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诸宗部
- 法界图记丛髓录
法界图记丛髓录
大记云。第二问答。问中证教两法常在二边过者。前云。所诠之法言相不及。又云。一切诸法皆悉在言故。牒其二言起此问也。答中先举二义正答。所以得知者重问。遍计无相下。重答也。
法记云。证教两法旧来中。道一无分别者。犹如水中现。现诸像在水边。人但见其水与像别异。只由不以其水为眼故也。如是若不以海印为眼则不见三世间法即是海印。若以海印为眼目。则得见诸法即海印体。海印所现三世间是教分也。摄三世间之海印。即是证分也。是故云证教二法一无分别也。遍计无相依他无生。真实无性三种自性。常在中道等者。三性是教。三无性是证。是故具证教也。若约情云遍计无相。是实执之无。非似有之无。依他无生是似有之无。非自体空。圆成无性是自体空。非缘之无性。是故遣三性现三无性也。若约理云。只是一真即是无相。即是无性等故即不可分。此是遣遍计之无相。此是遣依他之无生等。故三无性即一际也。但依一真所分三故。三性亦一际也。是故云三种自性常在中道也。若约树林论。则是诠旨三性故初教也。若约析金为三。论三性则有诠旨三性义。又有熟教中义。若约以酥分三。论三性别当熟教宗。若约分虚空为三而论三性。则当同教一乘也。就第二义中。以金分于三处处别者。是三性。随其处别金像亦别者。是三无性。此则有重故。是诠旨三性也。若约金体。则三处之金唯一种者。是三无性也。三处金像是一金所成是三性也。此义当熟教也。就第三义中。分酥为三者是三性。三器之酥体德齐一者。三无性也。若约理实。则三性者。初教之中。随分而论熟教之初。究竟而论熟教之终不用也。同教一乘中。欲引三乘习三性之人。依其所习三性之轨。且分大空以为三画。故举一全收不可分也。
真记云。遍计无相依他无生。乃至三法以外更无证教者。直辨一乘证教最难故。寄彼熟教所论三性示此义也。就一遍计无相中。有解门行门也。解门者。离遍计情有。入依他似有等也。行门者。情有即是真位也。故康藏云。缘无别缘以体尽缘。是故差别缘起即是甚深土海也。
大记云。第三问答中问意。则因前圣者随遍计之言。引论而难也。答中从初至别义如是者。正答言现之。问若约实说下。兼答意具之问也。言说空花者。如净眼人不见空花。随其病眼说其空花。圣者亦尔。已达遍计之空。随遍计人建立三性也。一云。此空花喻通于五教。谓小乘中说人空之空花。乃至顿教中说一念不生之空花。一乘之中不动空花遍计。即是普贤无住别教究竟法也。
法记云。三种自性皆是凡夫境界者。依他圆成非凡夫境。然为说示此是遍计。此是依圆故。凡夫得入无性故也。约解门故别立三无性者。问。解门中三无性云何。答。理无不及似有。无性不及随缘。谓熟教中三界唯是无明所作。又云。真妄和合所作。又云。唯一真心所作。遣此三重所作。以现灭理故。遍计之理无不及真妄之似有。此似有之无性不及真如之随缘故也。约行门故。三性以外不立三无性者。问。行门中若不别立三无性者。约何为三无性耶。答。只由无故得云三无性耳。若是有者云何无性耶。问。若尔何故六地疏云。遣实境灭时。即得一分无相性。无相现故。唯识想境并即不生。名得无性性。此是行门唯识观耶。答。只由遣故。方知无耳。
道身章云。一乘中。若非依他无遍计。则遍计是果。依他为因。若非遍计无依他。则依他是果。遍计为因。如是之义。即是缘起耳。问。遍计为缘起者。杌中有实鬼耶。答。杌中由有为似鬼及实鬼之义故。计为鬼也。若杌中无为实鬼之义。应无杌中计为实鬼故(云云)。又云。遣三性辨三无性。两宗不同。始教但遣遍计。又但以所执为遍计。能执之心属依他摄。若尔遣三性现三无性者。何但遣遍计中三性耳。所谓计青色等谓实。为遍计遍计。计能执心为实。为依他中遍计。若计圆成为实。为圆成中遍计。此宗当解门。终教三性皆遣。亦能计心合为遍计。此当行门。又云。合三性一际者。约三性即三无非三之行门。三性示现三性圆融。此是方便所趣。为现一乘无尽性耳。
大记云。尚二性以外无有真实等者。以无相智。遣遍计所执分别境时。能取依他并即不生。无相现故。此外无别圆成实也。无相等智现前者。无相智现。依他心境皆无故。云无相等智现也。无法可对者。依他无生真理现时。更无圆成真实故也。
