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论疏部
- 成唯识论演秘
成唯识论演秘
疏。彼此唯是无常者。问此.彼既约近.远二觉待数.时.方。时方二全.数之一分体既是常。彼此何故而无常耶 答夫待他生即是所作。所作彼.此体是无常。不同一等亲依常故而得名常。此疏待故。
疏。色味香触若地所有唯是无常者。即彼论也。因于粗地为同类因。故皆无常。
疏。因门中等者。彼论诸门辨德之中。约因明德名为因门。
疏。火合为因者。按彼论云。火合为因者。谓地所有诸极微色.香.味.触者 释一一地上所有色.香.味.触。由诸极微与火合故为因生起。故论复云。色.香.味.触地所有。极微.和合者与火合。既云极微.和合者与火合。明知火与地等极微合生香等 有云。前念之香而与火合为因。能生后念之香 又云。色等.火合为因生香 又云两火极微而生子微 详曰。总不应理。皆违彼论。
疏。同类为因等者。按彼论云。色.味.香.触同类为因者。谓二微果等和合 释二微果等和合之色。从彼极微色等而生。极微色等是微果色同类因故。故论复云。极微色等能造同类。二微等色同类果故。
疏。从前同类为因生者。疏家释彼同类因义 问今引火合同类因文如何证彼香唯无常 答二微果等彼许无常。香既在于二微果上从同类生。故知无常。彼说地上所有香等即皆无常。今引火合显香地有。明知无常 问既唯无常。何故彼论唯无常中。但有十三不说香耶 答觉等十三不约所依以辨无常。同类合明有十三德。香.味等四由约所依辨常.无常。与觉等别不言十四。
疏。液性地火所有一切是无常者。准此液性不依地.火父母极微。可依水微。由此彼许液通常也。地等坚硬。父母之微无流液也。火如何无。非坚硬故 答彼许眼见坚赤炭等亦名为火。纵焰火等亦不同水性。劲.弱异。
疏。随所依实若常无常者。此色等十随其所应依水.火.风父母极微即名常住。依子微等是无常也。色.味.香.触若依于地。彼宗自说唯是无常 问色等依地父母微不。若不依者有何所以。若许依者。色等能依何唯无常 答彼论无释。以理言之。义同液性不依于地父母极微。火等极微色义得有。能依通常。
疏。如地至一向是常者。实句中地与德觉等竟无相应。名常不会。
疏。自许德等者。且如地上所有诸德名自许德。此德与自所依之实有会时故。非常不会故名无常。
疏。如常无常所作非所作亦尔者。有义但是常者即非所作。若是无常即有二种。有法无常皆是所作。无说无常即非所作。无说无体不可作故。但非恒无名无常也。疏言无说所作非作。此义将非 详曰。彼论不说所作非作。然据理者有义可依。疏意通结前之所明常无常。随应得说所作非作。不是偏结无说一句。既称为无所作何有。而见非耶。由彼论中作非作例同于前常无常义。故疏等复而言之也。
疏。子微已上是现量等者。有义今解子微亦非现得者 详曰。疏既说云子微已上。明知不说子微为现。下破顺世明多果合以为其境。不证子微是现境也。具如义灯。
疏。空时方等至非现量得者。有义空为声依。声唯现境。何故说空非现境耶。故可说空亦为现境 详曰。不然。虽耳依空。空岂所闻令耳得耶。不同地等。他许色等依地有故。故眼得地。又论解现量云。于至实色等.根等和合有了相生是名现量。空非根合故非现得 又云。现量云何。谓了相于至色.味乃至地.水火实所有智。若空亦是现量得者。何故不言而至空耶。违教违理故难依也。
疏。文不说重等者。疏主应捡不正本也。
今亲捡彼论。云色.香.味.触现非现境。若附极微及二微果。名非现境。谓若依附天非一实。是名理量境。声一切是现境。数量.别.合.离.彼.此.液.润.重势用。如色.味.香亦尔。故知重性通现.非现。
疏。虽有六句一向是常等者。此重说彼十句之中常.无常等。欲显常中能生果者。故重举之。
疏。五句全至虽常不生果者。问我是作者。何不生果 答但能造因不作果故。所受之果他所作故。
疏。德句准有能者。实等生果要须有能。所以有能名常生果。液等十德生果所须。故同有能。名常生果。
疏然实有中等者。十句之中九句实有名多实有。此多实中五是现量。现量所以得名为多。不尔不得名多现量。五是现量。五非现量。现.非现等现何名多 详曰。通明十句亦得名多。多者非一。故五名多。不须相形方名多也。
