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义章

  次就一世前后明具。现望过去。非但有彼识等五果。当知。亦有生死二报。具有之义。备如前辨。现望未来。非直有其爱取有因。当知。亦具无明及行。具有之义。亦如前辨(此四门竟)。
  次就同时别体明具。如毗婆沙具广分别。彼论名为刹那因缘。此奢摩达之所建立。相状如何。彼文且就贪心起杀。明具十二。余类可知。贪起杀时。贪相应愚。说为无明。彼相应思。即名为行。彼相应心。说之为识。起有作业。必依色心。说为名色。必依六根。说为六入。彼相应触。说为触支。彼相应受。说为受支。贪即名爱。贪相应缠。说之为取。何者是乎。与贪相应。有无惭愧睡及掉缠。通则俱是。于中分别。睡缠一种。于境睡著。不能堪忍。取执义显。说之为取。身口作业。能有当果。说名为有。无作亦是。彼文不说彼前诸法。有生住灭。生为生支。变异名老。灭坏称死。此虽同时。体性各异(此五门竟)。
  次就同时同体之法明具十二。十二因缘。根本唯心故。经说言。十二因缘。唯一心作。唯心作者。谓依妄心。便有一切色境界起。如依梦心便有一切梦境界生。即彼心中闇惑之义。说为无明。集起之义。说之为行。了别之义。说以为识。心与色相。说为名色。是名色中随别不同。离为六入。心触前境。说为触支。心能领纳。即说为受。是心染境。即说为爱。心有取执。即名为取。能生后义。说之为有。相起名生。虚无名灭。灭名老死。此十二中。就余十一说为无明。余十一外。无别无明自性可得。乃至宣说前之十一。以为老死。前十一外。亦无老死自性可得。以十二缘同一体性。互相缘起。故十二缘。皆无自性。无自性故。悉皆空寂。时分如是。
  第四约就界地分别。界谓三界。地谓九地。先约界论。毗婆沙中一论师说。欲界地中。具十二支。色界十一。除名色支。何故如是。色界六根一时顿生。生即六入。故无名色。无色有十。无名色支及六入支。何故如是。彼处无色。故无名色。彼无五根。故无六入。若就彼说。应当说言识缘于触。评者言曰。于三界中悉具十二。欲界具有义在可知。于色界中。虽复六根一时顿生。初生六根。未能猛利。判为名色。后转猛利。说为六入。故具十二。无色界中。无色有名。虽无五入。而有意入。故具十二。若就彼说。应当说言识缘于名名缘于意。一一细论。通局众多。非可具辨。约界如是(此一门竟)。
  次约地论。依毗婆沙。身在欲界。未离欲结。于欲界中。起爱起取。亦起于有。于未来世。有生老死。此人则是欲界地中。一爱取有一生老死。此人后时。断离欲爱。初禅未离。于初禅地。起爱取有。未来当有初禅生死。此人现在。具欲初禅二爱取有二生老死。此人更断初禅之爱。二禅未离。于二禅地。起爱取有。未来当受二禅生死。此人现具三爱取有三生老死。如是转增。乃至断离无所有爱。非想结在于非想地。起爱取有。未来当受非想生死。此人现具九地之中九爱取有九生老死。此人命终。生非想地。用前非想爱取二支。为过无明。用非想有。为过去行。用前未来非想生死。为现五果。此人尔时。于下八地爱取及有。非过去因。下八地中生老死报。非现在果。亦非未来。何故如是。论自释言。因果成处。则可宣说过去现在及与未来。此人于下。因果不成。故不得名过现未来三世因缘。此人后时。退生识处。用本所起识处地中爱取二支。为过无明。用本有支。为过去行。用本所有识处地中未来生死。为现五果。望上望下。一切所有。悉非过去现在未来。义同前解。如是转下。乃至退生欲界地中。用本欲界爱取二支。为过无明。用本有支。为过去行。用本欲界未来生死。为现五果。余一切地所有因果。悉非过去现在未来。义同前释。身在欲地。起因受果。其义既然。在上亦尔。界地分别。其状如是。
  第五门中。三性分别。望理以论。十二因缘。违理而生。斯是不善。随相论之。于中亦有善恶无记三性差别。无明支者。依如毗昙。有其二种。一是不善。二秽污无记。欲界地中一切烦恼。除身边见。余悉不善。以与无惭无愧俱故。欲界地中身边二见。及上二界一切烦恼。皆是秽污。不与无惭无愧俱故。说为无记。若依成实。一切烦恼。斯是不善。大乘法中所说不定。若望果报。同毗昙说。故地持云。起身见人。不谤所知。不因此见堕于恶道。若望于理。同成实说。行支有二。一善二恶。乐因名善。苦因名恶。识支有三。一种子之识与行支同。二求生心识。三受生心识。与无明同。此二必用烦恼心故。问曰。若使受生心识必由烦恼。云何名报。然彼识支。虽是秽污。命根是报。又复所缘父母精血揽为体者。亦是报法。从此判为报无记耳。名色六入乃至触受。一向无记。于中非无善恶之义。今对往因说为报。故斯名无记。爱取二支。同无明说。有同行说。生同识说。老死同前名色等说。
