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诸宗部
- 大乘义章
大乘义章
十二因缘义八门分别(释名辨体一 开合广略二 约时分别三 界地分别四 三性分别五 浅深分齐六 就人分别七 约智分别八)
第一释名。并辨其体性。十二因缘者。谓从无明乃至老死。是其名也。言无明者。痴闇之心体无慧明故。曰无明。过去世中烦恼非一。以何义故偏说故明。释有两义。一彰通隐别。故说无明。过去世中一切烦恼。皆有闇惑迷理之义。就斯通义故说无明。二举强摄弱故说无明。无明烦恼。迷于本际。集起生死。其力最强。从强以名。故说无明。但说无明。当知。一切余结皆随。譬如世间王来王去余众皆随主得其名。此亦如是。释名既然。体相云何。于中差别乃有四种。一迷理无明。所谓迷于二谛之理。故经说言。不知诸谛第一义故。名为无明。如是等也。二发业无明。所谓三根三道烦恼。三根烦恼能发思业。三道烦恼发身口业。三覆业无明。谓造业已。重于前境起贪嗔等。覆助前业。令其增长。四润生无明。亦名受生。谓受生时诸烦恼等。若依毗昙。九十八使一切烦恼。皆能润生。斯则润生。受生无别。若依成实。唯爱能润。余但远助。若据斯义。润生则狭。局唯在爱。受生则宽。通于余结。地经亦然。故言。爱水为润。无明覆弊。我心溉灌。如是等也。所言行者。诸业集起。名之为行。集起有二。一就业体。缘中集起。名之为行。二就功能。集起后果。故名为行。名义如是。体相云何。于中具以七门分别。一就性分别。行虽无量。要唯善恶。善恶二业。能得报故。无记无报。是故不说。二就具分别。所谓一切身口意业。三约果分别。如地经说。所谓罪福不动业也。三涂恶业。名之为罪。欲界地中人天善业。名之为福。上二界中八种定业。说为不动。四对报分别。所谓苦乐不苦不乐。三受之业。五就处分别。谓三界系。六就时分别。所谓现报生报后报不定报业。七随相分别。相别有四。一黑二白三黑白杂四不黑不白。四中前三。是其有漏分段之因。后一无漏变易之因。业行无量。且论斯耳。此等后业聚之中具广分别。所言识者。分别之义。于中分别乃有三种。一种子心识。作行以后。受生已前所有心识。为业烦恼所熏发故。能生后果。说为识支。若复通论。无明行中所有心识。亦是识支。二求生心识。在于中阴。三受生心识。名为识支。谓受生时。最初一念染污之心。于彼父母精血等事。妄想起于华池等爱。非起淫爱。言名色者。心从诠目故号为名。身形质碍。称之为色。良以心法。冥漠难彰。非诠不辨。故从诠目说以为名。故楞伽云。以名宣说无色四阴。故说为名。色相形现。可以现见。当相名色。十二因缘。通而论之。皆是名色。良以此支色心始具。名色相分段。故偏名支。言六入者。生识之处。名之为入。入别不同。离分六种。所谓眼耳鼻舌身意。前色增长。今为五入。前名增长。今为意入。所言触者。触对尘境。目之为触。若依成实。对后受支说想为触。触假之初故名为触。若依毗昙。以心法中触数为触。此之触数。依根就尘。能令根尘共相触对。故名为触。大乘法中亦同此说。然触有五。一增语触。谓意地触能发法故。二有对触。谓五识中相应之触触对现境。故名有对。三者明触。谓无漏触。四无明触。谓诸烦恼相应之触。五处中触。所谓一切有漏之触。故杂心云。增语及有对明无明处中。五中前二。约根以分。后之三种。随性以别。此之五种大小不同。小乘法中所说不定。若取报触以为触支。增语有对及与处中。是其触支。余二则非。以明无明非报法故。若说一切有漏之触以为触支。除其明触余四皆是。明触无漏。是故不取。大乘法中所说不定。若说分段。与小乘同。若说变易十二缘者。五触皆是触支所摄。所言受者。领纳名受。于中分别广略不定。或总为二。或分为二。一是身受。二是心受。五识相应。名为身受。意识相应。名为心受。或说为三。所谓苦乐不苦不乐。或说五受。所谓苦乐忧喜及舍。或说六受。谓六根中所生受也。或说十八。谓六根中各分苦乐不苦不乐三种受故。或复宣说三十六受。前十八中染净分故。或说百八。如龙树说。前三十六三世分之。故有百八。所言爱者。染境名爱。现在世中烦恼非一。以何义故偏名为爱。未来生死。由爱牵起。爱力功强。故偏说之。虽但说爱。余结皆随。亦如世间王来王去余众皆随。于中分别。