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论集部
- 释摩诃衍论
释摩诃衍论
总摄大总地 八十因缘故
修行转胜法 次第如是故
论曰。马鸣菩萨十万嗢陀南大总地论中。总立八十因缘。以为论缘由。今此论中八种因缘。各摄彼论十种因缘。故不增减唯立八种。由是义故言如是等。等字总摄彼八十故。因缘次第行法法尔故。谓除阐提不信障得十信心。除著我障得十住心。除畏苦障得十行心。除舍离障得十向心。断异生性等十种障证欢喜等十种地故。
已说八因缘。次说四种根。
本曰。问曰。修多罗中具有此法。何须重说。答曰。修多罗中虽有此法。以众生根行不等。受解缘别。所谓如来在世时众生利根。能说之人色心业胜。圆音一演异类等解。则不须论。若如来灭后。或有众生能以自力广闻而取解者。或有众生亦以自力少闻而多解者。或有众生无自心力。因于广论而得解者。自有众生复以广论文多为烦。心乐总持少文而摄多义能取解者。如是此论为欲总摄如来广大深法无边义故。应说此论。
论曰。此文中有二门。云何为二。一者所说无异难问门。二者举时分位决疑门。问曰。修多罗中具有此法何须重说者。则是难问门。谓光明大觉等一百契经中。开示一切无量法藏。随机根量摄取利益无所阙失。中士何用烦造此论。重传彼法更无加显力。今造此论重说彼法者。颇不求称赞等事耶。毕竟尊信不尽其理。是名为所说无异难问门。答曰。修多罗中虽有此法以众生根行不等受解缘别者。总举决疑门。所谓马鸣自通而言。三世诸佛一切教理。自然常住一味平等。无有移转无有起灭。是故虽题榜差别翰牍不同。而其教法唯是一味唯是平等。或不分或不别。然而众生根性差别利钝不等。心行差别广略不同。既所化之机异。能化之人不能自同。令受教法名字各别。令解文义因缘各别。谓或有众生依佛伽陀修梨毗罗而得解者。或有众生依菩萨遮陀尸修梨毗罗方得解者。故为是人当须造论。复次如来在世时所化清净。能化圆满八万四千种色四种心遍智十种作业十种殊胜。六十八梵圆八十八妙音。无有前后一时敷演。无量无边种种异类。或有众生见佛妙色而得解者。或有众生思惟佛心品而得解者。或有众生观察如来十业十胜而得解者。或有众生听闻佛梵圆妙音而得解者。如是平等明了通达则不须论。若佛灭后所化杂乱能化少阙。经论机异广略根别。根谓四种根。机谓三乘机。云何为四。一者广自力根。二者略自力根。三者广无力依他根。四者略无力依他根。如是四种根性中。初二是修多罗众。后二是优婆提耶众。何故因缘门中所化圆满。根性门中所化微少。为欲显示清净僧那阿世耶无有边际故。为欲显示受教实行众生之类有其分际故。以何因缘出兴两重广略教法。其相云何。颂曰。
本愿系属故 出兴此法门
楞伽王契经 分明显说故
论曰。系属因缘之力故。出兴两重甚深法门。所以者何。于契经中明显说故。所谓楞伽王契经中作如是说。尔时世尊告文殊师利言。我念过去无量劫海。于五百世忍辱仙人。在山林中专心修行小欲知足四圣众种清净之法。于时有一大蛇从山顶下。来诣我所闻我所诵。则投其体礼拜忏悔。投体已讫以头攒地。区区作文而说偈言。
我过去世 忍辱仙人 住于此山
六时行道 而一时嗔 因缘力故
今得蛇身 常受大苦 若命终后
得人同分 我当弟子 随汝修行
汝所读诵 常我所诵 是故我今
发大惭愧
说是偈已即便命终。后得人身则我弟子。尔时互相发愿系属。谓作如是愿。我若证无上道。宣说九十落叉广说修多罗。利益意乐广大众生。宣说十落叉略说修多罗。利益意乐总持众生。即我弟子作如是愿。我当师灭后造作九十部广说优婆萨提耶。利益意乐广大众生。造作十部略说优婆萨提耶。利益意乐总持众生。以此因缘我今宣说诸契经海。以此因缘故。我灭度后我弟子现造作论教。
