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义章

  次明五阴次第之义。诸论不同。毗昙法中。五阴同时。随义以论。有二次第。一顺二逆。顺次第者。先明色阴。次受次想次行后识。何故如是。论释有三。一粗细次第。色阴最粗。相状显著。故先明色。受细于色。粗余心法。如人所患首足等痛。觉恼增强。故次明受。想细于受。粗余心法。取相分明。故次明想。行细想受。粗于心识。作用相显。故次明行。识心最细。故在后说。二破患次第。如论中说。本际已来。男为女色。女为男色染著处故。先观色阴。令人厌离。乐受贪故染著于色。故次观受。想颠倒故。起乐受贪。故次观想。以其贪爱烦恼行故。起颠倒想。故次观行。以依心故。起烦恼行。故后观识。三观入次第。如论中说。二种色观。入佛法中。为甘露门。一不净观。二安般念故。先观色。以观色故。便知受妄。故次观受。知受妄已。想不颠倒故。次观想。想不倒故。烦恼不行。故次观行。烦恼不行。心则堪忍。故次观识。上来三种。是顺次第。逆次第者。翻前即是。如论中说。净秽之生。以心为本。故先观识。以观识故。烦恼微薄。故次观行。烦恼薄故。便起法想。想于一切苦无常等。故次明想。起法想故。贪受不生。故次观受。贪受息故。能见色过。故次观色此逆次第。毗昙如是。成实法中。阴起前后不得一时。次第如何。先明色阴。次识次想次受后行。何故如是。心识之起。必托六根。于中五识依五色根。意识一种。依于意根。从多为论。识依色生。故先明色。第二明识。于识所缘。分别取相。故次明想。于取想所。领纳违顺非违非顺。故次明受。于所受法。起贪嗔等。故次明行。大乘法中。亦说五阴体性同时。随用隐显。非无先后。其中次第。多同毗昙(此三门竟)。
  次就三性分别五阴。言三性者。所谓善恶无记性也。依如毗昙。阴别有九。相从为三。所言九者。一生得善阴。二方便善阴。三无漏善阴。四不善。五阴五秽污五阴。六报生五阴。七威仪五阴。八工巧五阴。生得善者。一切众生。无始已来曾修善根。未起邪见断灭已来。此善相续。生便得之名生得善。生得善根。起身口业。是其色阴。余心法等。为余四阴。方便善者。于现在世。近友闻法。思惟修习起诸善根。是方便善。于中所起身口二业。是其色阴。余心法等。为余四阴。问曰。方便与生得善。同是现起。有何差别。释言。此二分齐难知。但由宿习。任性能起。是生得善。因他教化。闻法思惟。力励起者。是方便善。无漏善者。远离系缚。合理相应。是无漏善。于中道共无漏律仪。是其色阴。余心法等。为余四阴。言不善者。一切无惭无愧俱者。是不善阴。于中所起身口恶业。是其色阴。余四可知。问曰。善恶相对之法。善中得有生得方便。不善何故总说为一。不分二乎。释言。齐类理亦应然。但今为明恶法本来九品性成。非是方便进习始具。是故隐其方便之名。既隐方便。生得亦废。又复善法。难以顿成。须分上下令渐习故。说生得方便之异。恶法易断。总相厌离。是以不分生得方便两种之别。言秽污者。欲界地中身边两见。及上二界一切烦恼。能染污心。名为秽污。于中初禅秽污烦恼。能动身口。具五阴性。如彼梵王语诸梵众。汝但住此。我能令汝尽老死边。即是妄语。牛牵黑齿屏处求之。是身邪謟。此身与口。是其色阴。余心法等。是余四阴。欲界秽污。是迷理惑。