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论疏部
- 成唯识论演秘
成唯识论演秘
疏。无为至无不定者。非色喻言摄无为等。无为无碍。不成衣等。故入同中。故彼不得将为不定。
疏。此二量破经部者。详曰。以折宗法而为其因成非实有。通前三量亦应无失。已成宗法得为因故。
疏。极微有方分理不应成一者。以一极微对六方面名有方分。既有六方所对不同。能对之微云何体一 应立量云。所执极微。体应不一。可分折故。有方分故。如诸粗色。
疏。不然因有随不成者。若以此文对经部者。无方分因便成随一。经部不许无方分故。
疏。为量同前者。同前承光发影中量。难彼极微令有方分。
疏。聚应如极微者。一极微处若有六微。应诸聚色如极微量。展转相望不过量故。则应聚色亦不可见。
疏触与不触皆应有分者。若相触者。相对碍故。理有方分。设不触著拟宜六方亦须有分。若不尔者何名对色。
疏。聚不异无二者。聚不异言牒有宗救。聚色与微而无异故。无二之言天亲难彼。聚色应无影.障二也。即极微故。犹如极微。
疏。此结非等者。既破极微非实有。已成前量云外有对色定非实有。因乃无过。
疏。此非他心等境者。他心智者但缘他心不缘根故。且依凡夫。六识散心之所不得。第六虽缘然非现得。故必除之。理实余圣非定六识亦不得也。其第七识因中自他皆不缘根。果他不许故亦不简。
论。以能发识比知是有者。泛明比知略有四种 一以因比果。如观现法有引后用知所引果 二以果比因。即观现法有酬前义知能引因 三以体比用。观所成法而知作者.作具差别 四以用比体。观作者等知所成法。今论所明以果知因。由用比体。
论。外有对色理不成等者。论中意明五根但是内识变现。为下自明五尘境故。然有对言.及内识变义该根.境。疏主因叙诸宗五尘。不说此文是明尘也 故总结云心外有对前已遮破。故此诸根但是内识之所变现 若尔何故引观所缘缘颂义而以为证 答意取识变一边为证。有义破云。疏说此说所缘之境是识所变非外微成。今不依此。若已显境是内识变。何故次下复云眼等外所缘缘理非有耶。明知此文但显五根是识所变 详曰。谈何容易而见弹斥。疏何有云此说所缘岂不自加。又疏前科分明自指根.境等别。明疏不谬。当审寻之。
疏。有以过去五识相分为五尘者。是过去世五识所变相分熏成后生现行今为识境。故观所缘论云。或前识相为后识缘。引本识中生似自果功能令起。不违理故。
疏。不见香味通假者。虽无明文。以理言之亦得有假。如和合香可许是假。故瑜伽论五十四云。空行风中无俱生香。唯假合者。既云假合。明知是假味中必有和合之味类香通假。
疏。谓曾现见色等者。释论解云。曾见色者。谓能持过去识受用义以显界性。现见色者。谓能持现在识受用义以显界性 释曰。受者取也。即释前现见。义者是境。即明前色由能持识根方取境。故举所持以明界也。此但明界。界谓能持。不言眼义。或持识者显其界义。受用义者明其眼义。
疏。及此种子者。释论云。谓眼种子或唯积聚。为引当来眼故。或已成就。为生现在眼根 释曰。由此种子能生二世现行眼根。眼根因故亦名眼界。故彼论云。故此二种名眼界者。眼生因故。二世眼种名为二种。因义名界。总以持.因二义名界。然瑜伽论五十六中六义名界。恐繁不具。余根准此。
疏。由本熏时等者。根实唯种。由熏种时心变似色。对法据此熏时似色名为现色。余根亦然。
疏。对所生之果识等者。能生果法名为功能。现行色根能生识果。据此假说现行色根名为功能。功能即是种子异名。
疏。功能生识等者。大小皆许根名功能。所以论云发眼等识名眼等根。举功能显。由体有诤故论不出之根体也 详曰。或唯现家会所缘论名功能意。彼言功能据极成说。虽实现色是眼等根。由不极成故彼不说。
