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论集部
- 大乘集菩萨学论
大乘集菩萨学论
论曰。此中智业者。说善住化度一切众生等。护国经云。彼人堕蔑戾车罪恶边地贫贱中生。聋盲闇钝而无威德。亲近愚蒙执著我慢。又如法集经说。谓诸菩萨欲取佛土者。即众生土是为佛土。由是得诸佛法。不坏正行。谓诸善行恶行无不依止众生而转。故恶行者依罪恶起。彼善行者依人天等。宝光明陀罗尼经云。佛言。佛子。此初发心菩萨先于一切众生发十种心。何等为十。所谓利益心。安乐心。怜愍心。润泽心。爱乐心。摄取心。守护心。平等心。教授心。称赞心。是十种发心为若此入解信力。财印经云。我已得住一切众生作弟子者。亦令他住一切众生作弟子故。俱获安隐。以要言之。我已先住恭敬礼拜。亦化一切众生当住恭敬礼拜。又如维摩诘所说经云。若乐说世间清净无难故。则随所化调伏一切有情。来生净佛国土。
论曰。若踞座洗足思惟。应何所作爱乐尊重等事。故华严经云。尔时有王名法音盖。于大众中处师子座。有诸人众一时合掌住立其前。如是恭敬为王作礼。乃至尔时法音盖王见诸乞者。生大欢喜具大悲愍。假使三千界内俱为转轮圣王经无数劫。所得妙乐过于前说。乃至净居天王于无际劫行寂静解脱门。亦过前说。善男子。譬若有人唯行爱育父母兄弟姊妹朋属男女妻妾时久乖离。后于旷野歘然值遇。更相慰问。极生爱重瞻视无厌。善男子。此法音盖王亦复如是。见来乞者具大爱乐。心生喜乐发起最上大希有心。乃至于诸乞者生一子想。生父母想。生福田想。善知识想。坚固力想。极难得想。难行能行想。多作想。最上成办想。近住菩提道想。阿阇梨教诫想。如其来者知众生性之所承事。平等无碍一切舍。施设弃己身如其所欲。复次选地清净涂拭庄严。舍自利乐等。
论曰。若乃主者净信。则侍从等亦当净信。教令具足饶益。应如是作意。向来比丘身有疾病。昔佛世尊尚为承事。如比丘杂诵律云。佛言。佛子。汝勿嫌弃是病比丘。我于比丘中尊尚为承事。持此病比丘衣。乃至洗盥。如是言已。时具寿阿难陀白佛言。世尊。如来勿应洗此病比丘衣覆不净故。我当为洗。佛告阿难。汝应洗此病比丘衣。如来当以亲手盥水。尔时具寿阿难陀于病者比丘为浣彼衣。如来尚以亲手盥水。乃至总略。时具寿阿难陀如彼病比丘所唱言。善哉汝当为起。我今侍汝于外出。外住已。如来亦复亲手盥水。语阿难言。
汝广大承事 济度生欢喜
为忧苦损恼 舍离于众生
若人此净信 成就良福田
所有世间中 非余众生类
譬如意贤瓶 欲悕醇乳汁
尊重彼天言 是故生恭敬
亦如新妇法 承事无暂舍
救无量众生 后当获出离
又若现前尊 任持于顶上
置众生髻中 一心故无动
设堕阿鼻狱 若今造当造
诸广大度门 修行如是善
自我为主宰 我义不可得
于彼彼造作 不为慢所使
喜乐净诸根 苦故入烦恼
由喜默诸根 为作斯化度
众生若在苦 举身如焰然
于诸欲悦意 有方便怜愍
愍诸造苦者 故我求是苦
若倦于忍默 如罪当忏悔
设于世尊所 顶足俱散坏
我舍诸世间 承事如来故
我造诸众生 怜愍无疑惑
见如是等人 由何不尊敬
我亲事如来 正成于自利
为除世间苦 故我持净戒
假若一强人 摧坏于大众
愿长睹众生 使无能作者
