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论疏部
- 成唯识论演秘
成唯识论演秘
疏。意识尔时至不善无覆者。问若所引五识要与能引第六同性。如何五识三性容俱 答今此中意不得所引与能引意一向异性。非是必定令其同性。或顺三性不俱师义。
论。由无分别至有分别故者。疏中所释意明约识迫悦等差。故成乐.喜.苦.忧等别。不障意识有无分别.轻微。唯动名为苦.乐。
有不悟者而辄弹云。后师释云。非但五识逼悦尤重无分别故。意中苦.乐亦无分别.及尤重故。如下论明。故应总云分别.尤重名为忧.喜。无别.轻微名为苦.乐 详曰。寻前疏明。知后破非。
论。不苦不乐至平等转故者。问舍有违顺。即成逼悦。何言平等 答有义。理实非无差别之义。相微隐故。故不开之。
疏。瑜伽五十七未至十一根者。按彼论云。问未至地几根可得。答十一 释曰。谓信等五.三无漏根.及意.喜.舍 有云。除意取乐。理实应说有十二根。亦有意故。而不说者意根通显八识自性。未至地中唯有第六故略不说 详曰。今取前释。夫有心所如有心王。若不云意恐疑有所而无王也。纵无其乐。理无妨故 问何不言有眼等及命 答无托彼生故不说有 问但言十一云何得知喜八其数 答即彼论云。喜于彼有。何教为证。答如世尊言。如是苾刍离生喜乐滋润其身。周遍滋润.遍流遍悦。无有少分不死不满。如是名为离生喜乐。此中初门说未至位。后门说根本位 释曰。经中双明未至.根本。离生喜乐滋润其身。是初门也。周遍等下是后门也。故知十一喜是其一。显扬.对法大同不录 问初根本定如何一受分成喜.乐 答如灯具辨。有义应前后起时差别故。谓若有时悦身不遍但名为喜。乃时周遍说名为乐 详曰。此论自云悦身心故。辨喜.乐二既违所学故叵依也 问初二根本身心两悦分成喜乐。杂受苦处逼迫身心应分忧苦 答如义灯云。违顺差别。种有同别应释此疑 又解初二根本五识欢悦根动勇意分二。杂受五全意迫微。意忧故不成分二。
论第三静虑等者。问第三分本岂不悦根。根若悦者何不云乎 答前之二定当动勇故悦根方乐。故举言之。第三安静不唯对根方称为乐。故不言也。理实悦根逾于前矣。
疏。六十六有此中通论者。六十六中亦言傍生苦.忧相续。故彼论云。生那落迦诸有情类。异熟无间有异熟生苦.忧相续。如是若生一分饿鬼.及傍生中。当知亦尔。
疏。五十七说与地狱同者。即彼论云。余三现行故不成熟。种子故成熟。如生那落迦趣于一向苦。傍生.饿鬼当知亦尔。又六十六异熟无间等。亦三趣同。如前所引。
疏。一根善不善等者。按彼论云。八唯善。善.不善.无记为义。五善.不善.无记。善.不善.无记为义。一善.不善。善.不善.无记为义。五无记。无记为义。二无记。善.不善.无记为义 释曰八谓信等.及三无漏。五谓五受。除忧取意。一谓忧根。又五谓身.男.女.鼻.舌。一谓眼.耳。据表业说。命不相应故不言义。
论。论说忧根非无记故至傍生亦尔者。有义今助前师救初难云。论随转理言善.不善。实通无记。救后难云。忧为第八。舍为第三。说忧定成依多分说。谓除生死余位忧根恒相续故 详曰。今助后师责前师曰。论据何事须随少意。又复主舍何摈不取。岂不主意而相例乎。又余七成不据多分。何独忧根约多分耶。故救未可。
疏。八根现种皆成就者。问命根依彼第八种立。如何言八皆现种成 答现八名命。八种名根。合云命根故通种.现。
