相。一切众生各不相。是以为异相。一切众生缘起究竟正即是佛。以为成相。一切众生各住自位旧来不动以为坏相也。
  大记云。此印大意以其白纸表器世间。谓如白纸本不染色。点墨即黑点朱即赤。器界亦尔。不局净秽。众生处则染秽。贤圣处则清净。故以其黑字表众生世间。谓如黑字一等皆黑个个不同。众生亦尔。烦恼无明皆自暗覆种种差别。故以其朱画表智正觉世间。谓如朱画一道不断始终连环贯诸字中光色分明。佛智亦尔。平等广大遍众生心。十世相应圆明照瞩故。是故此印具三世间。若约观释即有四义。一若取白纸则黑字朱画皆去。故字与朱画不离于纸。如是若离器界无佛众生。故于器中具生及佛也。是故经云。于一微尘中现有三恶道人天阿修罗各各受业报。于一微尘中各示那由他无数亿诸佛于中而说法。一尘中有尘数刹。二刹有难思佛。一一佛处众会中我见恒演菩提行。又云。一微尘中普现三世一切佛佛事。二约黑字亦尔。故于生中具器及佛也。是故经云。于一毛孔中普见十方刹。彼刹妙庄严诸佛菩萨会。一一毛孔中亿刹不思议种种相庄严。未曾有迫隘。一切刹土及诸佛在我身内无所碍。我于一切毛孔中现佛境界谛观察。又云。菩萨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觉。乃至云。如自心一切众生心亦复如是。悉有如来成等正觉。三约朱画亦尔。故于佛中具器及生也。是故经云。三世一切劫佛刹及诸法诸根心心法一切虚妄法。于一佛身中此法皆悉现。普尽十方诸刹海所有一切众生海。佛智平等如虚空悉能现现毛孔中。又云。一切诸佛于一念中悉能示现无量世界无量无数清净众生。四白纸黑字朱画皆全相收不可别取。而三物各异。如是三种世间融通相摄混为一团而为门各别历然不动也。故此一印若以器门观则是器海印。是故经云。花藏世界所有尘。一一尘中见法界。普光现佛如云集。此是如来刹自在。以众生门取则是众生海印。以佛门取则是佛海印。是故疏云。众生心中佛为佛心内众生说法。佛心内众生听众生心中佛说法也。问若尔何但局云能人海印耶。答约实如是非局于佛。且从妄尽心澄之义。假名能人海印耳。