问十句.六句相摄云何 答实.德.业等六句可知。异.有无能而有多释。有义三种同异句摄。三种皆是差别义故。有义异句既唯实转。即实句收。有能.无能实.德.业三得果之时。望各自果.及非自果定所须因。还依实等三句所摄。六句依有不收无说 详曰。后说为胜。有依凭故 或不相摄。理亦无过。若依实等即实等摄。德亦依实应亦实收。此既不收彼云何摄。又彼论中无相摄处。
疏。六句皆实者。有义通假。谓军.林等。若依前解军.林等假非六取收。故后说胜 详曰。彼军.林等离人.树等无别军.林。摄假随实名实何失。又不摄假即非胜者。不摄无说亦应非胜。故疏所明理无爽矣。
疏。不可以无用难等者。谓自真如实不离识。恐彼妄谓是离识有。而为不定。为遮此故不言无作 若尔常住不生果。因亦于如转。彼何不遮耶 答据实无作不生果等。皆是正因。真如自许不离识故不成不定。然立因法不可双陈。故论且举常住为难。
疏。量云此等实常不生果者。问宗.因既同。岂不有法成于有法因无依耶 答疏但指法。不能繁词。理实应牒常不生果一一法名以为宗也。思之可解。
疏。或余句无常虽不生果等者。即德句中合离等德而无常者不生果也 问今他比量。他许离识实有自体。何非不定。答疏主所造因明疏中。立自他因甄简剖析如其楚.越。而辨此论往往挥杂甘蒿犹参 今以愚智聊有二意。一试诸学者而悟不耶。即俱舍论有斯意矣。二余因明师于一因过不分九例。今随他语。复欲发生学者觉惠故示纰谬。若言疏主实闇斯理。因明疏内何巨照然。故应不出前之二意。故因应云许是常住不生果故。简诸不定悉皆无也。
疏。今言常住至在异喻者。即因异喻。准觉乐等宗同因异。理门九句当第八句同品分转亦为正因。
疏。又不言常等者。即宗.因中皆除常字。宗除觉等。不尔相扶 详曰。纵除常言。觉等亦但是宗同品。彼许觉等而能生果。非因同喻。故彼论云。一体.别体彼觉为因。此体.彼体以远近觉而为因也。既言为因。
明能生果。
疏。同喻亦非定是有性者。据意喻说言非定有。觉等喻上无碍之因而得转故。
疏。初中有二以德例实等者。详曰。若准疏科。地.水.火三一段之文无所摄也。故今言者初中有二。一俱触应同破。二同见无异破。初中复二。文易可知。
疏。其地等至皆有触故者。由身得触。地等有触身得地等。
疏。色德至风中无色者。色不依风。由此身根不得于色 若尔身得地等何不得色。色依地故 答根.境相对身得风等。由地有触故亦得之。非得地等一切之德。非自境故。
疏。彼以假实地等俱名地者。佛法谈彼。非是他宗立有假地。即眼所见名假地也。地坚为性。实身根得 有言眼所见水名为假地 详曰。不应然。眼所见水但是假水。他亦许水是眼见故。若眼所见水名假地者。更何等水是眼所见。若言他眼不许见水。违彼此论。
疏。文言虽总等者。结申正义。文言总也。不以论云无实地等。即难于他色即是地。自五境分。色不即地。若难他者有违宗失。
疏。亦非地等是此中意者论言亦非眼见实地等者。意说地等非眼所见实句所摄。
是此意者。即是彼此相例之意。
疏。业至三色等性者。大有.俱分是色性也。
疏。取声之时至名定耳根者。近身之空而起取声之作用故 问耳根常不 答耳即是空。故耳亦常 或是无常。如本微常所生子微是无常故 然前解胜。彼论说耳即是空。故。与微义别。
疏。虚空至数为喻者。数字恐错。应为不字。空.择灭等虽不离心不得将为喻。何所以者。空.择灭等是佛法法。今就他宗以为比量。不可将自择灭等法而以为喻。故疏言就他宗比量。释所以也。若不尔者。前来何处有择灭喻而云数也。
疏。虽有他随一过等者。佛法名他。外道他故。余准可知。
疏。余八句一一别除为八比量者。有义九句之中。随除何句以为宗.因。言非实等。非显多量。所以者何。且如初宗言德等者。除无说句并皆等不。若不等不尽。因便不定若言等者。余皆所等。即一宗.因已能成立所等八句非离识有。更余为宗犯相扶失。前已成故由此初量总成八句。后别立一总成二量 详曰。疏意说云。九句之中随除于一即得为量。非唯局在非实.有二。余句皆有可除为量之义。恐迷方者依文封执非实.非有二得为量余乃不得故言八量。或约句数而有别别二合等义。不要令作 又复不言二合等量而无过也。为令学者得生异智故作此言。