已说因缘分。次说立义分。立义分中法门名字。其数几有其相云何。颂曰。
有三十三种 十六所入法
十六能入门 及不二别故
论曰。立义分中法门名数。总有三十三种差别。云何为三十三差别。所谓十六所入本法。十六能入门。及不二摩诃衍各差别故。何故摩诃衍成十六种。根本摩诃衍中开八种故。一心法界三大义中各开二种故。何故能入门成十六种。一心法界及三大义各二种故。或各开二种门故。是名为本数。
已说法数。次当别释。
本曰。摩诃衍者总。说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法。二者义。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是心则摄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依于此心显示摩诃衍义。何以故。是心真如相。则示摩诃衍体故。是心生灭因缘相。能示摩诃衍自体相用故。所言义者即有三种。云何为三。一者体大。谓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不减故。二者相大。谓如来藏具足无量性功德故。三者用大。谓能生一切世间出世间善因果故。一切诸佛本所乘故。一切菩萨皆乘此法到如来地故。
论曰。此文中有三门。云何为三。一者所入根本总体门。二者能依趣入别相门。三者通达轨则不动门。初二种门有其两重。住思应观。摩诃衍者总者。即是所入根本总体门。即是根本摩诃衍中有八差别。云何为八。一者一体一心摩诃衍。二者三自一心摩诃衍。三者无量无边诸法差别不增不减体大摩诃衍。四者寂静无杂一味平等不增不减体大摩诃衍。五者如来藏功德相大摩诃衍。六者具足性功德相大摩诃衍。七者能生一切世间因果用大摩诃衍。八者能生一切出世间善因果用大摩诃衍。是名为八。如是八种摩诃衍法。皆从能入建立其名。谓以一体一心。而为其门所趣入故。名为一体一心摩诃衍。乃至以能生一切出世间善因果用大。而为其门所趣入故。名为能生一切出世间善因果用大摩诃衍。譬如转轮圣王。谓如轮王随其轮相建立名字。摩诃衍法亦复如是。随其门相建立名故。大觉契经中作如是说。佛告文殊师利言。谛听谛听善思念之。我当为汝分别开说八种身法。何等为八。一者一体趣入身法。二者三自趣入身法。三者诸法差别不增不减体大趣入身法。四者纯净一相无杂不增不减体大趣入身法。五者如来藏功德显了大趣入身法。六者圆满性功德显了大趣入身法。七者出生世间因果自在无碍大趣入身法。八者出生出世间妙因果自在无碍大趣入身法。是名为八。乃至广说。马鸣菩萨正摄彼文。是故说言摩诃衍者总。此中总言。于两处中是总体故。所谓望上及下临故。大总地论中开八十门。广释根本摩诃衍法。今各摄十成一种故。唯立八法。由何义故有八应知。能入别相有八种故。所入总体有八应知。能入所入八种法相。胜劣广狭其相云何。颂曰。
平等平等一 皆无有别异
各摄诸法故 然终不杂乱
论曰。如是能所十六法相。遍满遍满平等平等。一味一相皆无差别。所以者何。各摄诸法毕竟尽故。若尔本末及与总别。皆悉浑同应杂乱耶。终其本末不相杂乱。其总别门初后不无。然各各别皆悉等量。故曰平等。非谓一法故称平等。已说初重。第二重四种法中各具三门。云何为三。一者本法所依决定门。二者根本摄末分际门。三者建立二种摩诃衍门。所言法者谓众生心者。即是本法所依决定门。今当须嗢拖南颂总持显说。其相云何。颂曰。
众谓四衍众 生谓四种生
是一法界藏 遍于彼八处
