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略纂

  论解成熟自性中。云安住于此若遇大师不遇大师皆有堪任有大势力无间能证烦恼障断所知障断者。谓此在决择分中。菩萨何以得知。
  论言无间能证二障断。故知此位。若在以前。即不能如此。又譬喻中。譬如痈座熟至究竟无间可破。故知地前位已至熟位者。在决择分位也。若已入地解者。何故次前处。获得能顺二障断净增上身心。乃至正加行满。既有能顺二障断。及有加行之言。故知在地前非地上也。又若地上。亦得正加行。即地上加行智。能顺二者。谓如初地。能顺二地障断。净增上身心。何故不得。故知亦得在地上。取前解无妨。
  论解第三成熟差别中。诸根成熟者。谓寿量具足形色具足。乃至人性具足。如前卷解。
  论解第四成熟方便中。初发处者。谓初发心人。于彼发心人处。而成熟之。名成熟方便。
  论云降伏者谓深防护自身离染。乃至便自防护不起毁犯者。此中意。深防自过。方能见他下中上犯戒时。起谏诲。起呵罚。起驱摈。如其次第。当知见下中二品犯戒。起谏诲诃罚时者。所被谏诲等人。及彼余时类同学法人。得利益安乐。以止彼过故是利益。以还摄受故是安乐 若驱摈一种。现逐却已还复摄。令彼及余人皆利益安乐。以止恶摄受故。若逐却已不重摄受。但令余人见彼造过被逐。复自防护。不起犯戒。而得利益安乐。若所摈者。不得利益及与安乐。是此中意。上品中有可摄受者。义非一切上品犯皆可摄受。如造五逆等不可摄受。又者所以菩萨为前一切皆摄。
  论云能成熟补特伽罗谓略有六种菩萨住菩萨六地能成熟有情一者胜解行菩萨住胜解行地等。乃至第六者到究竟菩萨住到究竟地者。此中胜解行。如摄论。即第一僧祇菩萨。以于四真谛理。起决定胜解故。以此文证决择分善是第一僧祇。是胜解行位故 二者净胜意乐者。即摄论云。增上意乐地。今谓初地初得无漏意乐故名净。不同于前胜解行地 三者行正行菩萨地。摄论云。第二地名增上戒。第三地名增上心。第四地已下名增上慧。今谓七地以前二地以去。非初得无漏。不同初地。非得未得不退故。不同八地已去。已得无漏六度意乐。名行正行地 四者堕决定菩萨地者。以摄论第四地以去。名增上慧地。八地以上名不退转位。今此第八地菩萨。初得不退故。不同前后位故。名堕决定。决定不退也 五者决定行正行者。此谓即第九地。非初不退故。非已得究竟故。前地已得不退。今行此行。无漏观相续住行不退。名堕决定行正行地。即摄论并十地。总云不退转菩萨也。亦名增上慧分 六者到究竟菩萨地者。谓第十地。邻侧如来故。此之六种各随一增上初得立名。非后无前 或非前无后义。不同摄论。彼约三学退不退。总分别此。余论或同。如前二种。或别。如中余种不言。略明因也。又准下配下中品中。净胜意乐。谓第二僧祇。未必唯在初地。即如摄论增上意乐。通一切地上并不退转。此论堕决定至究竟。即第三僧祇。余位遂如增上戒等。于中别出。
  论解声闻三品。若时安住下品成熟尔时便有下品欲乐下品等。乃至第三即于现法得般涅槃者。此中下品。准犹堕恶趣。即中下忍以前。中品即于现身得果。证不随恶趣。即增上忍以去人。若以前人无恶趣业。不堕恶趣。即于现见身得果者。亦是此中收。此中且约七生人。得为论故。云非于现法得般涅槃。若约增上。四生乃至六十劫。为修习者。即于现身。亦入涅槃。不作此论。若异此者。第三人皆为有余人。应准知此。初人若准下品菩萨。即合见道以前皆是。今准文义皆不然故别说。其独觉中。必取阿那含果。或已百劫修习满讫。起三十六心趣独觉果等。如对法抄。
  论解菩萨下品中。若时菩萨住下成熟尔时便有下品欲乐下品加行犹往恶趣者。此菩萨其实已离恶趣业。不受恶趣生。然为利益有情。时故往彼生。因即起染。受彼报趣故。初劫时有生恶趣。如金翅鸟入海食龙。食龙既讫上飞空。[宋-木+鬼]因取龙故。脚下有泥。其实无意。本在取龙。取龙之时因遂泥污。菩萨亦然。因利有情。遂被染系。故初劫时亦生恶趣 若尔如所引经。若有成世间增上品正见。颂云何通。义曰彼约不以正见为缘生恶趣。何妨地前有起恶趣业而生恶趣。
  
