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略纂

  论云如是诸法非有自性如言所说亦非一切都无所有。如前所计如言所说。非有自性之法。如所执者非有。如依他妄法。假立名言。此法亦非一切都无所有。不可无依他等。非有自性者。谓遍计所执。如言所说 亦非一切都无所有者。谓依他等有也。非但依他离言法是有。其所执非有之法。有妄情在故。亦非一切都无所有。所以第二论云。如是非有。亦非一切都无所有。上来既明所计非有。依他圆成是有故。
  论问言云何是有。就答中应言。若称智离言法。依他等是。今取能照之智故。乃至云唯是无分别智所行境界。其后得亦得缘著真法不妄。今取正缘者故。唯据无分别智。
  论云若于诸法诸事随起言说即于彼法等。乃至制立众多假说而表诠故者。重破外计。计既云名目所诠。所诠称名者。如一法上有称多名。应所目法称众多名。有众多体。既能目名。多所目法体一。故知名于法上。假立众多诠表也。上来虽明名于法假说。亦非于一法上有。一切诠表决定可得。如一青色。虽立假名说为青色。不可以假名故。亦说为黄色。只可于一法上。随所立假名。如眼等。并众多照了导等。不可立余假说耳等名。而目于眼故。
  论云亦非众多诠表决定可得。乃至非余假说此义等。以此理故。虽所目法有众多名。或具名眼等照了导等。或不具唯说一眼。若等目所目法。望所目法。皆非实有故。
  论云是故一切假说若具不具。乃至有体有分有其自性。彼法者。谓能诠教法等。彼事者。谓所诠体事等。有体者。总指法之自体。有分者。别解法之差别分。
  论云又如前说色等诸法随假说有自性者等。乃至而有自性等者。此中意。重破彼外计云。如前所说色等诸法。若随假说有自性者。言随名即有所诠者。要先有所诠事体。然后随情所欲制立假。汝既言随名即称目有所目者。先未制立假说名前彼所诠事应无自性。以随名方有事故。即名未起前。彼事无也。未起名前。彼事既无。而现诠表能诠之名。不应道理。假说之名。既无所有所诠法事。随能诠名有自性。不应道理。展转破之。
  论云又若诸色未立假说诠表已前先有色性等。乃至当知诸法离言自性者。外计云。诸色未立前。先有自性。后依色性。假立名色。摄取于色。今牒计云。若是者。是则离色外。假说诠表。以后依色性。制立假说故。如婴孩等。初生等时。先见色性。后若依色性。制立假说者。此婴孩儿。于色根法。于色根事。应起色觉而为色解。此婴孩儿。先见于色。后不依色。而起色解。故知先有色性。后依色性制立假说者。不应道理。而何婴孩儿。而实不起色等觉解。由此因缘道理故。当知诸法离言自性。上来合有三翻破。准牒文知之。
  论解二人失坏中。云二者于假说相处假说相者。依他性名假说相假说有色等相故。圆成实性名为相处。即知假说依他。除所计处有真如故。
  论云于色等法实有唯事起损减执者。此拨无依他。
  论云若唯有假无有实事既无依处假亦无有是则名为坏诸法者。云若唯言有假说等假依他。而无圆成者。圆成是假说。依他依处既无依处。何处得有假说依他。又假说者。谓所起计是有。而依他圆成实事是无。起遍计时。名依二性。而无所依二性。而有能依遍计者。而名坏诸法。
  论解恶趣空中。由彼故空亦不信受于此而空亦不信受者。谓真实义。由遍计所执无故名空。于此依他圆成上。遍计所执空。二俱不信。此名恶趣空。何以故。由遍计所执彼实是无。由依他圆成此实是有。若作此理。汝可说空。若说一切依他圆成都无所有。依何处所。何有此空。何故名空。以无依处。及不分别知。遍计空故。汝亦不应言由遍计所执。此于依他圆成等。此既说为空。以拨无依他等故。故无依处及所计空体。以不解故。言名恶取空者善取空者。谓由于依他性。此故彼遍计所执空。即由所执彼无故。正观为空。以见依他时。知无所执故。复由依他相。此故余圆成实是有。即由圆成余故。如实知有。
  论云谓于如前所说一切色等想事。至都无所有。后望前所执无。是故于此色等想事等。至说之为空。重解依他说所执空。
  论云于此一切色等相事何者为余谓即色等假说所依者。重问前解。实有中言余义。谓即色等依他假说。所依圆成是依他之余也。
  论云谓于此中实有唯事于唯事中亦有唯假者。此观依他也。观依他唯事。此唯事。唯是假有。非真实有。以下论文。方明圆成实有义。
  论云引教中。云如佛世尊转有经中者。有是有执即计名目所诠。其体相称。除此有计。名为转有经。
  论云于此一切色等想法色等自性都无所有亦无有余色等法性者。谓于遍计所想色法上无有。如遍计所执色等自性。非但无色等所执自性。于色法上。亦无有余有香味等诸色法性。
  论云义品中。说即阿毗达磨经云义品。
  论云散他迦多衍那子。即迦旃延字迦多延尼名。为种姓婆罗门。十八姓中即一姓也。如四姓中云李性也。散他者。即种性中。别一种姓。如一李中有其多。谓赵郡陇西诸差别也。
  论云因陀罗。此云帝释。伊舍那大自在天世主人王也。
  论云云何名为八种分别。一者自性。二者差别。三总执。四我。五我所。六爱。七非爱。八俱相违。前三法执方便。四五人执方便。后三三毒方便。又前三通二执方便。四五唯人执方便。此八分别皆不取。法执人执等正起时。以法执不感报故。既云能生三事。故知取法执等方便。若尔我见通不善性。何故不取者。若无执我见者不取。余不善者取之。后三不取根本者。简方便能生。及根本所生异。意明后三为方便。能生根本三毒故。亦取方便也。若与七分别相收。如文自思。前三能生根尘二法故。
  论云分别戏论所依所缘事。即根尘也。
  论云谓色等想事为依缘故等。乃至非一众多品类差别者。谓色等想事。为所依。为所缘故。名想事。言说所摄。名想言说所显。分别戏论非一生所摄者。即有为所摄名所摄通无漏法。今又解。前言无漏者。不是三分别所生。所生者。余所摄者。谓名眷属。所显者。谓诸根尘等法。是名所显故。第四第五分别。能生诸见根本我见诸慢根本我慢。以我见慢为余见慢根本故。若后三能生三毒。
  论解总执分别中。云我及有情命者等。其我我所分别中。亦计我见。此有何异。答曰前总执。约二执我我所分别。唯人执故有别也。其寻思如实智通二智者。如对法抄。
  论解自性假立寻思所引如实智中。云如实了知如实通达了知色等想事中所有自性假立非彼事自性而以彼事自性显说者。谓见依他非实遍计所执。似所执非实。彼性显现。八喻中言焰水者。谓阳炎似水也。

