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略纂

  当知空性略有四种下。总释空性差别。显扬第二说云。空有二种。一所知。二智所知者。谓众生及法。遍计所执性中。此二无性。及彼所余无我有性。于诸法中。所执性无。即是无我性有。无我性有。即是所执性无。即以此中有及非有无二之性。名所知空 空智者。谓缘彼境如实了知。彼论意说。所执法。有情空。及真如空性。俱名所知空。观彼无时。见此有故。证此有时。见彼空故。有空无二。俱名境空。此说空行所证所空。能观彼心即名空智 此中所言。谓于远离有情命者等。即所观中所空空境 心住一缘。即彼空智。此依三乘通所观空。但言远离有情命者等。唯说人空不说法故。唯说所空不说所证空。彼说无二。有无双彰。此说所无。不辨真有。故不相违。
  总释空差别中。有两番释。初依无学者四种空性。后陈有学者四空差别。然四空中。初所观察空。正是观境。后之三种空。成满位。因空所除假名为空。由观察空。空无所执。后三不尔。故假名空 彼果空者。谓空满位。由观空故。烦恼皆灭 内空者。由观空故。内计执灭 外空者。由观空故空无欲爱。
  有学者四空差别中 又修行者者。谓诸凡圣有学。由彼果空 或时作意思惟外空等者。此说由希彼果空故。思惟外内二境为空。或由观察所执空故。思惟内外二种俱空。
  由此力故心俱证会者。由希彼果空力。及由观察空力。于内外空。俱能证会。能证会已便彼果空。及观察空。二种圆满。今此即显空无我行名为空行。空无有情。及法我故。我性我用我体我义。二俱空故。随其所应。名空无我。
  无愿中。谓于五取蕴思惟无常或思惟苦者。此说三界五取蕴法。名无愿境。心住一缘名三摩地。显扬亦言。无愿有二。一所知。二智。正与此同。即以无常及苦并集四行。名无愿行。此以无常苦果行。摄因行故。
  无相三摩地中。初释行相。后释彼经。谓即于彼诸取蕴灭。思惟寂静。是无相境。心住一缘。是无相三摩地。显扬论说。无相有二种。一所知。二智。所知者。谓即所知空境。由此境相。一切诸相之所不行。智如前说。此说前空境中。真如空相。诸相不行。名无相境。即是此中诸取蕴灭。不说所执空名无相境也。前说因证彼空。所空所证空二俱名空。今但说所证空。名无相境。故与前别。即灭四行名无相行。道谛四行。非三等持 何故无愿无相。说心三摩地。空不说耶。答此观有故。称作彼心。彼观空故。一切俱遣。空不说心。余二说有也。
  后释彼经中。文分为三。初释不低不昂。二释方便方便果。三释晓了晓了功德 违顺二相不相应故者。缘违境心低。缘顺境心昂。今无二相名不低昂 又坏世谛违俗境名低。执心存立顺真境名昂。无相行离二。名不低昂。此不坏世谛。即不思惟一切相。不厌不坏等名不低。此于无相界。正思惟故。不顺坚执名不昂。
  方便方便果中。初释方便。后释 彼复数数自策自励下。释方便果 相谓境相。此有二重。一有漏名相。无漏名无相。二有为名相。无为名无相。若依初义。诸后得智。以后义或及初义为本质。行名无相。行即灭四行。或道四行。若依后义。无分别名无相行。翻此二名有相行 此方便中。于彼诸相未能解脱者。在有漏位。未解脱有漏相故。故随相识。于时时中。扰动其心。此数思择。方能取得无分别智果。解脱有漏一切随相。名方便果。于此解脱。又善解脱故。任运而住。名极解脱。即通根本后得智二位 晓了果。晓了功德中。烦恼断。及灭谛。名晓了果。现法乐住。及道谛。名晓了功德。谓无相行之所晓了。即道谛四行。亦无相行前后两文宽狭有异。
  若于此处无有彼物等者。此第二段。三摩地行。别境同相。依一真如观具三义故。
  何故此中先说空性等者。第三段。释三次第。此意问言。苦四行中。先说无常苦。后说空无我。今于此中。先说空行。后无愿行。方说无常等。岂不相违。此意答言。十六行中。先无常者。见道已前。先观无常乃至无我。入真见道。依此前观故。先无常后说无我。入见道后。初证无我。后于三界。方不愿求。无常苦观。方得清净。故此等持先说于空。次明无愿。故此次第两义不同 又问何故此中。先陈无愿。次说无相。显扬第二。先说无相。后陈无愿耶。答此说要于三界。先不愿求。方于无相。圆证清净。故先无愿。后说无相。初证二空无。即达无我有故。于空后即说无相。方令无愿圆证清净。此依后时无相圆满。彼依初时无愿圆满。故不相违。
