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诸宗部
- 大乘义章
大乘义章
次明开合广略之义。开合不定。或总为一。通名为业。或分为二。一者作业。二无作业。此如上辨。或说为三。于中有三。一就具分别。谓身口意三种之业。二随义分别。一者作业。所谓身口二种作业。二无作业。所谓身口无作之业。三者非作非无作业。所谓意业。三就性分别。所谓善恶无记之业。或说为四。谓黑白等四种之业。或说为五。如杂心说。身业有二。作与无作。口业亦尔。则以为四。意唯有作。通前说五。若依成实。意地亦有作无作业。若从是义。说业为六。或分为九。身口意业各有三种。善恶无记。则为九也。又如成实九业品中。更说为九。何者是乎。彼说欲界有其三种。一是作业。二无作业。三者非作非无作业。此如上辨。色界亦尔。则以为六。无色有二。一无作业。二者非作非无作业。通前为八。及无漏业。通前为九。或分十三。如毗昙说。身口有五。一者善作。二不善作。三无记作。无作有二。通前为五。无作二者。一善无作。二恶无作。无记羸劣不发无作。身业既然。口业亦尔。则以为十。意地唯有三种作业。通前十三。若依成实。意地亦有善恶无作。据斯以论。业有十五。或复说为二十三业。善业有十。谓不杀等。不善亦十。谓杀盗等。通身口意三种无记。便是二十三种业也。广以分之。数别难穷(此三门竟)。
次辨三业轻重之义。三业之中。何者最重。于中先以身口二业。对彼意业以辨轻重。后别论之。言以身口对意辨者。意业最重。一切身口。由意成故。又恶业中邪见最重。能断善根。作一阐提。善业之中。三乘出道最为殊胜。世间之中。非想业胜。皆是心作。故知意重。次就三业别明轻重。身中最重。出佛身血。口中最重。所谓破僧谤方等经。意中最重。所谓邪见恶业。如是善业之中。菩提之业最以为重。此三种中。身轻口中意为最重(此四门竟)。
次辨上下得报不同。如龙树说。不善有三。谓下中上。下生饿鬼。中生畜生。上生地狱。善中亦三。谓下中上。下生修罗。中生人中。上生天生。又更分别。恶有四品。谓下中上及与上上。下生修罗。中生饿鬼。上生畜生。上上之者生地狱中。善中亦四。下者生人。中者生天。上品之者。得二乘果。上上之者。得无上果。又涅槃中善分四品。下生郁单。中生弗婆。上生瞿耶。上上之者。生阎浮提。盖乃对道以分上下。彼郁单越。不任受道。下善生之。中上二品。生处难解。若对道法。中品之善。应生瞿耶。上生弗婆。但彼经中中上两品。约报分耳。南阎浮提。受道中胜。上善生之。若对果报。以分四品。下生阎浮。中生弗婆。上生瞿耶。上上之者。生郁单越。三业之义。略辨如是。
三性业义三门分别(释名辨体一 分相二 就人分别三)
第一门中释名辨体。三性业者。所谓善恶及与无记。顺名为善。违名为恶。此违与顺。如下五品十善中释。非违非顺说为无记。解有两义。一对果分别。中容之业。不能记得苦乐两报。故名无记。二就说分别。中容之业。如来不记为善为恶。故名无记。名义如是。体性云何。善有二种。一者生得宿习今成。二者方便对缘新起。不善唯一。不分生得方便之别。何故如是。一切恶法。皆由过去久习性成。不假现在。方便修起。为是不分。无记有四。所谓报生威仪工巧及与变化。苦乐两报。名为报生。进止往来。是其威仪。营世生务。说为工巧。十四化等。名为变化(此一门竟)。