法记云。须解立教所由者。前虽已现证教中道。及三性外无三无性之道理。若不解其立教所由。则不得知此。是熟教三性三无性之中道。此是一乘之中。道故也。又熟教中虽云遣三性现三无性。但融其相令归真性耳。一乘方云体融真故。即此在前露柱名相。正是海印究竟法体故。云证教两法常在中道。是故凡于所闻。慎勿如言取义。须解所由也。
道身章云。一乘缘起法非情所及。虽非情及。而不远求。反情即是。问。反情方便云何。答。方便无量。而其要者。随所见处不著心。为是随所闻法不取。如文即能解其所由。又解法实相。问此言何耶。答。凡圣言起皆机缘之所由。谓教是良药。能治生病。若以生可治则以生。若以不生可治。则以不生。若法定是生不生者。以生为是不生。即非不生为是生。则非是其法不在于生不生故。能以生不生。治病无障。
十句章释第二句云。二随文取义有五种过者(云云)。若闻凡名非圣等者。即有五过。一不正信。二退勇猛。三诈他。四谤佛。五轻法也。
大记云。第四问答中。通据约情约理问。故以别不别如次答也。一云。前约三性三无性之诠现证教中道。今约本末相资等义。现中道故问也。答中别不别义。并约理门也。一云。前约证教。明一无分别之义故。若尔证教云何别耶。如是问也。训德之意。则此第四问答以下。有四段义。谓从问如上所言。至是故不别者标也。问若如是。至二俱不相防者释也。说与不说等者结也。是故经云下引证也。标中初标证教相对。以明别义。后标本末相对。以明不别。二释中有五。一问若如是。至与本不异者。释本末相对。二与本不异。至不说而说者。是寂用无碍释义说相对。三不说而说。至说则非说者。释上证分亦是可说。教分亦是不可说义。四说即非说至不说即不可得者。释证教两法性。在中道一味之义也。五二俱不可得者。现种种不碍一味故。具说不说也。此上五段释句。准于五重海印也。三结中说与不说义说二大生与不生愿善决定。六决定处动与不动者。根本入九入等也。
大记云。第五问答中。问意则前问答中。但明缘起。无性与本不异不现。其本与末不异。故欲现此义起此问也。答中先总答其义。若为者牒问。所证在言下广答。此广答中。并现前中别不别之义。于中有二。先明教证中道。后亦可正说下。现正义正说无二中道。此正义正说者。一云。正义内证正说外化也。然正义则一乘。正说则三乘也。诸法实相不在言中者。问以言为义。则言是中道。何云实相不在言耶。答。言义究竟之处。言正是义。即是中道故。云不在言也。在机益故。名无真性者。非是牒上不在真性为无真性。约无自性之实故。云无真性也。离名性故。名而无名下。牒现诸法实相。不在言中之义名无真性故下。牒现言说之法不在真性之义也。
法记云。中道者通言非言。何以故。诸法实相不在言中等者。问。中道与实相何别。答。中道则既云通言非言。故通于证教实相。则既不在言。故唯是证也。谓以义为教。教外无义。教无侧故。教是中道。义亦如是故。是证中道也。
大记云。第六问答中。前后两义者。约亦可正说法中。以上为前义。以下为后义也。本末相即等者。本则佛也一乘也。末则众生也。小乘三乘也。此等总是法性家内真实德用故也。名义互为客者。一切诸法不出名义也。为定执名义自性之人现其互相为客。无有自性之道理也。自体无名真源者。正是证分。兼是缘起无住别教也。问。真源则本末相资之所现故深也。相资之本。虽云是证。而犹浅耶。答。且顺三乘作是说耳。若约实则同是一处也。以此中道化众生者。究竟正是一乘故。云能化所化宗要在此也。
法记云。本末相即者。熟教中。泯依本所起之末。还归于本方现一心。寄彼以现一乘证教二法性在中道也。名义互为客者。初教中。以名义互凭客。现名及义无我道理。寄彼以现一乘证教二法无自性义也。所现道理不异能诠方便别者。初教熟教所立义别。而寄彼所现无我及中道之义。以现一乘证教无二之义故也。
第七问答中问意。则泯差别归中道。终教之中得论此义。然约最极故。云此义当顿教宗也。答。意则维摩拂文殊之言。默于一寂。八会佛默不动言说之默故别也。谓泯其说与不说名义本末令归中道者。且顺三乘之说。若约一乘实意。则不动名义本末。即是法性家内真实德故。不当顿教宗也。
