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义章

  次就人论。此四乃是出家人中上行所依。在家积聚不行此法。出家人中义别有三。一简小异大。此中唯是凡夫二乘之所依凭非佛菩萨。何故如是。凡夫二乘心行微劣依仗此四方能离过。诸佛菩萨知法如幻常处五欲而能不染不假如此。故转女身经云。如贫人病服苦涩等贱价之药得差病苦。声闻如是。行四圣种头陀之法方能离过。如帝王病服上味药仗药适心所患得除。菩萨如是。虽在五欲以其种种巧方便行得无众患不假四依。二简因异果。此四唯是凡夫二乘菩萨所行。出家菩萨亦依此四离诸过故。故地经中宣说。菩萨修习少欲头陀等也。以此四法名圣种故。局唯在因。诸佛如来圣果已满不假此四。三就实通论从凡至佛皆行此四。故转女身经云。如来善摄四圣种矣。四圣种义略之云尔。

  四亲近行义

  四亲行者如涅槃说。盖乃验人简友行也。附人捡练名亲近行。近行不同略有四种。一者共住。二者久处。三者智慧。四者观察。四中前二验其身行。后二验心。身心之中各有难知易觉之别。故有四种。故经说言。如奄罗果生熟难分。人亦如是。善恶难别。或善外相内无诚实。或内贤良外现粗鄙。或俱相禅。如是等人远瞩难明。近鉴易晓。故须亲近验之得失。验法云何。有人意欲访德凭友。乍闻他人有善可依未可专信。直须共住捡其虚实。若易别者共住即知。若难识者加以久处乃知美恶。此前验身。内心善恶难以自睹。须以智慧观察验之。心虽难晓准言度意事亦可知。唯依如来三藏教法验言取意名为智慧。言扶行者此验即足言乖行者加以观察。不依圣教。直以道理测其得失名为观察。四亲之义略辨如是。

  转业四行义

  转业四行如涅槃说。何等为四。所谓修习身戒心慧。于中差别乃有八门。一一门中皆初辨过。后翻显德。第一门中不摄五情名不修身。不能受持七支净戒名不修戒。不善调心名不修心。不修圣行名不修慧。观谛圣慧名为圣行。翻此名修身戒心慧第二门中。不能具足清净戒体名不修身。受畜八种不净之物名不修戒。不能修习止举舍相名不修心。不修梵行名不修慧。四无量心名为梵行。不知修此名不修慧。又大无量用慧为体。故不修彼名不修慧。翻此名修身戒心慧。第三门中。不能观身身相身数。不能观色色相色数。非身色中生身色想贪著不舍名不修身。身根名身。长短大小好恶等根名为身相。眼耳鼻等名为身数。如想受等名为心数。色尘名色。方圆大小好恶等相名为色相。香味触等名为色数。如是一切。受持下戒边戒自戒名不修戒。受持声闻凡夫之戒名为下戒。苦身求度名为边戒。自为舍他名为自戒。若心散乱不守自境名不修心。自境界者谓四念处。他境界者谓五欲也。于恶业中不善护心名不修慧。翻此名修身戒心慧第四门中。不能观身无常灭坏。爱著不舍名不修身。此名无檀。不具尸罗名不修戒。不具禅那名不修心。不具般若名不修慧。翻此名修身戒心慧。第五门中。著我我所谓身常恒名不修身。著我我所是其身见。谓身常恒是其边见。作十恶业名不修戒。于十恶中不能修心名不修心。不能分别善恶等法名不修慧。翻此名修身戒心慧。第六门中。不断我见名不修身。不断戒取名不修戒。不断贪嗔名不修心。不断愚痴名不修慧。翻此名修身戒心慧。第七门中。不能观身犹如怨贼常须将护。不护害人名不修身。不能观戒是善梯撜根本道首名不修戒。不能观心轻躁动转难捉难调一切恶本名不修心。不观智慧有大势力名不修慧。翻此名修身戒心慧。第八门中。妄想分别一切身相名不修身。分别戒相名不修戒。分别心相名不修心。分别慧相名不修慧。翻此名修身戒心慧。于此诸行善修习者转重令轻。不善修者转轻令重。转业之行略辨如是。