疏。下破所缘缘至第三结正义者。详曰。捡下文中归正义处。乃是总破有对色中大文第三。除此更无归正义处。破有部后虽复结云许有极微尚致此失。然无归于正义之处。以理应云后总结也。即是复云许有极微文等是也 或可。文言况无识外真实极微。即正义。
疏。外人执他身心至故今非之者。有义此亦不然。论文但破有对实色不破心故。又理非有。指前破文。前但破色不破心故。但言义便故总叙宗。非文意者即无有失 详曰。虽复本意破外有对。论今以彼所缘缘破。所缘缘宽。有对义局。以宽成狭破他心等非自亲缘斯有何失。若不许者即此论标所缘缘言。摄义不尽复不定失。他许他心虽是所缘非自识变。是自外故。故知论意总包一切所缘缘也。不得说言非文意也 又疏意云。他心.心等非自亲缘缘。非所缘。不斥心义。云何难云论但破色不破心耶。难失疏旨。得论玄妙疏诚可观。
疏。诸预流等者。一刹那顷受等心所还能自缘 问何独初果 答一切皆得。凡夫不明。所以不说。预流初圣故举例余。
疏。此即总牒共许所缘缘义者。有义斥云。若牒共许何名汝执。又自宗义次前已说。何须重说。今辨亲缘。岂大乘中能引自识。是此所引亲所所缘 详曰。所缘缘者为境生识。此之名义大小通许。名之为共。非言此缘体性差别一切率同名为共也。亦如因明共比量义而所诤宗实不同故。前标所缘辨自识变。未明何义名所缘缘。今牒共许所缘缘中他所许义言执何违。何有重失。难引自识例此知非。
疏。法必有体至是所缘者。有义彼似境相非是所缘。属能缘摄故说似境名所缘者必不应理 详曰。此盖似破。于无过中妄生过故。疏谈彼意识上必有似境之相。其色等境方名所缘不尔便非。何以故。能缘无彼取境用故。又如眼识缘色之时。识上若无似境之相。色境名为眼所缘者。色必应为耳识所缘。耳识亦无似色相故。若不尔者比量相违。若许尔者有杂乱失。由此要须有似境相。然疏文约而义繁也。长披审思幽旨方悟。疏中不断似境之相属所缘也 又疏次云。其似境相即是行相大小乘别。解四分处必自明也。
疏。今以为喻意取小分者。但取非缘一分为喻。名为小分。
疏。以五识是有法所收等者。无过所以如灯具辨 问本成和合非五识缘。今意在法五在有法。乃成和合非是意缘。何关五识。若尔颂中何言五识 答五虽有法亦名所立。故如瑜伽云何所立有二谓自性.差别理门亦云但由法故成于法。如是成立于有法 问法中言设。明非实许。第二月上设五所缘。理竟何失。而于法中要除五耶 答他许自违纵他名设。他元不许云何称设 详曰。历观群典设有二途。一者他许自宗不许而有设言。二者自他虽总不许。为有所夺假纵于彼亦复言设。即摄大乘设许经部色.心互为无间缘义。如下当悉。第二月喻他虽不许为五所缘。为夺于缘纵许所缘。理亦何失。同摄论故。若准此理。彼颂五识在于法中亦应无爽。当更审思。
疏。亦非法性等者。性者体也。无实体故名非法性。
疏。义须加减者。或有疏云。不须加减。略为二释。一云义是。不字非也。然有无境虽皆所缘。但意所缘非五识境。据义而言当须加减。非文不正须加减之 二不字正。义言谬也。彼文既正。第一解中不须减出五识设所缘等五字。但如初作五在有法。即无过故。二释俱通。后解稍顺。
疏。然触至不同长等者。但地等增名涩.滑等。不同长等相形待立 问长.短何故聚.集摄耶 答若约相形即相待假。据多法成名聚集假。亦不相违。
疏。如命等者。大宗命根体是假法。意所缘缘。证自五识缘识内假。
疏。五识上无彼极微相如眼根者。问因言五识无极微相。喻上眼识无彼根相。根与极微二既不同。云何能立于喻得转 答准所缘论。因中但云于眼识上无彼相故省极微言。即无过矣。以根等喻五识亦无彼之相故。
疏。若彼救言至准量亦尔者。详曰。亦可以量难微隐相 量云。未和合时。和合之相亦应显现。体即和合之极微故。如已合时。