法记云。且护分别故。顺三乘说等者。直令三乘之人。舍其所习入于一乘。恐难信受故。以方便寄顺其执护分别也。一云。虽下四教总是实德。若言小乘及初教等即是一乘。则称其所习增分别故。寄彼三乘差别病。尽顿教义说故。云且护分别。故顺三乘说。盖是智者胜妙能也。
如说修行(至)名曰为家。大记云。如说修行得圣者意者。修行趣证方得。诸佛欲令群迷毕竟终至法性家故。施设言教之大意也。法性真空者。约究竟则证分法性家也。然此中意不分证教。总明行者修行方便。故通证教也。法界陀罗尼者证分。因陀罗尼家等者教分。无住别教也。
融记云。宅者证分。舍者缘起分也。法界陀罗尼家者理也。因陀罗尼及微细等者事也。谓约一法全摄法界无侧无遗者。法界陀罗尼也。一一法法重重相摄无尽无尽者。因陀罗尼也。于一法中一切诸法。齐头并现者微细也。圣者所依住故。名曰为家者。十玄门也。问。此十玄门为是教分亦证分耶。答。若约自证则证分。为他施设则教分也。
法界图记丛髓录卷下之一
法界图记丛髓录卷下之二
文云。二得益。谓陀罗尼者。总持故。如下数十钱法中说。实际者穷法性故。中道者融二边故。坐坐者摄一切故。安坐法界十种涅槃广大宝床。摄一切故。名曰坐床。宝者可贵故。床者摄持义故。十种涅槃者。如下经离世间品说。旧来不动者旧来成佛义故。所谓十佛如花严经说。一无着佛。安住世间成正觉故。二愿佛出生故。三业报佛信故。四持佛随顺故。五涅槃佛永度故。六法界佛无处不至故。七心佛安住故。八三昧佛无量无著故。九性佛决定故。十如意佛普覆故。何故十数说欲现多佛故。此义诸法之真源究竟之玄宗。甚深难解且可深思。问具缚有情未断烦恼未成福智。以何义故旧来成佛耶。答烦恼未断不名成佛。烦恼断尽福智成竟。自此已去名为旧来成佛。问断惑云何。答如地论说。非初非中后前中后取故。云何断。如虚空。如是断故未断已还不名为断。既断已去名为旧来断也。犹如觉梦睡悟不同。故建立成不成断不断等。其实道理诸法实相。不增不减本来不动。是故经云。烦恼法中不见一法减。清净法中不见一法增。是其事也。有人说云。如是等经文。约即理说非即事说。若约三乘方便教门合有此义。若依一乘如实教门不尽其理。理事冥然一无分别。体用圆融常在中道。自事以外何处得理。问三乘教中亦有寂而常用。用而常寂。如是等义。何故上云遍即理门。不即事中不自在耶。答理事相即故有如是义。非谓事事相即。何以故。三乘教中欲治分别病。会事入理为宗故。若依别教一乘。理理相即。亦得事事相即。亦得理事相即。亦得各各不相即。亦得何以故。中即不同故。亦有具足理因陀罗及事因陀等法门故。十佛普贤法界宅中。有如是等无障碍法界法门。极自在故。其余逆顺主伴相成等法门。准例相摄随义消息。若欲观缘起实相陀罗尼法者。先应学数十钱法。所谓一钱乃至十钱。所以说十者欲现无量故。此中有二。一者一中十十中一。二者一即十十即一。初门中有二。一者向上来。二者向下去。言向上来中有十门不同。一者一。何以故。缘成故。即是本数。乃至十者一中十。何以故。若无一十即不成。仍十非一余门亦如是。准例可知。言向下去中亦有十门。一者十。何以故。缘成故。乃至十者十中一。何以故。若无十一即不成。仍一非十故余亦如是。如是往反勘当即知。一一钱中具足十门。如本末两钱中具足十门。余八钱中准例可解。问既言一者。何得一中名为十耶。答大缘起陀罗尼法若无一。一切即不成。故定知如是其相。如何所言一者。非自性一缘成故一。乃至十者。非自性十。缘成故十。一切缘生法无有一法定有自性。无自性故即不自在。不自在者即生不生不生生。不生生者即是不住义。不住义者即是中道义。中道义者即通生不生。故龙树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说是假名。复是中道义。即其义也。中道者是无分别义。无分别法不守自性故。随缘无尽亦是不住。是故当知。一中十十中一。相容无碍。仍不相是。既一门中具足十门。故明知。一门中有无尽义如一门。余亦如是。问一门中摄十尽不尽。答尽不尽所以者何。须尽即尽须不尽即不尽故。其义云何。以一事辨一多故即尽。以异事辨一多故即不尽。又一事中一多义不相是。即是多一事故即。是一四句护过去非。现德准之可解。异事亦准同。问须者何义。答须者缘成义。何以故。因缘法一不差失。