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识论演秘

  疏。亦不随眠流注相续者。虽不现起坏恶不舍结怨里心名随眠也。
  疏。世法处有九种等者。问世法有八谓誉利称乐及苦等四。何故不言誉等四耶 答誉等可欣非是苦相故不言也。谓资具等性是坏法。复遇缘坏名坏法坏。此犹质在遇缘质尽名尽法尽 问坏.尽二与老.病.死三而有何别 答外内有异故分五种。
  论。此说自性等者。问忍.精进等体非三业。如何今言说自性耶 答有义实非自性。而作用中三业殊胜。于眷属中对余劣者假名自性 详曰。忍及精进必有三业二行方成。故取三业亦何爽理。诸论多分说彼自性通三业故。
  论。安住最胜等者。按对法十一但有五种。释论云。种性者谓菩萨法性。愿者谓菩提心。意乐者谓悲导心。事者谓舍诸所有。自体者谓身.语.意业。
  论。巧便最胜者。即当摄论无分别智所摄受也。无性释云。谓三轮清净施者.受者.施物分别皆远离故。
  论。由斯施等四句分别者。有三四句如疏所明。又按优婆塞戒经广作四句。施四句云。是施非度。谓声闻.缘觉.凡夫.外道.初二僧祇菩萨等施。度而非施。谓余五度。示度亦施。第三僧祇菩萨所施。非度非施。谓二乘等所修五度。余度四句准此可量 问经论何违 答经据任运进修不退增胜名度。论依具相通退.不退.加.无加行以立度名。望义不同故无违也。
  论。复次至相违障故者。按摄论第七云。成立对治所治障故。为欲对治不发趣因故立施戒。不发趣因。谓著财位及著室家。为欲对治虽已发趣复退还因故立忍进。退还因者。谓处生死有情违犯所生众苦。及于长时善品加行所生疲怠。为欲对治虽已发趣不复退还而失坏因故立定惠。失坏因者。谓诸散动及邪恶惠。如是成立对治所治障故唯立六数。
  论。又施等三增上生道等者。增上生者。所招果体。道者是因。大财等果从因等起名增上生。决定胜者。亦是果也。望前三果增上果体。后三果体而胜于彼名决定胜。道者因也。
  论。智助般若等者。又按辨中边论障十度果颂如疏引。长行释云。此说十种波罗密多所得果障。以显十种波罗密多自性之障。谓于布施说富贵障。于净戒说善趣障。于安忍说不舍有情障。于精进说减过失增功德障。于静虑说令所化趣八法障。于般若说解脱障。于方便说施等善无穷尽障。由此回向无上菩提。令施等善无穷尽故。于愿说一切生中善无间转障。由大愿力摄受能顺善法生故。于力说所作善得决定障。由思择力及修习力能伏彼障非彼伏故。于智说自他受用法成就障。不如闻言而觉义故。
  论。谓由前前引发后后等者。按对法云。由施串习舍施内外。不顾身命弃大宝藏受持禁戒。由护戒故他所毁骂。终不反报遂能堪忍。以能堪忍寒热等苦。加行不息发勤精进。精进方便证究竟果成满静虑。静虑满已证得出世究竟大惠。复次前前后后所持。由具尸罗施得清净。由行布施摄益有情。由具尸罗不为恼害。由忍力故戒得清净。由能忍受他不饶益。终不毁犯所学处故。由精进故忍得清净。由勇猛力久处生死不以为难。能受众生违逆等苦。由静虑故精进清净。由喜乐俱能勤修习一切善法无休息故。由具惠故静虑清净。若由无量门数数观诸法。能证内寂静增长三摩地。瑜伽.摄论.与对法论。初复次同。故不引也。
  疏。最胜所作等者。按彼论解云。一切佛菩萨所为所到故。有释最胜所作是佛所作。最胜所至十地菩萨之所至也 详曰。佛及菩萨俱作俱至。或佛所至菩萨所作。亦应无失。
  疏。安住佛性者。佛性正是彼岸之体。由能安住名之为到。又彼岸者总摄大乘出世教.理.行.果四也。佛性即是理所摄也。或通于果。