  法界图记丛髓录卷上之一


  法界图记丛髓录卷上之二

  文云。将欲释文。二门分别。一揔释印意。二别解印相。问何故依印 答欲表释迦如来教网所摄三种世间。从海印三昧繁出现现故。所谓三种世间。一器世间。二众生世间。三智正觉世间。智正觉者。佛菩萨也。三种世间摄法尽故。不论余者。广义者。如花严经说。
  第二别相门中。三门分别。一说印文相。二明字相。三释文下意。一问何故印文唯有一道。答表如来一音故。所谓一善巧方便。何故多有盘回屈曲。以随众生机欲不同故。即是义当三乘教。何故一道无有始终。现示善巧无方。应称法界。十世相应圆融满足故。即是义当圆教。何故有四面四角。彰四摄四无量故。此义依三乘现一乘故。印相如是。
  二问何故字中有始终耶。答约修行方便。现因果不同故。何故字中多有屈曲。现三乘根欲差别不同故。何故始终两字安置当中。表因果两位法性家内真实德用性在中道故。字相如是。
  问上云因果不同而一家实德性在中道。未知所由。其义云何。答此义其实难解。虽然依天亲论主。以六相方便立义分齐。准义道理随分可解。
  若约十句。以辨六相。如下说。今且约印像。以明六相。示一乘三乘主伴相成现法分齐。所谓六相者。揔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揔相者。根本印。别相者余屈曲。别依止印。满彼印故。同相者。印故。所谓曲别而同印故。异相者。增相故。所谓第一第二等曲别增数故。成相者。略说故。所谓成印故。坏相者。广说故。所谓盘回屈曲。各各自别本来不作故。一切缘生法无不六相成也。所谓揔相者。义当圆教。别相者。义当三乘教。如揔相别相成相坏相等不即不离不一不异常在中道。一乘三乘亦复如是。主伴相资不即不离不一不异。虽利益众生。而唯在中道。主伴相成现法如是。一乘别教三乘别教准义可解。汝所问疑义亦如是。初曲如因。后曲如果。如初后不同。而唯在当中。虽因果义别。而唯住自如。依三乘方便教门故高下不同。依一乘圆教故无有前后。所以得知。如经说。又一切菩萨不可思议诸佛法明说令入智惠地故。论曰。一切菩萨者。谓住信行地。不可思议。诸佛法者。是出世间道品。明者见智得证。说者于中分别。入者信乐得证。智惠地者谓十地智。如本分中说。此是根本入。如经。又一切菩萨不可思议诸佛法。明说令入智惠地故。此修多罗中。说依根本入有九种入。一者摄入。闻惠中摄一切善根故。如经摄一切善根故。二者思议入。思惠于一切道品中。智方便故。如经善分别选择一切佛法。三者法相入。彼彼义中。无量种种知故。如经广知诸法故。四者教化入。随所思议。名字具足善说法故。如经善决定说诸法故。五者证入。于一切法平等智见道时中。善清净故。如经无分别智清净不杂故。菩萨教化众生。即是自成佛法。是故利他亦名自利。六者不放逸入。于修道时中。远离一切烦恼障故。如经一切魔法不能染故。七者地地转入。出世间道品无贪等善根净故。如经出世间法善根清净故。复有善根能为出世间道品因故。八者菩萨尽入。于第十地中。入一切如来秘密智故。如经得不可思议境界故。九者佛尽入。于一切智入智故。如经乃至得一切智人智境界故。是诸入为校量智义差别。次第转胜。非根本入。一切所说十句中。皆有六种差别相门。此言说解释。应知除事。事者。谓阴界入等。六种相者。谓揔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揔相者。是根本入。别相者。余九入。别依止本满彼本故。同相者入故。异相者增相故。成相者略说故。坏相者广说故。如世界成坏。余一切十句中。随义类知。论文如是。准是论主立宗道理。故知虽因果信解行回地佛自位不动。而无前后。何以故。诸法各异住自如故。一如多如如如相不可得故。是故经云。问云何深信佛法。答一切诸法唯佛所知。非我境界。若如是者。名为深信佛法。是其义也。问六相者为现何义。答正现缘起无分别理故。以此六相义故。当知虽一部经七处八会及品类不同。而唯在地品。所以者何。以是根本摄法尽故。地品中虽十地不同。而唯在初地。何以故。不起一地普摄一切诸地功德故。一地中虽多分不同。而唯在一念。何以故。三世九世即一念故。一切即一故。如一念多念亦如是。一即一切。一念即多念等。反前即是。以此理故。陀罗尼法主伴相成。随举一法尽摄一切。若约会说。会会中尽摄一切。若约品说。品品尽摄一切。乃至若约文说。文文句句尽摄一切。何以故。若无此彼不成故。陀罗尼法法如是故如下说。
  何故依印至佛菩萨也。真记云。何故依印。答欲表释迦如来教网所摄等者。释迦教网则深浅虽殊。有名相际揔取云也。三种世间从海印三昧繁出现现者。三世间法繁出则离海印体耶。答三世间法即是海印全体现现本不离也。问摄三世间为揔相。佛则揔别不一故。为四世间耶。答智正觉中。有待他之义。有绝待义。约此二义不一故。亦可得云四种世间。然约二义不异故。但云三种世间耳。问器及众生宜云世间。智正觉者既已出世。何云世间耶。答始成正觉时中。三世间法圆明现现。故云世间。谓时为世。中为间故也。问至相以菩萨合于众生。何故此中合佛菩萨为智正觉耶。答约觉同云耳。何故印文至现一乘故。大记云。何故印文唯有一道者。立在第四重海印起此问也。谓既随根欲而成屈曲。何故云一道耶。如是问也。如来一音者。法界品云。我知法界一性如来一音一切众生无不了故(已上)。问若一切众生了一音者。非是各得解也。若各得解者。非是一音无不了也(云云)。若对此难。以揔别二相答也。谓不坏屈曲而能等遍故。是一音。不动等遍而差韵故。能成屈曲。此中能成等遍者揔相也。音韵差者别相也。别即揔故。虽众生各得解。而了一音也。揔即别故。虽是一音而各解也。
  真记云。如来一音者。揔相音也。法界品云。我知法界一性如来一音(云云)。此义者一切众生种种差别音声等即是如来一音耳。问此守护夜神善知识证见一音云我知法界一性也。何故云一切众生耶。若见一切众生者。何云我知法界一性耶。答见法界一性。故知一音中有一切种也。以得揔相知不分之别相故。如家之一言。契柱立梁横诸缘而呼故也。若不契立横诸缘。则家之一言何处起耶。
  法记云。盘回屈曲者。既知法界一性。则无三乘。故亦无印中角曲耶。答有异相故。有称性不动之角曲也。问若尔有三乘耶。答一乘角曲全尽印圆故。无三乘一边之角曲也。
  真记云。善巧无方者。无偏顺之方所也。如前无方中释也。应称法界者。横尽法界故。十世相应者。竖贯三际故也。
  法记云。圆融满足者。犹如虚空摄一切物。约此一柱包摄十种普法无所遗余故也。是故普法章云。诸佛善巧会融法界圆通自在不离见闻(已上)。以一乘中见闻圆通之法故。见闻位中即得满足究竟佛果。故云不离见闻也。
  真记云。义当圆教者。有三乘别教。三乘同教。有一乘同教一乘别教。有一乘圆教也。若就楼观而论者。内庄一乘外严三乘门则同教也。所谓门者通内外故。内虽一乘而门内则同教一乘也。又此同教约三乘。已上之义即为别教。一乘亦得以约所目为别教故。问所目三乘义当于外是严三乘。何云别教一乘耶。答此经之内所流所目之三乘具含二义。一者令彼下机计谓同于我法之义。二者令彼解其自所得法全是花严大虚之义也。约初义则当于门外故。是三乘为外严也。约后义则当于门内故。是一乘为内庄也。今约后义故。以所目为同教一乘。乃至亦名别教一乘耳。直约楼观之内方自体别教一乘也。初初不见三乘故。云自体别教也。圆教者通履前四教也。问是则与彼同教一三和合之义何异耶。答欲引下机而和合者是同教也。欲为自家实德而通履者是圆教也。故古人云。同教如大地。长养三乘草木故。别教如大海。不宿三乘死尸故。圆教如虚空为二所依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