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善同归集

  问妄心幻境。为复本无。从今日无。答心境本无。
  问既是本无。众生云何不得解脱。答本来无缚。云何称解。秖为不达本无。妄生今有。从无始际熏习之力。不觉不知随业而转。虽在业拘性常清净。
  问如何得究竟清净。答此有二义。一者了其本无。得自性清净。二者净其妄染。得离垢清净。本性既净妄念不生。二障双消三轮廓彻。契本冥源种现俱寂。
  问佛道遐昌凡圣同禀。何乃兴替不定。而有堕坏者乎。答夫万物有迁。三宝常住。寂然不动。感通而化。非初诞于王宫。不长逝于双树。若众生福薄。则佛事冰消。若国土缘深。则梵刹云耸。在人自生得丧。非法而有盛衰。故法华经云。众生见劫尽。大火所烧时。我此土安隐。天人常充满。
  问既赞众善。报应非虚。云何有勤苦求者。全无克证。答修善之人。自有冥显二益。法华玄义四句料简。一冥机冥应。若过去善修三业。现在未运身口。藉往善力。此名为冥机。虽不见灵应。而密为法身所益。不见不闻非觉非知。是名冥益。应身应是显应。法身应是冥应。二冥机显益。过去植善而冥机已成。便得值佛闻法。现前获利。是为显益。如佛初出世最初得度之人。现在何曾修行。诸佛照其宿机。自往度之。三显机显益。现在身口精勤不懈。而能感降道场礼忏。能感灵瑞。四显机冥益。如人虽一世勤苦现善浓积。而不显感。冥有其利。若解四意。一切低头举手。福不虚弃。终日无感。终日无悔矣。
  问或有一生修善。现萦恶报。终日造恶。目睹吉昌者何。答业通三世。生熟不定。又通三报。厚薄相倾。西天第十九祖师鸠摩罗多云。前生修功德。而致强半功。有少破坏故。回心修恶行。罪业少功德。亦死先受福。正受快活时。心似得安乐。忽降诸衰恼。其家渐残破。承彼先恶业。相续致于此。非是今修福。而招斯恶报。又曰。前世作恶业。其罪强半功。忽遇一智者。而教修福德。福德虽修已。其善未过彼。功德少于罪。亦死生贫穷。心不敬信佛。亦不重三宝。如是过半已。其家渐富有。资生多财帛。承彼先善业。相续致于此。非是今作恶。而招斯善报。论云。今我疾苦皆由过去。今生修福报在当来。若见喜杀长寿好施贫穷。能信斯言不生邪见。若不解此忧悔失理。谓徒功丧计。善恶无征。但修善之时一心不退。既不间断福果长新。秖虑中途自生遮障。识达贤士晓斯旨焉。
  问恶能掩善。则祸起而福倾。善能排恶。则障消而道现。何乃或有从生积善反受余殃。及萧梁武帝归凭三宝。一朝困毙全无灵祐者何。举世咸疑请消余滞。答前明业通三世。事已昭然。今重决疑。有其三义。一者是诸佛菩萨示现施为。随顺世间同其苦乐。千变万化诱引劳生。或居安而忽危。示物极即反。或处荣而顿弊。现盛必有衰。令耽荣者悟世无常。使恃禄者知生有限。潜消贪垢巧洗情尘。示正示邪或逆或顺。斯乃密化之秘术。非凡小之所知。二者善恶无定。果报从缘。业力难思。势不可遏。故涅槃经云。业有三报。一现报。现作善恶。现受苦乐。二生报。今生作业。来生受果。三后报。或今生作业。过百千生方受其报。又经云。有业现苦有苦报。有业现苦有乐报。有业现乐有乐报。有业现乐有苦报。或余福未尽。恶不即加。或宿殃尚在。善缘便发。又若善多恶少则先受乐。而后受苦。则福尽祸生。或善少恶多。则先受苦。而后受乐。则灾消庆集。此皆并是后报善恶业熟。今生善力难排。断结证圣尚还宿债。如师子比丘一行禅师等。岂况业系凡夫。宁逃此患。三者或善根深厚。修进坚牢。决志无疑。誓过金石。则现受轻报能断深愆。故经云。今生作恶少为善多。则回地狱重。而现世轻。或作善少为恶多。则回现世轻。而地狱重。乃至纯善修行之人。现世暂时头痛。则灭百千万劫地狱之苦。是以菩萨发愿云。愿得今身偿。不入恶道受苦。作恶之人虽现安乐。果在阿鼻。积劫烧然受苦无间。又复修行力至将出轮回。临终之时虽受微苦。无始恶业一时还尽。如唐三藏法师。九世支那为僧。福德智慧常称第一。大弘圣教广演佛乘。利济无边殊功罕测。及至迁化之时。卧疾房中。瞻病僧明藏禅师。见有二人。各长一丈。共捧一白莲花至法师前云。师从无始已来。所有损恼有情诸有恶业。因今小疾并得消殄。应生欣庆。法师顾视合掌。遂右胁而卧。第子问云。和尚决定得生弥勒内院不。报云得生。言讫气息渐微。奄然神逝。若明如上三义。方为知因识果之人。或昧斯文终生疑谤。