疏。为纯苦映等者。按彼论云。若那落迦等中他所映夺。不苦不乐受与纯苦无杂受俱时而转。当知此受被映夺故难可了知。如那落迦等中一向苦受俱转 释曰。等言等彼纯苦鬼畜。彼中赖耶虽有舍受。为余识中苦受猛盛。映夺不现故言苦受。一向苦受据容受言。略不云舍。
论。无异熟乐名纯苦者。此释伏难。伏难意云。有等流乐何名纯苦。故今答云。望无异熟得纯苦名。
疏。故瑜伽五十九说彼五十八等者。显五十九会五十八。言意中嗔忧相应者。依随转等。按五十八云。又十烦恼七唯意地。贪.恚.无明亦通五识。又于欲界贪。乐.喜.舍相应。恚苦.忧.舍相应 释曰。苦据五识。忧唯第六。舍通六识。又五十九云。若任运生一切烦恼。皆于三受现行可得。是故通一切识身者。与一切根相应。不通一切识身者。与意地一切根相应。不任运生一切烦恼。随其所应诸根相应。先辨烦恼诸根相应。但约粗相道理建立。令初行者解无乱故。今约巨细道理建立。令久行者了自他身种种行解差别转故。广作其法大同此论第六所明。故不录也。疏指此文云五十八说依随转.及粗相也。
疏。六十六说地狱亦有食者。按彼论云。若粗段食于欲界五趣中皆现可得。此于一分各别那落迦。非大那落迦 问文既明简。许之何失 答五十七云。那落迦中无有段食。定地诸天亦复如是。诸那落迦多由先业力所任持而得久住。虽有广大诸根大种损害因缘。而不能死。然彼亦有诸微细风随入身分。以之为食。难可了知是故不说。此文既云诸那落迦。故知后文而假说也。不尔前后岂鱼肉乎。言风等食假说应知。
疏。谓大众部诸识并生等者。由识并生故。异熟后五识苦意忧得之相续。余准可知。
疏卷第六
疏。总欢教兴者。论云今应广说是劝之辞。有疏言显。显.劝俱得 问论既自述。云何自劝 答假兴宾主。或自奖发。
论。如契经至四是遍行者。有义初起尽经及此所引。皆云乃至广说。广说何事。由此诚证明知心王亦缘别相。不尔如何心王由思取正因等。由此定说亦缘别相。而无心所自不能缘。故诸论说但缘总相。心所缘别。准此应知有等言故者 详曰。经示方隅。举眼识生不言余识故云乃至。或论略引置乃至言。故显扬论第一亦引此经云如是应知乃至身识。此中差别者。谓各依自根各缘自境。各别了别一切。应引如前二经。非乃至言显王缘别。又相有彼邪正及俱。故等言等。故论自云无心起位无此随一。故知等言不表心王而亦取别。取别前后便为河汉。又心起时未曾无所。何得据无心取说总。若无心所总亦不缘。何但别相。顺理教者。王取总相可为善谈。邪正等者即总相也。
论。此等圣教成证非一者。按瑜伽论五十五。亦说此名遍行也。即彼论云。问诸识生时与几遍行心法俱起。答五。谓作意等。
论。理谓至必有思等者。问何以得知。触谓三和。乃至思者令心造作 答按瑜伽论五十五云。作意云何谓能引发心法。触云何谓三和合故能摄受义。受云何谓三和合故能领纳义。想云何谓三和合故施设所缘假合而取。思云何谓三和合故令心造作。于所缘境与随领纳和合乖离。
疏。显杨第一引证说有者。证有遍行。即彼论云。如经中说。苦于此作意等。又说由彼所生作意正起。如是所生眼等识生。如经说有六触身。又说眼.色为缘能起眼识。如是三法聚集合故能有所触。又说触为受缘。如经说有六受身。又说受为爱缘。如经说有六想身。又说如其所想而起言议如经说有六思身。又说当知我今六触处。即前世思所造故业。
