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诸宗部
- 大乘义章
大乘义章
次辨修罗。依伽陀罗。修罗有三。一天二鬼三者畜生。法念经中。唯说二种。鬼之与畜。鬼修罗者。是其杀身饿鬼所摄。住在地上众相山中。畜修罗者。住在北方须弥山侧海底地下。四重之别。入地二万一千由旬。有其罗睺阿修罗住。地旷一万三千由旬。城名光明。纵广正等八千由旬。有千柱殿。宝房行列。城地山池一切乐具皆以宝严。于其城内。有四宝园。各百由旬。一一园中。有三千种如愿之树。树皆真金。精灵虚妙。如云如影。其园池内杂宝色鸟。游集满中。王住此城。城外别有十三住处。于一一处各有无量阿修罗众。罗睺修罗。是师子儿。形如须弥。能变自身。大小随意人中五百岁。当彼日夜。罗睺于彼寿五千岁。有四婇女。从忆念生。有其十二那由他婇女。以为眷属。围绕罗睺。其王过去作婆罗门。于旷野处有一佛塔。高二十五里。于中画作种种佛像。种种华果。树林庄严。为火所烧。是婆罗门。救之得免。救已作念。我救此塔。有福以不。若有福者。愿得大身。又外道中。多行布施。故受斯报。余阿修罗。于过去世。见他杀生强逼令放。或为名利。或为王使。或习父祖不杀之法。非慈悲心。不持净戒。不作诸善。故生其中。次下二万一千由旬。是其勇健修罗住处。王名勇健。民名摩睺。此云骨咽。地名月鬘。渐广前地城名游戏。纵广正等八万由旬。严好过前。其城住在四金山中。其山高广五千由旬。王住此城。别更有城。名曰星鬘。民住其中。城外有园。纵广一万三千由旬。于中凡有七园差别。种种庄严。是诸修罗。于中受乐。勇健修罗。其形长大。如二须弥。若住自界。变身短小。势力转胜。人六百岁。当彼日夜。此地修罗寿六千岁。其王过去劫夺他物。供养外道离欲之人。故受斯报。余众往昔供养外道不离欲者。及破戒人。故生其中。次下二万一千由旬。有其华鬘修罗住处。王名华鬘。民名游戏。地名修那。城名鋡毗罗。纵广一万三千由旬。庄严微妙。转胜于前。华鬘修罗。所受之形。如三须弥。若住自界。现微小身。势力转增。人七百岁。当彼日夜。此地修罗。寿七千岁。其王过去。饮食施与破戒病人。故受斯报。余众前世因种种戏。聚物为食。用以施人。本无净心。故生其中。次下二万一千由旬。有钵诃婆毗摩质多修罗住处。王名钵诃。亦名波罗诃。此本一名。人语音异。亦名毗摩质多。所领之民。名一切忍。地名不动。广六万由旬。城名鋡毗罗。纵广一万三千由旬。七宝宫殿。微妙如天。毗摩质多。其形长大。如四须弥。若住本界。现微小身。势力过前三地修罗。人八百岁。当彼日夜。此地修罗。寿八千岁。其王前世无正见心。见持戒者来从乞求。久乃施之。施已语言。我今施汝。有何福德。我以痴故施汝饮食。邪见心施。故受斯报。余修罗众。于前世时。自为身故。守掌果树一切诸物。己所不用。然后惠人。故生其中。此诸修罗。与天怨对。共天战竞。备如经说。不可具陈(修罗如是)。