  第六明其浅深分齐。于中增数次第辨之。要摄唯二。一真二妄。十二因缘。真妄所集。唯真不生。单妄不成。真妄相依故。有因缘集起之义。据妄摄真。皆妄心作。就真摄妄。皆真心作。随心粗细。分齐有三。一事相因缘。二妄想因缘。三真实因缘。一因缘法随义分三。所言事者。六识分齐所起生死烦恼业苦。当知。即是事相因缘。言妄想者。则前事相。以理求之。唯是妄想虚构集起。如梦所见。心外毕竟。无事可得。即是妄想因缘之义。言真实者。即前妄想因缘之体。穷其本性。唯是真识缘起所集。真外毕竟无妄可得。即是真实因缘之理。故地经云。十二因缘皆一心作。皆心作者。谓真心作。又胜鬘云。自性净心不染而染。即是生死因缘集起。又如不增不减经说。即此法界。轮转五道。名曰众生。楞伽亦云。如来之藏。是其一切善不善因。能遍兴造一切趣生。犹如伎儿变现诸趣。以斯验求。生死因缘。皆是真作。如梦所见皆报心作。如波水作。如夜见绳以之为蛇蛇是绳作。如是一切。以真作故。因缘即真。故涅槃云。十二因缘。名为佛性。见十二缘。名为见佛。亦名见法。亦名见僧。胜鬘亦云。生死二法。是如来藏。随义浅深分齐有五。一事相因缘。如毗昙说。二虚假因缘。假有无性。如成实说。三妄想因缘。如阳炎水揵闼婆城。远望似有。近观本无。非但无性。相亦叵得。四妄想因缘。皆妄心作。如梦所见。心外无法。五是真实集用因缘。皆真心作。真外无法。五中初二。犹是三中事相因缘。中间两种。犹前三中妄想因缘。后之一种。犹前三中真实因缘。分齐如是。
  第七门中。就人分别。人谓凡夫二乘菩萨。今就此等以辨因缘。于中有三。一明所有。二明起灭。三明所解。言所有者。因缘有二。一是分段。二是变易。若论分段。凡夫具有善道恶道二种因缘。二乘人中。恶道因缘。尽在见谛。故须陀洹。名为抵债。抵三涂债善道因缘。终至无学。无学犹有生死残果。大乘人中。恶道因缘。尽在初地。故经说言。初地菩萨。离恶道畏。问曰。经说。种性已上大力菩萨。为变易死。恶道因缘。是分段故。今云何言初地始尽。释言。恶道义别三阶。一恶业为因。四住为缘。受恶趣报。在于外凡常没位中。二恶业为因。四住正缘缘力微薄。悲愿佐助。受恶趣身。在于外凡善趣位中。三恶业为因。悲愿为缘。受恶趣生。在于种性解行位中。胜鬘以彼种性已上离前二种。名离分段。非无第三故。地持言。种性解行。或堕恶道。善道因缘。至佛乃尽。是故经中说。佛一人断有顶种。问曰。经说。初地菩萨。得二十五三昧。破二十五有。今云何言至佛乃尽。释言。善道亦有三阶。善业为因。四住为缘。受人天报。在种性前。二善业为因。四住正缘缘力微薄。悲愿佐助。受人天身。在种性上。三善业为因。悲愿为缘。四住残气。随而佐助。受人天报。在初地上。经以初地离前二种故。说初地破二十五有。非无第三故。地持中宣说。解行转恶趣报。入欢喜地。不言转善。又大智论说。初地上犹有肉身。良在于此。彼初地上。虽复有之。但于应化人天身中。微有浅气。无纯受者。分段如是。变易因缘。凡夫但有一无明支。无明住地先成就故。二乘之人。有无明行。而未受报。彼何时受。不愚法者。此身灭已。净土中生。即便受之。愚法之人。未来无余涅槃之后心想生时。方乃受之。大乘人中。十住已上有无明行。种性已上受生死果。至佛乃尽。所有如是(此一门竟)。
  次明起灭。先论分段。凡夫于彼分段因缘集起不灭。二乘求灭不能学起。大乘之人。亦灭亦起自断故。灭化他故起。故经说言。亦不毕竟灭有为法。化众生故。次论变易。凡夫于彼变易因缘。未起未灭。二乘学起而未能灭。问曰。二乘亦能灭智入般涅槃。云何不灭。释言。二乘虽暂灭智。后必还生。非是永尽。故不名灭。大乘之人。亦起亦灭。始学故起。终尽故灭(此二门竟)。