  四修定义

  四修定义如成实论四修定品具广分别。四名是何。一现法乐。二为知见。三为慧分别。四为漏尽。现法乐者。依如毗昙初禅善法名现法乐。以初禅中创背欲乐故偏说为现法乐矣。成实法中二禅已上乃至非想名现法乐。以初禅中有其觉观散动心故不说现乐。问曰。二禅亦有喜动。何故说之。论言。一禅先灭觉观。摄心深故所以说矣。若依地持一切禅定通名现乐。问曰。亦有后世之乐。何故偏说现法乐乎成实释言。以近故说现乐。在近易知见故偏说之。又为破现五欲乐故说现法乐。又佛不赞后身乐故偏说现乐。又复世人谓。出家者现无乐。故佛说现乐。问曰。四修皆是现乐。何故偏说初为现乐。为别四门就初言耳。为知见者。依如毗昙观生死慧名为知见。成实法中修八除入十一切入等名之为知。五神通等说以为见。推求成故。慧分别者。依如毗昙得闻思修名慧分别。成实法中观五阴空名慧分别。不通闻思。为漏尽者。有论师说。依第四禅九无碍道得罗汉果名为漏尽。以第四禅尽漏胜故。毗昙法中依六地禅及三无色得罗汉果名为漏尽。成实法中一切圣人破坏假名证泥洹果名为漏尽。四修定义辨之粗尔。

  四不坏净义两门分别(辨相一 就处分别二)

  第一辨相。依如成实四不坏净亦得名为四不坏信。信心精纯离于疑浊故名为净。净信坚固不可倾动称曰不坏。是信不同一门说四。四名是何。一佛不坏净。二法不坏净。三僧不坏净。四戒不坏净。佛不坏者。于佛所得真实法中自证小分。仰类佛德知其殊胜名佛不坏净。故成实言。自得真智于佛决定知佛一切众生中尊名佛不坏净。法不坏者。自证真法于法决定名法不坏。又得真智信此真智殊胜微妙亦名信法。故成实言。信此真智即名信法。僧不坏者。自得真智类余圣众。知于一切诸众中胜名僧不坏。故成实言。信得真智者一切众中最为第一名信僧也。戒不坏者。如成实释。得圣所爱戒深心离恶。知因是戒能信三宝信戒大力名戒不坏。问曰三学常相随逐。以何义故偏说信戒不说信定及与信慧。释言。实通。就初为论偏言信戒。又复三学隐显论之。见谛道中治三涂恶戒行成就。修道之中断人天爱定行成就。无学道中永绝无明慧行成就。此三道中就始彰信。是故四中偏言信戒。以此四种皆是信故通名心净。若依毗昙此四正得名不坏净。不得说为四不坏信。何故如是。彼宗所立前三是信。后一是戒非是信故。唯依彼义信戒精纯名之为净。是二牢固称曰不坏。于此二中开信合戒。故有四种。佛不坏者。自见道故于佛所得尽无生智深信决定名佛不坏净。法不坏者。于四真谛证见决定名法不坏。就四谛中于苦集灭一切皆信名法不坏净。道谛之中深佛及僧无漏功德。信余菩萨及缘觉人无漏功德名法不坏净。僧不坏者。僧不坏净。戒不坏者。出世上人成就圣戒。名此圣戒为戒不坏净。问曰。云何知。毗昙中前三是信后一是戒。杂心释言。前三心净故知是信。第四一种名四大净。明知是戒。彼宗戒法四大所造。是故戒净名四大净。大乘所说多同毗昙。又说四信为不坏净。亦得无伤(此一门竟)。
  次就处论。若说四谛义通上下。若当宣说四不坏净局在出世。依如毗昙从苦法忍至灭比智其唯成就二不坏净。谓法不坏及戒不坏。于苦集灭证信决定名法不坏。此忍智边所成圣戒名戒不坏净。从道法忍至道比智得具四种。彼宗佛僧是道谛摄故。见道时于佛及僧无漏功德深信决定即名信佛及与信僧。信余菩萨缘觉无漏名为信法。此忍智边所成圣戒名戒不坏净。修道已上当知亦具。若依成实无相位中于理决定得名信法。余三义有。良以是中心无异缘故隐不论。须陀果去方于佛等起心决定名为信佛乃至信戒。大乘初地始心已去一切皆具。以大乘中心普缘故。四不坏净辨之粗尔。

