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论疏部
- 成唯识论演秘
成唯识论演秘
疏。不用前识为今所缘者。显五不缘心.心所故。
疏。前相亦然至亦为所缘者。此显前相具二支故成所缘缘。前相体有名之为缘。识带彼相成所缘义。故观所缘论云。所缘缘者。谓能缘识带彼相起。及有实体令能缘识托彼而生。
疏。又此所言至亦无违者。此释外难总标无违。即次下言从前念等显无违理 外难意云。颂言境色。长行色识。而色是同。境.识河汉。长行释颂。一何矛楯。
疏。从前念后至更互为因者。此意以境有前及俱。故颂.长行对望说异。立名亦差。理实前境亦名色识。俱时之境亦名境色。
疏。即显二念相似种是一故者。后念相分是前现相所熏种生名一种也 问名言相种在识无边。如何后相要前种起 答设不以前相种生者。即相似故名之为一。勘彼颂云。决定相随故。俱时亦作缘。或前为后缘引彼功能故。彼论释云。境相与识定相随故。虽俱时起亦作识缘。因明者说。若此与彼有无相随。虽俱时生而亦得有因果相故 或前识相为后识缘引本识中生似自果功能令起不违理故。论中虽不言种一等以意而言疏亦无失。
疏。若以此见分至递为因故者。道理根.境须相因起名为须用 问见种不生现行色相。相复不熏见分种子。如何得有递为缘义 答由境为缘见方得起熏成自种。识种为缘生识见分变相分生。境若不有见分不生。见分不生谁熏见种。见种若无见从何起。见若不有相因何生。未有无心独有境故。由斯远望得互为因 详曰。观疏释此种与色识一段之文。总有三节 初以见种名之为种。现名色识 二或相下。相种名种。现名色识。然此有二。初总相明。又此所言等下。释于伏难显颂.长行二意别也 三若以此见分种下。见种名种。现相名色识 今助一义。翻前第三相种名种。现见名色识 问四中何胜 答理虽皆通。若顺彼论第二应善。正顺颂文。颂文既云功能.境色无始为因。明即相分种.现分二。故彼释云。以能发识比知有根。此但功能非外所造。故本识上五色功能名眼等根亦不违理。功能发识理无违故。在识在余虽不可说。而外诸法理非有故。定应许此在识非余。此根功能与前境色。从无始际展转为因。谓此功能至成就位。生现识上五内境色。此内境色后能引起异熟识上五根功能。根.境二色与识一异。或非一异。随乐应说。既言生彼五内色境。复云根.境二色。明知功能即相分种。现名色识。
论。然十八界至处处说故者。按瑜伽五十一云。依此一切种子阿赖耶识故。薄伽梵说有眼界.色界.眼识界乃至有意界.法界.意识界。由于阿赖耶识中有种种界故。又如经说恶叉聚喻。由于阿赖耶识中有多界故 又六十六云。云何种种界。谓即十八界展转异相性。云何非一界。谓即彼界无量有情种种差别所依住性。云何无量界。谓总彼二名无量界 又九十六摄事分云。住自性界者。谓十八界堕自相续。各各决定差别种子。复次以要言之。虽界种类十八可得。然一一界业趣有情种种品类有差别故当知无量。譬如世间大恶叉聚。于此聚中有多品类种类一故。虽说为一而有无量。如是于其一一界中各有无量品类差别。种类一故虽各说一。而实无量 又对法论第一云。问眼界何相。答谓曾.现见色及此种子。如眼界相耳.鼻.舌.身.意界相亦尔 准上诸文。十八界别。故不可以识等种子以为根也。对法既云及此种子。明眼等根别有种现。非识等种事乃明矣。
论。便违圣教至内处所摄者。按瑜伽论五十四七等云。复次色蕴摄几蕴几界几处。谓色蕴摄一蕴全.十界十处全.一界一处少分。准此故非见种为根。又五十五等文如疏上下屡有别处。故不重也。
论。不应说为增上缘者。按对法第五。解增上缘略有九类。第一任持增上。师子觉释。谓风轮等于冰轮等。器世间于有情世间。大种于所造。诸根于诸识。释风能持水。水能持地。故风.水轮皆言等也。由器世间.大种.诸根。能持有情.所远.诸识故。器.大种.根等三类亦名增上。又瑜伽论五十六云。眼与眼识非正生因。唯建立因。是故此二俱时而有。余根.余识当知亦尔 释建立因者是增上缘。若五识种即是五根。故违诸文增上缘也。
疏。十一唯欲色二界系者。谓五色根.色声触三.眼耳身识.舌鼻.香味色界不有。意.意识界.及法界三通三界故。由斯欲.色唯有十一。