次辨人趣。人类无量。大约有四。谓四天下人报差别。四天下人。有八不同。一住处不同。须弥山南有一海渚。名阎浮提。纵广二十八万里。人住其上。东方有渚。名弗婆提。倍广阎浮。人住其上。西方有渚。名瞿耶尼。倍广弗婆。人住其上。北方有渚。名郁单越。倍广瞿耶。人住其上。二形相不同。南阎浮渚。其地尖邪。人面像之。弗婆提渚。地如半月。人面像之。瞿耶尼渚。地如满月。人面像之。北郁单越。其地正方。人面像之。三长短不同。阎浮提人。身长四肘。弗婆提人。身长八肘。瞿耶尼人。长十六肘。郁单越人。三十二肘。四寿命不同。阎浮提人。寿命不定。下极十岁。上极八万四千岁。弗婆提人。寿命二百五十岁。瞿耶尼人。寿五百岁。郁单越人。定寿千岁。唯郁单定。余皆不定。五果报不同。南阎浮提人。寿十岁时。或饥馑劫。或疫病劫。或刀兵劫。三劫互起。东西二方。饥馑劫时。饮食不足。而无饿死。疫病劫时。四大不和。而不丧命。刀兵劫时。少增嗔恚。不相杀害。北郁单越。全无变异。六优劣不同。若论受道。阎浮提上。弗婆次下。瞿耶渐劣。郁单最下。若论果报。郁单最上。瞿耶次下。弗婆渐劣。阎浮最下。七起业不同。东西南方具行十恶。郁单越国。但有绮语贪嗔邪见。绮语业道成而现行。余三业道成而不行。如十业章具广分别。八趣果不同。北郁单越。死皆生天。不向余趣。以无恶故。余三天下。所向不定(人趣如是)。
次辨天趣。天有欲色无色差别。欲天有六。一四天王天。须弥四面乾陀罗山。去地四万二千由旬。纵广亦然。上有四王。东有天王。名提头赖吒。此名治国。领揵闼婆及毗舍阇二部鬼神。南有天王。名毗楼勒。此名增长。主领鸠槃茶薜荔多二部鬼神。西有天王。名毗楼博。此名杂语。主领龙富单那二部之神。北有天王。名毗沙门。此名多闻。主领夜又罗刹二部鬼神。此四天王所领天众。种类有四。处别四十。种类四者。一鬘持天。余处名为持华鬘天。二迦留足天。此名鸟足天。三名常恣意天。四名三箜篌天。初鬘持天。有十住处。一名白摩尼。二名峻崖。三名果命。四名功德行。五名常喜。六名行道。七名爱欲。八名爱境。九名意动。十名游戏林。此十居在须弥四面龛窟中住。南方有二。东西亦然。北方有四。彼一一窟广千由旬。多有诸山宝树宝池无量庄严。人五十年。当彼日夜。彼天寿命五百岁也。此十天中业果各异。如法念说。迦留足天。有十住处。一行莲华。二名胜蜂。三名妙声。四名香乐。五名风行。六名鬘喜。七名普观。八常欢喜。九名爱香。十名均头。此十住处。皆绕须弥。业果差别如法念说。常恣意天。三箜篌天。各有十处。不可具论。初天如是。第二天者。名忉利天。此翻名为三十三天。在须弥顶。须弥山者。名善高山。亦名安明。去地八万四千由旬。纵广亦然。六万诸山。以为眷属。上有三十三处差别。中有帝城。名曰喜见。亦高八万四千由旬。帝城四面。各有八处。臣民所居。是中天王。名释提婆那民。此方翻名能为天主。释者是能。提婆是天。那民是主。佛亦呼之为憍尸迦。盖乃从其本姓为名。如龙树说。过去世时。摩伽陀国有婆罗门。姓憍尸迦。名曰迦陀。有大福德。与其同友三十二人共修善业。命终皆生忉利天上。各在一处。本憍尸迦。今为天主。故从本姓名憍尸迦。三十二友。即为辅臣。居在四面。左辅右弼。前承后仪。并其天主合三十三。是故名为三十三天。如法念经。具列名字广以分别。此前两天。是地居天。第三天者。名曰夜摩。此云妙善。于中凡有三十六处差别不同。是中天主。名牟修楼陀。第四天者。名兜率陀。此名妙足。如龙树说。盖乃从于天主为名。第五天者。名须涅蜜陀。此云化乐。自化乐具已得受用。故云化乐。第六天者。名婆舍跋提。此云他化自在天也。他化乐具已得受用。故曰化他。此他化上。别有魔天。处近他化。亦他化摄。此六是其欲界天也。问曰。欲界日月星天何天所摄释言。随近四天王摄。随别分之六天不收。何故如是。四天王天。是其地居。彼是空居。又六欲天。寿命短促。此寿一劫。是故不摄。欲天如是。色界天者。经论不同。若依杂心地持论等。有十八天。