  四坚义

  四坚之义如成实说。牢固不坏称之为坚。坚别不同。一门说四。四名是何。一者说坚。二者定坚。三者见坚。四解脱坚。言说坚者。如论中释。宣说有为无常苦空涅槃寂灭。此言决定不可破坏名为说坚。于此正知名闻慧满。言定坚者。如论中释。因说得定名为定坚。是定成就名思慧满。言见坚者。论言。依定观有为法无常苦等名为见坚。是见成就名修慧满。解脱坚者。如论中释。三慧得果名解脱坚。名见谛上无漏圣德为解脱也。此即是证。问曰。何故不说戒坚。道理应论。以初行故略而不辨。又此为明闻思修证一次第行故不说戒。四坚如是。

  四种道义(杂心八 第二法聚品)

  四种道义出阿含经。毗昙成实具广分别。名字是何。一苦难行道。二苦易行道。三乐难行道。四乐易行道。此之四种论释不同。依如毗昙人有利钝。定有根本方便之别。以人依定故分四种。是义云何。如彼中释。利根之人所行名易。易成就故。钝根之人所行名难。难成就故。定中四禅是其根本。根本具支。作用自在名为乐道。未来中间是其方便。方便定中支因不具。用不自在名为苦道。钝人依于方便之定名苦难行。利人依于方便之定名苦易行。钝人依于四根本禅名乐难行。利人依于四根本禅名乐易行。成实法中难易如上。苦乐约就定慧以说。彼宗之中定名为苦。于照用中不自在故。慧名为乐。于照用中得自在故。钝人得定名苦难行。利人得定名苦易行。钝人得慧名乐难行。利人得慧名乐易行。四道如是。

  四种善法义(第二四法品)

  四种善法者。一是退分。二是住分。三胜进分。成实论中名为增分。四决定分。成实论中名为达分。依如成实此四通摄一切善法。如彼论释。离于禅定修施戒等名为退分。修习诸禅名为住分。见道已前起闻思修名为增分。见谛已上无漏圣道名为达分。毗昙法中此四唯就净禅以说。释有两义。一义释云。下品净定喜为下地烦恼所败。以可退故名为退分。非是已退。中品净定坚守自地。不为下地烦恼所退名为住分。上品净定微能厌伏自地之过。起求上定名胜进分。上上净定能学观法苦无常等。出生圣道名决定分。第二义者。下品净定喜为自地烦恼所陵名为退分。如彼欲界下品善心喜为欲界恶心所杂。彼亦如是。此退分禅虽为自地烦恼所杂而不失定。因地法故。中品净定坚守善心。不为自地烦恼所杂名为住分。上品净定能呵自地烦恼之过深心厌背名胜进分。上上净定能生圣道名决定分。问曰。此四局在净定。散善亦有。释言。亦有。如欲界中下品散善多为欲界不善所杂即名退分。坚守善心不为恶杂即是住分。渐习散善令转精纯名胜进分。求出世心起闻思慧修诸善行。远生圣道名决定分。四善如是。

  四种味义(第二法聚品第一)

  四种味者。如涅槃说。成实论中亦具分别。地持说为四无罪乐。神耳道法名之为味。以善适心名无罪乐。乐味名别其义不殊。名字是何。一出家味。二离欲味。三寂灭味。四者道味成实论中名正智味。信家非家出家学道解脱种种在家之难。受离欲戒得戒爱味名出家味。地持说此为出家乐。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得初禅行名离欲味。地持说此为远离乐。二禅已上乃至灭定觉观喜乐色想等灭名寂灭味。地持说此为寂灭乐。无漏圣道永断烦恼名为道味。道是正智。故成实中名正智味。地持说此为菩提乐。四中初一是其戒学。中二定学。后一慧学。四味如是。

  四德处义三门分别(辨相一 约对四家会名分别二 就位分别三)