  疏。又波罗是所知等者。此非对法文乃是疏主释彼论也。
  疏。合有六解者。六字应错。合为五字。一瑜伽五缘。二十二最胜。三最胜所作等 疏云波罗所至义等者。此是疏主释彼论中所作所至。非是论文。四所知彼岸等。五济度自他等。或波罗是所知义等。此为一解。六字不错 又按智度论复有三释。一云度悭贪等诸烦恼海至究竟故名到彼岸。即以六障而为此岸。六度为彼岸。二云此岸是世间。彼岸是涅槃。即以生死.涅槃二种为此彼岸。三云有无等境名为此岸。知有无智名到彼岸。即以分别有相.无相名此.彼岸。
  疏。释别名者。按摄论第七云。又能息灭恶戒恶趣。及能取得善趣等持故名为戒。又能灭尽忿怒怨仇。及能善住自他安隐故名为忍。又能远离所有懈怠恶不善法。及能出生无量善法令其增长故名精进。又能消除所有散动。及能引得内心安住故名静虑。施惠如疏引。
  疏。由大施等者。按彼论云。大施者尽舍一切内外事故。长时施故。离过者远离不平等追求等过故。离垢者永断一切所治悭故 释曰。离非法贪亦离过也。余之五度各亦有三义。意易知论指不作 又云。能令诸根永寂静故。能起清净诸善趣故。能为清净所依处故。说名为戒。随其次第护诸根门。往善趣因涅槃所依。远离一切忿势灰故。远离不舍怨害心故。显发损者常安隐故。说名为忍。怨害心者。谓起报怨心。不舍者。谓不弃此心。能坏怨心名为损者。显此无畏故名显发损者常安隐。故损害生长作用相应故名精进。损害作用相应者。谓前二正断。以能损害不善法故。生长作用相应者。谓后二正断。以能生长诸善法故。能持能息能静能调。又能引发故名静虑。能持者。谓于境系心。能息者。谓息诸散乱。能静者。谓令心寂静。能调者。谓制伏诸缠。能引发者。谓能引发自在作用 施惠两文如疏已引。其施中云。能舍施等者。舍谓弃舍。除断之义。为由施故能断施人当来贫苦。复由施故能除受人现生遗乏逼迫热恼 又惠度者。彼论释云。他所发者。谓从他言音所生。及如理作意相应。惠内证者。谓出世间惠。种别者谓出世间后所得惠。得寂静者。谓修道中治烦恼惠。胜德者。谓能引发胜功德惠。
  论。依止意乐修者。按对法论有六意乐。谓诸菩萨以殑伽沙界满中七宝。又殑伽沙等身命刹那顷。或经殑伽沙等大劫。施一有情乃至一切皆令彼于菩提速成修行。如是差别施时。菩萨意乐犹不厌足名无厌意乐。又诸菩萨修行施时。展转相续无一刹那有退有断。乃至菩提名广大意乐。又诸菩萨修行施时。于施所摄诸有情所。生大欢喜名欢喜意乐。又诸菩萨修行施时。观施所摄一切有情。于我己身有大恩德。不见已身于彼有恩。由资助我三菩提故名恩德意乐。又诸菩萨修行施时。虽于无量诸有情所兴大施福。而不希报恩当来异熟名无染意乐。又诸菩萨修行施时。所得异熟施诸有情不自为己。又以此福共诸有情回向菩提名善好意乐余度准知。
  疏。四依止方便修亦有三种者。即观三轮以为三也。
  论。此十摄者等者。按摄论本云。世尊于此一切六种波罗密多或有处所以施声等说者 释曰。经中有处以一施言摄干六度。戒等之声亦复如是 无性释曰。谓于一切修加行中。即有一切更互相助。谓修施时禁防忍受策励专心。能善巧知业果相属。如是施中即有余转。若修戒时远离悭吝.忿恚.懈怠.散动.邪见。如是戒中即有余转。修习所余亦如是说。
