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识论演秘

  疏。以此为证者。以八地上法观不恒。证上三地而第七识得有法执 或以此论而为证也。即此文云。犹起法执不相违故。
  疏。说彼地地皆能断故者。第六法执地地既断。云何得言所知障在。若言言有据小有者。此亦不然。既法执起烦恼应行。如疏下难。
  疏。问何故上言至全言有也者。生起下论。
  疏。四阿含不摄等者。详曰。解解脱义名解脱经。于理为胜。故经颂云。若解脱诸惑等。故诸经论从其所说以立名者。其类寔繁。若不尔者。凡是经名是如来建。或集法立。岂佛.阿难据后零落而立斯号。若后人立名。亦为未可。便合经因难为楷准。
  论。此依六识皆不得成者。如无性论。疏.灯略引。学者犹迷故今具录 论云。此于五识无容说有。是处无有能对治故。若处有能治。此处有所治。非五识中有彼能治。于此见道不生起故 释曰。以五识中无能治见。故不得有所治无明。言见道者简余二道。以成事智佛果有故。问第六应有不共无明。有见道故。答六有通治。非别治故。问七有见道。七相应惑应名见断。答虽不断之。伏暂不起亦见力也。由斯见道有平等智。据大乘说 论非于不染意识中有。由彼此应成染性故 释曰。外人计云。在净六中。以净六中无余烦恼。相应无知得名不共。故难净意既有无明应成其染 论亦非染污意识中有。与烦恼共相应时不共无明名不成故 释曰牒转计破。意有余惑方名为染。不共既与彼意惑俱。便是相应何名不共 论若立意识由彼烦恼成染污者。今应毕竟成染污性 释曰。不共无明恒行不绝。意识何有而得净时 论诸施等心应不成善。彼烦恼相恒相应故 释曰。破文外救。外救既云意恒成染亦何爽耶。故斯难起 论若复有说善心俱转有彼烦恼 释曰。余小乘救。施等善心与烦恼俱。由是不共无明恒行竟有何失 论是即一向与彼相应。余不得有。此染意识引生对治不应道理 释曰。正难前救。意既一向恒有无明。无明外余善等之法此意非有。既无信等意名世善而不得成。又意恒染不可能引无漏善生。所治不为能治因故。故出世善亦不得有 论若有说言染污意俱有别善心能引对治。能治生故所治即灭应正道理者 释曰。显正义也。有大乘说。染污意外有别世善。世善能引能治见道。应彼相生治障理也 论若尔所立不共无明亦不成就。与身见等所余烦恼恒相应故 释曰。此外难也。其难意云。七俱无明有余见等三惑相应。应亦不得名为不共。若虽见俱犹名不共。我前染意俱时无明。虽余惑俱何乃不许名为不共 论汝难不平。非我说彼与余烦恼不相应故名为不共。然说彼惑余处所无故名不共。譬如十八不共佛法。前说与余烦恼相应名不成者。观他所立显彼过故 释曰。答前外难。平犹齐也。前观汝宗言余惑俱失不共号。非我大乘许是义也。
  疏。不见不正知至掉名我掉者。问前师但云以随惑中不正知等。是此识中我见慢等。谁言随中说不正知为我憍等 答若随惑中不说我憍我掉等者。何理得知。随中憍等是第七识相应慢等。若言说者教无文故。故为斯难。
  疏。唯此俱贪至不为主故者。略为二释。一云此第七贪不与六识慢等俱故方曰相应 问岂六识贪非相应耶而言唯此 答六相应贪通其二种有共.不共。第七不尔故唯言简 问七贪非主即明相应。何言与六慢等不俱名相应乎 答为遮外难故对六明。恐有难云第七贪等既不与六慢等相应应名不共故今对显。二云此者此六识也。疏不字误也。应为亦字。此六识贪亦与六识慢等俱者或名相应 问相应贪等第七岂无言唯此六 答简自六识不共贪等而置唯言。非对唯识言唯此也。
  疏。此十增上至唯无明增者。由十增上十得主名。俱时无明不得主号曰相应也。