又若众强人 一一如王力
况无如是威 何容行酷罚
设逢暴主时 治官狱卒等
力行悲愍心 拯济于群有
极怒何所为 宁同地狱苦
若恼逼众生 造此亦当受
大喜何所施 岂容获正觉
若悦豫众生 造此亦当受
汝后当作佛 出济诸众生
云何不暂观 现住称赞者
巍昂清净身 及寿量长远
逮得生死忍 转轮王妙乐
若慈心供养 名大身众生
以佛净福报 为佛大身者
论曰。修慈心观。如月灯经云。乃至供养无量无数百千万亿不可称量歌罗频婆罗等诸佛刹土。如是供养已。不如以一慈心。如是次第供养恭敬。常得远离高举不如理作意。
论曰。一心人解是事。如宝云经说。善男子。云何菩萨不如理作意。为是菩萨独处闲静住无杂乱。发如是心。我由独处闲静住无杂乱故。唯我能顺如来法律。汝诸沙门婆罗门等皆住杂乱。于轮回行多所耽著。不能随顺如来法律。是为菩萨得不如理作意。彼经复说。菩萨起精进时。于此精进不拒教诲。谓不自矜己德。亦不陵蔑他人。如是名为善惠发生。然于自所修习。亦求他诲。如是菩萨得谦下精进。
论曰。已略说此护受用福。若回向菩提。如无尽意经云。佛言。舍利子。若人以少善根回向菩提。乃至坐菩提场终无散灭。譬如一渧之水堕大海中乃至住劫边际终无散灭。
清净品第八
论曰。护身等说。有三种清净。今当说是义。云何谓己身受用清净俱获安隐。若人于身示现净饮食。成熟正等菩提。如秘密大乘经云。复次菩萨于大城邑大冢圹间。以无数百千众生充满其中。而菩萨摩诃萨示死灭相现旁生趣大身众生。乃至令食身肉。于命终时得生天界及余。善趣。以是因缘。乃至最后入于涅盘。所谓菩萨宿愿清净。于此长夜酬其宿愿作利益事。临命终时。令食身肉。以是因缘得生天界。乃至最后入于涅盘。谓若成就持戒。成就思惟。成就希求。宿愿如是。彼经复说。现法身光为诸众生作利益事。寂惠当知。譬如活命医王集诸妙药捣筛和合成女人相。姝妙端正人所乐见。而善安立施作等事。行住坐卧如其分别。诸有国王王子大臣官长长者居士。而或来诣活命医王。时彼妙药所成女人相与给侍。由给侍故。一切轻安得无病恼。佛言寂惠。汝且观是活命医王。深植妙乐除世间病。然余医师无有是智。寂惠。现法身光菩萨亦复如是。乃至男子女人童男童女及余众生。为贪嗔痴遍触其身炽然烧煮。若弹指顷一切烦恼远离烧煮。身获轻安。所谓菩萨宿愿极清净故。
论曰。此身清净义者。譬如苗稼为草所覆而不滋茂。是菩提芽为烦恼覆亦不增胜若不行对治思惟悕求。何容解脱令彼增长。汝诸世间一心伺察。罪业清净则身器清净。说为正觉。复次罪清净者。四法经云。佛言。慈氏。若菩萨摩诃萨成就四法。灭先所造久积过罪。何等为四。所谓悔过行。对治行。制止力。依止力复次悔过行者。于不善业行多所改悔。二对治行者。谓造不善业已极为善业。及余利益之所对待。三制止力者。由读诵禁戒得无毁犯。四依止力者。谓归依佛法僧宝。亦不弃舍菩提之心。由能依止是力。决定灭彼罪等。佛言。慈氏。是为菩萨摩诃萨成就四法灭先所造久积过罪。
大乘集菩萨学论卷第十
大乘集菩萨学论卷第十一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宣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日称等奉 诏译