次辨其相。相别有五。一约世法以为三性。一切凡圣身口意中止作两善。斯名为善。止作两恶。齐名不善。报生威仪工巧变化。通名无记。二约出家道法分别。一切凡圣身口意中止作两善。名之为善。止作两恶。齐名不善。报生无记威仪工巧及与变化。义别有三。如律中说。顺法所作。斯名为善。违法所作。通名不善。非违顺者。说为无记。三对果分别。生乐名善。生苦不善。不能生者。说为无记。于此门中。凡夫学人身口意中止作两善。名之为善。能生乐故。止作两恶。齐名不善能生苦故。报生威仪工巧变化。说为无记。不能生故。无学圣人。一切所作。通名无记。不能记得未来果故。故地持中。罗汉所犯名为无记突吉罗罪。罪既无记。善等亦然。四对理分别。理谓空理。顺理名善。违理不善。非违非顺。说为无记。于此门中。凡夫所作善恶无记。悉名不善。取性心起。违空理故。三乘圣人顺理之行。名之为善。三乘圣人随事所作。说为无记。五对实分别。实谓不空如来藏性。于此实性。顺名为善。违名不善。非违非顺说为无记。于此门中。诸佛菩萨真证行德。名之为善。凡夫二乘一切所作。悉名不善。菩萨法中缘修无漏。亦善不善。相顺名善。以性违故。说为不善。余非情法。说为无记(此二门竟)。
次就人论。人谓凡夫声闻缘觉菩萨及佛。凡夫二乘及与菩萨。具有三业。如来一人。大小不同。小乘法中。宣说如来有善无记无不善业。如杂心说。又如成实。佛报无记。余德是善。大乘法中。宣说如来一向是善无恶无记。故地持云。唯有如来。一切皆善。大智论中。亦同此说。故彼宣说十八不共一向是善。三性之业。略之云尔。
三受报业义三门分别(释名一 辨相二 就处分别三)
第一释名。言三受者。所谓苦乐不苦不乐。逼恼名苦。适悦名乐。中容之受。舍前二种。是故名为不苦不乐。亦名舍受。所言业者。善恶等因起作三受。故名为业。问曰。善恶能生五阴。以何义故。偏云受业不说色业想等业乎。如成实论三受品说。受是实报。故云受业。余是名报。故阙不论。言受实者。苦乐等报。正酬过去善恶之因。故名实报。自余色等。非是正对善恶二因。故不名实。但是相从说以为报。故曰名报。彼论复言。受是最胜。故云受业。余者不如。所以不说。所言胜者。酬因明显生欣生厌。其力功强。故名为胜。余不如是。故名不如。彼论复言。受于缘中相别可得。故云受业。余不如是。废而不论。云何受心缘中可得。如人说言火苦火乐。如是一切。以受缘中发生差别。酬报义显。故名受业(此一门竟)。
次辨其相。问曰。何业能得苦受乃至何业能得舍受。释言。恶业能得苦受。善业能得乐舍二受。恶业得苦。义在可知。善业之中。何者得乐。何者得舍。毗婆沙中两师别论。一师释云。善有三品。谓下中上。四禅已上上妙之善。能得舍受。故彼论言。得不苦不乐。是说为上善。中下二善。皆得乐受。问曰。下地以何义故无舍受报。毗昙释言。下地是粗。舍受是细。下地不寂。舍受寂静。又复下地作善之时。但为受乐不为于舍。是故下地无舍受报。如此说者。三禅已还无有报心。而命终者。无报舍。故一师所立。三品善中。上下二善。能得舍受。中善得乐。如此说者。三禅已还。亦有报舍。有报舍故。三禅已还。报心之中。亦得命终。成实法中。同向后说。三品善中。上下二善。能得舍受。下者能得三禅已还舍受之报。上者能得四禅已上舍受之报。良以善法起不顿成。始微次著终则微妙离相寂静。是故上下同得舍受。中得乐受。问曰。舍受既从善生酬遂善因应名为乐。以何义故说名为舍释言有以。下善所得。通应名乐。以轻微故。觉心不了。故名为舍。上善所得实是胜乐。以寂静故。舍粗觉心。故说为舍。问曰。所感上下二乐名为舍者。能感之善应名无记。释言。不类。夫无记者。不能记得当来果报。方名无记。良以记法生果为义。但令生果。斯名为记。乐者是其觉知为义。上下二乐。觉心微少。故不名乐。说为舍矣。问曰。下善所得乐果。觉心微故便名舍者。下不善业所得微苦。觉心亦少。以何义故。不名为舍。释言。不类。苦性粗重。违心义强。皆有觉知。故不名舍。乐性轻薄。起不违心。生觉义微故说为舍。问曰。苦乐并从业生。以何义故苦粗乐微。释言。三界有为之法。体是无常生灭行苦。彼苦受者。用彼微细行苦为体。苦上生苦。苦增故粗。彼乐受者。亦用微细行苦为体。苦上生乐。浮薄故微。以苦粗故。轻重之苦。皆名苦受。以乐微故。粗为乐受。细为舍受(此二门竟)。