不能亲发身口二业。二禅已上。烦恼微细。不动身口。无色界中。无身口业。一向不发。故无色阴。但有余四。言报生者。过因所生眼等诸根。是其色阴报。心法等为余四阴。言威仪者。身口进止。是其色阴起。此心法为余四阴。言工巧者。身营世务。口言分处。是其色阴。余四可知。言变化者。依其通体。或化色身。或化口语。是其色阴。欲起化时。先作是念。我今当作如是色像如是语言。以此起化心心数法。为余四阴。问曰。化心与身通体为一异。释言。是异。异相如何。变化心者。是起化心。身通体者。是起化力。又复化心。是远方便。身通体者。亲能起化。又复化心。唯是无记。身通体者。或时是善。或复无记。何故如是。通体有二。一是修慧。二是生慧。依定修得。是其修慧。天龙鬼等。不假习性。能变现。是其生慧。是修慧者。体性唯善。与定相应。生慧无记。又复化心。或自地收。或他地摄。起自地化。即自地收。起他地化。则他地摄。论其通体。唯在自地。问曰。何不直依通体而起变化。别从化心而起化乎。虽有通体能起化事。若无化心终不起化。故须化心。问曰。若使要从化心而起化者。何须通体。若无通体。虽有化心。欲化前事。终不能现故。复须之。问曰。化色为当正从化心而现。为当正从通体而发。释言。化色正依通体。远依化心。化心不能亲动身口。是故必依通体化也。九阴如是。相从三者。初三是善。次一不善。后五无记。毗昙如是。成实法中。唯一行阴。该通三性。余皆无记。大乘所说。多同毗昙(此四门竟)。
  次就有漏无漏分别。依如毗昙。就向九种五阴之中。第三无漏。余八有漏。成实法中。义有两兼。若断漏故名为无漏。唯在行心。余皆有漏。若不生漏名为无漏。无学五阴。一向无漏。凡夫五阴。一向有漏。学人不定。若断结处。是其无漏。结未尽处。是其有漏。大乘法中真德五阴。一向无漏。分段因果。一向有漏。变易因果。随相无漏。体性有漏。以相顺理故名无漏。以性违故名为有漏(此五门竟)。
  次辨五阴常无常义。小乘法中。一向无常。大乘法中。大位以分。生死五阴。一向无常。涅槃五阴。一向是常。故经说言。色是无常。因灭是色获得常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随义通论。生死五阴。有常无常。涅槃亦尔。生死阴中。有相有实。六识七识。是其阴相。如来之藏。一在灭谛。是其阴实。阴相无常。阴实是常。涅槃阴中有体有用。体则是常。如上所说。用则无常。故经说言。功德庄严有为有漏有碍非常。良以随世有生灭故(此六门竟)。
  次辨三界有无之义。小乘法中。四空无色。灭定涅槃一向无心。其无想定及无想报。两论不同。毗昙无心。成实有之。故彼论言。凡夫不能灭心心法。但无粗心。故说无想。大乘法中。四空有色。故涅槃言。如非想天。亦色非色。我说非色。非想既有。下三类然。又大乘中。说无想定乃至小乘无余涅槃悉皆有心。六识虽亡。七识心在。故说有心。以有心故。受想行识四阴不无。五阴之义。粗辨如是。

  大乘义章卷第八(本终)


  大乘义章卷第八(末)


  六道义四门分别(释名一 开合二 辨相三 明因四)