疏。上地无寻伺起眼识等难是者。亦是此中所违文也。按彼论云。问生第二静虑或生上地。若有寻有伺眼等识现在前。云何此地无寻无伺。若不现前云何于彼有色诸根而领受彼地境界。答由有寻有伺诸识种子随逐无寻无伺三摩地。从彼起已此得现前。又此起已识现行时。复为无寻无伺三摩地种子之所随逐。是故此地非是一向无寻无伺。由彼有情于诸寻.伺以性离欲。而离欲故彼地虽名无寻无伺。此复现行亦无过失既云有寻有伺诸识种子随逐而彼得起。明知识种不即是根。若是根者前问后答皆不应理。思之可悟。理既无违。故知识种非根明矣。
疏。诸识亦应唯种子妨者。此难意云。论云眼界通种.现。执言唯种不取现。亦言眼识有眼.种。亦应同根唯取种。即对法云。问眼识界何相。答谓依眼缘色似色了别。及此种子积集异熟阿赖耶识是眼识界相。耳.鼻.舌.身.意识界相亦尔。
疏。六亦无根唯种失者。问兼取现业可无其失。但取业种过如何避。亦违根通种.现文故 答业既有三。明种不一。不同于前唯一种也。据此一边以为言矣 或虽言业种亦取现业。后释为正。如灯具明。
疏。若言至非唯无记者。此救意云。若业已熟所招五识。理唯无记。业未熟时所起五识既非业感。故通善.恶。
论。应无眼等为俱有因者。即善.染眼而以何法为俱有因。非业招故不可业种而为因也 问难陀既许根.识异时。责无俱有岂不相符 答有义两释。一云依教难彼不就宗责。瑜伽等说眼等为识俱依故。二此难救家。救家虽假以种为根。至实自许根.识同时。故难无失 详曰。今观论意。由善.染识非业所招。不依业种。偏难此二无俱有依。而元不论同异时也。
疏。今西方至实有别根者。此师意据偏增说故得为正义。
论。又诸圣教至器世间等者。按瑜伽论五十一云。云何建立所缘转相。谓若略说阿赖耶识由于二种所缘境转。一由了别内执受故。二由了别外无分别器相故。了别内执受者。谓能了别遍计所执自性妄执习气.及诸色根.根所依处。了别外无分别器相者。谓能了别依止缘内执受阿罗耶识故。于一时无有间断器世间相。又七十六.解密经等说处非一。大同不录。中边所明疏上下引。
疏。即是可止之辞者。止者止住。此言即是止近辞。故此次说不及前师 或字误也。应为指字。
疏。若不言他至不能自依故者。不定过云。为如第七恒转依他证八有依。为如第七虽复恒转而不自依证八无依 问因于同.异二喻转等名为不定。今唯第七何成不定 答虽体无二义即有差。对二义故亦无有失。
疏。故今此师令成俱有依义者。问令心.心所取自所缘方成所依。种既不能取自所缘。现望于彼何成所依 答所依四义是护法宗。非此师意。不可为难。
疏。又诸识现行至今略不述者。异熟六识而不能熏。现望于种亦同第八而非因缘。论略不说。
疏。今不说依至望现是依者。异熟六识虽不能熏同于第八。然现望种无能持力。不同八现与种为依。故不取也。
疏。始末为论者。本有.新熏如次始末。
论。如契经至恒相续转故者。按楞伽第九。人体及五蕴。诸缘及微尘。胜人自在作。唯是心分别。心遍一切处。一切处皆心 又云。依父母和合阿梨耶.意合。如苏瓶中鼠。共赤白增长。薜尸.父厚.泡.创。不净依节尽。业风长四大。如诸果成就 详曰。与论所引文虽不同。理旨同也。所以疏云勘彼文同。或可疏勘梵本云同。不据汉本。汉本阙此论所引文。
疏。从下而微解亦应尔者。本明心等而有所依。今者先征所依等义。名从下也。解文同征故云应尔。故后解中先解二别。后明心等具依多少。
疏。若尔四大种及五根扶尘四大者。初四大种造五根者。后即造彼扶尘四大。
疏。除识蕴少分相望者。诸识相望有决定者。然非一切。故云少分。此决定识不取为难。以决定识是所依故。故除之也。
疏。此简受想蕴全行蕴少分者。但简行蕴心所法故。又行蕴命亦是主故。故言少分。此文不次。结前第三所简法故。
疏。皆须此者。置此令心取自缘言。
疏。彼论言有依此言是故者。彼瑜伽论言。有所依即是此论所说者是。
疏。即前有境眼等为果等者。以有所缘与有境义而有别也。若有所缘体唯能缘。若言有境即通五根。要有所缘方有所依。故除根也。
疏。此解所有能依等者。此释伏难。伏难意云。本明所依何故乃辨能依心等。故释所有能依法者。意欲翻出能依之体显彼所依。疏言此解所有能依者。此牒定也。