  此三三摩地。诸门分别者。八门分别 一名差别。七十二。及显扬第二说。若无差别总说为空。无愿无相。通闻思修所成为性。有漏无漏。若定若散。唯善非余。加行非生得。若言空无相无愿三摩地者。唯修所成。有漏无漏。唯定非散。若言空解脱门等者。唯是无漏修所成慧。非散闻思等 二释别名者。空者。生法无我性非有。无愿者不愿求。无相者。佛地论第一说。离十相。色声香味触男女生老死。涅槃经第十三。说十三相。于此加三苦乐舍相。三摩地义如前说 解脱者。离缚义。或由缘此离诸谛缚。或由起此证无为解脱。依此二义。解脱之门。名解脱门。或体无漏。解脱即门 三出体性者。唯以等持而为体性。虽闻思位有彼俱。等持胜故。或以定慧而为自性。于解脱中。此二胜故。相应四蕴。眷属五蕴 四三智相摄者。俱通三智。通闻思修世出世智故。加行后得二智理通。次前文中。说境同行别。故根本智亦具三行。义别说三。非三别时起 五十六行相摄者。略有八门不同 一依小论。谓空摄二行。无愿摄十行。无相摄四行。此说不于有为愿求故 二依瑜伽。次前文晓了果中。空如前。无愿六。无相八。又七十四。释三性中。由遍计所执性。立空解脱门。由依他起性。立无愿解脱门。由圆成实性。立无相解脱门。唯识亦言。随相各一。空无愿相如次应知 又说无漏心等。容二性摄。众缘生故。摄属依他。无颠倒故。圆成实摄。故道四行亦通无相 三依此初文。道四非三摄。二十八亦言。所知有二。有及非有。依非有立空。有有二种。一有为。二无为。三界所系名有为。依立无愿解脱门。诸涅槃名无为。依立无相解脱门。故知道四。非三所摄。五十五亦言。空摄二行。无愿摄六行。无相摄四行。道谛诸行。是清净因。非三门摄。非有漏故。非无愿 四依显扬第四说。三门如前。五十五说。然道四通三行。彼云。缘智空道。作道如行出行。此亦是空行。缘智无相道。作道如行出行。此亦是无相。缘智无愿道。作道如行出行。此亦是无愿行。此意说言。缘空道作空行等。即是空无相无愿行。故道四行理通三门 五依七十二。空摄十六行。谓苦集灭道各四。皆无我故。彼云。五法中相通三种。真如正智亦空境故。无愿摄八行。苦集各四。相通三种。一切有漏皆不愿故。名及分别。是空无愿境故。无相摄四行。虽于相等亦有无相行。唯观灭谛故。即六十九说。空解脱门。摄八智法类。四谛并尽无生。无愿摄六智法类。苦集并尽无生。无相摄五智法类。灭尽无生智 六依八十六。十六行皆空行。苦二行是无愿行。谓无常苦灭四行。是无相行。彼说。由三解脱门增上力故。建立四种法嗢拖南。依无愿。立一切行无常一切行苦。依空。立一切法无我。依无相。立涅槃寂静。依四略集。故作是说。不违余门 七空非十六行。缘二我无。非缘谛故。无愿摄十二。无相摄四。或无愿摄八。无相亦八。依他圆成。两门体故。七十四说。三解脱门。如次。观遍计所执等故。八十六行皆通三行。一无分别智中。义说十六行。义说三解脱门。互相摄故。即此前说行别境同。唯识亦言。三解脱门所行境界。与三性相摄。理实皆通故。如是略说。八文不同。所望义别。理不相违。诸有智者。更瞩异文。应随义释。不劳弹诘 六依地分别者。有漏者。十一地。谓欲界。初近分。中间。并八根本定上。七近分。非有此观。行解狭故。无漏者。通十地。除欲界 七依身分别者。有漏无漏二十六行。通三界身。并容得起 八重三等持。虽无文说。理亦通有。然非唯无学不时解脱起。异生有学。亦能起故。不唯有漏。亦通无漏。故显扬第四说。道谛四行。通三解脱门。即三等持重缘之行。是无漏故。如理应知。今此论文。自列三别相。及释前后妨难不同。并前合以十门分别。
  论云唯除无漏诸三摩地者。此说感生。上地三摩地。无漏不生故除之也。
  第三段。释小大无量三摩地。文有三。第三释无量中。文有四。初释无量义。次释修无量方便经。三释四无量行相差别。四释无量差别经。
  此中大心三摩地者。即第二段。释修无量方便经。中复有四。初总牒经。次释无量三摩地等义。三释胜劣唯二等义。四释初二定等光明差别。其无量者。即是大心。前方便名大心。后成满时名无量 想诸天光生胜解等故者。此说菩萨等。先得初定。欲令极净四无量满。更修此因。初修光明遍一树下。名之为劣。后乃至大地大海边际。名之为胜。三释胜劣唯二等义。有四重。初释作意得成唯二。谓随胜解分齐施设故。如一树下胜解分齐。作意施设名劣。乃至大海边际。作意施设名胜。如是展转。乃至一州名胜。皆由胜解施设分齐二。作意二故。定成唯二。定成唯二故。第三所感果法行成唯二。行成唯二故。第四于当得果施设有情。胜劣成二。
