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诸宗部
- 大乘义章
大乘义章
次第二门开合辨相。开合不定。总为一依。或分为二。一凡二圣。地前名凡。地上名圣。或分为三。就此三中或开前合后。种性为一。解行为二。地上为三。或开后合前。地前为一。初地见道以为第二。二地已上修道为三。又复地上功用无功用亦得分二。或离为四。就此四中或开前合后。习种为一。性种为二。解行为三。地上为四。或开后合前。地前为一。见道为二。修道为三。无功为四。又如向说。地前为一。须陀斯陀以为第二。那含第三。罗汉第四。此亦开后以合前也。或前后俱开。种性为一。解行为二。出世间中见道为三。修道为四。又出世中功用为三。无功为四。亦是俱开。或分为五。就此五中或合前开后。如五忍说。地前为一。初二三地信忍为二。四五六地顺忍为三。七八九地无生为四。十地寂忍以为第五。或前后俱开。习种为一。性种为二。解行为三。初地见道以为第四。二地已上修道为五。又复地前种性为一。解行为二。见道为三。修道为四。无功为五。此五亦是前后俱开。或分为六。如地持说。种性为一。解行为二。净心为三。二地已上乃至七地行迹为四。八地九地决定为五。十地毕竟以为第六。如涅槃中言为六住。谓诸菩萨者谓此六也。或分为七。如地持说。于前六中开决定地。以之为二即为七地。彼论八地名决定地。九地名为决定行地。或分为八。就前七中习种性种各别为一。即是八也。或分为九。地前为一。出世间中四五六地合为正见。余各为一。通为九也。或分为十。就前九中种性解行分为二种。即是十也。或分十一。地前为一。十地为十。或分十二。地前种性解行为二。十地为十。或分十三。习种为一。性种为二。解行为三。十地为十。或分四十。所谓十住十行十回向及与十地。若分等觉有四十一。广则无量。此等开合各且是一宜。今据一门且分为四。开合如是(此二门竟)。
次第三门辨明四依侍佛多少。如涅槃说。第一依人于五恒河沙佛所发心。能持禁戒善解文义。能为他说。于恶世中不谤正法。故堪为依。第二依人于六恒河沙佛所发心。具修众善能持正法善为他说。于恶世中不谤正法。第三依人于七恒河沙佛所发心。德行纯熟能建正法广为他说。能于十方周旋往返济度众生。于恶世中不谤正法。第四依人于八恒河沙佛所发心。断诸烦恼舍于重担逮得己利所作已办。欲成佛道即能现成。随人所乐悉能现化。得自在智广为他说(此三门竟)。
次第四门辨明四依得义多少。如涅槃说。一切诸义统而摄之为十六分。如说一慈为十六分。如是等也。此十六中第一依人得八分义。第二依余八分中复得人四分。通前十二。第三依人余四分中复得两分。通前十四。第四依人具得十六。据实论之第四依人余二分中但得一分。通前十五。诸佛方得十六分义。以第四依位邻佛境高美同佛故。说具得十六分也。又第四依于佛所得第十六分虽未穷证观解相应。故说具得。问曰。四依初劣后胜。何故得义初多后少。释言。粗义浮浅易知。故初得多。细义难精。故后得少。又复粗义随诠相别少为多分。细义说实阶降相微多为少分。分数虽少其义实广。问曰。若言粗义易知初处得多。细义难精后得少者。何故经言初地菩萨得百三昧二地得千。乃至十地得十不可说百千万亿那由他佛世界微尘数三昧佛土广数三昧。释言。辨义泛有两门。一就摄义从诠门中明得多少。二就舍诠实门中明得多少。从诠门中细分有四。一约一诠始终别论。初得多义。后时得少。从诠之义具显文中。初得闻持成就之时依文具解。故初持得多。后设重思。委审而已无多异见。故后得少。故涅槃中初依菩萨得八分义。第二依人更得四分。乃至第四但得两分。二约一诠以终摄始。初时得少后时得多。故涅槃中初依但得八分之义。乃至第四得十六分。三约多诠始终别论。初得少义。闻教少故。终得多义。闻教多故。故第十地能受诸佛云雨说法依其所闻亦知多义。四约多诠以终摄始。初时得少后时得多义在可知。就其舍诠证实门中细分有二。一始终别论。初时得少。对教心多见理昧故。终时得多。以能舍诠见理明故。二以终摄始。初少后多义在可知。地经所说是其舍诠证实之义。故后得多。不同在斯(此四门竟)。