清净品第八之二
论曰。复次应知说悔过行。如金光明经偈云。
十方住世 两足之尊 以悲慜心
当证知我 若我先造 广大罪业
住十力前 皆悉忏悔 未识佛时
未识父母 未识善恶 我造此罪
自恃种族 及恃财宝 盛年傲逸
我造此罪 心念口言 造众恶业
谓不可见 我造此罪 愚夫恶行
烦恼覆心 由无智暗 近恶知识
游戏乐著 或住忧恚 财无厌足
我造此罪 贫穷谄诈 由生悭嫉
不亲圣人 我造此罪 因欲生怖
于去住时 不得自在 我造此罪
因欲恚怒 动扰其心 饥渴所逼
我造此罪 饮食衣服 由斯三种
诸结热恼 我造此罪 身语意业
三种恶行 具如是相 我悉忏悔
若于佛法 及声闻众 不起尊重
我悉忏悔 又若缘觉 及菩萨众
不生恭敬 我悉忏悔 或于有德
诸说法师 不起承迎 我悉忏悔
由谤正法 而常无智 不敬父母
我悉忏悔
十方三世佛 观察护念我
心运无缘悲 哀受我忏悔
我于百劫中 先若造诸罪
常怀忧怖心 哀愍愿消除
又心常怯弱 怖此诸过咎
于四威仪中 曾无欢乐想
诸佛具大悲 除诸世间怖
今当愿摄受 解脱诸怖畏
我先造诸罪 对如来发露
以佛大悲水 洗涤烦恼垢
又若此罪恶 一切皆忏悔
若已作之罪 皆不敢覆藏
若未作之业 一切不复造
谓身业三种 及语四过愆
与意业三毒 一切皆忏悔
论曰。菩萨所得罪犯。约胜说有轻重。故优波离所问经云。于根本罪等比而说。何者复重。佛言。优波离。住大乘菩萨。如犯殑伽沙数贪罪与一嗔罪。于菩萨乘为作校量。此二罪中。嗔唯属重。所以者何。优波离。起嗔者舍离众生。然起贪者爱护众生。优波离。若爱护众生则不为烦恼。于菩萨所无有灾横等怖。乃至是故优波离。若有犯贪罪者。皆名无罪。是义云何。爱护众生者如前增胜。故我说深心有是悲愍。佛言。优波离。菩萨若无方便善巧。则畏犯贪罪。若菩萨有是方便善巧者。则怖犯嗔罪。而不怖犯彼贪爱。何以故。方便善巧者具悲智二种。而不舍离众生。若舍众生者。唯一智惠悟解苦空。或唯悲愍。非久如间为烦恼力之所减灭。如方便善巧经云。善男子。譬若取明之人为彼罥索五处系缚。以真言王于所求法即能超越。由一真言明力。悉能断除一切缚法。善男子。是菩萨方便善巧受五欲乐亦复如是。然于所作不乱正行。谓若以一智力遍一切智心。净诸欲乐当生梵世。
论曰。嗔义云何。谓本性为大罪故。由广分别不生方便悲愍。行恚怒者然非利益。何名过失。以容受彼则长养烦恼减失悲愍。斯为过失。断此根者后当可见。若菩萨如于众生失悲愍心。则于众生广大利益相续减失。故圣谛品云。应知如父见子起悲愍心。谓若弃除世间利乐悲愍。则亦当远诸有智。又若菩萨劝行于欲减失利益。是故说贪过咎得二种难。彼著欲者。譬无目人违害父母。于下劣欲而生苦恼损减天趣。又著欲者。毁犯禁戒远离人境。是故希求已乐厌舍他苦。非真实见。应以他苦恼如己苦恼。然不自修习。起二种失。如月灯经说。佛告阿难。假使有人从足至顶。洞然炽焰成一火聚。复有人来语如是言。我劝汝身共受五欲歌舞嬉戏。佛告阿难。于意云何。是人劝就此身可共五欲歌舞嬉戏不。阿难白言。不也世尊。佛告阿难。是人于歌舞嬉戏。由分别横起。劝就此身共受五欲歌舞嬉戏。如来不尔。往昔修菩提行时。见诸众生三恶道苦及贫穷者。心无悦乐。
