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论疏部
- 瑜伽师地论略纂
瑜伽师地论略纂
结中。随其所应障及因缘相者。障光明及色等境。名障所缘。障修方便。名障因缘。如前思准。
第五大段。三受俱定。随彼地增。自余地非有。
第六大段四修定中。初为得现法乐住方便道中等者。四根本静虑。名现法乐住。为得此故修近分定。又根本地。未圆满清白。修诸根本定。令得圆满。通以有漏无漏善定为体。
为显修习未曾得定等者。此释难言。诸四近分及根本定。皆初修定。何故经中唯说初静虑前方便道 故今释言。为显修习未曾得定。初现法乐住。未曾得故。若修上之三地。曾得种类。故略不说。俱舍二十言。举初显后。理实通余 当知此在能发天眼前方便道所有修定者。此第二修定。唯以四根本地修天眼通。前加行道。及无间道所有修定。此通有漏无漏 能知诸天如是名字等者。依胜趣说。实通见诸趣。有乃至广说言故 谓得谛现观预流果向方便道中所有修定等者。预流果向。谓真见道及相见道。前十五心皆名分别慧。为得此故。暖顶忍世第一法。加行道中。所有修定。为此修体唯是有漏为性 或为修习诸无碍解者。其无碍解名分别慧。依四静虑等。修此方便定。是此修定体。通有漏及无漏 谓阿罗汉果方便道中所有修定者。阿罗汉果。诸漏已尽。金刚喻定。及加行道。为此修定体。此中第三与小乘异。彼说修三界诸加行善。得分别慧。分别慧体通闻思修。故成差别。初修定果现法乐住。于八定中最殊胜故。偏说为得此立初修定。前五神通。凡圣俱得。胜知胜见。唯属天眼。导生胜故。为得于此偏立修定 初入圣位唯预流向。其果圆满唯阿罗汉。为得初后二时胜果。偏立第三第四修定 阿罗汉果即漏尽通。虽一来不还二果之向。亦有初得。谓超果者然非决定。故略不说。
第七五圣智三摩地中有三。初标引经。次陈五智。后别释经 自体智者。明诸无漏智之自体 补特伽罗智者。圣人所得。非凡所成。此智约人显之。名补特伽罗智 清净智者。除烦恼故。漏不能漏故 果智者。现法得乐住。当来得涅槃故 入出定相智者。善入出定。无忘失故。
别释经中。有十四句 圣。无染。无执三句。是自体智 非凡所近。是聪睿所赞。是诸聪睿同梵行者常不呵毁三句。是补特伽罗智 寂静。微妙。得安稳道。证心一趣四句。是清净智 现在安乐。后乐异熟两句。是果智 正念而入。正念而出两句。是入出定相智 证心一趣者已得无寻无伺地故者。据得满智位。此无漏定后乐。言异熟者。近资有漏得异熟果。远得涅槃。借异熟名。通称异熟智。体是一行相分五故。前说言五行相智。唯善无漏。名五圣智。成实论第十九卷。广明此智。引经少别。义不相违。
第八圣五支三摩地者。四静虑中。诸贤圣定。各一为四。审观安立。断除结缚。所有圣定。为第五支。成实论中。四禅合为三支。初二禅喜相。同为一支。第三禅以离喜乐为一支。第四禅清净心为一支。依此三支。能生明相观相。是明相与观相为因。能坏裂五阴。观五阴空。故名观相。此即依四定。别起人法二空观。分为两支。此五观。能至涅槃名为圣也。文分为三。初标五支总引经。二别列五支经释。三问答五支定相。
别引五支经释中。释初支有十六句。初六句是法说。次十句喻说。初法说中。离生喜乐一句。诸静虑不同。余可通有。定生喜乐。已离喜乐清净静虑。是四静虑差别性故。如前已释。由余五句可通有故。由此后诸支中。更无法说。但释喻说有异 譬如黠慧能沐浴人或彼弟子等者。西方沐浴。有容沐浴人师及弟子。故以为喻 铜器瓦器或蚌蛤器者喻为离欲生喜乐故教授教诫者。如沐浴时以铜器等盛灰澡豆细沐浴末。今以言教。犹如彼器。教之所诠。能顺于彼出离寻等。诸善净行。如彼灰豆细沐浴末。此即无间道。以水洗灌即解脱道也。寻清净故 沐浴搏者。西方浴讫。以余甘子。切碎暴干为末。以生胡麻香油和之。令其润腻。不硬不耎。方以涂身。取其香洁润滑光净故。沐浴搏。即干甘末。此喻行者未得定前。当干粗重 带津腻者喻喜和合香麻。谓得定后。喜资润身如以油和。
第二喻有六句 山者。高义。出初禅故 尖顶者。至一味 胜解者。高山顶尖。唯有一峰。第二定中唯一意门。离诸寻伺外散境故 泉喻内等净。流出喜乐诸水故 山傍流出水大如车轴。故名水轴 泉水上涌漫大如汲索。故名水索。喜滋润如水轴。乐滋润如水索。滋相应意如傍出。次五根。如上涌出故。故以涌喻及上漫喻。