论。次别境等者。瑜伽五十五.显扬第一明五体业。与此大同。故不录也 然显扬论引经为证。此论所无。故引之云。如经说欲为一切诸法根本。如经说我等今者心生胜解。是内六处必定无我 释曰。以无我观缘无我境而生胜解定知六处皆无我故 如经说诸念与随念。别念念及忆。不忘不失法。心明记为性 释曰。追忆曾境名为随念。忆别别境名为别念。或初总相念。后别相念。忆不忘等念之别名 如经说诸令心住与等住。安住近住及定住。不乱不散摄寂止。等持心住一缘性 释曰。系心住内不外驰散名令心住。挫制其心渐细异前遍摄令住名与等住。然为失念于外散动复还捡摄而住内境名为安住。先亲近念住即由此念。数数作意内住其心。不令此心远住于外名为近住。五尘等相令心散乱。先于彼相为过患相。相增上力挫折其心。不令流荡名为定住。欲恚害等令心扰动。故先于彼为过患想。想之力故。故于寻思诸随惑等。正直其心而不流逸名为不乱。由极寂静故心不散。即正摄持名摄寂止。平等持心名为等持。明前诸心悉于一境系心令住名住所缘 如经说简择诸法最极简择.极简择法遍了.近了.点了.通达.审察.听敏.觉.明.惠行.毗钵舍那 释曰能正思择彼净所缘.善巧所缘.或二所缘名简择法 于前三境而简择彼真如实性名最极择 谓于苦谛及差别苦相简择契经诸苦体性名极简择法 于所缘境周遍寻思名为遍了 于前遍了所缘之境委细推求渐真渐近名近了也 了心.心法名点了也 知心.心法所缘之事名为通达 谓能定取尽其所有名为审察 先后渐次于彼义中无忘失故名为聪睿 堪能简择俱生之惠名之为觉 习所得惠名之为明 谓能披诵.问论.决择。而于其义转增明了故名惠行 毗钵舍那此翻为观。如大论中具广释也。
疏。若言如爱至为诸法本者。牒彼外难生起下文。外难意云。汝既以爱例欲非遍。如何经说欲为本。
论。此应复待余便有无穷失者。有义论下释念令心明记。彼宗亦云能明记者。约心等故。所明记者即诸法故。若由此故心等明记。此应复待余。便有无穷失。乐论宗者应善思择 详曰。彼胜发起本是作意根之业用故。然复待余胜解有喻故无穷失。我宗明记非心本业。故虽待余念无其类。无无穷失。
疏。心许前有体上更立用等者。问心体立用自许非他。何得为证 答前已广成。为证无失。
论。根力觉支至非即心者。问破何计耶。若破本师本师心所皆体是心。惠等同喻所立不成。若破末计有相扶失。未许心所离心有故 答准疏所明破末计中立三四等心所之师。惠等依思非即心故。喻无其过。有义但破本计。然喻无过。前来成立惠等别有故得为喻。又解彼宗以经为量。说定即心余别有体 详曰。前虽屡言惠等心所。而未成立离心有体。何非喻过。又未见教经部师中唯不立定许余心所。二释俱难。故依疏善。
论。如是至三十一句者。总别之言传有二释。一云二二至五名之为总。一一别起说名为别。二云起一至四名之为别。合起五种说名为总 详曰。后解为正 问且合缘者。境二或四。岂不违彼同聚心法一所缘耶 答本质境一。对能缘者。义分四等名所乐等。理固无违。且如一境。谓欲观察即名所乐。胜解印持即名决定。念明记时即名曾习。定注惠择即名所观。由斯同聚心法境一。
疏。此师以天眼耳通是意识相应惠等者。准此师意非但二通。即成事智亦非五识相应之惠。因果五识皆无惠也。或但因无。果位许有。是故后师以佛五识成事智难。后释理优。
论。遮等引故至故客有定者。定差别者而有多种。如灯具辨。更有同异。如瑜伽抄。