  第一释名。言六道者。所谓地狱畜生饿鬼人天修罗。是其六也。言地狱者。如杂心释。不可乐故名为地狱。地持中释。增上可厌故名泥犁。泥犁胡语。此云地狱。不乐可厌。其义一也。此之两释。皆对厌心以彰其过。非是当相解其名义。若正解之。言地狱者。就处名也。地下牢狱。是其生处。故云地狱。言畜生者。如杂心释。以傍行故名为畜生。此乃辨相。非解名义。若正解释。言畜生者。从主畜养以为名也。一切世人。或为啖食。或为驱使。畜积此生。行从是义。故名畜生。言饿鬼者。如杂心释。以从他求故名饿鬼。又常饥虚故名为饿。恐怯多畏故名为鬼。所言人者。如杂心释。意寂静故。名之为人。此就人德以释人也。以人能思断绝邪念。名意寂静。若依涅槃。以多恩义故名为人。人中父子亲戚相怜。名多恩义。所言天者。如杂心释。有光明故。名之为天。此随相释。又云天者。净故名天。天报清净。故名为净。若依地持。所受自然故名为天。阿修罗者。是外国语。此名劣天。又人相传名不酒神。阿之言无。修罗名酒。不知何义名不酒神。此之六种经名为趣。亦名为道。所言趣者。盖乃对因以名果也。因能向果。果为因趣。故名为趣。所言道者。从因名也。善恶两业。通人至果。名之为道。地狱等报。为道所诣。故名为道。故地持言。乘恶行往名为恶道。亦可道者。当相名也。六趣道别故名六道(此一门竟)。
  次辨开合。开合不定。总之唯一分段生死。或分为二。一者恶趣。二者善趣。以此二门统摄斯尽。或分为三。所谓三界生死果也。或分为五。谓三恶道诸天及人。以何义故不说修罗。依法念经。修罗有二。一鬼二畜。良以鬼畜两趣摄故。更不别论。依伽陀经。修罗有三。一畜二鬼三者是天。以鬼畜天三趣摄故。不别论之。或分为六。如上所说。修罗虽复鬼畜等摄。种类众多。故别分之。随形异论。差别无量。开合如是(此二门竟)。
  次辨其相。先辨地狱。地狱有二。一正地狱二边地狱。正地狱者。在大海下。粗分有八。细有一百三十六所。粗分八者。一活地狱。二黑绳地狱。三众合地狱。四叫唤地狱。五大叫唤地狱。六热地狱。七大热地狱。八阿鼻地狱。于此南方大海之下五百由旬。有阎罗界。阎罗是鬼。分判罪人。阎罗界下五百由旬。至活地狱。如龙树说。此地狱中诸受罪者。各共斗诤。恶心炽盛。手捉利刀。互相残害。闷绝而死。宿业缘故。凉风来吹。狱卒咄之。罪人还活。应声即活。行从是义名活地狱。多由杀生故生其中。此地狱下。有黑绳狱。一切苦具转过于前。以黑铁绳。拼诸罪人。悉令断绝。故云黑绳。此地狱中苦事众多。黑绳事显故偏名之。以其先世谗谤良善。妄言绮语两舌恶骂。枉杀无辜。或为奸史。酷暴无道。故生其中。此黑绳下次有众合。一切苦具转重于前。于中狱卒。化作种种虎狼师子猪羊牛犬一切种形。残害罪人。或复化作两山。相合铁轮铁网一切苦具治诸罪人。以众苦具同皆合会残害罪人。故云众合。以其先世多杀众生故生其中。此众合下次有叫唤。一切苦具转过于前。有大铁城五百由旬。狱卒在中。或斫或剥。或刃或刺。或鞭。或打。或棒或杵。打碎其头。或驱东西。如是非一。令诸罪人发声叫唤故名叫唤狱。良以先世斗称欺诳。非法断事。受寄不还。侵陵下劣。恼诸贫苦。或破城邑。伤害剥切。离他眷属。或复诈善诱诳杀之。令人叫唤故生其中。此叫唤下有大叫唤。一切苦具转重于前。狱卒于中。或驱罪人。入热铁屋。令大叫唤。名大叫唤。以其先世熏杀一切穴居众生。或复系闭坠陷深坑令大叫唤故生其中。此叫唤下。有热地狱。一切苦事。复转过前。此地狱中有二铜镬。一名难陀。二跋难陀。热沸碱水。