  瑜伽师地论略纂卷第十



  瑜伽师地论略纂卷第十一(论本第三十七八九四十四十一二三四)

    基撰
  次明威力品者。前明真实智证之境。既有所证。不可虚然。谓乃成熟有情。现大神变。令生信心。令得圣果。若诸菩萨。自利利他。现大神通。修行正行。求当证果。若诸牟尼。证自佛事。起大悲心。运拔有情。现斯威力故名威力品。故真实义品后明也。又远师云。何故次明者。由依实义。妙用自在。故次明矣 五品七法中。前三已竟。次辨第四故云威力品。地持但云力品。
  论云三者俱生威力者。诸佛唯成熟方便善。不成熟生得善。生得善唯有漏故。菩萨通有二种。今言俱生威力者。即方便善。先世曾习。今与身俱生故。名俱生威力。非号生得善名俱生威力。
  论言开威力品类五种差别中。旧论云即前三威力八种分别有五种。此非也。是前品类。何故名八种分别。其六通义如常分别。
  论云何能变神境智通者。此神境智通。是所化境。云何此中。言能变神境智通。以能变化作此境故。境从见说名为能变。又虽举所变。意显神通。故名能变。能变属智也。举所变意。能变之用也。
  论解十八变。第五转变中。若于其地起水胜解即令成水如实非余等者。如诸佛虽有神通。不可转五尘根等。令成真根能见色等。似彼五根非实五根。其地水等。虽是外处。体各有异。如何变水成火。只可水质灭火质别生。于中堪为变用。其以佛威力故。令火中亦有湿性。而以湿性即为火体。若改性成性者。转无情成有性。即众生界有增失故。不可转性也。此中又转得五尘。
  论云色香味触当知亦然者。故知通变五尘为其实用。下至决择别当自解。
  论云梵先益天者。以在大梵天先故。名梵先天。云何名益。
  论解制他神通中。究竟菩萨一生所系或最后有所有神通者。谓住睹史多天。唯有此彼彼生。尽此一生名一生补处或最后身者。谓已生欲界。即此身成道。此身为生死身最后有故。名最后身。又因即解坐道场菩萨。谓坐菩提树下。未得成道以来。名坐道场。故前三。
  论云能化为身或化境等者。唯能变释。
  论云又所化身若自若他或似不似唯能化作与根相似根所依处而非实根者。以根用不可化作故。众生界有增过故。不可似用其根所依处。即四五尘内外界故。可化得似。
  论云若所化身与菩萨身极相似者名所化身与自相似若不尔者名所化身非自相似者。以菩萨自起化故。故佛化作菩萨极相似者。名自相似。不尔非相似 或有诸佛菩萨虽灭度后由住持力而故随转者。如释迦佛。虽复灭度。由住持力。令法至今随转 或有暂时作利益已化事便息者。如须扇多。成道七日。即般涅槃。法亦随灭。无住持力。后不流布。故化事息。
  论云解化语中。如频迦音乃至无依无尽者。
  论云又能随念无间刹那次第所作无间断故者。作佛菩萨。能忆前刹那。前刹那之法。尽无始来。一切能了。于一刹那顷。能如是知。其小乘云。佛以初住智不能知前二刹那。若缘刹那时。刹那无量。故未缘得。五六十日已至老死。无有缘刹那义。今大乘佛菩萨皆得。
  论云解天耳通闻声中。有作意不作意者。此据八地以还菩萨。若佛及八地以上。不作意位。缘无量世界事。
  论云达罗弭荼明咒者。谓僧伽罗国。即师子国。有咒号达罗弭荼。即咒中之大咒明有神验。今初举之。天眼所见色中。复有作意不作意者。如声解。