  论。又契经说眼色为缘等者。按无著摄论云。又五同法亦不得有。成过失故。所以者何。以五识身必有眼等俱有依故 世亲论解与此别说。无性论同 世亲论云。言同法者第六意识与五识有相似法故。彼有五根.及阿赖耶为俱有依。此亦如是有染污意.阿赖耶识为俱有依。此五同法。离染污意决定非有 释曰。所依有二名为二缘。无性摄论根.境二种名为二缘。根中不取阿赖耶识。以共依故 故彼论云。五识与彼意识有同法性。谓从二缘而得生起。彼染污意若无有者。与此相违。所谓俱生增上缘依无有别故。阿赖耶识虽是意识俱生所依。然不应立为此别依。是共依故。因缘性故。
  论。谓如五识至俱有所依者。有义弹疏释云。若是宗法何故乃云必有眼等。今解。谓如至俱有依皆同法喻。即以此喻所简别法为其宗法 详曰。依义宽通。举眼所以简余非者。斯亦何违。若言喻者何假置彼必有之言。观诸因明未见喻中有此例故。必有定义。宗有无失。下总量云。必有不共显自名处是宗法也。又总是喻。更有何法是所简者。将以为宗。若言意根即是所简。文既不言应是意许。若如是者。岂此宗法唯有意许无言陈耶。又未曾见以喻所简别法为宗。准此则应先举于喻后方言宗。以喻简彼宗法过故。以此而言知疏无谬。
  论。不可说色至二分别者。据无性论。此文双破经部.上座亦应无失。故彼论云。经部所立色为意识俱生别依。此不成就不应道理。以就思择.随念分别应一切时无分别故。传释云。肉抟心藏四尘色法为意识依 又云。由此道理余部所立胸中色物意识别依亦不成就 释类破上座。同是色故。故此论初含于两宗。后破经部理应允矣。
  疏。如瑜伽抄会等者。下自具辨。义灯复明也。
  疏。生所依者。亲能发起名之为生。非同种子辨体生果名为生也。
  疏。法但为境等者。即五十二明彼无法得为意境。是此证也。彼文广辨。今略引之。
  论云。问如世尊说过.未诸行为缘生意。过.未非有何故说彼为缘生意。若意亦缘非有事境。云何佛说由二种缘诸识得生。答由执持诸五识身所不行义。故佛世尊假说名法。是故说言缘意.及法意识得生 释曰。持自无体令五识不行令意识转。故假名法。非言为法即有实体 论云。又有性者安立有义能持有义。若无性者安立无义能持无义故皆名法。由彼意识于有性义。若由此义而得安立。即以此义起识了别。若于二种不由二义起了别者。不应说意缘一切义取一切义 释曰。相分虽有。据本质说得言缘无。
  论。若谓现在至宁说为意者。问有部十八界通三世。如何难言现但名识。答意具思量.依止二义。而现在识虽未起用为依生识。然住意性亦得意名。不据思量现名为意。故亦无过。
  论。已灭依此假立意名者。有义依止名意自望假说。非依第七。思量名意依第七立。故云已灭依此假名思量意也。立宗但诤思量意故 详曰。已灭虽无。然开其路。彼识依此而可得生。似现依止假立意名。已灭之意与现思量殊不相似。如何依七假立思量。虽思量意是本所诤。为外难云灭非思量何得名意。故论答云灭似现意依止一边依之假立。若言依止自望说者。如何自望。若望现在。现在名识。似何称意。若望以前。以前体无。似似于谁。论破于他假依真立。义应不成 又按世亲摄论第一云。过去已灭无所思量。云何当有能思量性。准此文意。不以思量为过去意。可审详之。
  疏。无想灭一识等者。以五转识前位已舍。故言但灭一二识也。
  疏。摄论难云俱灭何异者。按彼论云。由二自相无差别故。心.及心法俱灭何异。