  问夫修善应纯。云何造恶。既能造恶。何用善乎。若善恶齐行。恐虚功力。答若出家菩萨无诸障阂。应纯修善直至菩提。如在家菩萨。事业所拘未得纯净。傍兴善道以为对治。夫业难顿移。恶非全断。渐积功德以趣菩提。若更积恶不修。恶无有尽。须行善业以夺恶因。譬喻经云。昔有国王。出射猎还。过寺绕塔。为沙门作礼。群臣共笑之。王乃觉知问群臣曰。有金在釜。釜中汤沸。以手取金可得不。答曰。不可得。王言。以冷水投中。可取得不。臣白王言。可得也。王言。我行王事。射猎所作如汤沸。烧香然灯绕塔。如持冷水投沸汤中。夫作王有善恶之行。何故但有恶无善乎。
  问在家菩萨。亦许纯修善不。答若志苦心坚。一向归命。如鹿在网。若火烧头。惟求出离之门。不顾人间之事。自古及今亦多此等。譬喻经云。昔有国王。大好道德。常行绕塔百匝未竟。边国王来征伐。欲夺其国。傍臣大恐怖。即白王言。置斯旋塔以攘重寇。王言。听使兵来。我终不止。心意如故。绕塔未竟。兵散罢去。夫人有一心定意。无所不消也。是以河岳不灵。惟人所感。但能志到。无往不从。至于冰池跃鳞寒林抽笋。故非神力志所为也。
  问若广修万善。皆奉慈门。但禀真诠有妨世谛。则处国废其治国。在家阙于成家。虽称利人未得全美。答佛法众善普润无边。力济存亡道含真俗。于国有善则国霸。于家有善则家肥。所利弘多为益不少。所以书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又云。行善降之百祥。为恶降之百殃。宋典文帝。以元嘉中问何侍中曰。范泰谢灵运云。六经本是济俗。若性灵真要。则以佛经为指南。如其率土之滨皆纯此化。则吾坐致太平也。侍中对曰。夫百家之乡。十人持五戒。则十人淳谨。千室之邑。百人修十善。则百人和厚。传此风训已遍宇内。编户千万。则仁人百万。夫能行一善。则去一恶。去一恶则息一刑。一刑息于家。万刑息于国。陛下所谓坐致太平也。是以包罗法界遍满虚空。一善所行无往不利。则是立身辅化匡国保家之要轨矣。若以此立身。无身不立。以此匡国。无国不匡。近福人天。远阶佛果。
  问所修万善。以何为根本乎。答一切理事。以心为本。约理者。经云。观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此以真如观真实心为本。约事者。经云。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此以心识观缘虑心为本。真实心为体。缘虑心为用。用即心生灭门。体即心真如门。约体用分二。惟是一心。即体之用。用不离体。即用之体。体不离用。开合虽殊真性不动。心能作佛。心作众生。心作天堂。心作地狱。心异则千差竞起。心平则法界坦然。心凡则三毒萦缠。心圣则六道自在。心空则一道清净。心有则万境纵横。如谷应声语高而响大。似镜鉴像形曲而影邪。以万行由心一切在我。内虚外终不实。内细外终不粗。善因终值善缘。恶行难逃恶境。踏云霞而饮甘露。非他所授。卧烟焰而啖脓血。皆自所为。非天之所生。非地之所出。秖在最初一念。致此升沉。欲外安和。但内宁静。心虚境寂。念起法生。水浊波昏。潭清月朗。修行之要靡出于斯。可谓众妙之门。群灵之府。升降之本。祸福之源。但正自心何疑别境。经云。为善福随。履恶祸追。响之应声。善恶如音。非天龙鬼神所授。非先祢后裔所为。造之者惟心。成之者身口矣。佛说偈曰。心为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恶。即言即行。罪苦自追。车砾于辙。心为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善。即言即行。福乐自追。如影随形。华严经云。智首菩萨问文殊师利云。何得无过失身口意业。乃至为上为无上。为等为无等等。文殊师利答言。佛子。若诸菩萨善用其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密严经云。如地无分别。庶物依以生。藏识亦如是。众境之依处。如人以己手。还自摩挃身。亦如象以鼻。取水自沾沐。复似诸婴儿。以口含其指。如是自心内。现境还自缘。是心之境界。普遍于三有。久修观行者。而能善通达。内外诸世间。一切惟心现。以此之言。岂止万善之本。乃至有情无情凡圣境界虚空万像。悉为其本。亦云。无住为本。本立道生。斯之谓矣。
  问万行之源以心为本。助道门内何法为先。答以其真实正直为先。慈悲摄化为道。以正直故果无迂曲行顺真如。以慈悲故不堕小乘功齐大觉。以此二门自他兼利。
  问前明先知正宗遍行助道。今万行门中以消疑滞。未审以何为宗旨。答佛法本无定旨。但随入处明见心性。权名为宗。
  问以何方便。而得悟入。答有方便门。应须自入。