第三喻中 水喻离喜无寻伺定乃至喻花胎藏设在水中者。此言意显。第二定如水。因喜动涌。如花出水。花喻喜故。今第三定。离喜无寻伺。亦如水。其乐如花胎藏胞未开剖。犹在水中名花胎藏。与定相顺不动涌故。如在水中。
第四喻中。有五句 超灾患者。谓八灾患。谓寻伺四受二息。合中四句如次配前 八经九经以为喻者。西方织叠。八缕九缕而为一茎经织作叠时。其叠坚致。如此方作丝布。四丝五丝方可坚致 清净鲜白故者。如衣不薄堪忍寒暑等。种种诸苦 其周遍故者。如无露处。一切散动所不能侵。
第五喻中 于所观相殷勤恳到等如前释者。谓前卷三十二相中。第二十观察相。诸法说言。谓有苾刍。殷勤恳到。善取其相。而观察之。喻说云。住观于坐。坐观于卧。或在后行观察前行。故此说言谓审观察三世诸行于能观察又复观察。前四静虑。说为四支。此第五支。于前支能观。更审观察。此所观察。即三世行。即在后行观察前行。是重观三昧也。或前之四支。虽已观察。此更审观彼三世境。于前能观察之所观察。更后观察故。下说言依审观察缘起。缘三世法故 又为断除无色余结缚。建立第五。
第九有因有具圣正三摩地中。文有三。初问。次别辨相。后此中由慧为导首下。释先后次第生起所由。辨相有三。初解圣。次解有因有具。后释正三摩地。若是时中舍邪见等下。是第二文有三。初列因具名。次释因具所以。后云何正见等下。释因具相。据实八道支。在见道后位。若在见道前。虽名正见等。而非道支。虽有彼行相。而未建立。至修道位。方得道支名故。今异生位。亦名正见等。其见道等位。虽不立道支。圣正三摩地。彼位即有故。正见等于彼亦成。然由正见引定助定。二位俱得通名因具。余则不尔 此念即是三摩地分等者。分是因义。是三摩地近生因故。分是类义。是三摩地相似分类。此念俱时。亦有正三摩地。然未是圣正。后能断能满。方名圣正。念俱有定故言兼亦 金刚喻定。二乘依九地。色六无色三。菩萨唯第四静虑。唯识有二义。一云。此现在前。已得四智。粗重惑种。一时舍故。二云。此时异熟识。在解脱道位。四智方起。广如彼说。
别释诸经宗要中有三。上解解脱等持讫。自下释等至。上列有六。下文分四。初解五现见三摩钵底。文分为四。初引经标。二释现见等至义。三出总略体性。四别释行相 修道所断烦恼制伏对治者。是初现见等至 断灭对治者是第三现见等至 及观察断者。是后三等至。与小宗不同。彼云。一观自身三十六物种种不净。二除肉皮等。唯观白骨。上二通凡圣得。三观骨身。识在中行。亦住今世亦住来世。即初二果未离欲故。四观骨身识在中行。不住今世。唯住来世。即不还果已离欲故。五观骨身识在中行不住今世。不住来世。即阿罗汉。漏已尽故。初二名现见。后三由现见缘之所起。故亦名现见也。今则不然。五皆圣得。亲明了观。故名现见。
初二观论有两番释。初番云。初不净观。正是念住。以方便念住而为依止。第二不净观。即后念住。以初念住而为依止者。此约所依。加行根本缘起差别。显二不净观。初缘不净。后观骨人故 最极通达者是青瘀等观等者。此说白骨观。是不净观中最极通达义。是青瘀等。后胜次第末后。逾越贪等观义 第二番云。初不净观观察内身。后不净观通达法性。此依所缘境界事理浅深。缘起差别。显二不净观。根本观中。不净境及性二类别故。是故前言断灭对治 观识流转者。释前观察断。即后三观。谓观诸识断与未断 观察此识生灭相续。是总句。或观生身。或观刹那。二种识转。
此上总释观察断义 观察有学未离欲下。别释三等至 俱住二世者。现在未来识。俱有缚故 唯住他世者。唯未来世识有缚故 俱无所住者。二世无缚故。
无想等至中。云于此生中亦入亦起者。入无心。起有心。此说于定。下说于果 若生于彼唯入不起者。唯识第七。略有二释。一云初生无心。中有未有心故言唯入。二云初生有心。后住无心。故名为入。不尔初生本未起心。云何名入。先有后无。乃名入故 其想若生从彼没者。彼一说云。末后无心。若从彼正没。犹未有心。不起润生心等。故下界中有初生。名想若生。便从彼已没故。二云末后有心。其想若生。润生心等起。名从彼没故。余门如唯识。五十三。对法第二。显扬第一等。