  第三无量行相差别中。如菩萨藏经第七。涅槃第十五。十地经第五。瑜伽第三十四。显扬第四。对法第十三。佛地论第五等释。至菩萨地中。广明门义。
  于三有情中。别起为初三。总缘为后一。于无苦无乐。与乐作意者。慈悲喜三。如次配也。
  总于此三欲与乐等为欲令彼不乐思慕不染污作意等者。此释舍行相。即以前三有情为境。无苦无乐有情。痴增上故。多乐思慕生死苦集。迷于境界。先与乐已。今欲令彼不乐。思量乐慕。迷醉生死苦集。舍其痴故。有苦有情。多生嗔恚。先拔苦已。今欲令彼不生嗔恚。有乐有情。多生贪欲。先不生嫉。乐其不离。为欲令彼不起贪欲。于三有情。劝舍三种。起此不染污作意。四十四说。菩萨即于无苦无乐有苦有乐三种有情。随其次第。发起远离痴嗔贪惑增上意乐。普缘十方。是名为舍。显扬论说。慈以无嗔。悲以不害。喜以不嫉。涅槃亦言。慈除夺命嗔。悲除鞭挞嗔。喜除不乐。大智度论说。前三种无嗔为体。与此论同。俱性无嗔故。涅槃又言。慈断贪欲者。悭乐不与说名贪欲。缘自乐生。断众生命。说名为嗔。今不断命。说名无嗔。无贪缘乐生。无嗔缘有情起。故修慈者。定断贪嗔。前第十一。及显扬论。涅槃经。皆言舍除贪欲嗔恚。无贪无嗔二法为性。下第十四。舍除贪欲。大智度论说。即无贪。此及三十四中。三善根为性。智度论等。依缘舍己乐。施与他人。故体无贪。涅槃亦言。自舍己乐。施与他人。是名大舍。顺违二生。多起贪恚。平等劝除。相增说舍。涅槃经等二法为性。法界有情。总为三聚。平等行舍。故以三善而为自性。各据一义。理不相违也。
  第四大段。经言以慈俱行心等者。释四无量差别。经文有三。初释通经。次问答辨因释别经。后结成圣行。初文有十句利益安乐 一切无量所显示者。四无量中。皆有二故。四十四言。初三安乐后一利益者。彼说初三与世间现益。名安乐。后一与出世后益。名利益。故二差别。此依四种俱。能拔苦与乐。并通能与智福小大果故。俱名利益 无怨无敌无恼害。意语身业。如次配之。
  然问答因释前经中。此说四无量。三乘外道通修。唯依色四静虑。行相宽故。慈忆念第三定。悲忆念空处等。而修习之。非入空处等定。修四无量。若诸菩萨。广慧声闻。依见色心了一切法。修四无量。理虽不遮。未见诚说 无所有处无漏心地最为后边者。此依明利断惑无漏。非游观者通有顶故 如是一切皆是圣行等者。依殊胜行唯圣能修。若无漏者。觉分俱行。若有漏者。二乘等起。觉分前后。有用俱行。引觉分觉分引。由此亦名圣行。
  一分具分修中。文有二。初别释二修。后释定难。初一分修。思光明相。如初解脱思惟色相。如第二解脱。具思惟二。如净解脱未成满时。
  释定难文有二。初标。次释。释文有三。初问答诘难。次此中最初下。别释十一难相。后如是诸难下。结成障相。因缘者。定所依因。定所依缘。即修定方便等 十一难者。一疑生颠倒难。于光明相不善知故。便觉有疑是也。初见光明不善知故。此是何光。从何所生。故疑倒故 二方便缓故有不作意下。是不欲作意难。不欲作意观前定境光明相故。亦名无念定相难 三由不善守根门等故者下。粗重睡眠难。亦名贪等烦恼难。不守根门故纵驰散。身起粗重。多习睡眠。或由不守根门。生贪等惑 四惑多觉悟便增睡眠等者下。多生思觉难。亦名不定难。由多思觉增行惛睡。不见定境众色光明。数睡长养。见众色故。
  五为此二事极作功用等下。增减不等难。精进太过力便不达。退生疲极所欲不成 如急捉持释鹦鸟者。如捉水。飞鸟。急捉即疲极。缓捉即飞去。其性懆急持之甚劳。偏以为喻 六彼唯思求光明之相等下。粗生喜跃难。思求光明更便见色。光明与色一时俱见。希一得二。故生粗喜 七遍于诸方欻然并见等下。遍生怖畏难。卒见捉风绕身遍生惶怖。遍见不祥之相。恐怖遂生 八彼于行时或复住时下。异境相生难 九或复因其所修习定等下。有慢想起难 十或多言论或久寻思下。多语寻思难。以言为因。多寻思故。身疲倦起。名多言难 十一若以定生光明之相等下。更思异境难。亦名不取定相难。成实论第二十二卷定难品中。亦说十一种难。名字次第。体性行相。与此稍异。义配应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