第三门中。就处论之。处谓三界五道差别。先就三界分别其相。苦受业者。依如毗昙。起在欲界。所得果报。亦在欲界。若依成实。苦受之业。起通三界。系属欲界。欲界正起。上界寄起所得果报。起通三界。系属欲界。欲界是其正受报处。上界是其寄受之处。问曰。上界云何起苦。释言。上界报欲尽时生忧恼心。忧恼即是苦受摄也。故彼论言。苦乐随身至于四禅。忧喜随心至于有顶。忧苦并是苦受摄故。乐受业者。依如毗昙。在欲色界三禅已还。所受之报。亦在欲色三禅已还。若依成实。乐受报业。三界遍起。系属在于三禅已还。三禅已还。是正起处。三禅已上。是寄起处。所得之报。亦通三界。系属在于三禅已还。三禅已还。是正受处。三禅已上。是寄受处。舍受业者。起通三界。受报不定。若依成实。三界受之。问曰。舍受既通三界。何故经中。说四禅上有舍受乎。成实释言。四禅已上。更无余受。故偏说舍。然实舍受。非不通下。若依毗昙。唯四禅上有舍受报。下地无之。下地设有受。是方便舍。三界如是。次就五道分别其相。苦受业者。五趣通起。受报亦然。下三趣中。受总报若。人天二趣。受别报苦。乐受业者。依如毗昙。五趣遍起。所得乐果。有总有别。总报之果。唯在人天。别报乐受。唯除地狱遍余四趣。此云何知。如杂心说。善业有四。一现报业。二生报业。三后报业。四不定报业。此四种中。地狱造三。除现报业。以地狱中无善报故。余四趣中。具起四业。明知。余趣通有善报。若依成实。实受之业。五趣通起。所得乐受。亦遍五道。故彼论言。善业大利。得人天报乃至涅槃。善业小利乃至三涂亦得少乐。舍受业者。依如毗昙。人天通起。报在色天。若依成实。舍受之业。五趣通起。受果亦然。三受报业。略述如是。
三界系业义五门分别(释名一 能系二 所系三 处分别四 治断五)
第一释名。三界系者。所谓欲色无色系业。欲谓欲界。染爱尘境。名之为欲。欲别上界。名为欲界。然欲界中。亦著己身。但欲五尘。下有上无。为别上界。就欲名矣。色谓色界。对下以名。应名无欲。以此界中著内色形。从其所著故名为色。色别上下称曰色界。言无色者。谓无色界。从其所取。应名心界。以此界中绝其色报。背下彰名。故云无色。以斯别下名无色界。言系业者。释有四义。一就业体以辨系义。有漏之业体属三界。是故名为三界系业。二就得果以辨系义。有漏之业受报之处。定在三界。是故名为三界系业。三就业果相对辨系。于三界中。业果相缚。是故名为三界系业。故成实云。始从地狱乃至他化。于中受报名欲界系。始从梵世至色究竟。于中受报名色界系。始从空处乃至非想。于中受报名无色系。四对惑辨系。为其当界烦恼缘缚。故名系业。问曰。业果共相缚故名为系者。以何义故不名系果。偏云系业。释言。就果说系亦得。今据业门故名系业。又业是本故偏说之。又问。烦恼亦能系果。以何义故不说烦恼以之为系。偏云系业。释言。烦恼理亦是系。今就业门故云系业。又业正种故偏说之。问曰。无记不定报业何界系乎。成实释言。是欲界系。所以者何。能是欲界业果报故。又问。系业系法何别。释言。系业局在三业。不通余法。若论系法。通业烦恼及彼相应心心法。等皆名系法。名义如是(此一门竟)。