论曰。世间有子不见父母。怀檐痛苦有此大恩。唯见己乐或亲非亲愍惜覆藏。守护善法幢者勿行邪欲此于众生或为利益或复损害。谓若萦缠嗜彼欲者。斯为过咎。具正梵行作利益故。若比丘入是行处。应如母妹而供侍之。不应于他如梵行类。成就众生固当远离。如无尽意经云。于时非时复舍其所作。或见众生增上利益。亦住是学处。又方便善巧经云。昔光明梵志于四万二千岁中严持梵行。住七步已发生悲愍。设犯禁戒受地狱苦。不应弃彼令趣命终。善男子。是光明梵志即时执彼右手。作如是言。姊起如其所欲。以要言之。善男子。如是深妙欲中起大悲心于十千劫受轮回苦。后复还修梵行。善男子。以菩萨方便善巧得生梵世彼经又说。若有菩萨为一众生发善根者。于其色相如罪所堕。百千劫中受地狱苦之所烧煮。世尊。彼菩萨然起是罪无地狱苦。谓由于一众生亦不舍离此善根故。彼经又云。善男子。此方便善巧菩萨有极重罪。谓或时遇恶知识劝就此蕴取证涅盘。然于后际不复堪任被斯铠甲。何容化度一切众生。故我不起是心。如彼轮转化度众生。又若设有是罪。如其法行使无过咎。善男子。若出家菩萨一切分别所造过四重罪。是菩萨具方便善巧者。随起即悔。说为无罪。如宝云经所明。造极无间者。谓令人死。声闻律中名根本罪处。又若[利-禾+(黎-(暴-(日/共))+小)]剥鹿属如起悲愍。说为无罪。此贪得者。若菩萨起贪犹生善趣则不应嗔怒。如说方便善巧菩萨乐作贪暗。于妙女色极乐修作。数数愿求生女人中。厌彼贪心。舍女身已。得丈夫相成大身者。佛告阿难。汝见如是功德不。自余众生虽行如是起猛利贪。然犹出离苦器生人天趣。乃至药王大士。云何菩萨起嗔。谓若发生烦恼。何容施诸妙乐等。
论曰。若为此名闻如是。于余众生利益方便设起贪者。说为无罪。此方便善巧菩萨所造利益。而不弃舍众生。广如彼说。然非得地六度妙行。于此伺察极善相应。是故不容嗔等。又优婆离所问经云。佛言。舍利子。菩萨有二大罪。何等为二。谓心与嗔俱及与痴俱。乃至舍利子。应先志诚忏十恶罪及五种愆。亦当忏悔。谓手执眼观心难制止。或于一众生兼余二种。舍利子。复说有重五无间罪。谓具作此菩萨。或时于他妇女染行非法手断命根。盗佛塔物四方僧物。菩萨尔时如犯彼罪。应向三十五如来前于昼夜中一忏悔云。我某甲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
那谟释迦牟尼佛 那谟金刚消伏坏散佛 那谟宝焰佛 那谟龙自在王佛 那谟勇猛军佛 那谟勤勇喜佛 那谟宝火佛 那谟宝月光佛 那谟不空见佛 那谟宝月佛 那谟离垢佛 那谟勇施佛 那谟梵德佛 那谟梵施佛 那谟水王佛 那谟水天佛 那谟贤吉祥佛 那谟栴檀吉祥佛 那谟无边威德佛 那谟光吉祥佛 那谟无忧吉祥佛 那谟那罗延佛 那谟华吉祥佛 那谟净照明游戏神通佛 那谟莲华光游戏神通佛 那谟财吉祥佛 那谟念吉祥佛 那谟善名称吉祥佛 那谟因陀罗网幢王佛 那谟善游步吉祥佛 那谟安祥行佛 那谟胜游步佛 那谟普遍光严吉祥佛 那谟宝莲华胜游步佛 那谟宝莲华善住娑罗树王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