  论。若谓加行等者。按无性摄论第一云。不可说在第四静虑。在第一有地差别故。出离.静住欲差别故。二定差别。但举加行及地二别 又准俱舍第五卷论。有十差别。一地有异。谓第四禅.有顶别故。二加行异。出离.止息二想别故。三相续异。异生.圣者身不同故。四感果异。五蕴.四蕴报差别故。五顺受异。唯顺生受通生后等时差别故。六初起异。无想二界。灭定唯人。七退有异。得不经生.经生别故。八名号异。九还不还异。如箭射空无惑不返。十二得异。初唯加行。后通二得。离染唯佛。加行余圣。如次配彼无想.灭定。是二差别。
  疏。此中通言至第六相缚者。此论引彼文不足也。无意识言。今按彼云。又复意识染污末那以为依止。此脱初句。余文悉同。
  疏。对法等云漏所随逐等者。等瑜伽论文。如枢要辨。对法所说如义灯解。故此不言。
  疏。即是摄论我执不有失等者。此文与彼第六大同。其中委曲而征逐者彼不及此。故言极差。
  疏。大乘之中至以此理通者。虽八识别总得名意。以对六境故合为一 问何故不释十八界耶 此文正释故疏不云。
  疏。初句即是此识得名者。即对法云。依眼缘色。依所依眼识得眼名。
  疏。此各有种如瑜伽者。按彼第一云。云何眼识自性。谓依眼了别色。彼所依者俱有依。谓眼等。无间依谓意。种子依谓即此一切种子执受所依所摄阿赖耶识。乃至意识亦复如是。又云。俱有相应一一而转。又彼一切各各从自种子而生。
  疏。且据粗相至识不必生者。问今盲冥者有境无根而识不生。证识依眼。如有眼者由境无故而识不生。应识依境。又但有根识即依生。色界应有鼻舌两识 答至理识生实藉根.境。就胜缘说依眼非色。亦犹识.境互相因生。而依主胜称为唯识又济巨川匪唯一筏。假诸帆桡方堪利涉。世就胜言舟为度矣。
  疏。如迦末罗病等者。问非黄见黄自是意识。如何以此证眼识耶 答由根损故令初眼识而不分明。而后意识见有错乱。故举坏意证眼识变。
  疏。谓由根合识令根有损益等者。由根识合观日.月光。如次于根而有损益 又按俱舍论第二云。由二因故从根立号。一由根是所依性故。境即不尔。二由所依是不共故唯自识依。色亦通为他身眼识.及自意识而所取故。余四准此。由斯不从色等立称。虽即二义简滥亦毕。
  疏。意识不然眼等可尔者。据等无间六皆名意。今目第六故为不然。五识根别。依根立名无滥可尔。
  论。惑名色识等者。有义疏说亦依主释。今解通有财释。以能有境名色识等。即有财释 详曰。若泛尔言非无此义。辨论所说但依主释。故论断云随境立名。顺识义故。谓于六境了别名识。不言有境而名为识。
  疏。蛇眼闻声等者。按彼经六十四云。瞿陀尼人眼识闻声。如阎浮提中蛇蚖之类眼中闻声。瞿陀尼人亦复如是。如隔障碍闻众音声。见众色像亦复如是。以法胜故。
  论。庄严论至同类境故者。按彼论第三偈云。如是五根转。变化得增上。诸义遍所作。功德千二百 释曰。此偈显示转五根变化。此变化得二种增上。一者得诸义遍所作。谓一一根皆能互用一切境界故。二者得功德千二百。谓一一根各得千二百功德故。
  疏。或即初地至此是本义者。佛地论中义有本.别。举本简别。如次前疏而以明之。
  论。佛地经说至作四记等者。疏及枢要虽皆引之。学未博者披犹难悟。今撮彼要随难释之。冀诸后学临文不惑 经由是如来示现种种工巧等处。摧伏诸伎傲慢众生。以是善巧方便力故。引诸众生令入圣教成就解脱 释曰。余九化下皆有以是善巧等言。下同不录 论此中显示现神通化。为菩萨时示现种种陶师等类工巧等处。此是智上身业相现。为摧傲慢故现斯事。善巧方便即是悲慧平等。运道先现神通先令生信。故名引生令入圣教。如现神通度迦叶等。次令调顺有所堪能故名成就。引令长养诸善根故。后令解脱三界恶趣。