解灭定中。已离无所有欲者。断与未断。要须已伏此下染故 依灭尽想而入定者亦复如是者。前厌舍心。心便寂灭。依初修者。未得自在。今任运作非想处行相。诸有想心。任运灭尽。与前相似。前言亦尔。是久修者任运成故。或初缘有为行。厌舍想心。后缘无为行。厌舍想心。厌舍义同故言亦尔 此有二种谓行时住时分等者。初定有四识身。心上外缘。如人出外。故言行时。此时三行犹在。今说次第二定以上心不外缘。如在家中。名为住时。灭三种行。二定灭语行。四定灭身行。灭定灭心行。故言次第灭三种行 次第起者。依未自在者。作如是说。得自在位。如前文说。任运能入超一切地故 任运能入等者。虽有期愿。今说不期愿者故 出定缘三种境触三种触者。依未自在。义要次第故。以定心出。触不动触。是空等持。触无所有触。是无愿等持。触无相触。是无相等持。依自在者。超一切地。随其所起定或或散。缘事缘理。缘内缘外。触三种触。内三有体名有境。外六尘名境境。无相理名灭境。由入灭定折伏心已。烦恼不动。三根不扰。非相所乱。唯以善心而出于定。今观文意。多依定心出。触三种触故也。
瑜伽师地论略纂卷第五
享保八年(癸卯)正月十三日一交毕
沙门高范(六十九岁)
瑜伽师地论略纂卷第六(论本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五)
基撰
地第四段。释第五义诸经宗要众杂事中有二。上释宗要。下释杂义。文分为二。初十一复次别引经释。后以四正法。摄持圣教。
初经。明身心远离引如实觉。
第二经。善修止观觉了所知。
第三经。等持等至等。于善巧中。文分为三。初引经标。第二两复次。释经四句。第三云何为住下。别释十四句。经其等爱下。例翻不等爱为一句。故成十四句 调善句下。有行拘执法性拘执。释调善中。此二标文。非释经句 其四句中。初复次。以定相对为四句。其等持名目十一种。空无相等。最殊胜故。缘境遍故。偏得彼名。其等至名。亦目六种。胜处遍处。能成变化。灭尽等至。唯圣所成。故偏得名。为初二偏句。俱句之中。略举遍处例胜处灭定。标无想定。显诸异生所成等至。亦入此句。五现见等至。亦应别说。义小隐故。略而不说。余皆准知。故下结言如是于先所说等持等至中。随其所应当善建立。此中从胜且偏说故。第二四句中。唯作初二句 等持善巧非等至善巧者谓于等持名句文身善知差别非于能入等至诸行状相差别等者。此说善巧。三慧为性。其等持者。今此中说。略有二义。平等定为所持。行者为能持。我能持等定。故名等持。又所诠定。名之为等。能诠定教。名之为持。教能持定。故名等持。其等至者。所入定名为等。能入定行状相名等至。能至等故名等至。至者到义因能入果。至于等故。又所入定名等。至义如常。释由此等持等至。各有二义故。此四句相对不同。此中初句。定教为等持。能入定诸行状相名等至。第二句。以能入等至诸行相状。及所入定俱名等至。以诠定教能入行者。名为能持 有诸菩萨虽能得入下。显于等至善巧。非等持相。指诸菩萨以明其义 乃至未从诸佛所闻等下。释于等持非善巧。有三义。一未从佛听闻。二未于第一菩萨所听闻。三未自证得第一究竟故。于定教不能善知。上一未字。下贯三处 于不定地分别体相所摄者。散境也。此即是地不同类法。故思惟散境名出定也 定所作者谓饮食等者。此是出定所应作事。由至此时应出定故 所缘相者谓分别体由缘此故能入诸定者。诸有漏皆名分别。故定所缘名分别。体相分。离见无别性故。或此所缘以五法中分别。所现相体为所缘相 云何引发谓能略摄广文句义。此闻持力摄广文义 云何等爱谓惭愧爱敬等者。此谓定前。起十二种法。一惭。二愧。三爱。四敬。五信。乃至第十二乐。以此为方便。心便得定。于此十二平等爱故。名为等爱。
第四。分别静虑经中。文有四。一引经标。二略释四转。三广释相。四结成 此中四转当知二时颠倒等者。四转者。一有漏三摩地趣进时颠倒。二有漏定趣退时颠倒。三有漏定正退失无倒。四无漏定正进时无倒。或初二于进。谓退名为颠倒。初于有漏定进时。谓退后于无漏定进时。谓退故皆名倒。论说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