论曰。众有四种。云何为四。一者一切如来众。二者一切菩萨众。三者一切声闻众。四者一切缘觉众。是名为四众。生有四种。云何为四。一者卵生。二者胎生。三者湿生。四者化生。是名为四生。过数故众。受生故生。是一法界心。彼八处中周遍圆满。不可分析不可离散。唯是一体唯是一相。以四种众摄诸圣尽。以四种生摄诸凡尽。马鸣论师为显一心广大圆满。名为众生。顺理契经中作如是说。尔时世尊放大光明显神力已。告佛子言。谛听谛听善思念之。我当为汝分别解说一法界藏。善男子。一法界藏者。所谓遍于诸如来众诸菩萨众诸声闻众诸缘觉众及诸异生。无所不通。无所不至无所不当。是故名为一法界藏。今摄此文故名众生。马鸣菩萨六万嗢拖南本藏论中。开十种门别释散说。今略摄故唯言众生。已说本法所依决定门。是心即摄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者。即是根本摄末分际门。其相云何。颂曰。
是一法界心 总摄二种门
名摄世出世 作法界名法
论曰。一法界心总摄一切生灭门法。是故名为摄世间法。总摄一切真如门法。是故名摄出世间法。皆作法界故名为法。自体契经中作如是说。广大神王即摄一切种种无明。一切种种染法。一切种种净白品法。又摄一切清净法。一切无碍法。一切解脱法。一切绝离法。一切满足法。一切寂静法。而广大神王非世间法非出世间法。今摄此文故名为摄。马鸣菩萨八万嗢拖南归宗论中。开二十门分明显说。此中略故如是而已。已说根本摄末分际门。依于此心显示摩诃衍义等者。即是建立二种摩诃衍门。其相云何。颂曰。
总标二种门 言依于此心
总标二本法 显示摩诃衍
论曰。总标能入二种门故。言依于此心。总标所入二种法故。言显示摩诃衍义。云何为二门。一者心真如门。二者心生灭门。云何为二本法。一者一体摩诃衍。二者自体自相自用摩诃衍。如是所入二种本法。或从能入建立其名。所谓以真如体。而为其门所趣入故。名言为体。以自相本觉心。而为其门所趣入故。名言为自。由能入门二种别故。所入本法有二应知。何以故者。即请问辞。谓由何义。依于此心句中具二种门。显示摩诃衍义句中具二种本法者焉。答曰。作一法界心真如门。即显示一体摩诃衍法。作一法界心生灭门。能示自体自相自用摩诃衍法。由此义故。当知各具二门二法。大觉契经中作如是说。复次文殊师利。有二种法。甚深微妙不可思议。何等为二。一者体相平等摩诃衍。二者自相自然摩诃衍。若欲证得是二种法。当行二门。何等为二。一者无断无缚门。二者有断有缚门。乃至广说。今摄此文作如是说。大总地中开八种门分明散说。已说建立二种摩诃衍门。三大义中各略初二门立后一门。马鸣菩萨本趣意乐。举后摄初中故如是而已。复次比来次第分明显了故。以上二颂本流应至于此。一者体大者。总标所入二种本法。云何为二。一者无量无边诸法差别不增不减摩诃衍。二者寂静无杂一味平等不增不减摩诃衍。谓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不减故者。总标能入二种别门。云何为二。所谓如本法名门亦尔故。二者相大者。总标所入二种本法。云何为二。一者如来藏功德摩诃衍。二者具足性功德摩诃衍。谓如来藏具足无量性功德故者。总标能入二种别门。云何为二。所谓如本法名门亦尔故。三者用大者。总标所入二种本法。云何为二。一者能生一切世间因果摩诃衍。二者能生一切出世间善因果摩诃衍。谓能生一切世间出世间善因果故者。总标能入二种别门。云何为二。所谓如本法名门亦尔故。三种大义别别分释。如总地论本地品中分明显说。何故不二摩诃衍法无因缘耶。是法极妙甚深独尊。离机根故。何故离机根。无机根故。何须建立。非建立故。是摩诃衍法诸佛所得耶。能得于诸佛。诸佛得不故。