  问岂无指示。答见性无方云何所指。实非见闻觉知境界。
  问既无所指。明见之时见何物。答见无物。
  问无物如何见。答无物即无见。无见是真见。有见即随尘。
  问若然如是。教中佛云何亦说见。答佛随世法。即是不见见。非同凡夫执为实见。究竟而论。见性非属有无。湛然常寂。
  问毕竟如何。答须亲省察。
  问前云心外无法。云何称有见即随尘。答一切色境。皆是第八识亲相分现量所得。实无外法。眼见色时未生分别。刹那转入明了意识分别形像作外量解。遂执成尘境。
  问此境何识所现。答尘以识所现。内识变起似尘而现。如镜中见自面像非他影现。唯识论云。内识转似外境。我法分别。熏习力故。诸识生时变自我法。此我法相虽在内识。而由分别似外境现。诸有情类无始时来。缘此执为实我实法。如幻梦者幻梦力故。心似种种外境相现。内识所变似我似法。虽有而非实。经云。由自心执著。心似外境转。彼所见非有。是故说惟心。此由约事而论。说为识变。若深达真如。一切诸法本来不动。即心自性亦非待变。
  问此尘与识从何而立。答谓由名言熏习种子。而得建立。实无其体。而似有义。相貌显现。如幻物等。因名立法因法建名。名中无法法中无名。无体互成有相俱寂。
  问此识既不立。何识为宗。答诸识亦无毕竟所归。约极权论。惟一真性。此乱识为遣境故立。境消识谢能所俱亡。惟一真识。即是实性。三无性论云。先以乱识遣于外境。次阿摩罗识遣于乱识。究竟惟一净识。
  问理事无阂万事圆修。何教所宗何谛所摄。答法性融通随缘自在。随举一法万行圆收。即华严所宗。圆教所摄。若六度万行成佛度生。虽净缘起。皆世谛所收。若发明本宗深穷果海。则理智俱亡。言心路绝。
  问此集所陈。有何名目。答若问假名。数乃恒沙。今略而言之。总名万善同归。别开十义。一名理事无阂。二名权实双行。三名二谛并陈。四名性相融即。五名体用自在。六名空有相成。七名正助兼修。八名同异一际。九名修性不二。十名因果无差。
  问名因义立。义假名诠。既立假名。其义何述。答第一理事无阂者。理则无为。事则有为。终日为而未尝有为。终日不为而未尝无为。为与无为。非一非异。同法性源。等虚空界。若云是一。仁王经说。诸菩萨有为功德无为功德。皆悉成就。若但是一。不应说有二种功德。若云是异。般若经云。不得离有为说无为。不得离无为说有为。是以理事相即非断非常。起灭同时无阂双现。第二权实双行者。实则真际。权则化门。从真际而起化。实外无权。因事迹而得本。权外无实。常冥一旨无阂双行。遮照同时理量齐现。第三二谛并陈者。诸佛常依二谛说法。何以故。俗是真诠。了俗无性。即是真谛。故云。若不得俗谛。不得第一义。所以真不待立而常现。俗不待遣而自空。二谛双存如同波水。水穷波末波水同时。波彻水源动湿一际。第四性相融即者。无量义经云。无量义者。从一法生。所言法者。即是真心。从一真心具不变随缘二义。不变是性。随缘是相。性是相之体。相是性之用。以不了根源。则妄生诤论。如今毁相者。是不识心之用。毁性者。是不识心之体。若能融通。取舍俱息。第五体用自在者。体即法性之理。用乃智应之事。举体全用。用即非一。举用全体。体即非异。即体之用不阂用。即用之体不失体。所以一味双分。自在无阂。第六空有相成者。且夫一切万法。本无定相。互成互坏相摄相资。空因有立。缘生故性空。有假空成。无性故缘起。因义显别随见成差。迷之则万状不同。悟之则三乘不异。何者。且如有之一法。小乘见是实色。初教观为幻有。终教则色空无阂。以空不守自性随缘成诸有故。顿教见一切色法无非真性。圆教见是无尽法界。若如是融通。即成真空妙有。有能显万德。空能成一切。第七正助兼修者。正即是主。助即是伴。因伴成主。无助即正终不圆。从主得伴。无正则助无由立。是以主伴相成。正助兼备。亦是止观双运隐显互兴。内外更资。乘戒兼急。第八同异一际者。同则据理不变。异则约事随缘。所以不变故乃能随缘。随缘故所以不变。秖为不异而成异事。不同而立同门。若异则坏于异。以失体故。若同则不成同。以无用故。所以同无同而异。异无异而同。各执即落断常。双融即成佛法。故经云。奇哉世尊。于无异法中而说诸法异。第九修性不二者。本有曰性。非从观成。今显曰修。因智而现。由修显本有之性。因性发今日之修。全性成修。全修成性。修性无二。因缘似分。第十因果无差者。因从果起。果满则乃成因。果逐因生。因圆则能立果。事分前后。理即同时。相助相酬。业用无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