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义章


  六十二见义

  六十二见。出长阿含梵动经中。彼经所说本劫本见有十八见。末劫末见有四十四。是故通合有六十二。言本劫者。过去时也。言本见者。于彼过去起常见也。言末劫者。未来时也。言末见者。于未来世。起断见也。相状如何。如彼经说。本劫见中常论有四。常无常论有四。边无边论有四。种种论有四。无因而有论有二。是故通合有十八见。常论四者。有人入定忆识过去二十劫事。便作是言。我入定意见过去世二十劫中成劫坏劫。其中众生不增不减。常聚不散。故知是常。唯此为实。余皆妄语。是为初见。或复有人。三昧定意忆识过去四十劫事。便作是言。我入定意见过去世四十劫中成劫坏劫。其中众生。常聚不散。故知是常。唯此为实。余皆妄语。是为二见。或复有人。三昧定意忆识过去八十劫事。便作是言。我以定意见过去世八十劫中成劫坏劫。其中众生。常聚不散。故知是常。唯此为实。余皆妄语。是为三见。或复有人。以捷疾智善能观察。作是说言。我及世间皆悉是常。是为四见。问曰。此四摄常尽不。答言。不尽。今此且言见二十劫四十八十。以实论之。或有众生。见于一切乃至八万。今略不论(此一门竟)。
  所言亦常亦无常者。如经中说。有诸沙门婆罗门等。起如是论。我及世间半常半无常。入四见中。齐见不过。何者四见。如此世界劫初成时。大梵已还空无众生。彼光音天有一天子。光音天中福命将尽。生于初禅大梵天中。彼天生已。便于是处生爱著心。作是念言。愿余众生。共我生此。时光音天有诸天子。福命将尽。生此天中。彼先生者。便作是念。我于此处。最尊最贵。为众生父。自然而有。无造我者。我福是常。余皆我作。我所化生。皆是无常。后生诸梵。亦生是心。是诸梵中。有命终者。来生人间。后修定意。忆识往事。便作是言。彼大梵王自然而有。无造作者。一向是常。后生诸梵。为他造作一向无常。是故世间亦常无常。此实余虚。是为初见。第二见者。如向后生诸梵之中。或有戏笑放逸懈怠。以戏笑故身体疲极。便失定意。以失意故。命终下生。后修定意。忆识往事。便作是言。彼不戏者。常住彼天。永无迁变。彼是其常。我等戏故。致此无常。是故定知。我及世间亦常无常。是为二见。第三见者。如向后生诸梵众中。或著相者。生欲染心。便失定意。以失意故。命终下生。后修定意。忆识往事。便作是念。彼梵众中。不相著者。常住彼天。我等相著。致此无常。流转生死。是故定知。我及世间。亦常无常。是为三见。第四见者。或有众生。以捷疾智分别思量。我及世间亦常无常。此实余虚。是为四见(此二门竟)。
  边无边中四种见者。一有边见。二无边见。三亦有边亦无边见。四非有边非无边见。言有边者。有人入定观察世间。齐己所见生有边想。便言。世间一向有边。是为初见。言无边者。有人入定观察世间。生无边想。便作是言。世间无边。是为二见。言亦有边亦无边者。有人入定。观察世间上下有边四方无边。四方有边上下无边。便言。世间亦有边亦无边。是为三见。言非有边非无边者。或复有人。以捷疾智观察世间。为非有边及无边。便言。世间非边无边。此义如前十四难中具广分别。是为四见(此三门竟)。
  捷种种论中四种见者。有人念言。我于善恶业报之中。不知不见。若有聪明多智之人。来问我者。我不能答。羞愧于彼。以羞彼故。于其善恶业果之中。随我意解。彼设问者当如是答。此事如是。此事是实。此事不实。此事是异。此事不异。此事非异非不异等。是为初论。或复有人。作如是见。我实不知。为有他世。为无他世。若有沙门婆罗门等。实有天眼及他心智能知远事。彼来问我。我若答之。则为妄语。畏妄语故。即用彼人所知之者。以为归依。彼设问者。取彼所见。当如是答。此事如是。此不如是。此事是异。此事不异。此事非异非不异等。是为二论。或复有人。作如是论。我实不知。何者是善。何者不善。我若宣说此法是善此法不善。则有所爱。若有所爱。则有所恚。若有爱恚。则有受生。畏受生故。用此非善非不善义。以为所归。彼设问者。用此非善非恶答之。此事如是。此事是实。此事是异。此事不异。是为三论。此事异者。异于善恶。此不异者。与彼虚空相似不异。或复有人。愚痴闇钝。一切法中。自无所知。他有问者。随他言答。取他世人所立诸见。用以答之。此事如是。此不如是。此异不异。是为四论(此四门竟)。