  论解漏尽智通中。了知漏尽得。即无漏得。得漏尽之得也。了知漏尽方便。即道谛也。
  论解六度四相忍度第四相中云。无多怨敌。谓怨憎会。无多离隔。谓爱别离。无多忧苦。谓因怨会亲离所生忧苦。旧论云既无别离亦无忧苦者。唯于爱离生故。为二怨会亲离。今分为三。
  定四相。第一相中。云能断烦恼语言寻伺喜乐色想。即初禅断欲烦恼。第二离寻伺语言。三四及四无色。如其次第离喜乐等。
  论解六度相中。初施云。能以布施摄事。摄益有情。第六通以四摄事行中。四度中俱以同事。利益有情。即六度摄四摄也。何故布施中。不言劝有情行。施自己同之。名为同事。亦名利行。今且约随增故。说唯有此。非约实义。其实义者。何妨一一中得有利行等。
  论解俱生威力中。明八相成道。旧八相者。一住睹史多天。二下入母胎。三住母腹。四出母胎。五出家。六成道。七转法轮。八般涅槃。若依旧地持。无出家涅槃入相。今此论依旧解。无出家一相。有余七相。依文自取。又若解。以神变为一。即无出家。此中亦具八相也。若以别说八相者。住天非典。下身生不取。一处中有即下生是。二入胎。三住胎。四出胎。五出家。六成道。七转法轮。八入涅槃。今此无出家相也。不取处欲已为八相中故。
  论解第一菩萨住天中。有三种事。映彼天者。一天寿量。谓彼天寿不依数量。有中夭故。今明菩萨尽天寿量。寿四千岁故。次上论言尽睹史多天寿量而住 有云。生彼诸天皆尽寿量四千岁者。不然。一文妨。二理妨。言文妨者。论言三事映彼天。第一天寿量者。彼天皆尽寿。菩萨即不映夺彼天寿量。此文相违故为文妨。言义妨者。经云菩萨下生。彼天皆随下生赡部。有今众生方生彼者。菩萨下时未满四千岁。应不随生。若不随生。彼佛经相违。若言相随下生便是中夭。此乃第二理妨。故义不成。又何缘彼天而不中夭。二天色者。谓天身量及光明色。菩萨为胜也。三者名称者。菩萨名闻遍十方界。故名称胜。
  论解转法轮中。明证菩提已于六年中魔求其便竟不能得常俱行念每现在前。乃至无不觉了。谓世尊常观己身受想寻思。今无异念。常观无常生住异等。与此念俱故。魔不得其便。如旧地持云。观诸众生生住异等。今云观自身。观自身故魔不得便。岂以观他而不得便 又或可。此中亦是观诸众生。起愍念故。运心广故。魔不得便。
  论云先举右足方移左足者。斯有何意。
  论云食所食时有粒皆碎无口不殚。言佛食时饭粒皆碎。无口不尽。殚由尽也。又摄论说。佛食时诸天得请。余处利益众生。今此中言。碎者据有得碎义。其实化身示身。以佛事为正。
  又论云三种神变一者神境神变等者。此即六通。言此亦摄。余三通具如对法抄 又以明等神变为四句。亦如彼论抄。
  
  成熟品

  即五品中第四品。七法中第五第六法。即成熟有情成熟自佛法法也。何故次明者现。证真实。现有威力。威力者何。谓六通等。既现六通。欲何所作。不过二意。一成熟有情。利他意也。成熟佛法。自利之意。佛虽自他利德具。观众生界无尽故。须此二意故。威力品后明成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