疏。此是依外至故重言之者。此总结前出所简法之所以也。依谓所依。色.心所等是所依外所简之法。故所依后而方指简名重言也。或唯显明心所所以以释外疑。外疑意云。圣教既云唯心.心所名有所依。即应心所亦所依摄。故有斯释。斯释意云。此者此所依谓所依。所是依外别所简法之一数也。若不简之恐疑同主亦是所依。故更分别名重言也。对次前文心.心所处故名重言 有义问何故别简但简心所非所余耶 答立论者意不应征责。由前引教说心.心所名有所依。即恐心所亦是所依故次简之。虽皆有所依。所依唯心。余非所依。相显不说。
疏。然诸识至略而不论者。而有不得为所依者。即四义中而阙第一决定义也。
论。同境至所依别故者。问眼等五识得自在位通缘五境。成事智品缘十八界。五根云何与识同境 答据因位中未自在说。更有余释。如下当辨。
疏。亦作此义无相违故者。三位无七家亦同安惠成八无依。亦作此义亦显安惠三位无七。
疏。问至应设劬劳者。答六依于七。七依亲故。亲依转六亦转。八依于七。七非亲故。七无漏八不转。有执.无执行有相似.不相似故名亲.不亲 答第二云。若由八转七方转。可难七转八亦转。第八转位七先转故。七转时八不转。由亲疏别。准前应知 又释。六.七二执违非执故。七转位六亦转。第八无执不全违。所以不随所依转思之。
成唯识论演秘卷第四(本终)
成唯识论演秘卷第四(末)
疏。二率尔遇境位者。问论无率尔。何乃加之 答准下夺中既有三位。明今纵处三位不无。故遇言中含率尔也。有义遇非胜境即摄率尔。要遇非胜境率尔心后方不续故。若遇胜境率尔心后相续而生。若别言率尔。即显率尔后皆不续。既率尔后非皆不续。故即摄在第二位中。由此应有四句分别。一心胜境非胜。谓于劣境起等流心。二境胜心非胜。谓于胜境起率尔心。三心.境俱胜。谓于胜境起等流心。四俱非胜。于非胜境起率尔心。唯依第四说不相续 详曰。义恐未然。现见人有偏注意者。虽胜境至不舍先缘。岂非胜境率尔心后而不续耶。虽境非盛。以心先无偏所注处。遇而缘之相续不息。岂非境劣心得相续。由此故知。所纵三位多分不续。未可即以句数定之。
论。若自在位者。施为无拥名为自在。夫将变现随欲而成。有所观察莫不明悟。
疏。八地已去皆能任运者。据自利说。若依利他于诸药.病有未悟者。
疏。为非此过至得相续者。为非唯此第一之过。而更有下等流等难。为生下论故致此言。有疏言初。理亦得也。今从此字。
疏。递相续生者。眼识与意落谢过去。后意续起意落谢已。眼等复与意识续起名递相续。非意识灭后独眼生名互相续。以五必与意俱起故。
论。戏妄天等者。按瑜伽云。谓有欲界诸天名游戏妄念。彼诸天众或时耽著种种戏乐久相续住。由久住故妄失正念。由失念故从彼天没。或复有天名曰意愤。彼诸天众有时展转角眼相视。由相视故意愤转增。意愤增故从彼处没 又按对法第三云。清净已生者。谓游戏妄念.意相愤怨.乐变化天.他化自在.色无色界诸天。多放逸故堕其所应于所受用境及所住定自在而转 详曰。准对法论。妄念.意愤.变化.他化次第而言。妄念.意愤即当时分.知足二也。又愤恚者多因色境 欲上二天于诸妻室无所摄属何因相视生愤恚耶。何以明者。瑜伽第五云。三洲摄受妻.妾施设嫁娶。而除北洲。无我所故。如是大力鬼及欲界天亦尔。唯除乐化.及他化自在天。既无摄属理应无有相视愤怨 问何所以者 答以此二天外境多化。故于内情亦无配摄。由此取下二空天者。不违自他害等四句。亦顺对法。理应无爽 问何故智论云欲六天中间别复有天谓戏妄念.心恚天等 答虽处中间。何妨得是二天所摄。智论自云皆六天摄。亦犹梵王中间禅者初定摄故 或通六天。智论明言此诸天等皆六天摄。瑜伽复说欲界诸天。故可通六 若尔四句岂不违耶 答非彼六天总是戏.恚。取彼戏.恚名为自害。如总名人唯佛使等方俱不害。六虽总天。唯戏.恚者是唯自害亦何爽理。依实有情少分而言。上二空居亦有摄受。如魔王女摄归魔故。
论。故瑜伽至名为意根者。有义第二师释文有其二。初正翻三位破。二引瑜伽为证。疏说引证属第三文。今不依也。引瑜伽文证五得以自类为依。不证第三遇胜境故 详曰。乍观论势诚有斯理。若审理披文即疏为正。何所以者。举增盛境证五相续。引瑜伽论自类为依。岂不显五是相续耶。故下结云故知五识有相续义。虽复三因皆明相续。随自因下所引之文以为别证斯亦何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