次第五门辨明四依所化差别。三乘之人是其所化。声闻人中所化有二。一化令入小。除阿罗汉余皆化之。彼阿罗汉得果满足不假化故。二化令入大。一切皆化。乃至罗汉亦凭四依入大乘故。缘觉人中所化亦二。一化入中乘。除缘觉果余皆化之。二化令入大。一切皆化。大乘人中所化有六。如涅槃说。一初发心在外凡地最初发意。第二已于熙连河沙佛所发心闻法初不谤。第三已于一恒河沙佛所发心。闻法爱乐不谤同前。第四已于二恒河沙佛所发心。闻法受持余德如上。第五已于三恒河沙佛所发心。随所闻法能为他说。余德如前。第六已于四恒河沙佛所发心。能解深义十六分中已得一分。余德如上。六中初一邻入善趣。后五在于善趣位中。四依如是。
法四依义五门分别(释名一 辨相二 次第三 对四无碍共相收摄四 约对人依辨明可依不可依义五)
第一释名。法为行托名之为依。依别不同。一门说四。四名是何。一依法不依人。二法依义不依语。三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四依智不依识。言依法者法有两义。一轨则名法。二自体名法。故论释言。法名自体。凭法起行故名为依。不依人者宰用名人。不依有二。一自未见法不依邪伪乖法之人名不依人。非谓不依正见之人。二自已见法一切不依言。依义者义有四种。一所以名义。二义用名义。三义利名义。四德义名义。依同前释。不依语者诠谈曰语。不依有二。一求义之始不依颠倒乖义之语。非谓不依如法之言。二得义舍诠一切不依。依了经者显法之诠名了义经。凭之趣实故名为依。不依不了经者。彰邪之言名不了义。弃而不从故曰不依。言依智者。解法决了名之为智。凭之取法故名为依。不依识者。闇心分别名之为识。舍而不从故曰不依。名义如是(此一门竟)。
次辨其相。依法不同差别有五。一教法名法。二者世谛自体名法。三者真谛自体名法。故涅槃言。法谓法性常恒不变。四因行自体名之为法。又复因中起行之轨亦名为法。所谓三十七道品等。五果德自体名之为法。故涅槃言。法者所谓大般涅槃。依义不同亦有五种。一对教法二谛名义。二谛并是教下所以故名为义。二对世谛法真谛名义。真谛是彼世法所以故名为义。三对真谛法世谛名义。世谛是彼真家义用故名为义。又复世谛显真谛所以亦名为义。故地经中知世无常显无我法名义无碍。四因行利人名之为义。故地持中名彼善法为义饶益。五果德名义。故地持中名得菩提以为得义。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者。分别有二。一就大小相对分别。或小乘名了大乘不了。小乘粗显故名为了。大乘秘密故名不了。或大乘名了小乘不了。大乘显实名之为了。小乘覆实名为不了。二约愚智相对分别。正智取法大小皆了。随法浅深当分了故。愚心取法大小所说一切不了。浅深相望互相违故。此之一门如地持说。故彼论云。于如来说除信清净于此法律不可破坏名了义经。于如来说作不决定法律可坏名为不了。所言依智不依识者。分别有四。一解惑分别。闻思修等三慧解心名之为智。惑心分别说以为识。二就解心明昧分别。三慧之中修慧深明名之为智。闻思闇昧说以为识。此之一门如地持说。故彼论言。用修慧智不以闻思识诸法义。名为依智不依识也。三大小分别。大乘三慧知法实相悉名为智。小乘三慧不见法实齐名为识。此之一门如涅槃说。故彼经云。若知如来即是法身。如是智慧所应依止。声闻不知如来功德。如是之识不应依止。四真妄分别。就大乘中真证名智。见实义故。妄修三慧悉名为识。此之一门如地论说。故彼论中宣说。地实唯智境界。闻思修报生识智非彼境界。以不同故。体相如是(此二门竟)。