  第一辨相。四德处义如成实说。德成分齐名为德处。处别不同。一门说四。四名是何。一慧德处。二实德处。三舍德处。四寂灭德处。如论中释闻法生慧名慧德处。依前慧故见真谛空名实德处。实犹谛也。此亦是慧。为别前门从境立称。故名实处。见谛空故舍离烦恼名舍德处。前实德处亦舍烦恼。此舍德处亦见谛实。为别前门隐显异名。舍烦恼故心得寂灭名寂灭德处。以离烦恼苦心灭故。论释如是(此一门竟)。
  次就四家会名分别。此四德处十地论中名为四家。圣所依处名之为家。家与德处眼目之异。名字是何。一般若家。犹前第一慧德处也。二者谛家。犹前第二实德处也。三舍烦恼家。犹前第三舍德处也。四苦清净家。犹前第四寂灭德处。名虽变改其义不殊(此二门竟)。
  次第三门就位分别。此四行实并通上下。于中分别非无差异。异相如何。初慧德处。在见道前。以见道前依于闻法起闻思修故。说慧亦即名为般若家也。实德处者。在见道中。以见道中初见谛理从境立称。故名实处。亦名谛家。舍德处者。在修道中。重缘谛理正能断除贪嗔等过名舍德处。亦即名为舍烦恼家。寂灭处者。在无学道。无学圣智永尽生死。故云寂灭。亦即名为苦清净家。大小齐然。四德处义略之云尔。

  四种求知义两门分别(辨相一 对妄显治二)

  第一辨相。四种求知出地持论。始观推寻谓之为求。终成悟实名如实知。求知不同。一门说四。言四求者。如论中说。一随名求。二随事求。三自性施设求。四差别施设求。四中前二名事别观。后二合观。故彼论言。彼名与事若离相观若合相观。别为名事。合为自性差别施设。言名求者。菩萨随彼名字分齐观以求实。故曰名求。言事求者。随色等事观以求实。名随事求。后二合中言施设者。依事施名依名施事。名事相施故曰施设。云何依名。施设彼事。废名求法法如幻化非有非无。无一定相可以自别。将名摄法法随名转。方有种种诸法相立。相立由名。故曰施设。又依名字造作诸事。如依瓶名造作瓶事依车乘名造车乘事。如是一切亦是依名施设事也。此施设中有体有相。体名自性。相名差别。于彼自性施设法中观以求实名自性施设求。于差别施设法中观以求实名差别施设求。四求如是。言四知者。如论中说。一随名求如实知。二随事求如实知。三随自性施设求如实知。四随差别施设求如实知。理实通论菩萨于彼一一门中皆悉具知一切种义。随相分别第一门中但知世谛。知法名字随世立故。第二门中知第一义。离名求事事体寂灭离言说故。第三门中知一实谛。知法体性非有无故。第四门中了知缘起差别法界。以知诸义同一体性互相成故。论言。随名如实知者。随前所求诸法名字。于中正知。知彼名为事故立为想为见为于流布。若不立名无有能知色等事者。是为随名如实知矣。言随事求如实知者。随前所求色等诸事。于中正知彼事寂灭离言离言求事事常寂故。自性施设如实知者。随前所求名事体性。于中正知。知此名事体非有无犹如幻化影响梦等。是义云何。菩萨深知诸法如幻。幻化之有有非定有。非定有故无法为有。无为有故无外无别有性可得。幻化之无无非定无。非定无故说彼幻化有法为无。有为无故有外无别有性可得。还即说彼幻化有无为非有无。有无之外无别非有非无可得。还即说此非有非无以为有无。非有无外无别有无自性可得。进退推求无一别性名一实观。此理渊极。故论说为甚深义处。差别施设如实知者。随前所求差别之相。于中正知论义同一性互相集成种种差别。以知诸义同一体故。论中说之为不二观。互相集成种种别故。论中说为有色无色有性无性可见不可见等无量差别。言有色者。世谛有色。言无色者。真谛无色。言有性者。真谛有性。言无性者。世谛无性。所言可见不可见者。若对色论世谛可见。真谛叵见。若对性论真谛可见世谛叵见。知如是等无量种法名随差别如实知矣。辨相如是(此一门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