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略纂

  七无知摄十九中。业异熟无知摄移转者。业能招果。迷而不知。执不平等因。故名移转。或因果性善恶不定。于此生愚故名移转。染净愚者。所愚因果通善恶故。
  五摄十九中。见愚摄八。谓世事各三。辨因果推求名见。体非无明。痴与慧俱故名见愚。
  放逸愚摄三。不知业果。故生放逸 真实义愚摄七。增上慢摄一。义愚摄十九。迷义理及境皆名义愚。
  六无知有二。初显六无知与七相摄。后依能治及自性。辨六差别。依闻思修所治差别说前三者。由闻故知法。其所治名无知。由思故推构。其所治名无见。依修故明证。其所治名无现观。故云所治差别故说此三种。
  耎中上三自性差别故。说黑闇愚痴无明黑闇。此中通说一切无知。为支体者。成唯识说。唯取能发正感后世善恶业者。胜鬘经说有五住地。一见一处住地。二欲爱住地。三色爱住地。四有爱住地。五无明住地。前四烦恼障。后一所知障。彼经自说。无明住地。声闻辟支佛所不能断。唯有如来。佛菩提智所能断故。由此定知是所知障。唯识第九与经说同。烦恼障四中。初一见道断。后三修道断。对法论说。发业无明有二。一真实义愚。发福不动行。二异熟愚。发非福行。此二皆唯见道所断。缘起经说。诸圣有学。不共无明已永断故。不造新业。唯识亦言。正发业者唯见所断。助者不定。故唯取彼见一处住地所有无明。然此有三。一唯发总业。二唯发别业。三通发二业。今取初后二业无明。故言唯取能发正感后世善恶业者。然此有四。一相应。二不共。三缠。四随眠。皆能发业。外道内道异生放逸不放逸。随其所应。用四无明发业皆别。如缘起经自广分别。
  此中说行通身语意。唯善不善现行种子假色。及思以为自性。此亦有三。感三果故为行支者。亦唯感总及俱之业。成唯识云。即彼所发乃名为行。由此一切顺现受业。别助当业皆非行支。即前无明所发之行。乃成行故。身语业色名为假色。依思现行种子立故。意业唯思。成行支体。准此五识所有善恶。既非行支。明知不能感于总报。
  识支中。明六识者。前论自会。通依一期六识身说。非正识支。成唯识说。此中识种谓本识因。故唯取行所集当来第八识种。名为识支。初结生故。总异熟故。不说余识为识支体。此唯种子。不取现行。此中说种所生果识。为识支体。及十地经云。如无明有子时果时。识等皆尔者。唯识会云。或依当来说有现行。因时定无现行义故。说识名色初入母胎互为缘等。然依当起。非正种子。
  名色中。初解四蕴名。后解色蕴色。
  欲界具十及法处所摄假色者。法处实色。谓胜定果。欲界无定。故说为无。多分有假。故为简别上界之中假实通有 然非一切者。无不律仪及别解脱故。镜像水月彼亦无故。下界假中。虽无定道共戒之色。律仪不律仪异类皆有。故不简别。上界唯有律仪。显无不律仪故。言非一切。此中通说种子现行。当来现在名色等四。非实支体。成唯识说。除后三因余因。皆是名色种摄 后之三因。如名次第即后三种。此说五支不杂体性。异熟六根种名六处。异熟触受种。名触受支。除本识种及此后三种。余诸蕴异熟种。皆名色支。经说。名谓非色四蕴。色谓羯逻蓝等者。此依杂体。非说别体。不尔如何得成五蕴。或通依非异熟名色五蕴。说识初生更互为缘。第七识等名名中识故。若杂体者。唯识论云。或名色种总摄五因。于中随胜立余四种。六处与识总别亦然。具如彼疏释。此等唯种。说现行者准识支会。对法第一云。眼处者谓眼曾现见色。不言当见。今此据实。处通三世。对法依处义增。唯说过现生。未来六行胜故。亦不相违。
  受唯舍受。兼苦乐者。一业通招总别果故。亦依一期所有受说。不尔唯应说舍受支。总报主故。
  
  第十卷

  第四差别中。上解七引因支。下解五能生所生支。爱支体。唯烦恼中贪。此虽通缘内外二果。诸论多取缘外境爱。因迷外境增上果愚。缘境界受所发生故。
  取支。通以一切烦恼。以为自体。四取之体如前已说。此支唯以能所取全。所为取中。取随顺烦恼。不取余法。五十九云。当言全界一切烦恼皆能结生。爱既唯贪。故取通摄诸烦恼尽。然此中说缘四取贪。为取支者。与十地经同。彼云。爱增上名取。成唯识说。于润业位爱力偏增。说爱如水能沃润故。要数溉灌方生有芽。且依初后分爱取二。虽取支中摄诸烦恼。而爱润胜。说是爱增。故彼此文不相乖返。爱取二支。通现及种。俱能润故。爱望于取成因缘故。
