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中边论述记

  论曰。何故此论名辩中边。
  述曰。自下一部第三大文。是释名愿施分。此则征讫。
  论颂曰。此论辩中边至除诸不吉祥。
  述曰。然此所明离二边之中。深密等五义天亲菩萨释初句中中边二字为三复次。至下当知。二义字通四边。
  论曰。此论能辩至能缘行义。
  述曰。辩谓显了。即是双辩处中及二边能缘行义。能缘行及行合名能缘行。有行非能缘故。且如妄分别及障等是二边行。翻此中行名行。不孤生必缘于境。
  论曰。又此能辩至所缘境义。
  述曰。双辩边中二所缘义。遍计所执等是边所缘。圆成依他等中所缘。故行缘于境。合名为因。必有所得。所得既通善恶。恶果此论不明。唯明善果。由不说恶果隐中果法不为释名。于论解中实已明果。又中所得果即第三释。
  论曰。或此正辩至名辩中边。
  述曰。前之二解双辩中边。今此第三唯中无边。正辩离边之中中道法故。兼辩于边法之果。或兼辩边因。如前二解此即三释颂中辩中边三字。旧论上三义在颂之前。翻家错也。何谓离边处中之法。
  论曰。此论所辩至所行处故。
  述曰。此论所辩贯通下四。非凡夫寻。非二乘思。非欲界初定寻及上地思六识所寻七八所思。故名深密。深者邃义。密者隐义。非浅智之所知也。
  论曰。是坚实义至非彼伏故。
  述曰。犹如金刚能破非所破。故名坚实。由解此论能摧于他。非他所伏。
  论曰。是广大义至自他事故。
  述曰。自广利他大乐。他广乐自大利。或自他俱广大利乐。或自显为广。胜他为大。利乐之义一如常解。
  论曰。是一切义至三乘法故。
  述曰。大可含小诸义。具明决了三乘法。故名一切所辩一切故。
  论曰。又能除灭至所知障故。
  述曰。释颂第四句。二障能令生死流转不生智见。名不吉祥。若解此教及悟此理。俱能除灭二障双已即能成佛。此上总释论之题目。旧论更有同俱舍含末后二颂。今勘三本梵文并无。是译家增置。
  论曰。我辩此论诸功德至疾证广大三菩提。
  述曰。自下发愿回施众生。第一句世亲自显释颂功德。令法灯不断破痴闇不生。十力冥加。八部兴敬。皆辩本颂所生德也。第二句正显回施。咸者皆也。持者用也。普者等也。施者济也。群生者众生也。类非一也。谓释本颂所有功德皆用平等济诸众生。第三句令得因报。菩萨六度有二种道。前三令得增上生道。后三令得决定胜道。于十地中得十王位。于异生位得胜处生前三度所得增上生道。精进静虑令福定胜。般若一种令慧定胜。后三度所得决定胜道。施诸众生令于因位得此二果。第四句令得果报。疾者速也。证者契也。广者廓也。大者深也。梵云菩提呾利尼。菩提者觉也。呾利尼者三也。即令三乘不定性类各随意乐得自乘果。能超世间外道等果皆云广大。下句谓三者。亦是梵音乃云正觉。唯无上果。施众生德令于因中获二胜道。令于果位得自乘果。总四句意。初句谓我造论功德。次句正以回施众生。下之二句令生得果离凡成圣。

  辩中边论述记卷下(终)

  文安五年(戊辰)自七月十六日至同二十日(纸数六十三枚)令书写之毕且为神恩报谢且为祈诸灵离苦自今月四日至今月二十日十七日之间兴福寺诸堂于令日参上中下三帖令书之奉安置于本谈义屋者也有心之仁光明真言(六反)可被称名号。
         沙门忍春增专(春秋三十三)
  南无慈悲万行菩萨 南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