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略纂

  第八四缘义中有二。一四缘。二二因。成唯识说。诸支相望。增上定有。余之三缘有无不定。缘起经中。依决定有唯说有一。谓增上缘。爱望于取。有望于生。有因缘义。若说识支是业种者。行望于识亦作因缘。余支相望无因缘义。而集论说无明望行有因缘者。依无明时业习气说。无明俱故假说无明。实是行种。
  会此文云。瑜伽论说诸支相望无因缘者。依现爱取唯业有说。别聊简云。无明望行。爱望于取。生望老死。有等无间及所缘缘。此以无色望无色支。有望于生。受望于爱。无等无间有所缘缘。此以有色支望无色支。余支相望二俱非有。此文总说。彼文别显。应如彼释 有色望有色者。谓名色中色望五处。业有望色生。色生望色老死。无色望有色者。无明望色行。名望五处。无色生望色老死。此中不说非业有。故不说之 此中且依邻近顺次。不相杂乱。实缘起说。异此相望。为缘不定。诸聪慧者如理应思。
  问何故说言依因果体性建立缘起耶等者。此中问意。因通四缘。何无因缘。此中答意。十因之中。引发。牵引。生起。定异。同事。不相违中。虽有因缘。其定异因。有别性生。同事不相违。体通疏远。此略不论 其引发牵引生起。寻名释义。应有因缘。但依现行相望。名引发因。依润未润位行有等中业习气说故。是增上而非因缘。不遮爱种望取。生种望老死。为引发因。有因缘义。亦不遮未润位中识等五种。望生老死。为牵引因。已润有中识等五种。望生老死。为生起因。有因缘义。所望别故。亦不相违。
  生引二因中。识等乃至于生老死位所摄诸支。为生引因果者。此说识支结生相续。能引所引一时。而有去果相远。俱名引因。能生与果二世别故。亲近能生独名生因。成唯识说。生近正果名曰生因。引远残果说名引因。所释诸门皆如彼疏。三性十因。如枢要说。此说杂染故不违余。
  第九分别缘中。合以二十七门分别。
  第一一一支因问分别。无明有二问答 有生杂染业烦恼力之所熏发等者。谓生杂染。由业杂染起。业杂染起由烦恼杂染。故言由彼之所熏发 业体谓行。初因即以无明为体。虽诸烦恼皆业初因。无明独有十一胜事。故偏说之。谓所缘等。广如经说。俱舍云。无明不说因。生支应有始。老死不说果。生死应有终。从惑生惑业。从业生于事。从事事惑生有支。理唯此故。十二支无始轮回。
  行有三问答。初由不了达世俗苦因为缘起非福行等者。三恶趣苦。相状易知。名世俗苦。人天趣苦。微隐难了。圣智所知名胜义苦。
  或有释言。八苦之中。对法论说前七苦名世俗苦。第八苦名胜义苦 若作此释。第八行苦既通五趣。应唯迷恶趣亦起福不动业。前之七苦既通人天。应唯迷善趣亦造非福业。苦苦坏苦行苦等三。通五趣故。由此故知前释为善 彼世俗胜义苦。依别粗细易难知说。此世俗胜义苦。依趣总相凡圣境说。亦不相违 福不动业近因等起。唯是善思。远因等起以无明发。迷当果故说痴为缘。若非福业近因。亦以无明为缘。迷当果故。
  答此中通说福非福不动业缘等者。三不善根唯生非福。痴不善根通福不动。故唯识说。有下无明能发上行。不尔初伏下地染者。所起上定。应非行支。彼地无明犹未起故。故痴不善根通发三业 问发业有助正。说正无助法。润生有正助。说正无助法。答一因不假多。说正无助发。资缘必假数。故正助俱陈 依发一切行缘而说等者。不但唯说身语行缘故。不说思为身语缘。及依生善染污思缘而说。故说无明为缘。不说无记行缘。身语二行唯无记故。但说无明发诸行故。近能发起身语意三善染行故。
  识能为彼新生因故等者。由识入胎为新生因。总报能为别报缘故。或由识种为名色亲因。令新生故。此说名色初结生义。准下识入胎。前说为善。又三界生识因。必遍故此偏说。
  又六处胜故由六处摄二种者。六处摄六根六识二和。或六根即摄余二识及法。故前说境别。今说境通。
  触是彼近因故者。唯识云。谓触所取可意等相。与受所取摄受等相。近相邻近。引发胜故。
  如受等力故于相似境或求和合或求别离者。谓受境与爱境相似。于乐受境爱求和合。于苦受境爱求别离。名相似境。故说爱以受支为缘。无明但于内外二受生灭等相。不如实知。不能制心。而起不了行相。爱不亲顺不说为缘。若疏由迷而起爱者。亦有缘义。非如受亲故论说缘。
