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论疏部
- 成唯识论演秘
成唯识论演秘
疏。又若从此没至定不可得者。此无著文 无性释云。如是已辨于欲界中若离阿赖耶识结生相续不成。于色.无色亦不得成今当显示。若从此没等者。是欲界死上生时义。由非等引等者。谓与彼地贪定味等烦恼相应 释曰。于上二界缘定起爱方得润生 离异熟识余种子体定不可得者。非欲廛没心有彼种子体。生灭不俱故 释曰。而外救云。于彼欲廛没心之中。有彼定地染心种子。故有斯破。定散二心不俱生故。不成熏习故。下心中无上染种 又云。非定地生心为彼种子体。即于一心种有种性不相应故 释曰。外又救云。即定生心为彼种体。故此破云。种者是因。有种是果。此果含种故名有种。于生刹那因果俱有理不相应。虽大乘宗因果俱有。就彼宗难亦不相违 又云。非余生中先所获得色廛等心为种子体。持彼熏习余识无故 释曰。外又救云。过去生中得色界心为彼种子斯有何失故牒非之。汝无能持彼种之识。何有所持种子体耶 又云。非色相续为种子体无因缘故 释云。外又救云。过去熏习依色根中为今时种。复叙斥云。无因缘言而有三释。一下界根非上心因。二下色中无上地种。三持种者体必所熏。色根无彼所熏因缘。故无彼种。言因缘者即道理也。
论。异类法后至亦应无因者。无著论文具如疏引 无性解云。即无色界无漏心生世间心灭。彼趣所摄异熟无故。不由功用自然应得无余涅槃。能治现前一切所治皆永断故 又释灭二趣等云。生第一有欲断彼地诸烦恼时。想微劣故自地无道。无所有处地明利故起彼无漏心现在前。尔时二趣俱应灭离。谓第一有.无所有处二趣灭离。尔时有情应成死灭。二趣所依俱无有故。非无漏法是趣所摄。是不系故。对治趣故 问准摄论难灭二趣失。此论乃责后起无因。二论既殊。何得引彼而证于此 答扬文废旨似乎泾.渭。取理长披诚同水乳。彼论本意责无本识善染无种。无种即是无因异名。乘斯便责灭离二趣。故本论云。复次生无色界若离一切种子异熟识染污.善心应无种子。染污.善心应无依持。次下方责应灭二趣。故知两论实乃同也。取证无失。
疏。且复业中者。论中前来双破果.业。下唯斥业而废于果。故云且复生起下文。
论。又行缘识应不得成等者。无性摄论如灯具辨 世亲释云。业为缘识不相应者。谓福.非福.及不动行生已谢灭。若不信有阿赖耶识当于何处安立熏习。如六识身不能任持所有熏习 释曰。明赖耶无无持种识。即行熏识名缘不成 问经部识支克体取何 答依二摄论相传三释。一云三业所熏能持种识以为识支。二云所持业种以为识支。三云能持种识及所持种皆为识支。或说结生染识亦是 有义断云。虽有三释唯取种子为识支者以之为正。然同大乘取名言种为识支者以为正。故俱舍论说同类因所行与等流果功能将为识支正相当故 详曰。若唯种者即第二释。此论下云。业种为识非克实体。云何断言同大乘正。若言取彼第三释者。第三既取能所二持。云何断言唯种正耶。进退有违恐笔误也。又依俱舍似有种义。若依摄论种相难明。故无性云。谓行为缘贪等俱生眼等诸识许为识支 又云。许续生识为识支者。此亦不然。按斯两文牒彼宗计。识支但现。世亲亦现。文如前引 今应说云。据大小乘合为三释。依无性论二文不同即为两释。并依现说。准俱舍文。复为一释。但依种说。文如上引 或为四释第四通取种.现为支。如世亲论文言总故义可通也。文如前云。审观可悉。
论。时分悬隔等者。有助论主更难彼云。欲.色界有色。行感可名缘。无色界色无。如何云感色。