菩萨二乘一切异生亦复如是。性德圆满海是焉。所以者何。离机根故。离教说故。何故八种本法从因缘起。应于机故。顺于说故。何故应机。有机根故。如是八种本法诸佛所得耶。诸佛所得。于诸佛得不故。菩萨二乘一切异生亦复如是。修行种因海是焉。所以者何。有机根故。有教说故。何故依真如门所趣入之摩诃衍法唯立体名。依生灭门所趣入之摩诃衍法立自名耶。真如门中无他相故。生灭门中有他相故。他谓一切不善品法。自谓一切清净品法。若所对治他无。能对治自无故。唯言体不说自焉。若所对治他有。能对治自有。故名言自不唯体焉。复次为欲显示一法界体平等平等无有其私。无量性德自然本有非得他力故。复次随宜安立。无有定故。何故别说门中。一心别为一三大总为一。而等同各诠二摩诃衍。三大义合。方应得诠二摩诃衍。大义之名通于三种。故总为一义。无别意趣。今所开示十六法门。胜劣广狭其相云何。颂曰。
平等平等一 皆无有别异
各摄诸法故 然终不杂乱
论曰。能入所入十六法门。圆满圆满平等平等。周遍法界无有差别。所以者何。各摄诸法毕竟尽故。然终不杂本末能所。已说总别二门。一切诸佛本所乘故一切菩萨皆乘此法到如来地故者。即是通达轨则不动门。谓微尘数过去诸佛。微尘数现在诸佛。微尘数未来诸佛。皆悉乘此三十二种。甚深安车。达于清净无上地故。十方三世一切菩萨亦复如是。此中菩萨言通取三聚一切众生。所以者何。无有众生而不通达如来地故。
释摩诃衍论卷第一
释摩诃衍论卷第二
龙树菩萨造
姚秦三藏筏提摩多奉 诏译
已说立义分。次说解释分。
解释分中法门名字其数几有。其相云何。颂曰。
唯有四种法 余二十九门
略不解释故 九论已说故
论曰。解释分中唯释四法。所余法门略不别释。云何为四。一者一体摩诃衍。二者三自摩诃衍。三者真如门。四者生灭门。何故余法略不解释。一心遍满等九论中已解释故。所谓一心遍满论中唯释四法。所余法门略不别释。云何为四。一者一体一心摩诃衍。二者三自一心摩诃衍。三者一体一心门。四者三自一心门。融俗归真论中唯释四法。所余法门略不别释。云何为四。一者无量无边诸法差别不增不减体大摩诃衍。二者寂静无杂一味平等不增不减体大摩诃衍。三者诸法差别不增不减体大门。四者一味平等不增不减体大门。法界中藏论中唯释四法。所余法门略不别释。云何为四。一者如来藏功德相大摩诃衍。二者具足性功德相大摩诃衍。三者如来藏功德相大门。四者具足性功德相大门。秘密微妙论中唯释四法。所余法门略不别释。云何为四。一者能生一切世间因果用大摩诃衍。二者能生一切出世间善因果用大摩诃衍。三者世间因果用大门。四者出世间善因果用大门。众命合一论中唯释四法。所余法门略不别释。云何为四。一者无量无边诸法差别不增不减摩诃衍。二者寂静无杂一味平等不增不减摩诃衍。三者诸法差别不增不减门。四者一味平等不增不减门。真如三昧论中唯释四法。所余法门略不别释。云何为四。一者如来藏功德摩诃衍。二者具足性功德摩诃衍。三者如来藏功德门。四者具足性功德门。心性清净论中唯释四法。所余法门略不别释。云何为四。一者能生一切世间因果摩诃衍。二者能生一切出世间善因果摩诃衍。三者世间因果门。四者出世间善因果门。不动本原甚深玄理二种论中唯释一法。所余法门略不别释。云何为一所谓不二摩诃衍法。广说略说各差别故。何故诸论建立门中备标本数。散说门中各阙其数。为欲显示法体不分义门得别故。复次为欲令使学者增长思惟力故。复次为欲令使开示教理甚深极玄。出生尊重赞叹心故。复次为欲显示法门广大如虚空界。义理无穷如澄神海。言说不能具谈。思惟不知其量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