略有二种。一爱己身。二爱所须。广分有五。一于顺情未得法中起欲得爱。二于顺情已得法中起不失爱。三于违情未得法中起不得爱。四于违情已得法中起求舍爱。五于非违非顺法中起处中爱。非极违情不生厌故。所言取者。前爱增上。取著境界故名为取。若具分别。取有四种。一是戒取。二是见取。三是欲取。四是我取。此之四种诸论不同。若依毗昙。一切三界戒取之心。说为戒取。一切三界身见边见邪见见取。通名见取。欲界一切诸钝烦恼。通名欲取。上二界中诸钝烦恼。缘自身起。通名我取。若依成实。身见一使。名我语取。实无我体。但著我名。故云我语。依此身见起于边见。取著断常。若见断者。则著五欲。名为欲取。以无后世。贪现乐故。若见常者。有利有钝。若钝根者。则取持戒。望后世乐。名为戒取。若利根者。计神是常苦乐不变则无罪福。故起邪见。说为见取。若依毗昙。直说四取以为取支。则为具摄一切烦恼。若依成实。四取不摄诸钝烦恼。是则取支通摄四取及余一切诸钝烦恼。所言有者。现在行业。能有当果。故名为有。此既是业。何不名业。乃名有乎。当果未有。由业有之故从功能说为有耳。论其体相。与行支同。所言生者。来报始起说名为生。生之体状。与识支中受生识同。言老死者。衰变尽坏。名为老死。与前名色六入等同。此之十二。迭相因由。互相缘藉。故名因缘。如四谛中论因缘者。业能亲生。说之为因。烦恼疏助。说之为缘。今此不然。莫问一切烦恼业苦。从前生后。斯名因缘。名义体相。辨之粗尔。
第二门中开合广略。明因缘相。因缘之法。广略不定。如涅槃经梵行品说。或说为一。谓十二因缘唯一有为。或说为二。谓十二缘唯因与果。过无明行。现爱取有。是其因分。现在识等。当来生死。是其果分。或说为三。于中乃有三门不同。一三世分别。无明与行。是说过去。识支不定。若取因中种子心识。以为识支。是属过去。若取最初受生心识。以为识支。是属现在。若说求生心识。为识。义则不定。望其过因。说为现在。望其现报。说为过去。名色六入乃至触受。一向现在。爱取有三。义则不定。论其体性。起在于今。判属现在。论其功力。能有当果。以因从果。判属未来。地经之中。据斯说也。若如是者。过去之因。何不从果判为现在。释言。有以。过因现果。起之已定。故随世别。不相从说。未来未有。由因故有。是故摄因。从果为未。生死二支。定属未来。此是第一三世分别。二三道分别。如地经说。无明爱取。是烦恼道。行有二支。是其业道。识与名色六入触受生死。七分说为苦道。无明爱取。并是烦恼。以何义故。过说无明。现彰爱取。是义应齐。但今为分三世别异。隐显互论。等分三世。非无所以。释有两义。一本末分别。无明是本。理在先彰。过去说之。爱取是末。理在后论。现在说之。二强弱分别。无明烦恼。迷其本际。建集生死。其力功强。过去说之。爱之与取。牵生未来。其力增上。现在说之。行有二支。同皆是业。何故过去彰其行名。现在说有。理亦应齐。为分三世差别异名。等分三世。非无所以。过去世中集起已定。当相名行。未来未有。由业有之。故就功能说为有耳。识等五果生死二报。同皆是苦。以何义故。现彰识等。未说生死。理亦应齐。为分世别。隐显异名。等分三世。亦有所以。现报起竟。故就报体说为识等。未来未起。就过以名。令物生厌。故说生死。此是第二三道分别三苦分别。如地经说。无明行识乃至六入。名为行苦。触受二支。名为苦苦。余因缘分名为坏苦。三苦相通。何故如是。理实齐通。但今为明。触受二支。现诸缘生。心性是苦。于彼苦上。加现事恼。苦上加苦。故云苦苦。无明行等起今。义显故说为行。行体是苦故名行苦。爱取有等。趣向未来。生老死等。败坏之果。故名为坏。坏体是苦。故名坏苦。此随粗细隐显论之。非尽道理。此是增数三门分别。或说为四。如涅槃说。谓无明行生及老死。爱之与取。摄入无明。有摄在行。识等五果。摄入生死。故说四也。或分为五。如涅槃说。谓受爱取有及生也。识等五果。摄入受中。无明摄入爱取之中。行入有中。死入生中。故说五也。或说为六。如涅槃说。所谓三世因之与果。或说为七。如涅槃说。谓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及取也。余略不论。或说为八。如涅槃说。谓识名色乃至于有。无明摄入爱取之中。行入有中。生死摄入识等支中。故但说八。或说为九。如城喻经说。除前三支宣说余九。或说十一。如为萨遮尼乾子说。除生一法说余十一。萨遮尼乾子弟共姊生。佛护其意。不说生支。或时具说十二因缘。广如经辨。此之广略。随化故尔。