第三门中辨其次第。经论不同凡有五种。一观入次第。如成实说。第一依法第二依于了义之经。第三依义。第四依智。此等据其闻思修等以辨观入。四中初二是其教法依成闻慧。但就闻中初先简去人以取其法。后就法中简去不了取其了义。始终虽思同成闻慧。第三依义。是其理法依成思慧。依闻起思。故次明之。第四依智。是其行法依成修慧。上人智慧为下仿习。说为行法。依思起修。故后说之。第二依体起用次第。如涅槃说。第一依法。谓大涅槃。涅槃果体是故先明。第二依义。所谓法身解脱般若。此是果德。依体有德故。次辨之。第三依智。所谓如来一切种智。此是果用。依德起用。是故次说。第四依于了义之经。谓佛所说大乘经典依智起说。是故后论。第三据果寻因次第。如涅槃说。第一依义。所谓法身解脱般若。第二依法。所谓法性常恒不变。第三依智。所谓僧是常无为不变不畜八种不净之物。第四依于了义之经。所谓一切大乘经典。就此四中前二是果。后二是因。就前果中义是果体是故先明。果依法成故次明法。就后因中智是因体。是故先明。因依法成故次明其了义之经。又义是果果是所求。是故先明。果依理成故次明法。此二一对。向前果德由因而起故次明智。向前理法藉教而显故后明其了义之经。第四据深寻浅次第。如维摩说。第一依义。义是理法。第二依智。智是理行。第三依于了义之经。经是显前理法之诠。第四依法。法是成前智行之轨。理是所诠故先明义。依义成慧故次明智。所求之义由诠故显。故次第三明了义经。所成之智依法而起。故次第四明其依法。第五摄法起修次第。如地持说第一依义。义者是理。第二依法。法者是教。第三依于了义之经。正解取法名为了义。第四依智修慧达义名之为智。四中前二摄法次第。后之两种起修次第。就摄法中义能成行。正是所求故先明义。义由教显故次明法。后起修中随义相别分初了义经依前教法起闻思解。解法无违名之为了。故论释言。深信佛说名了义经。后依智者依前理义起修慧行。故论释言。用修慧者智名为依智。通而论之了义经者依前法义起闻思解。言依智者依前法义起修慧行。次第如是(此三门竟)。
次第四门对四无碍共相收摄。随相分之初依法者是法无碍。第二依义是无碍。第三依于了义经者是辞无碍。第四依智善达物心起说自在为乐说无碍。以实论之初依法者。是法无碍方便之道。第二依义是义无碍方便之道。第三依于了义经者。是辞无碍乐说无碍方便之道。第四依智是其四种无碍正体。故地持中第四依智名为修慧。就修慧中开四无碍。于法章句修慧不谬名法无碍。于诸法相修慧不谬名义无碍。于法名字修慧不谬名辞名无碍。随顺世俗种种名字修慧不谬名乐说无碍(此四门竟)。
第五门中约对人依辨明可依不可依义。人依有四。如上所说人法相从二俱可依。人即法故。依法之者亦必依人。故涅槃云。如上四人应当依止。法即人故。依人之者亦必依法。人法别分互有可依不可依义。有肉眼者人为可依。法不可依。人能教诲乐道善恶故人可依。法相难辨。故法叵依。故涅槃云。我为肉眼诸众生等说人四依。终不为于有慧眼者。有慧眼者法为可依。人不可依。以有慧眼正见法故。法亲成行故。法可依。人是疏远不亲成行。故人叵依。法四依义辨之略尔。
四圣种义两门分别(辨相一 就人分别二)