  由希望生故于追求时能发随眠等者。由爱希求胜境和合恶境别离。而熏种子。发取随眠及顺取法。爱取胜故。说爱取为缘。
  问前已说无明为缘发起业有者。善不善业润已未润。皆名为有。能有果故。今依润已能近有果。独得有名。未润已前初造离增。名之为行。依义胜异各得一名。今依通义。故言无明发起业有。即是行也。
  第二分别中。三是烦恼道等者。成唯识云。无明爱取。是惑所摄。即此三也。行有一分。是业所摄。即此二也。彼会此云。有处说业全摄有者。应知彼依业有说故。会对法等云。有处说识业所摄者。彼说业种为识支故 余是苦道者。准此即是余之七支。以合说有是业道故。成唯识云。七有一分。是苦所摄。识等五种转名有故。
  第三分别因果中。有二重。初依十二支次第相望为因果 三唯是因者。无明爱取。发业润生之根本故 二唯果者谓生老死。是前十支所生果故。此重依三杂染及种现之因果。所望别故 总束缘生为因果者。略有五重。一等起门。谓前前为因。后后为果。即此初言初一唯因等是 二本末因果。此第二亦是。烦恼为本故。三唯是因等。此下亦云前六支及爱取有是因分。后二支为果分。受通二种。亦依本末以辨因果 三异熟非异熟因果。五十六云。又现世果所摄五支。及未来果所摄二支。总名果所摄缘起。当知余支因所摄缘起。中边上卷亦云。因杂染者。谓烦恼业分。果杂染者。谓所余分 四熟未熟因果。对法论云。因时有能引所引。即前七支。于果时有能生所生。谓后五支。谓由无明成熟爱取彼增长故。行等六支熟名有故。生老二支是所成熟 五分位因果。即前生引二因云。能引及能生。合十支名因。后二支为果。唯识亦云。十因二果定不同世。虽诸门说五义不同。所望有殊。理无乖返。
  四三是独相行等是杂相者。成唯识云。无明爱取说。名独相。不与余支相交杂故。余是杂相 谓能引爱非爱果者。体即行支。未润已前名引因故 及能生趣差别者。谓即有支。由行被润。转名为有。能生支故 识与名色六处一分有杂相者。显此三支有二种杂。一现为果时。与当果杂。后门杂是。二因支相望。自体亦杂。今问此事。谓即一识得名色六处三种别名。触受非识。故不问杂 依杂染者。谓识支。谓前文说。由邪行故令心颠倒。颠倒现识既熏种子。即名色支 依润时者。即识种子。为爱取润。初结生位。名名色支 依转时者。即此名色六根起时。名六处支。非六处等全唯是识。皆有识故。是故成杂 别显苦相者。识等五种。生现行位。显三苦相。名生老死。现在因苦相犹未能显。名识等五。至现行位。显此五种所引生果前后位别。名生老死。故言及显引生差别因。
  释经中。缘起和合起缘起及缘生。谓诸行生起法性是名缘起者。能令诸行生起法性名缘起。所生名缘生。故对法云。因名缘起。果名缘生。
  五四谛摄中。此说七支皆苦谛。已说余五支。唯集谛说。欲显二谛体差别故。非五支全是集谛。成唯识云。皆苦谛摄。取蕴性故。五亦集谛摄。业烦恼性故。逼迫是苦义。一切皆是苦。招异熟故。是集义故。五亦集谛。
  六诸支相望为缘之中有四。一次第为缘。二释有支。三问业用多小。四问为缘宽狭 谓由无知于随顺诸行法中等者。不善意行名随顺行。无明俱时。为刹那等起。故名俱有覆障。由五恶见恣情放逸相应无知。此缘见起。非亲缘行。故与恶身语行为无间缘。或由身边见等相应无知。为无间缘亲引诸行。若诸善行。由无明引。为久远缘。由迷彼果起初二思。后方起行。故成久远灭缘。建立当果。此说二行差别发义。亦得与善行为俱有缘。刹那等起非正发业。故此不说。如是等义准应知。
  行与识为俱有缘者。异性招集故。现行行望次后识种。为无间缘。非种子行。恒俱有故。识望名色等。皆依现行当果位说。不尔唯应有俱有缘 受望爱为久远灭缘。谓由受境后起爱润。当来果生。故名建立当来难解脱等 爱望取为俱有缘。云由贪俱行于随顺取法中欲乐安立者。谓爱与能取实不同时。所取所为取。取之因缘。与爱俱有。故爱望取成俱有缘 取望有为三缘 又能引发彼果功能为久远缘者。此望初生。非后相续。将死我爱望诸界初起时。有隔正死一念。故为久远缘 有望生为三缘。云熏发彼种子者。由昔业熏识等种故。今名为有而生现果。故成俱有 虽久远灭而果转者。如初润有。望初生果转故。成久远灭引发缘。隔正死时故。