  论。依修前行至应作四句者。泛尔决择问答诸法。而有宽狭差别不同。由斯对法第十五中。明其一行顺前.顺后.二.三.四等诸句数也。故彼论云。一行者。即问论法。谓以一法与余法一一互相问已。除此法更以第二法与余法互相问。如是一一问一切法 今有问言。若成就眼处亦色处耶。设成就色处亦眼处耶 应顺前句答。余句相望问答顺前后及以四句。如理应思。如是次第一一渐咸如理应说 顺前句者。谓于诸法中随取二法更互相问。依止前法以答所问 如有问言。若智亦所知耶。设所知亦智耶 此应作顺前句答。诸智亦所知。有所知非智。谓余法 顺后句者。谓即二法展转相问。依止后法以答所问 如有问言。若所取亦能取耶。设能取亦所取耶 此应作顺后句答。诸能取亦所取。有所取非能取。谓色等五境及法处除相应 二句者。谓于所问应二句答。不得有余 如有依蕴建立依界建立。而发问言若蕴数亦界数耶。设界数亦蕴数耶。此应作二句答。或蕴数非界数。谓色蕴.识蕴。何以故。无有一界全摄色蕴相。或全摄识蕴相故。或界数非蕴数。谓法界 三句者。谓于所问唯三句答 如有问言。若蕴数亦处数耶。设处数亦蕴数耶 此应三句答。或蕴数非处数。谓色蕴。或处数非蕴数。谓法处。或蕴数亦处数。谓识蕴意处 俱非者于蕴.处中决定不有 四句者。谓于所问作四句答 如有问言。若成就眼根亦耳根耶。设成就耳根亦眼根耶 应四句答。初句谓聋者。眼根已生不舍。第二句谓盲者。耳根已生不舍。第三句谓眼.耳根已生不舍。第四句除上尔所相 述可句者。谓于所问顺尔而答。以如是言述可所问 如有问言。诸无常者皆是行耶。设当是行皆无常耶。应述可答所问如是 遮止句者。谓于所问不尔而答。以不尔言遮止所问 如有问言。蕴外诸行几谛摄耶 应遮止答蕴外无行。
  疏。此依始业地等者。由依始业地人故顺后句。
  答。若依串习六皆顿修。皆互相摄。
  论。若依纯杂等者。对法十二两种四句。初四如疏。第二四云。复次一切行施皆能生施波罗密多种类福耶。此应作四句。初句谓所行施不回向大菩提。第二句谓于施波罗密多劝励赞美随喜庆悦。第三句谓所行施回向大菩提。第四句谓除上尔所相。惠等亦尔。四句应思 释曰初句行施非生波罗密多类福。第二句生波罗密多种类之福而非行施。三.四可知 又按摄论第七。无性释彼相摄义云。是其相故者。是摄体相。谓此施等与彼施等更互相摄。是随顺故者。是摄随顺信等善法。施等善心彼所修故于施等中彼随转故。信等即是诸善。大地及念住等菩提分法。是等流故者是摄等流。谓无诤等及十力等。是到彼岸等流果故。
  论。此十果等者。按瑜伽七十八云。一切波罗密多何果异熟。当知此亦略有六种。一者得大财富。二者往生善趣。三者无怨无坏多诸喜乐。四者为众生主。五者身无恼害。六者有大宗业。且就异熟一果以明。不障得余 又按摄论无性释云 富贵摄者。是施所得胜利。大生摄者。是戒所得胜利。胜善趣摄故名大生 大朋大属摄者。是忍所得胜利。朋谓亲族。属谓奴婢 广大事业加行成就摄者。谓勤所得胜利。广大事业谓轮王等于中策励名为加行。所作皆辨故名成就 无诸恼害性薄尘垢摄者。是静虑所得胜利。由静虑故感此威力善知一切 五明处摄者。是惠所得胜利。
  论。此与二乘有共不共等者。摄论第七有四殊胜。明与二乘而有差别。无性释云。差别殊胜。谓诸菩萨具三种戒。声闻乘等唯有一种律仪尸罗。是故菩萨望彼殊胜。余三殊胜准此应知。如疏略引。
  论。定学有四等者。疏判此定非地前得。有义弹云。亦未可依。虽复胜定多依第四。亦有通依余地生故。又不可以二乘不得证是无漏。地前菩萨所有修行。亦非二乘所知境故。戒及惠学并通地前。何故定学唯说地上。故通地前以之胜也 详曰。疏意不说所言定学唯取无漏。但显论中所举四定非地前相。又二乘不知通漏.无漏。今但以彼不知之义证定无漏。非言有漏即彼皆知 又按摄论明定差别。后四差别谓对治.堪能.引发.作业.若非无漏何有此能。故知彼论据无漏定。此所举定同彼何建。又复三学随据一说。何要责之一等。