  无因见中二种见者。有人先生无想天中。后生人间。修习禅定。忆识往事。便言无因而有世间。是为初见。或复有人。以捷疾智分别观察说言。世间无因而有。是为二见。上来十八。于本劫中起常见也(此本见竟)。
  末劫末见四十四者。有想之论有十六见。无想论中有其八见。非有想非无想论亦有八见。断灭论中有其七见。现在泥洹有其五见。是故通合有四十四。有想论中十六种者。以想对色。有其四句。对边无边。复有四句。对苦对乐亦有四句。多少相对复有四句。对色四者。我此终后有色有想。是为初见。无色有想是为二见。亦有色亦无色有想。是为三见。非有色非无色有想。是为四见。边中四者。我此终后有边有想。是为初见。无边有想。是为二见。亦有边亦无边有想。是为三见。非有边非无边有想。是为四见。苦乐等中四种见者。我此终后有苦有想。是为初见。有乐有想。是为二见。有苦有乐有想。是为三见。非有苦非有乐有想。是为四见。多少四者。我此终后有其一想。是为初见。有若干想。是为二见。众多非一。故名若干。有其小想。是为三见。缘境狭故。称之为小。有无量想。是为四见。缘境宽故。说为无量(此一门竟)。
  无想八者。对色有四。对边无边。复有四种。故有八也。对色四者。我此终后有色无想。是为初见。无色无想。是为二见。亦有色无色无想。是为三见。非有色非无色无想。是为四见。对边四者。我此终后有边无想。是为初见。无边无想。是为二见。亦有边亦无边无想。是为三见。非有边非无边无想。是为四见。以无想故。不可说为苦乐等四。苦乐等四。在心法故。又无想。故不可说为一与若干小与无量(此二门竟)。
  非有想非无想中八者。对色有四。对边无边。复有四种。故有八也。色中四者。我此终后有色非有想非无想。是为初见。无色非有想非无想。是为二见。亦有色亦无色非有想非无想。是为三见。非有色非无色非有想非无想。是为四见。边中四者。我此终后。有边非有想非无想。是为初见。无边非有想非无想。是为二见。亦有边亦无边非有想非无想。是为三见。非有边非无边非有想非无想。是为四见。以其非有非无想故。不可说为苦乐等四。又以非想非无想故。不可说为一与若干小与无量。问曰。何故不说亦有亦无想乎。理实应有。若更说之。不异前二。所以不说。若说亦有不异初门。若说亦无不异第二。是故不论(此三门竟)。
  断灭七者。有人说言。我今此身四大六入。父母所生。乳餔所养。衣食所成。摩扪拥护。然是无常终归断灭。是为初见。复有人言。我今此身不得灭尽。至欲界天。断灭无余。是为二见。复有人言。欲界天身。不得灭尽。色界地身。诸根具足。彼报尽竟。断灭无余。是为三见。复有人言。色界地中。不得灭尽。空处报尽断灭无余。是为四见。复有人言。空处地中。不得灭尽。识处报尽。断灭无余。是为五见。复有人言。识处地中。不得断灭。无处有尽断灭无余。是为六见。复有人言。无所有处不得灭尽。非想报尽断灭无余。是为七见(此四门竟)。
  现在泥洹五种见者。有人说言。我今此身即是泥洹。所以者何。我于现在五欲。自恣受于快乐。是故此身即是泥洹。过是更无。是为初见。复有人言。此现在身。非是泥洹。更有泥洹。微妙第一。我独知之。余人不达。如我断灭欲恶不善。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行。齐是名为现在泥洹。过是更无。是为二见。复有人言。更有泥洹。微妙第一。我独知之。余人不达。如我现在。灭离觉观。内净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入二禅行。齐是名为现在泥洹。过是更无。是为三见。复有人言。更有泥洹。微妙第一。唯我独知。余人不达。如我除喜行舍。忆念安慧受乐入三禅行。齐是名为现在泥洹。过是更无。是为四见。复有人言。更有泥洹。第一微妙。唯我独知。余人不达。如我现在断苦断乐。先灭忧喜。不苦不乐舍念清净。入第四禅。齐是名为现在泥洹。过是更无。是为五见。问曰。何故不说四空以为泥洹。理亦应说。略不论之。六十二见。辨之粗尔。