  有支有二种中。初唯业有。后六为有。由取滋润转名为有。称为摄受。
  即此业用及于各别所行境中如其所应所有业用等者。对法论说。谓无明支有二种业。一令诸有情于有愚痴二与行为缘乃至生有二种业一令诸有情名色等起。二与老死作缘。如是诸支皆有二业。其彼第二业。即此业用。上来所说三种缘是。及于各别生境中所有业者。即彼初业是。彼说老死亦有二业。一数令有情时分变异坏少减故。二数令有情寿命变异坏寿命故。此中唯说前支与后为缘故。无老死缘。不相违也。
  七释经。此有故彼有等四句。初显无作缘生。唯由有缘。果法得有。非缘有实作用能生果法。故言由未断缘余得生义。二显无常缘生。非无生法为因。小所生法。而得成立。后二显势用缘生义。谓第三虽复诸法无作。第四虽复诸法无常。然不随一法为缘故。一切果生。以诸法功能差别故。作如是说 或第一破作用缘生。第二破常住缘生。第三显势用缘生。第四破不平等缘生他作我受果失。
  八四句分别中。非必是支。泛说彼故。无明第二句。不说有覆无记别报业果者。略故。次第二句。不说有覆无记识亦尔 或有是爱非受为缘。谓希求胜解脱及依善爱而舍余爱者。善法欲类。名希解脱爱 及一切善爱厌舍贪爱者。非顺爱受为缘故生。非爱俱时及先无受。无顺爱受故。说非为缘。不相违也。理实此中应顺后句。诸是爱者必缘受生。有受为缘而非是爱。谓后余支。
  九。无明及彼所起意行若有一分等者。其十二支。皆障正见正思惟等。今说胜障。但说无明及染意行。并意行有障正见等。身行语行。及色有一分。障正语等 其正念正定以余有支为胜障者。谓除无明行全有一分。余九支一小分。障正念正定。今言余者。全说九支。此有二释。一云由前三支说慧身及戒身故。余九支相从总名障正定等。理实唯应说爱取二。障离欲道正念正定。二云定身者是心学。识支是心。名色六处生及老死。并有心体故障定身触受二支是心所。有并名中色。及前五处。从识总说障正定身。爱取二支。障离欲道。正障定身。此说正见正思惟正精进。为慧学。正语正业正命。为戒学。正念正定。为定学。成唯识论。六波罗蜜与三学相摄中。或云精进三摄遍策三故。或依初学为论。故云精进唯戒。守护戒故。今依久成。以精进助成见胜故。唯慧身。正念顺生正定支故。故定学摄。由念明记心专注故。
  十四唯杂染品者。谓无明爱取及识。心颠倒故。即识种子由业熏故。或第四是老死支。老死位中。不能修学。故与染名。识等五支。准生支说。此等六支。实非染净。随总别业果得因名。成唯识云。三唯是染。烦恼性故。七唯不染。异熟果故。会此文云。七分位中。容起染污。假说通二。余通二种。故此唯染说为四支者。或识或老死。假得染名。唯识据实。亦不相违。
  十一何等无明不有故中。有三种发起缠随眠无明者。发起。谓发业无明。此通相应不共缠。谓润生无明。多唯相应。此二俱现行。所熏成种名随眠无明。由发行无明。以一切无明为根本故。此中通说润生无明 又行当有支。无明当爱取。故此通说 又此三种发起为总。此中有二。谓缠随眠。总别合论故名三种。发起之体相应不共。即四为三。此三总灭故。彼发行别无明灭。彼灭故行灭。此释通说发一切行之无明。不尔者。润生无明未灭。何故发行即灭 又有三种。发起缠之随眠无明。一能发起缠。二能发起相应。三能发起不共。此三皆缠。初缠是总。后二是别。故发此现行之随眠无明有三。由此三随眠无明灭故。彼现行无明灭。现行无明灭故行灭。
  又三。谓三界。三界之中发现缠之随眠无明灭故。现无明灭。现无明灭故一切行灭。无明为首独说三界。
  行中。于自相续中已作未灭者。谓意行 又由意行故起身语行者。身语二行。由此三行故识有 彼无故彼缘识亦无等者。谓种子识。以行为缘。行无故种识无。行若全无其识亦无。或此种子识全无故。现识亦无。
  何等受不有故爱不有乃至加行缘识道理者。问受是果。爱是烦恼。行是业。识是果。全不相似。云何类同。答行与识。果业异故。异性相望。今受与爱果。或虽别异性。亦同故指无别。如从业生异熟。异熟生烦恼。为类同故义不相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