涌波于中。狱卒罗刹。叉诸罪人投之中。或投炭坑。或投沸灰。或以脓血。而自煎熬。名热地狱。以其先世恼乱父母及诸师长一切沙门婆罗门等。令其心热故生其中。此下次有大热地狱。一切苦事转重于前。以其先世活煮众生。或复生烂。或以木贯。生而炙之。或烧山泽及诸聚落佛塔僧房。或推众生令坠汤火故生其中。此下次有阿鼻地狱。如涅槃说。此狱纵广八万由旬。其中苦事过前七狱及余别处。足二千倍。铁网罗覆。上火彻下。下火彻上。交过通彻。一人入中。身亦遍满。第二人入。身亦遍满。寿命一劫。苦无暂废。以其先世作五逆罪谤方等经。起大邪见谤无因果断灭善根。故生其中。十不善业。皆生此等八大狱中。向来且随粗相言耳。所言一百三十六者。前八地狱一一各有十六眷属。八是寒冰。八是炎火。八寒冰者。如龙树说。一安浮陀。此名多孔。应是陵山多诸孔穴故名多孔。亦可。此处冻诸罪人。令多穿穴故名多孔。二足浮陀。此名无孔。对前可知。此之二种。随相名之。三阿罗逻。此患寒声。四阿波波。亦患寒声。五名睺睺。亦是寒声。此之三种。从声以名。六沤钵罗。此名青莲。狱城相状。似青莲华故名青莲。亦可。此处冻诸罪人。似青莲色名沤钵罗。七钵头摩。此名红莲。释有两义准前可知。八名摩诃钵头摩。此名大红莲华。义亦同前此后三种。从色名也。八炎火者。一名炭坑。二名沸屎。三名烧林。四名剑树。五名刀道。六名刺棘。七名咸河。八名铜柱。前八大狱。东西南北各有二冰及二炎火。故有十六。八大地狱各有十六。即是一百二十八所。通八大狱便是一百三十六也。如法念经。明此一百三十六所。名字各异业果亦异。不可具论。正处如是。边地狱者。或铁围间。或余山中。或大海里。诸治罪处。名边地狱(地狱如是)。
  次辨畜生。如法念经。说畜生中凡有三十四亿种类。于中具有四生不同四食之异。业果差殊。备如彼经。不可具说(畜生如是)。
  次辨饿鬼。如法念说。饿鬼之中处要有二。一在人中。二在鬼界。如彼经说。阁浮提下五由百旬。纵广三万六千由旬。是饿鬼界。类别不同。有三十六。一镬身饿鬼。其形似镬。无有头顶眼耳鼻舌手足等相。住饿鬼界。初生之时。倍过人身。后渐增长。满一由旬。猛火满于镬身之中。焚烧其身。饥渴热恼。无能救者。人中十岁。当彼日夜。镬身于彼寿五百岁。以其先世为贪财利受雇屠杀。又受他寄抵拒不还。故生其中。二针口饿鬼。身大如山。口如针孔。亦住鬼界。寿同镬身。饥火烧身。燋燃无救。并受一切寒热众毒种种之苦。以其先世雇人屠杀。或有妇人夫令供养沙门净行。诳言道无如是等比。故生其中。三食吐鬼。四食粪鬼。五无食鬼。六食气鬼。七食法鬼。八食水鬼。九悕望鬼。十食唾鬼。十一食鬘鬼。十二食血鬼。十三食肉鬼。十四食香烟鬼。十五疾行鬼。十六伺便鬼。十七地下鬼。十八神通鬼。十九炽燃鬼。二十伺婴儿便鬼。二十一欲色鬼。二十二住海渚鬼。二十三使执杖鬼。是阎罗王。二十四食小儿鬼。二十五食人精气鬼。二十六罗刹鬼。二十七火炉烧食鬼。二十八住不净巷陌鬼。二十九食风鬼。三十食火炭鬼。三十一食毒鬼。三十二旷野鬼。三十三住冢间食热灰土鬼。三十四树中住鬼。三十五住四交道鬼。三十六杀身饿鬼。鬼别无量。要摄如此。其中果报业因各异。备如经说(饿鬼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