疏。佛地论说除漏尽通等者。按彼论第三云。如是其余静虑解脱无诤愿智通无碍等。多分摄在妙观察智。神境智通多分摄在成所作智。漏尽智通.漏尽智力。若说漏尽相续中有四智所摄。若说彼缘漏尽涅槃。多分摄在大圆镜智.平等性智 释曰。妙观察智作用强胜摄多功德。神境智通缘外尘发。有同五识多在成事 相续者身 在漏尽身名为漏尽。故四智收 若缘漏尽涅槃法故名为漏尽。故平.镜摄 二缘真强。又得二智具涅槃故。疏所引文捡者误也。应依今叙。
论第六
论。善谓信渐等者。问此善等法为论自施。为论经说 答本经所明。后论引释。故显扬第一引经证云。如契经说。于如来所起坚固信。惭于所惭。愧于所愧。无贪嗔痴三种善根。起精进住。有势勤等适悦于意身及心安。所有无量善法生起。一切皆依不放逸相。又除贪忧心依止舍由不害故。知彼聪睿。
疏。此约立依至理须相合者。三根.精进颂邻次言名为合说。四俱为依立舍等故。不尔不悟四皆为依。名理须合。
疏。除无痴者。彼说无痴以惠为性。非自性善。所以但十。
疏。正理论师说有十二等者。即彼论云。颂说及言兼摄欣.厌。厌谓厌背。如缘苦.集。欣谓欣向。如缘灭.道。此二互起必于一心不得俱生。虽唯是善非遍善心。故善大地法中不别标显。
疏。婆沙别说有欣厌者。彼二十八云。有别法名厌。非惠非无贪。是心所法与心相应。有别法名欣。非欲非无嗔。是心所法与心相应。然见道说苦.集忍智名为能厌。灭道忍智名能欣者。由彼忍智厌.欣相应名能欣厌。忍智实非欣.厌自性。
论。唯善者。亦遮经部信.精进二通三性故。故成实论信品中云。信通三性。精进亦尔。
疏。是境第七者。问既为信依何非依七 答虽信依起。然信所缘。名境第七。
论。乐善为业者。按显扬第一。信业有五云。断不信障为业。能得菩提资粮圆满为业。利益自他为业。能趣善道为业。增长净信为业。后之四种此乐善摄。为乐于善方起四故。
疏。即是论中坚固信者。即摄大乘第七颂云。清净增上力坚固心胜进。名菩萨初修无数三大劫。又按瑜伽五十七云。问世尊依何根处说如是言。于如来所净信深固根生建立。一切世间若诸沙门。若婆罗门。若天魔.梵。无有如法能引夺者。答依信根说。此显其信于闻.思.修胜坚固义。
论。一信有实等者。具如疏明。有义弹云。或如古师。言实事者因果体事。如四谛事。言实理者四谛真理。即因果理。故五蕴云。谓于业果谛实。极正符顺名信业果。大乘虚空灭谛所收。非如有宗。故无有失。疏说为摄虚空但总言实。此非大乘。不可依据 详曰。疏说本空空无有故故非谛摄。不言识变.依如立者谛不摄之。故第二疏言。识变虚空三谛所摄。又依识.如所立虚空假名虚空。非实空也。设据依如.识变虚空言谛摄者。亦不尽理。随能变心何不苦.集.道谛三摄。又七真如许四谛摄。依如立空何唯灭谛。又本空本无。何得名为因果理耶。若言非是因果理者。如何说云四谛真理即因果理。由斯从宽不言谛故。于理无妨。此论总谈。五蕴别列。亦不相违 问于所依境何故次第起忍.乐.希 答要决方希。又因果尔有斯次第 问于实等三信有起.不可如所说。既信皆起。但举因果而以明之。如何忍.欲.而有.不有 答初约总知法体理事故但信忍。后别观德.自他有能故信乐欲。又初实中亦包四谛。苦.集不乐故总言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