  经由是如来往诸众生种种生处示同类生。而居道位。摄伏一切异类众生 论曰。此中显示现受生化。谓现化身于天人中一切生处示同类生。居刹帝利.婆罗门种。伏下诸类令得利乐 经由是如来示现领受本事本生难修诸行。论此中显示现业果化。成所作智现以化身领受化业。由此业故示受一切本事本生难修诸行。先世相应所有余事名为本事。先世所受生类差别名为本生。如毗湿饭怛啰等。依此本生先所修行种种苦行名难修行 释曰。领者摄捡。受谓纳受。乘斯化业摄纳化果故名领受。与身相应非身之事名为本事。所受身事名为本生。毗湿等者此云众异。有多德伎异众人故。即须达拏太子别名。举事明也。论或于今世依变化身先修苦行。后舍彼行修处中行方得菩提。有契经说。如来先世迦叶佛时作是骂言。何处沙门剃须发者有大菩提。无上菩提极难得故。由彼恶业今受如是难行苦果 释曰。今生六年苦行之事亦得名为示业果也。经言过去骂迦叶佛今受六年苦行报者亦化之耳。化宜闻故止余恶故 经由是如来宣畅种种随所乐法文义巧妙。小智众生初闻尚信 论曰。此中显示庆慰语化。庆慰即是喜悦差别。语能生彼故名庆慰。成所作智化作语业自现妙音。令化心变谓闻佛语生欢喜故。随所乐法者。随彼因力所应。乐闻人天三乘诸差别法。文巧妙者。字句显美令乐闻故。义巧妙者。理趣分明易解了故。小智闻信。况聪慜者 经由是如来立正学处。毁诸放逸赞不放逸。又复建立随信行人.随法行人 论此中显示方便语化。如来大悲为诸有情安立学处。令伏诸恶修世间善。安立圣道分位差别。令入圣道出离三界经由是如来断诸众生无量疑惑 论此中显示辨扬语化。成所作智随诸众生意乐差别。现化语业说种种义断诸疑惑。谓发一音表一切义。令诸有情随类获益。
  经由是决择众生八万四千心行差别 论此中显示决择意化。成所作智相应意业能起化故名化意业 此能决择所化众生八万四千心行差别。心行差别如疏具录。此不重记 经由是如来观诸众生所行之行行与不行若德若失。为令取舍造作对治 论此中显示造作意化。随所观察一切有情所行之行。若诸恶行不行有德。行即有失。若诸善行行即有德。不行有失。如是观察为欲令彼取德舍失 于德造作任持对治。于失造作远离对治 经由是如来为欲宣说彼对治故。显彼所乐名.句.字身 论此中显示发起意化。成所作智相应意业能发身语。或此意业由智发起。或智相分现似彼故。是故说名发起意业。为说有情诸行对治。此所说法名.句.字身以为自性。是故显示名.句.字身。令起爱乐发生对治 经由是如来于定不定反问置记为记别故。随其所应受领去来现在等义 论此中显示受领意化。受相应思能动其心令受苦乐。是故说名受领意业。成所作智受相应思。能起化故名化意业。于四记问为记别故。随其所应如实了知一切问已。领三世等无量义。如实知已随其所应一一记别无有颠倒 言四记者。一一向记。如有问言。一切生者决定灭耶。佛法僧宝良福田耶。如是等问应一向记。此义决定 二分别记。如有问言。一切灭者定更生耶。佛法僧宝唯有一耶 释所问法中而不一向应为分别。有惑死者而必更生。无惑死者必不生也。若约真理三宝唯一。若据有为三宝有别 三反问记。如有问言。菩萨十地为上为下。佛法僧宝为胜为劣。应反问记汝望何问 释曰所问之法相形待言胜劣不定故须反问。且三宝中师资而言法为最胜。起说次第即佛为胜。由佛出世方说法故。又内外道皆有三宝。望外三宝内三皆胜。十地相形胜劣可悉。为斯不同故须返问。若不返问而为答者。随言胜劣而有难生问即难息 四默置记。如有问言。实有性我为善为恶。石女儿色为黑为白。如是等问应默置记。不应记故长戏论故 释曰。应谓彼言。此不应记。不解彼问名为默记。非总亡言名默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