  有支中。初解三有。后明七有。欲界有十有。一前时有。生刹那后死刹那前。此两中间名前时有。二业有。谓行支。爱取润故。能有当果名业有。三死有。末后正死一刹那时。四中有。死刹那后生刹那。前二趣中间名中有。五生有。趣生初位一刹那时。余五趣有。此五为总。前五为别。前五宽通。后五体狭。业有中有。非后五故 有者。所有。体即异熟。业之一种能有名有。余皆所有。成唯识说。始从中有至本有中。未衰变来。皆生支摄。故此中有。所有中收 色界有六有。除四趣故 无色有五有。又除中有故。今此有支唯是业支。说先作行烦恼摄受故。成唯识说。爱取合润。能引业种。及所引因。转名为有。俱能近有后有果故。彼意说。行及识等五。为爱取润转名有支。体唯种子。是所润故。能生果故。今此总言十有名有。能有所有合名为有。泛解有义。非唯解有支。此唯业有一是有支。唯识会此云。有处唯说业种名有。此能正感异熟果故。彼复会云。复有唯说五种名有。亲生当来识等种故 其七有者。五趣体有受用果故。趣方便中有。二趣中间故。此六为所有。业为能有。能引诸有故。故合成七。前时有死有生有。即五趣有。而别施设。故不建立。
  生支中。初别释十句。后略义结。初四句说胎卵二生。次一句湿化二生 身分顿起者。谓支分顿生。其化生诸根顿生。谓手足等支分亦尔。湿生不然。谓根渐生。支分顿起。与前卷说胎卵湿生诸根渐起。亦不相违 下之五句通四生有 蕴得。谓蕴体起 界得。谓蕴种子。蕴因缘性 蕴得现行成就界得种子成就。处得通现种。余三缘成就。
  略义中有六句 自性。摄生及出现两句 生处位。摄等生趣起三句 所生。摄蕴得一句 因缘所摄。摄界得处得两句 任持所引。摄诸蕴生起一句 俱生依持。摄命根。出现一句义意可知。
  老死支有二。初解老。后解死。老支有二。初别释十七句。后结略义结有十句。初六句各摄一句。第七威仪变坏。摄五句。谓第七句。至第十一句。第八句无色诸根变坏摄。第十二十三两句。第九有色诸根变坏。摄第十四十五两句。第十时分已过寿量将尽。摄第十六十七两句 死中有二。初别释十一句。后结略义有四句 若死。摄初两句。正死体故 若死法。摄第三第四句。解支不解支。五趣死时之轨法故 若死差别。摄第五句下六句。若死后位。摄第十一句 死魔业者。即正死体。死魔作用也。此亦死差别摄。或取死后。识离身已名为死魔故。亦说是死后位摄。此生死二支。随其所应五蕴为性。现行苦故。唯取现行与有合说。或通种子。成唯识云。谓从中有至本有中。未衰变来。皆生支摄。中有末位。设起爱心。缘当果起。仍是生支。由前将死爱取润有。能有中有及当生故。诸衰变位总名为老。身坏命终乃名为死。
  上解第四差别门讫。下解第五缘起次第门。论有三释。初复次中。由邪行故令心颠倒等者。有义识等五支。并依后际当生老死五现起位。说因五支。非依五支在因位说。故成唯识。因位难知差别相故。依当果位别立五支。若依此义。心颠倒者。谓随业识。现思名行。种业名识。说名色支结生相续故。对法亦说。由名色生已得豫有情众同分数。彼说名色初受生故。唯识会云。识中业种名识支故 诸根圆满。谓六处支 二受用境。谓触受支。触引受生。俱受用境。故俱舍说名随触受。耽著者。缘现在爱 悕求者。缘未来爱。合名爱支 烦恼滋长。谓取支。此中但说业为有支。如前已会。余支可解 有义。合依三际以辨次第。无明行识。在过去世 心颠倒者。识等五种。并名为心。不离识故。识为主故。由邪行熏发。当有趣生故。心名颠倒。略而不说正行熏发。准后爱取。润后有业。知于前际亦润行心。故略不论前际。爱取有其名色结生。下四支是过去世生老死支成。唯识说。然所生果。若在未来。为生厌故。说生老死。若在现在。为令了知分位相生。说识等五。彼说识支初入母胎。此说名色。故但四支。由现在受发生贪爱。烦恼滋长润后有业。乃至当来有生老死。但说润业不说发者。准于前际知发业故。此乃影彰。过去说发不说润业。现在说润不说发业。未来说生老死。不说名色等。现在说名色等。不说生老死。二灯二炬影显知故。欲显因果三际不断。善顺小乘故作是说。