  八万四千烦恼义

  八万四千诸烦恼者。经但有数。不列其名。何由可识。当应翻彼八万四千诸度法门即为八万四千烦恼。其犹六弊翻对六度即为六弊。此亦如是。所对八万四千度门。后当别论。烦恼门竟。

  大乘义章卷第六



  大乘义章卷第七

    慧远述
  染法聚诸业义有十六门(身等三业 三性业 三受报业 三界系业 三时报业 曲秽浊三业 黑白等四业 五逆业 六业 七不善律仪 八种语 九业 十不善业道 十四垢业 十六恶律仪 饮酒三十五失)。

  身等三业五门分别(释名辨性一 辨相二 开合广略三 轻重四 上下五)

  第一释名。辨其体性。色形聚积。名之为身。起说之门。说之为口。伺缘名意。依斯起作。故名身业乃至意业。名字如是。体性云何。身业有二。一者作业。二无作业。言作业者。论释不同。依如毗昙。三聚法中。色法所收。十二入中。色入所摄。彼说身作。是碍性故。色聚所收。是实法色眼所行故。色入所摄。所谓高下正不正等。若依成实。三聚法中。色聚所收。十二入中。法入所摄。色义同前。以何义故。十二入中法入所摄。彼宗之中。实色非业。凡是业者。要是假色。相续之中。有损有益。方名为业。故成实言。余处生时。能有损益。名之为业。相续之中。后起异前。名余处生。大乘法中。实有作业。相续乃成。义有两兼。不得偏取。作业如是。无作业者。依如毗昙。三聚法中色法所收。十二入中法入所摄。是碍性故。色法所收。此无作色。非眼所行。唯意识知。故法入摄。若依成实。三聚法中。是其非色非心所收。十二入中法入所摄。彼宗不说有无作色。良以无作不同形碍。故名非色。不同情虑。故曰非心。为意行故。法入所摄。大乘法中。义有两兼。是身业故。得名为色。无色心相。名非色心。身业如是。口业亦二。一者作业。二无作业。言作业者。论释不同。依如毗昙。三聚法中色法所收。十二入中声入所摄。是碍性故。色法所收。是实法声耳所行故。声入所摄。彼宗不说有假名声以为业矣。若依成实。三聚法中色法所收。十二入中法入所摄。是碍性故。色法所收。是假名声意所行故。法入所摄。相续之中。方有损益。故名为假。无作业者。论释亦异。依如毗昙。三聚法中色法所收。十二入中法入所摄。是色性故。色聚所收。是无作法意所行故。法入所摄。若依成实。三聚法中。非色心收。十二入中。法入所摄。不同形碍。故名非色。不同情虑。故曰非心。意所行故法入所摄。大乘法中。口业之相。类身可知。意业之中。诸论不同。依如毗昙。但有作业。无无作业。故彼论言。以三种故。意无无作。言三种者。谓善恶等三性法也。色法之中。三性并故。善身口边有恶无作。恶身口边有善无作。心法不尔。善恶不并。善心之中。无恶无作。恶心之中。无善无作。以是义故。但有作业。然彼作业。三聚法中心法所收。十二入中法入所摄。是心数中思数为体。故心法收。是意所行故法入摄。若依成实。意地具有作无作业。故彼论言。无有因缘令使意地无无作业。彼说作业与毗昙同。所言异者。不说心外别有思体。故彼论言。思若非意。更复说何以为意业。意行缘中说名为思。无作业者。三聚法中非色心收。十二入中法入所摄。不同形碍。复非情虑。说非色心。意所行故法入所摄。大乘法中有作无作。其中作业。思数为体。三聚法中心法所收。十二入中法入所摄。无作业者。是心业故。得言是心。非心相故。得言非心。十二入中法入所摄。意业如是(此一门竟)。
  次辨其相。身业之中有其三种。善恶无记。善中有二。一止二作。离身三邪是名为止。礼拜等事是名为作。恶中亦二。一止二作。要期作心不礼拜等。是名为止。作身三恶杀盗邪淫。是名为作。无记亦二。一止二作。舍无记心所起身业。是名为止。起名为作。问曰。善恶止业之中。舍彼恶作。以为善止。舍彼善作。以为恶止。无记之中。何不舍彼善恶二作以之为止。乃舍无记作起之业。以为止乎。若无记中。还舍无记所作之业以为止者。善中之止。还应止彼善中之作不舍恶作。恶亦同尔。释言。不类善恶二门。正相违返。正相违故。有二相翻。一总二别。总而论之。以善对恶。以恶对善。别而论之。善中之止。必翻恶作。恶中之止。必翻善作。无记望彼善恶二门非正相违。非正违故。唯总相翻。无别相翻。总相翻故。无记翻彼善恶二门。不别翻故。无记之止。不翻善恶二门之作。无记之作。不翻善恶二门之止。当分之中。止作相翻。口业亦三。善恶无记。善中有二。一止二作。离口四过。是名为止。读诵赞叹如法之音。是名为作。不善亦二。一止二作。不读诵等。是名为止。作口四过。是名为作。无记亦二。一止二作。舍无记心所起口业。是名为止。起名为作。意业亦三。善恶无记。善有二种。一止二作。止离一切不善业思。是名为止。起善业思。是名为作。恶中亦二。一止二作。要期之心。止离善思。名之为止。起恶业思。是名为作。无记亦二。一止二作。止离威仪工巧等心。名之为止。起此名作。问曰。杀生劫盗邪淫是身作者。口教他杀。仙人忿怒杀乾陀罗一国人民。是何业乎。论释不同。若依毗昙。是身业摄。究竟成杀。要在身故。口教杀者。所教之人要身断命。方始成业。仙人忿怒而杀人者。近住鬼神知仙意故。害彼国人。若依成实。口教杀者。则是口业。意嗔杀者。则是意业。故彼成实三邪品云。口亦能教。意亦能为。但身多故。名为身业。余业道中。互造例然。邪淫一种。唯是身作。以其成业要在身故。如涅槃说。此三业中意名正业。身口二种。名为期业。期谓期会。从其业思。期会集成。在于身口。故名期业。又彼经言。意直名业。身口二业。名为业果。以从业思成身口故(此二门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