疏。虽有多相等者。如一色上有苦.无常及爱.非爱乃至微圆一切等相故名为多。五识唯缘色等自相言一分也。
论。有执色等为此所缘等者。众贤师义具如疏明。又正理论云。色等极微散未合时。同毗婆沙及经部师非五识境。以识上无极微相故。多微聚集展转相望。一一极微有粗相生。方眼等识所缘之境。且如七微共聚相资。各各有一粗相而生量等七微。然此粗相唯现在有。虽是质碍互相涉入。如经部者所造之色。又与能生因细极微必得同处。如经部者能造所造互相涉入。故缘粗相必缘极微。以同处故。然和合相虽说生言。非异能生别有体性。但本极微无有粗相。今和集已。体虽不改相转成粗。故说生言。非如本计多微共聚共成一相。
疏。问眼缘心土至何理不齐者。此难意云。如缘自相。为更变相方乃缘之。为更不变即能缘也。若不变者便同正量。正量缘境不变相故。有部缘微亦无相故。余准可知。
论。然识变时顿现一相等者。问何故大色不合微成而顿变耶 答无实极微能生粗色。所以顿变。不以微成。故瑜伽论第三云。于色聚中曾无极微。若从自种生时唯聚集生。或细.或中.或大。又非极微集成色聚。故知粗色而但顿变。
疏。形量大者体是实有者。问瓶等顿变亦非微成。何故名假 答传有两释 一云瓶.盆等相虽识顿变。然唯是形。故说名假。今说所缘识顿变者。意显色故。故实非假。言一相者理实是形。今以形色标于色相。必无有违 二云瓶等顿变但四境相。故四境实说为瓶等故名为假。后说为胜。
疏。后如悔等者。悔体虽有痴增名悔。待于无痴说痴为悔。
疏。非如青等相待仍实者。青对黄等而得青名。然不得说青名为黄。如短待长。非但不得名之为长。必复不得定名为短。所以不同青等显色。
疏。无别缘假者。要兼实缘。无能离实而别缘假。
疏。唯意得之者。意识能得彼别假也。
疏。名缘假者。但言缘假。五识必能缘彼依青分位假故。
疏。然依他至所折色说者。而言此微为依他者。但依所折色体说也。微体实无非依他也。
疏。由五缘故佛说极微者。按彼论云。建立极微有五胜利。谓由分折一合聚色安立方便。于所缘境便能清净广大修习。是初胜利。又能渐断萨迦耶见。是第二利。如能渐断萨迦耶见。如是必能渐断憍慢。是第三利。又能渐伏诸烦恼缠。是第四利。又能速疾除遣诸相。是第五利 释。第一破常而证无常。二知无常不计我等。三既无我。我俱憍慢必能断灭。四断见慢已于彼境界伏惑不起。五由伏惑故不取相能除法执 或五胜利即三解脱。初之二种空解脱门。第三.第四无愿解脱。第五一种即无相门。行相易准。
疏。更无细分者。按彼论第三云。然色聚有分非极微。何以故。由极微即是分。此是聚色所有。非极微复有余极微。是故极微非有分也。
疏。非肉天眼境等者。问何所以者。答按彼论云。以彼天眼唯取聚色中表上下前后两边若明若闇。必不能取极微处所。由极微体以惠分析而建立故。论标天眼肉眼类知。故不别释。即余三眼皆缘极微 问惠.法二眼以何为体能观极微 答以慧为体。然本.后智分为两释。一云二眼皆后得智。惠眼观空。法眼观有。或二种眼通观空.有。若尔空者云何缘微。答缘极微空空智得缘 二云惠眼观如即根本智。法眼观空即后得智。若尔惠眼云何缘微。答缘极微如名缘极微 详曰。今依后解。有所凭故。对法论云。真如唯是圣惠眼境。故知惠眼而缘真如 问佛眼体何 答有二义。一云因别法.惠。果总佛眼。故智度论云。犹如四河而至大池总名为海。二云无分别惠以为其体。与惠.法眼体有别故。或以大悲名为佛眼 详曰。前解为本。智度论文自明解故。后释大悲义亦局故 问按智度论四眼至佛总名佛眼。云何极微非肉天境 答为二释。一云虽至佛位亦能缘微。因位不尔。不同惠.法因果皆能以微为境。二云而言佛眼能缘者。但取一分慧为性者。肉.天至佛虽名佛眼。以体非惠故不缘微。后释为胜 问大乘极微岂无本质 答圣教既云以假想惠分折建立。