次辨能系。于中有四。一漏无漏相对分别。有漏是系。无漏不定。小乘法中。一向不系。大乘法中。无漏有二。一者真证。一向不系。二者缘照。亦系不系。望分段果。不集不招。故名不系。望变易果。因果相缚。亦名为系。谓于变易世间之中。受果报故。二就善恶无记分别。若言业体定属三界。又为当界烦恼缚故名系业者。一切有漏善恶无记。斯名系业。若言得果定属三界。又在三界因果相缚。名为系者。有漏善恶名为系业。无记不系。无果报故。就彼善恶二业之中。不善之业定系欲界。善业有二。一定二乱。乱者所谓施戒等善。系属欲界。定者所谓八禅定业。八中四禅。系属色界。四空定业。系属无色。三就身口意业分别。身口二业系属欲色。意业一种。通系三界。四就罪福不动分别。罪者所谓不善之业。福者所谓散善之业。言不动者。八禅定业。此三种中。罪福二业。系属欲界。不动业者。系上二界(此二门竟)。
次辨所系。于中有二。一对系业。明其所系。二对系法。明其所系。业所系中分别有四。一就有漏无漏分别。依如毗昙。有漏报法从业所生。是业所系。无漏不从有漏业生。非业所系。若依成实。一切有漏皆从过去有漏业生。是业所系。无漏之法。亦从过去施戒等生。但是业果而非业系。何故如是。经中说有不系受故。又无漏法起必藉因。生必托缘。过去所修施戒等善。以之为缘。方便无漏以之为因。因力大故。所以不系。论释如是。若言因果共相属著名之为系。理亦无伤。大乘法中。真证无漏。非业所系。变易无漏。是业所系。二三性分别。依如毗昙。无记法中报无记法。是其业果。为业所系。余非业系。若依成实。有漏法中三性之法。皆从过去有漏业生。是业所系。故彼论言。我说业报有其三种。善恶无记。言善报者。有人过去修善法故今报纯善。不善报者。不能男等贪欲之报。毒蛇蝎等嗔恚之报。如是一切。无记之报。义在可知。是业报故。是业所系。又彼论言。诸所生法皆业为本。若无业本云何能生。故知。诸法皆业所系。三内外分别。毗昙法中。众生内报从业而生。是业所系。外山河等一切境界。不从业生。非业所系。问曰。一切山河大地乃是众生依报之果。云何说言非业所系。又人作善便生好处。若人造恶便生恶处。云何说言非业系乎。毗昙释言。外山河等。还用外法四大为因。不由业起故非业系。言作善业生于好处作不善业生恶处者。业力如风。善业风故。吹诸众生。好处受乐。恶业风故。吹诸众生。恶处受苦。然所住处。不由业起。故非业系。若依成实。一切内外皆是业果。并是所系。问曰。外法非众生数。先自有之。不由业有。云何说言是业系乎。又复外法同类相生。如豆生豆麦生麦等。何用于业而云业果业所系乎。成实释言。外法虽复非众生数。而是众生共业果故。亦从业起。若言外法同类相生不由业者。是义不然。云何不然。如彼众生。虽从父母和合所生。亦假于业。外法亦尔。虽复同类。迭相因起。由业。何伤。又一切物。不尽从于同类因生。如劫初时。一切万物无因而起。明知。由业。由业生故是业所系。四三聚分别。言三聚者。所谓色心非色非心。依如毗昙。色法之中。唯报五根及彼扶根色香味触。是其业果。业之所系。自余一切方便长养眼等五根及外五尘。皆非业果。非业所系。心法之中。唯有报生心心数法。是其业果。业之所系。自余一切三性心法。皆非业果。非业所系。非心法中。唯有命根无想天报众生种类及彼相应生住灭等。是其报法业之所系。余皆非报。非业所系。若依成实。有漏法中。一切色法。一切心法。及非色心。通是业果。是业所系。上来四门。对业分别。次对系法明其所系。依如毗昙。欲界地中一切有漏。为欲界中烦恼缘缚。名欲界系。色界地中一切有漏。为色界中烦恼缘缚。名色界系。无色亦尔。成实论中不存此义(此三门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