  第三十八卷  菩提品第七

  言菩提品。即所学处五品中第五品。七法中第七法也。言菩提者。即三身菩提。菩提者觉也。既证真实。现大神通。成熟自他。须有果证。故成熟品后明菩提品。
  论云百四十不共佛法。谓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出苦道等四一切种清净。十力。四无所畏。三念住。三不护。以上计取。得一百三十六不共佛法。益大悲。无忘失法。永害习气。一切种智四种故。成一百四十不共佛法也。如文自烈。
  论云于此三位中如来多住四最胜住谓于圣住中多住空住灭尽定住于天住中多住无动第四静虑者。以第四定不可动故。无苦乐故。无三灾故。名为无动。下三不然。故如来多住。有情苦多。多诸行苦故住苦住。多住悲心。拔生苦故。如龙树大智度论说。前三住上。加一佛住为四。佛住者。谓首楞严无量三昧。及佛十力四无畏不共法等。皆是佛住。或分十六。天住有八。谓色四无色四。梵住有四。即四无量。圣住有四。无愿等灭定。故有十六。广则无量。如彼论说。
  十号名随念功德名。随众生念而得功德故。名随念功德。言佛世尊体唯是一。有十名号。且如法师。判十中后一总号。前九别号。就别号中。初三通二利。中三唯自利。后三唯利他。若尔如初及第三。但明言无虚妄觉法胜义。何处明利益为言。言无虚妄。理不孤言。须有受人。故如来中亦有利他等。准知下准纯利他中。亦有自利者。准解可知。若如旧远法师。于九别号。前五自德之名。次四利他之号。应义利他。如何言自德 又前五中。分为二对。初彰道圆。后显灭极。前三时初止观。二因圆。后一果极。今依义言。应者但有应利之义。非是他利。故亦自利。如景师说。言如来者。言无虚妄故名如来。如智度成实云。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故云如来。涅槃说云。我六波罗蜜十一空来故曰如来。今言言无虚妄者。
  解明行圆满中。云明谓三明行如经说止观二品。六度万行等。如旧论云。三明如经说行谓止观二品。今论翻彼。
  论云或有多劫无有一佛出现于世或有一劫有众多佛出现于世者。此如俱舍论。佛既三僧祇修已。更百劫中修相好业。为七日七夜说偈。越超余佛九劫。于九十一劫。修相好业。遂得成佛。往昔值定光如来须扇多佛。是第三十二劫。自此以后。更无佛出世。后于今劫有五佛出世。谓拘留孙佛。乃至释迦佛。后及弥勒。名为五佛。遂经此大劫。无佛出现。故知贤劫。以多劫为一劫。即彼论说。往昔值须扇多佛。三千发愿。一千一千为一会发心故。前劫中千佛已出世。是初一千人。第二贤劫千佛出世。是第二千人。后星宿劫千佛。名第三千也。又如大智度论。劫欲成时。大海中有千叶莲花。极善清净。表此劫中千佛出世。岂叶有多少。随佛多少 以前相传。今住劫中第九劫也。二十住劫中前五无佛。后十无佛。第六劫佛方出世故。已有四佛。释迦当第九劫也。今说不然。贤劫者。即二十住劫合为贤劫。非经成坏多时由名贤劫。即住劫中。今当第一。住劫已有四佛。余劫余佛出世。此西方传释。
  论云于如是分者。法师云。分云处所。今此会处。今说不然。即前半后半白月黑月。为分也。故曰后说分。分后说月。
  论云又于十方现有无量无数三千大千佛土无二菩萨同时修集菩提资粮俱时圆满于一佛土并出于世一时成佛况有无量无数菩萨于一世界一时成佛者。今此意。明有修菩提资粮。一时圆满众多菩萨。若不于余世界一时成佛。而于一世界。众多菩萨一时成佛者。不然。破小执言无十方佛故。后下文云若并住睹史天。次第成佛者。不然。此中有难。如一时发愿一时圆满。众生并在一世界。一佛众生一时根熟。如何通。义曰。无此者。若尔弥勒释迦众生。尚有前后根熟而不相同。何况一时根熟。众生同在一界。
  论云又一如来于一三千大千佛土普能施作佛事是故第二如来出世无所利益者。此解一界无二佛意也 问曰如一佛神力无边。能尽十方。并能饶益。岂以此之神力。而十方佛不出世耶。何故乃言一三千界无二佛出。义曰不然。佛神力虽复无边。且约相言。一三千界而施佛事故。一佛世界无有二如来。有出量故。唯三千界非余十方。
  论云又非女身能证无上菩提者。何故法华说龙女成佛等。云何通。义曰然彼龙女亦变成男。然后成佛。非以女身而成佛也。
  