何有本质 有义极微有二。一者本性。二影像相。言本性者佛.大菩萨以神通力折彼大地而为极微故名本性。问瑜伽等论但说惠折以为极微。此即影像。何有本质。答对敌申宗略故不说。稍同外故。故顺正理三十二云。极微有二。一实。二假。实谓极成色等自相。于和集位现量所得。假由分折比量所知。恐滥有宗故但说假。理实大乘亦有二也。而言聚色无极微者。亦准此知。岂于自宗无细碍色。又大乘中非由散微集成聚色。说聚色无。折聚成微义不违也。又菩萨等作水等观。变于本质根.尘等类。皆为水.火.金.银.苏等 何独微观不能变彼本质成微。若许成微云何不许有微本质。问既有本质云何名假。答且本质微第八所变。非识外故不同余宗。故说名假。然有质碍故说为实。本质极微异熟相故不熏成种。其影像微非如本质有质碍用故说为假。作所缘缘生眼识故说为实有。影像相微熏成种子。不尔后识无影像故。问于色等处何处所收。答质.影二微唯法处收。唯意境故。又与影像同一种故。质十处收。影必应尔 详曰。仰观所断理则富矣教鲜证焉。今据大宗粗申皂白。本性微略有五失 一义无凭失。大法王御宇迷者目决于金言。上士韬光惑者断疑于玉牒。玉牒攸载可顶载奉持。出自人情固踌躇叵据。今所立义圣教迥无。欲令学者何凭信入 二违圣教失。按瑜伽五十四云。问何故极微无生无灭。答由诸聚色最初生时全分而生。最后灭时不至极微位中间尽灭。犹如水滴。复由五相应知名不如理思议极微。谓于色聚中有极微自性而住。或有生灭。或谓极微与极微或合或散。或谓众色极微积集。或谓极微能生别异众多聚色。又显扬十八云。谓诸极微但假想立。自体实无。若言有微。岂不违上诸圣教耶。若言前教据无散微成聚色等名无极微。不障折粗所成微者。此非善救。折粗之微即最后灭。何非有灭。此所折微后合成粗。何不名生。岂所折微永不合耶。又聚色中即有二分。大圣所折极微自性又所折微。更互相望亦有合散。色聚亦有微量积集。亦得名为别生众聚。何意瑜伽总判名为无生.无灭不如理思。又所折者体既不无。诸论云何判无实体但假想立。若言诸论对敌申宗恐滥外义略不说者。亦非成救自许实微元总不说何名申宗。既许假实两种极微。何独说假即申宗矣。又微自许恐滥不说。三科他有必应惧滥大乘不说。若云三科同故故说。亦为不可。若据名同。极微亦尔。若约体说。小大三科体性假实种种亦异。云何名同。又本质微第八所变。非识外故。故名假者。即根.尘等第八亲缘并名假。眼等五识亲所缘者类亦应然。非识外故。此等不然彼云何尔。故知本无故教不说 问岂佛.菩萨不能折粗为极微耶。答亦不能折至于极微。故瑜伽云。不至极微中间尽灭犹如水滴 释乃至神通分散聚色而灭其粗。犹粗不至极微之位。中间灭尽犹如水滴。从大至小亦不得至极微位也。所以尔者。以聚色中无极微性故。若佛.菩萨折粗成微教亦应说。教既不说无乃意乎 三纵有不熏失。设佛.菩萨折粗成微。此微菩萨六识缘不。若不缘者既自第六观心所折。何得不缘。自在位识诸根互用。所折之微既许实色。如何不缘。若言缘者何不熏种。未果满故。故不应言本质极微异熟相故不熏成种。若言异熟不熏成种。不障余六熏成种者。何乃不言。若言易知故不说者。异熟不熏谁之不悟。何即说之 四无因种同失。若质.影微皆熏成种。容可影.质二微种同。自断影熏而质不熏。因何而得二微同种。若言质微虽无新熏。而有本有与影同种者。理亦不可。因佛.菩萨折而方立云何本有。故不可言本.影同种 五假实种同失。设质.影微共同一种。影假质实。实假不同。如何种共。若许尔者。心.色等异应皆同种。许即违教。不许违理。由斯五失立本.质微甚难依也。若影像微许熏种者过亦多种。广如灯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