第一辨相。四圣种者亦名四依。乞食等法能生圣道。与圣为种故名圣种。起行所凭故复名依。依别不同。一门说四。四名是何。一尽形乞食。二尽形寿著粪扫衣。三尽形寿树下常坐。四有病服陈弃药。为破比丘四种恶欲故说此四。一破比丘为食恶欲受乞食。二破比丘衣服恶欲受粪扫衣。三破比丘房舍卧具恶欲受树下坐。四破比丘汤药恶欲受陈弃药。初乞食中三门分别。一明乞仪。二明所为。三明食法。言乞仪者有十三种。一住正形乞。不自妄禅得上人法而行乞食。二正威仪乞。执持应器进止安祥被服齐整而行乞食。如戒经说。三住正命乞。终不谄曲执持威仪不现异相。不禅己善而行乞食。如是一切。四住正见乞。不取乞食以为真道。著取乞食为真道者是戒取摄。五依法乞。非法饮食生罪过者终不乞求。六依时乞。要在中前不得余时。故毗尼中迦留陀夷夜行乞食生世讥嫌。如来制之。七依处乞。若有学处僧先为作学家羯磨。又有恶人僧先为作覆钵羯磨。不得从乞。八依次乞。亦名等乞。不简贫富次第等乞。除有命难梵行难处。又观他人因己乞食而生罪过终不从乞。九离贪心乞。于所乞求不念美饎。及时早得。又于所乞受求以限不得过分。十离取著乞。如维摩说。于乞食时见色如盲。闻声如响。臭香如风。于所食味心无分别。受触如证。知法如幻。十一离嗔恼乞。如地持说。若得粗涩留难不时。或加打骂不生嗔恼。方于破所起怜愍心。十二不粗矿乞。软言乞食终不粗矿。亦不强乞。十三离慢心乞。于乞食时若见贫贱不起轻想。又亦不时乞食生慢。故遗教云。当自摩头。已舍饰好著坏色衣。执持应器以乞自活。自见如是。若起憍慢当自灭之。增长憍慢尚非世俗白衣所宜。何况出家入道之人为解脱故自降其身而行乞也。此十三中初四一分住四正乞。次四一分住依义乞。后五一分舍烦恼乞。乞仪如是。次明所为。所为有二。一为自己资身行道。二为众生令施得福。凡夫乞食但为自己设有为他少不足言。声闻缘觉多为自己少为他人。菩萨人中有始行者多为自身少为他人。次行之者多为他人少为自身。上行之流唯为众生。法身菩萨无所假故。佛亦如是。然佛为他有二十事。如转女身经说。一为示现相好之身令物睹见发菩提心。二令众生睹见佛身。盲者见色。聋者闻声。哑者能言。如是一切。三乞食故现受诸天龙鬼神等所奉供养。令人睹见发菩提心。四舍尊位出家乞食息物慢高发菩提心。五令大德诸天人等见佛慈心愍物乞食学佛为之。六有众生欲见如来以懈怠故不能往见佛。知其心现行乞食令彼睹见。七令众生见佛闻法远离愚痴渐增出世涅槃之因。八有众生系闭牢狱。或受楚毒。因见佛故即得解脱发菩提心。故行乞食。九有女人欲供养佛。而为父母亲戚所护不能奉献。佛为受之故行乞食。十如来钵四王所奉佛持乞食。若有众生欲少布施少物即满。欲多施者多物不满。欲休乃满令人睹见发菩提心。故行乞食。十一如来钵中所成之食施一切僧终无增减。令人睹见发菩提心。十二如来钵中成百千种食味。味味各别不相和杂犹如别器。令人睹见发菩提心。十三佛身一合之体。其内不空如实金刚。无生熟藏大小便利。虽现有食而无入者。令释梵等睹见发心。十四有人施佛。若多若少若粗若妙福皆无尽乃至涅槃。佛为是故现行乞食。十五如来常定现行乞食。令人睹见发菩提心。十六如来若常不行乞食有人学之。便常饥饿羸疲无力不能修得过人智慧。故行乞食。十七如来善摄四圣种。故现行乞食。十八佛若不乞未来不信诸长者等见比丘乞便作是言。汝家世尊不行乞食。汝何故乞。为破是言故行乞食。十九有诸豪贵随佛出家耻于乞食。故佛行乞食。令彼学之不生羞耻。二十如来为度根熟众生处处随逐。故行乞食。所为如是。次辨食法。随所乞得于自所食三分留一。所余著净处施与众生。随所欲食上奉诸佛次献贤圣下施众生。然后食之。故维摩言。供养一切及众贤圣然后可食。然于所食当坏贪想。如药涂疮饥世食子。不生味著复应生厌。为是食故多致苦恼。愿得法身维此食过食已念道报施主恩。食法如是。粪扫衣者。外国法。死人之衣火烧鼠啮如是等衣弃之巷野。事同粪扫名粪扫衣。问曰。何故饮食须乞。衣受粪扫。释言。饮食乞求易得无妨修道。故行乞食。衣乞难得惧妨修道。是以不乞。又外国法粪扫之衣求觅易得无妨修道。故受粪扫。食不如是。是以须乞。树下坐者。树能阴覆。事同半舍不须造作。省事修道是以依之。陈弃药者。所谓大便除病易得无妨修道。故病服之。辨相如是(此一门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