  力种性品者

  旧论力性品者。旧师云。上来五品。明所学法。下十一品。明其学行。虽后行亦是法。前是法体。下是方便造修之义故。通名为方便处矣。于中有三。初之一品。明其根本摄学方便。次有九品。造缘正学。后之一品。因学成德也 今则不然。第三学持有十六品。前之五品。辨所学宗明所学异。有能学之人。未明应如何学。第六一品。正辨应如是学行。余之十品。正明能学宗。明能学行。以有所学之法故。学持初云若所学处。说如是学能修学。故有三章。若准下第一品。即有生起。若所学处文。解五品已至此力种性品。后有生起。若如是学文。明上来六品讫。解若能修学。施品中。初无生起。能修学文。以此理准。前之五品。宗明所学处。兼有能学人。下十一品。明所学之行。兼明所学法。能学人。即学持初三句。若所学处。若如是学。是判品多少。初句明所学法。第二句虽明所学法。未彰应如何学故。次明应如是学。若能修学。是所学处。如是学中。兼以明之。义此亦分明。未如前解分为三胜。若所学处。若如是学。前六品初有生起。能修学施品中。虽无生起。明未功能亦有结文。故知十品是证学。今言力种性品者。力谓十力。种姓即十力之种姓也。前第一种性品者。通明一切性种姓。未明习成十力种姓。今欲偏明习种姓故。言力种姓品。前是性种。今是习种姓。
  论云当知于彼十二分教方广一分唯菩萨藏所余诸分有声闻藏。余处文违。此中据十一分。实论通菩萨声闻藏。故言所余诸分有声闻藏。方广一分。据义胜故。唯菩萨藏。说彼小乘故。言内有十一。其实小乘自说亦有十二。有方广分。其希法一种通二藏者。如前第三十六中会。
  论解十因。广如别钞及前第五卷解。今云随说因者。谓一切法名为先故想想为先起言说者。谓如由先有色名故。后闻此名。遂起想取像。善恶由此取像故。遂起言说。因为色等言。又如杂集论第四卷云。随说因。谓名想见。言说即用。兼见为体。此论不言彼言见者。有何意也。由想取色像故。遂起执著。执著名见。因着故起言说 问若清净因。云何名著。清净因见即正见。称彼法故。虽非执著亦名为见。彼论说以与想用各别故。此论等不说者。谓于取像起执著。即一物相似。于想中摄见故。所以不论。又如泛有所说。但唯有想。未必起执。彼论据合作法。并起执著说。此论唯约不执者说无违。
  论解牵引因者。一切种子望后自果是牵引因者。如识种子望老死果。是牵引因。若望名色。是生起因。是此中意。故下能生等二因中有别。如下释。
  论解怨敌相违中。云谓毒蛇鼠狼猫狸鼷鼠者。此中互相为怨敌。乃至鼷鼠转怖毒蛇。如是次第。互为怨也。相见之时无心情也。
  论解能生方便二因摄十因中。云当知此中牵引种子生起种子名能生因所余诸因名方便因者。如第五卷寻伺地文。云能生因者谓生起因。方便因谓所余因。如彼前文自解牵引因。云由净不净业。熏习三界诸行。于三界中牵引爱非爱自体。即牵引因。唯约行支异熟因而论故。寻伺地方便因中摄。是增上缘。今此中云牵引因者。一切种子。望后自果。是牵引因。即如行支善恶种子。还生自善恶行。识支远生老死。皆自种是因缘故。故今是能生因摄。据实合二文一处。牵引生因是能生因。是亦方便因。是行支识支种子。望生老死等故。亦无相违。二文各得一义故 依处中。是习气依处。未被润故。各以自种子生。若生起因是能生因摄。此中即初种子。望初自果。是生起因。如识种子望名色等。亦能生因。二处有违 若尔牵引生起二因何别。义曰二别。一宽狭别。牵引因通增上缘因缘故。是能生因方便因二因所摄。生起因狭。唯因缘摄。二为润未润别故。依处中故。牵引因是习气因依处。行识支种。未被润也。生起因是有润种子因依处。即已被润也。故有差别。有润虽通业报种子。各望自果为生起故。唯是因缘。此释伏难。若无记生起因。应是增上缘。方便因摄。此等中。唯约染污等作法。若十五依处。五果有违。如第五卷。及杂集第四卷勘会 问云其同事因。摄生起因等。何故非因缘能生因摄。答曰约缘为论故不摄。据实得摄。如此等妨。余准此应知。
  论解无记十因指如摄谷论说者。谓彼世俗书。明谷等事。名摄谷论。
  论解观待因中。乐求清净者。谓初发心地前位。摄受清净。谓已得无漏。初地已上。成满清净。谓已满果无漏圆故。
  论解清净十因中。牵引因云安住种姓补特伽罗种性具足能为上首证有无余依二涅槃界等者。即种性。望证二涅槃界智。为牵引因不望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