  次约所解以辨因缘。凡夫于彼因缘法中。见有我人未流转起十二缘。以有我故。所起因缘便有系属。名为我所。二乘解知无我无人。但诸因缘共相集起。以无我故。因缘之法。无所系属。故非我所。大乘之人。深解因缘非有非无。离于二边。是义云何分别有三。一就法相明非有无。十二缘法。从缘集生。本无自性。是故非有。从缘集故。不得言无。见法非有。是其逆观。见法非无。是其顺观。二相实相对。明非有无。妄情所起十二缘法。名之为相。所依真谛。说以为实。故经说言。十二因缘。皆依一心。依情起相。名为非无。据实本寂。说为非有。见实非有。是真谛观解相非无。是世谛观。三就实中体用分别。真谛常寂。无缘可得。名为非有。即此真识。随妄流转。起十二缘。说为非无。又佛菩萨随世起用。亦名非无。见法非有。是实性观。知法非无。是实相观。就人如是。
  第八门中。约智分别。智门非一。今且约彼四十四智七十七智。辨因缘相。于中略以五门。分别。一先定三观。二明七方便。第三约彼七方便义。辨明四十四智差别。第四约前三种观义及七方便。辨明七十七智不同。五随人辨异。言三观者。若依毗昙。说阴界入。以为三观。此观在于念处位中。若依成实。说观无常无我及苦。明之为三。四观在于四现忍中(此一门竟)。
  七方便者。先就色论。后类诸法。七名是何。一者观色。二观色集。三观色灭。四观色道。五观色味。六观过。七观色出。言观色者。观色果报。苦谛观也。观色集者观色因缘。集谛观也。观色灭者。观色尽处数灭无为。灭谛观也。观色道者。观色对治无漏之道。道谛观也。观色味者。观察前色能生爱味。观色过者。观察前色能生苦过。观色出者。观色得灭出离生死。何故不说观色生道。释言。生道即是第八第一义观。为是不论。色中既然。诸法同尔。此七能与第一义观为方便故。名为方便。此之七种位。在何处。若依毗昙。前四方便。有四现忍及见道中。后三在于修道之中。依如成实。此七门在闻思地中(此二门竟)。
  次辨四十四智差别。四十四智。如成实说。此犹是前七方便中初四门观。就十二缘为此四观故。有四十四智差别。十二因缘次第相生。因果相属有十一对。就此十一。从末寻本。逆以推之。先就老死对生为四。一观老死苦。二观老死集。三观老死灭。四观老死道。次第逆推乃至行支。对前无明。亦有此四。所谓观行苦行集行灭及行灭道。无明望前。更无集因。所以不说。何故逆观。据果寻因。顺谛观故(此三门竟)。
  次辨七十七智差别。七十七智。如成实说。论文但言。如经中说。现在世中生缘老死。不离生缘老死。过未亦然。是法住智。灭相观者。是泥洹智。如是次第乃至无明。皆悉同然。不广分别。为是论家种种异释。穷其体相此智。犹是七方便中第二集观。及无常等三观所摄。以何义故。七方便中偏为集观。十二缘法。因缘为宗。集是缘义。故偏为之。集观之中有六十六。三观之中有其十一。彼此合说有七十七。前六十六。观因生果。住持不灭。名法住智。后之十一。观苦无常空无我等。趣向涅槃。名泥洹智。故论说言。增长生死。名法住智。损减生死。名泥洹智。相状如何。现在世中。十二因缘次第相生。因果相属。有十一对。过未亦然。便有三十三对因缘。今先就彼三世之中生缘老死。辨其观相。余类可知。现在世中生缘老死。有二集观。一生缘老死。二者不离生缘老死。此二何别。毗婆沙云。初是正观。后是审观。何故须审。成实释言。诸外道人。多迷因缘。或说冥性为众生因。或说梵天以为因等。佛为破之。彰因作果是实不虚故。说不离现在世中生缘老死。既有此二。过未同然。即分为六。此六集观在闻思地。四现忍中。总观三世生缘老死。作三种观。谓无常苦及空无我。三观虽殊。同趣涅槃。总摄为一。名泥洹智。以此通前。合有七智。问曰。何故集观之中。三世分六。泥洹智中。三世为一。释言。集观观因生果。生果不同。世别分之。泥洹智者。破生死相。趣向寂灭。寂灭平等。三世合一。三世之中生缘老死。既有此七。次第逆推乃至无明缘行亦然。十一对中。皆有七智。是故合有七十七智。问曰。何不从无明行乃至老死。先从老死至无明行。因缘法中。有二次第。一顺二逆。从始至终。是顺次第。从终至始。是逆次第。观法多途。不可一定。复是声闻观法。声闻钝根。从末寻本。其观易成。是故然矣。又问。因缘相生无穷。老死望后。何故不说缘生之义。老死望后。更无所生。是故不说。若尔何故地经之中宣说。老死与后作因。释言。老死转望未来。实有因义。菩萨能见故彼说之。七十七智声闻观法。老死为因。声闻不见。故此不论。又复声闻亦知老死缘生后义。今此且据一分为言。是故不说(此四门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