  第二复次。唯依二际建立。其内身缘者。发业引生门 境界缘者。润生果起门 起我执等愚者。是相应痴 或因此起彼。是不共痴 即随彼业多起寻思者。此谓现行识 由业与识为助伴者。种识。业所熏种。为助伴故。其名色等种。此皆名识。故能招感当来三苦。一根初起苦。谓名色身意二根初起故。二根圆满苦。谓六处。三受用境界苦。谓触。即是合以名言有分二种能生。理实应有识受二果。识称为种。故果中无。受称外受内果中无。爱必因受方得起故。受前际无 后际说有。前际触后说当受故。各望有别 依触缘受发起于爱者。爱支 广起追求下。是取支 由事业门者。门者所以。谓净行事王等业 利养门者。谓坐卧耕田等。此二外欲境起名欲求 或由戒禁门者。谓邪愿戒禁所 或由解脱门者。谓见取。由初二门发起外欲求。由戒禁门起内身求。求当来乐果身故。由解脱门起邪解脱求 有义。事业门。谓欲取。利养门。谓见取。为利养故。其执见胜。戒禁门者。谓戒禁取。解脱门者。谓我语取。谛故住故。执我自性为解脱故。因此四取发起三求。一欲求。多求五欲故。二内身求。即有求。求自体故。三邪解脱求。即邪梵行求。求邪解脱故起此求时令先所起四取烦恼及业者。谓业是有支。无明为发业缘。令当果生。无明非是有支。
  第三复次中有三。有情聚者。前二复次。染净缘起。今此唯依求净者说乐世间清净者。不乐出世。乐人天故名清净。然愚痴故亦造非福 或起追悔所引者。乐清净故。悔非福业。或痴不解悔因。此三业 观喜所引心相续住者。谓欢喜心所熏成种相续而住。即是识支。以此为因。由非福者下业。由福者中业。由不动者上业。于当生处。亦皆能感三苦果种名识支。现行名名色等。不说受等。义准前释 乐著境界者。谓受爱取。其有生老死三因。著境有。亦得彼名。缘起经中具释次第。恐繁不述。
  第六释难中。有二问答。初问逆次第中。如世尊言新名色灭与上首法者。此引经证先观缘起。后际生老死。是前际名色等果。前来总说名色结生。名色体宽总摄余支。但言名色已说余讫。言新名色。前际所集名色种子后现行者。称之为新。若已生起不名为新。夫观法者。先果后因。故说生老死为初。新名色灭为首。缘起经说。如病病因病灭良药。故逆次第。生老死为初。
  问何故不言诸无明灭为上首耶者。此问次前所引经说名色为上首灭。何故彼经。不说无明为先首灭 答依心解脱者而施设故等者。此意释言。未入圣前。初资粮位。先顺次第观。加行道中。逆次第观。起四十四智七十七智等。入见道等顺次第断故。无明灭即行灭等。依止无学解脱身中。现在名色为先。受为后四支种子。不能为因生未来世生老死果 此说苦因不能生。下显由受灭当苦不起。谓解脱者现受境时。爱及随眠即爱取支。由圣道力永拔不起。名能润烦恼集谛永灭。此因永灭故。先所引因名色等种。当不生果名余支灭。此言意显。现在名色所有种子。不生当果。先观苦谛故。以名色灭为上首。此灭由何。由彼能润集谛所摄爱取等灭故。名色等种当不生果。名色等种。是当来世生老死因缘。亲因缘故。说此先灭。无明等疏。后始观察能润因故。不说无明为先首灭。故得无学已观云由谁无故老死无等。余次第灭准此应知。
  第七释词者。释缘起义中。有五种。依字释名者。由烦恼系缚为缘。诸趣数数生起。故名缘起。依缘字起字。释缘起字。故名依字 依刹那义释者。简大众部化地部等缘起是无为亦破正量部一期四相义 众缘过去而不舍离等者。若依分位。前十支为缘。后二支为起。前支具有因缘等四。虽复刹那灭入过去。种在身中而不舍离。故依自身后果生起。或十二支前一一为缘。后一一为起 此有故彼有者。显无作缘生义 此生故彼生者。显无常缘生义 非余者。唯由有缘果法得有。非缘有实作用能生果法。亦非无生法为因故。少所生法而得成立。无作无常二种为缘。非余作用及非无生二种为因。故言非余。此简自在天等有实作用。及计无为能为缘起。以释其名 第四释中。屡屡逢缘数数缘续起故名缘起 于过去世觉缘性已等相续起者。初证菩提时。觉悟缘悟已。后为有情平等发起语言。说之故名缘起。自利称缘。利他名起。即是法轮展转说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