论。彼所执有等者。问以非无因而难他者。即佛法中诸有体法亦不得成 他量难云。汝声。应离色外无别自性。许非无故。犹如色等 答宗中自教.世间.现量.自语相违。汝岂不许声离色有。下许异实因亦有此难。破亦同之 问外又难云。汝七.八识。应离六识无别自.体。许是识性非无故。如眼等识。若离六识。应非识性。许异六识故。如毕竟无等。量三支具。七.八应无 答前因有决定相违过。相违量云。自七.八识。应离六识有别自体。许为他识俱有根故。如眼等根。后量宗有一分他所别过。佛法不许第八与六一向相离。因亦一分他随一过。八为六依非定异故。又俗有别真无别故。既为似立三支宁具。故我七.八识义得成。应更审思。
疏。遮决定相违者。外作量云。所说有性。离实等三有别自体。除无说外余六句中随一摄故。如异等句 有云。有性。异实等三定应别有。实等所不摄故。如同异性 详曰。言别有者别有其体。若尔因有不定之过。为如同异实等不摄有是别有体。为如无说实等不摄有是无别体。故应依前。
疏。此难恒齐等者。此论主言。汝虽前解我今后责。有无恒齐。汝今何方能遣我难 或有无齐。论主何方能遣外难。前解为本 有义若胜论救有法有有难令无无。亦应汝色等非无待因故有。龟毛非有待因故无。既许有法从因而有。无不待无。我亦有法由有故有。无法不假无法方无 解云我法有因果。因果俱生灭。汝有为因起。应非是一.常 详曰释旨甚好。词当疏阙。可谓白圭而犹玷矣。何所以者。无为之理为离系果.及能作因。岂即生灭。若据有为文无简故。他实.德.业虽有因起。他亦自许有无常者。岂不相扶。若偏难常。亦何不简。故今应云。我有为法有因果。因果俱生灭。汝实等法有因起。实等并应非一.常。
疏。莫此亦非同异性者。此同异性非但不是彼实等性。亦复自体非同异性。是故言亦 详曰。或亦前有。前有已破非实等性。同异同彼。故论言亦。
疏。此中无自言相违等过者。有义此言汝执。虽能显示非自所许。然法.有法二言相违。不可说无违自语失。故宗应云汝同异性应非实.德.业性 详曰。若不言简法违有法可自语违。有法言汝明非自许。今以法违。何自语过。若以言简亦成过者。即因明论天主叙彼有法自相相违之量应非真破。亦有自语相违过故。彼既不违此何即过。故然改宗云汝同异性非无此理。若牒论全文而为有法故当依疏。
疏。然今宗至应别简者。若不简别直依论作。即有法成有法等失。德.业并在有法之中。复将为喻。故有此过。
疏。此中所言至当句为宗者。即论中云勿此亦非实.德.业。是非取上言实.德.业三。彼但总非。非量破故 言故别者。释别当句为宗之义。意乃显论中无总量理。
疏。等取德喻等者。有义亦等总宗之喻。总宗之喻非实.德.业故。别等取和合句义 详曰。论中既无难总之宗。等等总喻。喻何所设。
疏。应非实地者。非实地言通二义。一者非是真实之地。二者非是实句中地。
疏。然文唯有以性同实例者 详曰。观论之意。令实.德.业同同异性不别立性。此乃以实而同性例 又疏标云。难令离实等无同异性。今判论中以性同实。应笔误也。
疏。无别有大非实性者。九句之上共有一性名为大也 问何为此难 答彼依相似立同异性。九皆非实。非实相似。故难令立大非实性。
疏。若不尔至犯相扶过者。此有二意。一云若不直责尔者。他许德上有非实性。此乃相符 二云若不总难九句之上而共立一大非实性。即有相符。他许诸德立非实故。若九句上大非实性。他即不许故无相符。前解为本。
疏。前之五句现量所得者。有义今解。实.德通现.非现。若唯现境。何故十句说通非现 又下论云。极微聚集足成根境。亦破本计。故知实等通非现境。此即三全二句小分现量所得 详曰。疏言五句是现量境据总聚言。不言实等一一别法皆是现量 何以知者 答疏叙胜论诸门义中广自分别现.非现境。岂可前后自相鱼肉。若言疏主谈本六句言五现量。疏之上下何不说言五唯现量。既不言唯。故知疏意据此句中有现量境名五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