  疏。又能引发十难行者。按彼论云 一自誓难行。誓受无上菩提愿故 二不退难行。生死众苦不能退故 三不背难行。一切有情虽行邪行而不弃故 四现前难行。怨有情所现作一切饶益事故 五不染难行。生在世间不为世法所染污故 六胜解难行。于大乘中深生信解故 七通达难行。具能通达补特伽罗.法无我故 八随觉难行。于诸如来所说甚深秘密言词能随觉故 九不离不染难行。不舍生死而不染故 十加行难行。能修诸佛安住解脱。一切障碍穷生死际不作功用。常起一切有情一切义利行故。
  论。此三自性等者。摄论第八有十六门今略引云。此中无分别智离五种相以为自性。本论如疏。无性释云。若无作意是无分别智。熟眠醉等应成无分别智。若过寻伺地是无分别智。第二静虑已上诸地一切异生及声闻等。应成无分别智。若想受灭是无分别智。此智体相难可成立。无想等中离心无有诸心法故。若如其色是无分别智。应不得成无分别智。譬如大种所造色故。若于真义异相计度是无分别智。此智不成无分别性。以于真义异相计度。言此是真是无分别有分别故 二智所依者。谓无分别智所依非心非思义故。亦非非心为所依止。心种类故。以心为因数习势力引得此位名心种类。此即显示智所依心。出过一切思量分别 释曰。心言通目思非思量。外又偏以思量心难。答中据彼二种心故言不依依。智所依心虽无分别。是前无间心之种类亦得名心。余如疏引 三智因缘。四智所缘。五智行相。皆如疏引 六智所住持者。谓无分别后得智中所得种种菩萨诸行。此行皆以智为所依 七无分别智谁为助伴。若唯有一应无所能者。谓前五度分为二道。初四资粮道。后一依止道。为能助伴 八无分别智当于何处感异熟果者。谓于诸佛变化受用二身会中。此非异熟因。能治彼故。即增上果假名异熟。由此资熏余有漏业令感异熟故立此名 九无分别智谁为等流者。谓前前生中无分别智。后后生处展转增胜是等流果 十无分别智出离云何者。谓初极喜地入见道时。见一切地无分别理初得出离。后修道位诸地方成 十一无分别智谁为究竟者。谓初地中虽得三身而未清净。至第十地乃得清净方名究竟 十二无分别智如何从何由何无染者。谓如虚空从种种极恶。由信惠解以为因故而得无染 十三加行.根本.后得三种无分别智有差别者。颂曰如哑求受义。如哑正受义。如非哑受义。如愚求受义。如愚正受义。如非愚受义。如五求受义。如五正受义。如末那受义。如未解于论求论受法义。次第譬三智。应知加行等 义谓境义。初未受未说。次受未说。后受亦说。五识等者。约无分别有分别明。求论等者。据求温习通达以辨。意识依意名为末那 十四根本.后得二智差别者。颂曰如人正闭目。是无分别智。即彼复开目。后得智亦尔 十五无分别智云何能作利有情事者。颂曰如末尼天乐。无思成自事。种种佛事成。常离思亦尔 十六无分别智为缘分别依他起性。为缘余境自体亦尔。为智非智。若缘依他云何得成无分别智。若缘余境余境定无。当何所缘。是智应有所知。非智云何名无分别智者。谓无分别智不缘依他。无分别故亦不缘余。缘此分别法性为境。法与法性非一异等。是故此智不可定说缘分别境.非分别境。自体亦尔不可说言决定是智。如加行.后得无分别故。亦非非智以加行智为先因故。此智与境无差别相。如空与空所有光明。是故此智成无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