别别诸事门中准例如是。缘起妙理应如是知故。第一门讫。第二门此中二门。一者向上去。二者向下来。初门中十门不同。一者一。何以故。缘成故。乃至十者一即十。何以故。若无一十即不成故。缘成故。第二门中亦有十门。一者十。何以故。缘成故。乃至十者十即一。若无十一即不成故。余者准例。以此义故当知。一一钱中具足十门。问如上多门一时俱圆耶。前后不同耶。答即圆即前后不同。何故如是。须圆即圆。须前后即前后。何以故。法性家内德用自在无障碍故。由缘成故。皆得如是。问如上所说来去义。其相云何。答自位不动而恒来去。何以故。来去者随缘义。即是因缘义。不动者向本义。即是缘起义。间因缘焉缘起何别。答亦别亦同。所谓别义者。因缘者随俗差别。即是因缘相望。现无自性义。正俗谛体也。缘起者顺性无分别。即是相即相融。现平等义。正顺第一义体也。俗谛无自性故顺第一义。是故经云。随顺观世谛。即入第一义谛。即其义也。别义如是。同义如前龙树释。就一一钱中。依同时具足等十门。以回转者准之可解。十门如下说。如钱中第一乃至第十不同。而相即相入无碍相。成虽因果理事人法解行教义主伴等众多门别。而随托一门尽摄一切。余义准之。上来数钱法者。且依遍计事钱。现示依他因缘缘起钱也。亦可依指示缘生一切诸法终不可得。执遍计物迷缘起法。现法逗留全别。经云。初发心菩萨一念功德不可尽者。如第一钱。何以故。约一门现无尽故。何况无量无边诸地功德者。如第二钱已去。何以故。约异门说故。初发心时便成正觉者。如一钱即十故。何以故。约行体说故。问初发心菩萨者。信地菩萨。即是弟子位。成正觉者佛地。即是大师位。高下不同位地全别。何故同处并头脚耶。答三乘方便法焉。圆教一乘法。法用逗留各别不得杂用。其义云何。三乘法者头脚各别。阿耶儿子年月不同。何故如是。约相说故。生信心故。圆教一乘法者头脚总一。阿耶儿子年月皆同。何以故。由缘成故。约道理说故。问一者何义。答一者一无分别义。又问。同者何义。答同者不住义。无分别不住故。始终同处师弟并头。问同处并头者何义。答同处并头者不相知义。何以故。无分别故。又问。无分别者何义。答无分别者缘生义。即是始终等是无二无别。何故如是。一切缘生法无有作者。无有成者。无有知者。寂用一相高下一味。犹如虚空。诸法法尔旧来如是。是故经云。观一切法不生不灭。因缘而有。如是等文是其义也。问所以得知信位菩萨。乃至佛同处并头。如下经云。初发心时便成正觉。亦如地论释。信地菩萨乃至佛六相成故。明知有如是义。六相如上。此语欲入法性家要门。开陀罗尼藏。好钥匙故。上来所明者。唯现示一乘陀罗尼大缘起法。亦可论一乘无碍。辩才体非三乘分齐。问初教已去。一切诸法即空即如一无分别。何故上言头脚各别耶。答非无此义未圆故。从下为言。问所以得知自三乘以外。别有圆教一乘分齐。如下经云。一切世界群生类。鲜有欲求声闻道。求缘觉者转复少。求大乘者甚又布有。求大乘者犹为易。能信是法甚为难。若众生下劣其心厌没者。示以声闻道。令出于众苦。若复有众生。诸根小明利乐于因缘法。为说辟支佛。若人根明利有大慈悲心。饶益于众生。为说菩萨道。若有无上心。决定乐大事。为示于佛身。说无尽佛法。圣言如掌明珠。不须惊怪。问一乘三乘分齐别义。因何得知。答且依十门即知也。一同具足相应门。于中有十门。所谓人法理事教义解行因果。此等十门相应无有前后。二因陀罗网境界门。此中具前十门。但义从喻异耳。余可准之。三秘密隐现俱成门。此亦具前十门。但义从缘异耳。四微细相容安立门。此亦具前十门。但义从相异耳。五十世隔法异成门。此亦具前十门。但义从世异耳。六诸藏纯杂具德门。此亦具前十门。但义从门异耳。七一多相容不同门。此亦具前十门。但义从理异耳。八诸法相即自在门。此亦具前十门。但义从用异耳。亦可依性。九唯心回转善成门。此亦具前十门。但义从心异耳。十托事现法生解门。此亦具前十门。但义从智异耳。余可准之。上十门玄并皆别异。若教义分齐焉此相应者。即是一乘圆教及顿教摄。若诸教义分齐与此相应而不具足者。即是三乘渐教摄。如是知也。如是十门具足圆者如花严经说。余广义者。如经论疏抄孔目问答等分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