初二三禅。各有三天。第四禅中独有九天。故合十八。若依华严。色界具有二十二天。初禅有四。一是梵天。二梵众天。亦名梵身。此前两天。小梵生处。三梵辅天贵梵生处。四大梵天。是中间禅梵王生处。梵辅同在一处。臣民之别。二禅有四。一是光天。二少光天。三无量光天。四光音天。三禅有四。一者净天。二少净天。三无量净。四遍净天。四禅有十。当分有四。一者福天。二福生天。三福爱天。四广果天。依地持等。此四禅中。皆无初天。当应随近摄属第二。故不别论。此等差别。合有十二。第四禅中。随其别修更有六天。谓无想天及五净居。无想天者。与前广果同在一处。有诸外道。取此无想以为涅槃。修无想定。趣求斯报。是人命终。生广果处。初后有心。中间无心。经五百劫。以此别得无心法故。别为一天。五净居者。一无烦天。亦名无凡。二无热天。三善见天。四善现天。五阿迦尼吒天。此名无小。阿那含人。以无漏道。熏第四禅。熏有五阶。是故得此五天之报。何者五阶。谓下中上上中上上。下得无烦。乃至上上得无小天。熏之云何。那含先得第四禅竟。为熏禅故。于四禅中。先入百千无漏之心。次入百千有漏禅心。后入百千无漏之心。以渐略之。乃至先入二无漏心。次二有漏。后二无漏。是为熏禅方便道成。然后复入一无漏心。次一有漏。如是五遍合十五心。十是无漏。五是有漏。是为熏禅究竟成就。此五遍中。初品为下。乃至最后以为上上。以纯熟故。如是熏修第四禅竟。次熏三禅。次二次初。熏法同前。然后生彼五净居中。此五净居。那含住处。是故亦名五那含天。以此通前为二十二。依大智论。五净居上。别更有一菩萨净居。名摩醯首罗。此方名为大自在天。是第十地菩萨住处。以此通前。色界合有二十三天。无色有四。一是空处。二是识处。三无所有处。四者非想非非想处。此等因行。如八禅中具广分别。天趣如是(此三门竟)。
次辨其因。因有通别。通而论之。唯善与恶。善谓十善。恶谓十恶。十恶是其三涂通因。十善是其人天修罗三趣通因。故龙树言。恶有三品。谓下中上。下生饿鬼。中生畜生。上生地狱。地经之中亦同此说。善亦三品。下生修罗。中善生人。上善生天。问曰。修罗四恶趣摄。何故论言下善生中。释言。修罗杂业所招。是杂业中有善有恶。恶业得彼总报之果。故名恶趣。善业得彼别报乐受。是故名为下善生也。又复恶业得彼正报。故名恶趣。善得依果故说善生。问曰。诸余鬼畜等中亦有乐受并为善生。何故偏言善生修罗。释言。修罗乐受增上。如经中说。修罗所受。其次如天。是故偏言善生修罗。问曰。修罗乐既次天。感乐之善应名为中。何故名下。释言。彼乐施福所招。施福增上故乐如天。施福望戒。不及戒善。是故名下。问曰。施福能生胜乐。何故不能生善道身乃生恶趣。释言。善趣必由戒得。彼非戒善。是故不能生善趣身。又修罗中有鬼有畜。有是天者。鬼畜修罗。乐不从善生。总报恶得。故名恶趣。天修罗者。总报虽从善业而得。疑心劣故。不能会圣。是故名为下善生也。通因如是。若论别因。六道之中种类无量。业因皆异。如法念经具广分别。六道之义。辨之粗尔。
七识住义
七识住者。如经中说。何故说者。为破外道别计故也。有诸外道计识为我。择善而居。佛为破之。故说识住非我住也。识住不同。离分为七。七名是何。欲界人天。以之为一。初禅为二。二禅为三。三禅为四。空处为五。识处为六。无所有处以为第七。此之七处。心识乐安。故名识住。问曰。何故不名受住想行住等偏云识住。释言。住义理亦应通。但识是主故偏说耳。问曰。欲界有三恶趣。何故不说。论言三恶有苦煎迫识不乐安。是以不论。又问。色界具有四禅。第四禅中寂乐过下。以何义故不名识住。论自释言。第四禅中。有无想定。残害心识。识不乐居。故非识住。又四禅中。有五净居。趣入涅槃。亦残心识。识不乐在。故非识住。问曰。无色有四空处。以何义故。不说非想以为识住。论言。非想有灭尽定。亦残心识识不乐安。故非识住。七识住义。辨之粗尔。