第三门中。就时分别。于中有六。一五世分别。二就三世分别。三就二世分别。四就一世前后分别。五就同时别体分别。六就同时同体分别。言五世者。如涅槃说。过去过去立其二支。如彼经说。烦恼因缘生于烦恼。是其一也。业生烦恼。是其二也。此明过去过去世中烦恼及业。生于其次过去世中无明支也。其次过去建立二支。如彼经说。烦恼生业。是其一也。谓过无明。生于行支。业生于苦。是其二也。谓从过行生现五果。现立四支。如彼经说。苦生烦恼。是其一也。从现五果。生于爱支烦恼。生烦恼是其二也。从爱生取。烦恼生有。是其三也。从取起有。有缘生苦。是其四也。从现有支。生未来苦。其次未来。建立三支。如彼经说。业缘生业。是其一也。谓未来世业业相生。如从意业发身口业。业生烦恼。是其二也。谓未来业。起于未来受生烦恼。烦恼生苦。是其三也。谓从未来受生烦恼。生于未来未来生支。未来未来。唯立一支。如彼经说。苦缘生苦。是其一也。从彼生支起老死等。唯彼三世十二因缘。生起老死。应是二支。但彼直就能生因缘。立十二支。不取所生。故从生支起于老死。唯名一支。五世如是(此一门竟)。
次就三世以分别者。因缘之法体通前后。今据三世隐显论之。过去世中未造业前一切烦恼。判为无明。行支不定。若取因中种子心识以为识支。行支则短。当造业时。说为行支。造业已后。判属识支。若取求生及受生心。以为识支。行支则长。造业已后未死已前。斯属行支。识支不定。若说种子心识为识。在于过去造业已后未死已前。若说求生心识为识。在于中阴。所望不定。望过去因。说为现在。望现在果。说为过去。若说最初受生心识以为识支。定属现在。行识二支。时分不定。若取因中种子心识以为识支。识支则长。行之则短。当造业时。说为行支。造业已后受生已前。判属识支。若取最初受生心识。以为识支。行支则长。识支则短。造业已后受生已前。判属行支。最初一念受生心识。判属识支。故论说言。生有及死有。当知一刹那。名色支者。前后不定。若说种子及求生心。以为识支。于现在世。初生以后。悉是名色。若说初生以为识支。第二念后方是名色。向后长短。经有成判。入胎五分四根未具。名名色支。言五分者。毗婆沙云。胎中五时名为五分。亦人一报摄为十时。胎外有五。胎内有五。如涅槃说。胎内五中。眼耳鼻舌四根未具。判属名色。四根具已未出胎来。判属六入。所言触者经有成判。未别苦乐。是名为触。出胎以后。匍匐已前。不能思量分别违顺苦乐等事。是故名为未别苦乐。触境方觉。故名为触。所言爱者。如经中说。染习一爱。是名为爱。爱有二种。一者食爱。二是色爱。匍匐以后。未有色爱。但有食爱。名习一爱。自斯已来。判为爱支。具二爱已。未有思想追求境界。是时名爱。已有思想追求前境。未能造境身行欲事。是时名取。身行已后。乃至未来受生已前。判之为有。未来世中。最初一念受生心识。说为生支。名色已后。判为老死(此二门竟)。
次就二世分别十二。于中有二。一就过去望现说具。二就现在望后说具。何者过去望现说具。若就三世隐显以论。过去唯有无明与行。现在唯有识等五果。就实通论。过去非直有无明行。当知。亦具爱取及有。现在非直有于识等。当知。亦有生及老死。过去世中。发业烦恼。说为无明。润业烦恼。说为爱取。故地经云。先际之因。谓无明爱。过去世中所发之业。名之为行。所润之业。名之为有。现在世中当其报体。名为识等。就过以彰。即是生死。识即是生。名色已后。即是老死。何者现在望后说具。若就三世隐显论之。现因唯有爱取及有。当知。当果唯有生与老死。据实通论。现因非直有爱取有。当知。亦具无明及行。未来非但有生老死。当知。亦具识等五果。现在世中发业烦恼。说为无明。润业烦恼。说为爱取。故地经中先际之因。名无明爱。后际亦尔。现在世中所发之业。说之为行。所润之业。说之为有。未来世中所有报体。说为识等。就过去说。为生老死(此三门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