八难义五门分别(释名一 辨相二 五趣分别三 烦恼业报分别四 约对四轮明治差别五)
第一释名。言八难者。一是地狱。二是畜生。三是饿鬼。四盲聋喑哑五世智辩聪。六佛前佛后。七郁单越国。八长寿天。初三后一。就趣彰名。于中初三。全摄三趣。是故直言地狱畜生饿鬼难也。第八一难。不尽天趣。长寿别之。是故名为长寿天难。盲聋喑哑世智辩聪。当体立称。正用盲聋世智辩聪以为难故。佛前佛后。就时彰目。郁单一难。处别为号。此之八种。能碍圣道。故名为难(此一门竟)。
次辩其相。此之八种。有四义故。所以是难。一苦障故难。二乐障故难。三恶增故难。四善微故难。一切三涂盲聋喑哑。苦障故难。长寿郁单乐障故难。世智辩聪。恶增故难。以其邪见违正道故。佛前佛后。善微故难。所言地狱鬼畜难者。一切三涂。报障深重。无能会圣。是故为难。问曰。若使三涂是难无会圣者。是义不然。如方等说。有诸众生。在地狱中。遇佛光明。寻光诣佛。闻法得道。如龙树说。鬼畜两趣。闻佛说法。有得道者。如长阿含天品中说。鬼子母神。闻法得道。如提谓经。诸龙鬼等。闻佛说法。亦皆得道。三涂之中。不妨会圣。云何是难。释言。三涂是障难处。不应得道。但有众生久习胜因。遇堕三恶。今值如来及大菩萨不思议力。为品缘故。有得道者。如难陀等。烦恼障缠。不应得道。佛为缘故。得入圣道。此亦如是。无有自力及舍利等小因缘故能入圣道。故名为难。又三恶中。值圣得道。多是权人。为引余生令起出心。示有所得。非是实凡。实凡不得。故名为难。所言盲聋喑哑难者。盲不睹圣。聋不闻法。哑不咨受。不堪入圣。是故为难。问曰。一切盲聋喑哑。悉皆是难。有非难者。释言。生盲生聋生哑是八难收。余者非难。问曰。一切盲聋喑哑。皆无见闻。不堪咨受。何故偏说生盲聋哑以为难乎。释言。若非生盲聋哑。容先见友闻法咨受后依阶道。以非全障。是故非难。世智辨者。有人聪利妄执难回。所以是难。所言佛前佛后难者。佛前佛后。无佛法时。不知出道。无心求圣。所以是难。问曰。辟支出无佛世。佛前佛后有何难乎。释言。辟支久修纯熟。自力能度。不假师教。其余众生。无如是者。故就余人说之为难。郁单越者。北郁单越乐报殊胜。睹无苦事。其中众生。慧力微弱。不知厌离观过求出。是故为难。问曰。欲天乐胜郁单。何故非难。释言。六天乐报虽胜。而彼天中慧力增强。堪能厌离观过求出。是以非难。又彼天中有佛所化镜林镜壁。诸天于中。见己来世所向恶趣。愁忧心深。失于天乐。如隔千世。无有遗余。又报欲尽。五衰现时。愁忧无赖。此二时中。能厌三有。趣求出离。是以非难。郁单越国。无如是事。所以是难。长寿天者。色无色界命报延长。下极半劫。名长寿天。彼天之中寂静安隐。凡夫生彼。多谓涅槃。保著情深。又无佛法可依求出。所以是难。问曰。经说生般涅槃行无行等皆在长寿得涅槃果。云何说言长寿是难。释言。难者就凡以说。彼生般等。是那含人。生上得灭。是以无过(此二门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