疏。色果在未来至八万劫等者。问纵果未来何得去因许多劫耶 答若生报业果未必遥。若后报业果远何感。如受非想八万劫已后方受彼人趣等报。报望昔因隔八万劫岂匪远耶 问生报之业如谤灭等。果既不遥应名行缘 答略为二释。一但言悬故不得为缘。非许近者即成缘义。遮他论故。二纵生报业因果异世。道理疏远。亦名悬隔。纵无其远有隔非缘。第二释善 若尔自宗如何 答有所感识斯有何过。
疏。如外法等非异熟因者。举喻释成。既汝行支由悬隔故不能感果。应同外法不得名为异熟之因。
论。此不成故后亦不成者。按无性云。取为缘有亦不相应者。谓熏习位诸业种子。异熟现前转名为有。或复转得生果功能故说名有。行所熏识若不成就。何处安立彼业种子。而复得言生果现前转名为有。释谓异熟果将现前故名现前也。或因现前有感果能。势力成熟而异前位名为异熟 问邻次相望缘亦不成。何意越言取缘于有 答摄论意明业染之义。有有业种。余支不然。故不明也 或举前后以示方隅。前释为正。
疏。非但说所缘而无依等者。非以颂文但说第八有所缘境不说所依。即云第八无所依法。理实有故。不说所以如疏具云。
疏。意名无有义者。疏主取彼明意文意以为其句。非彼论中有此全语。故彼论中广明其意而立理云。谓若不说有染污意。于一切时义不符顺 疏云无有即牒彼论不说有意 义即牒彼义不符顺 心体第三。如前具引。
疏。又若无七至依八现种者。此据护法五必依七。由下具明此不显说。
疏。依瑜伽至说无量名等者。按彼论云。问诸心.心法凡有几种差别名耶。答有众多名。谓有所缘.相应.有行.有所依等无量差别。问何故眼等亦有境界。而但说彼名有所缘。非眼等耶。答由彼眼等离所取境亦得生起。心与心法则不如是。问何故名相应。答由事.处.时.所作等故。问何名有行。答于一切所缘作无量种差别行相转故。
释同缘一质相虽相似。见行各殊。名差别转 问何故名有所依。答由一种类托众所依差别转故。虽有为法无无依者。然非此中所说依义。唯恒所依为此量故 释有两家。一云如一眼识托三根生。谓眼等一.次第灭意.及以末那。虽有为下而释伏难。难意可知。今约根依色非依根。所以不得名有所依。二云相应王.所名一种类。如眼王.所同托眼根 详曰。二互不足。前家阙释种类之言。明众所依理亦不尽。后家不辨众所依义。今者应云。如眼等识俱有依根总有四种。谓同境.分别.染净.根本。如此论中护法所说。以依非一名众所依。论意唯依俱有根说。不得取彼无间灭依显心王.所。简彼色等名一种类 问七.八二识依何言众 答从多而说 或彼心所依亦名众。众非一义。兼自心王依成二故。王.所同类。故总合言托众所依。
疏。然彼言所依总有三种等者。彼瑜伽第一.及唯识论由隔所引。五十五后故言彼也。乍观似彼五十五文 问心.心所起三依恒定。何得说云三中合说不恒不定 答略为两释。一云依下诸师释俱有依。除护法外有通恒定不恒不定名为所依。非据因缘.及等无间有不恒等。二云依下正义具四义者方名所依。等无间缘阙决定等。无时不依名为决定虽由之生世既不同。不得名为无时不依 又云恒者俱转之义。既是过去恒义便无。其因缘依有不恒定。如现熏种是种因缘。然后现无而种不绝。故非恒定。亦非所依。疏总相谈不恒不定。亦无有失。二义俱得后释顺疏 有义斥疏恒不等已自会五十五.及唯识云。故但应言依有二种。谓种及现。瑜伽且依现行者说。现依有二。俱有.无间。彼论且约俱有依说。但由言略无别所由。此论具明通举三种 详曰。疏之所云恒不恒等。如前两释过亦无有。断言依二恐乃雷同。此论.彼论皆言所依不言依故。若言依者一切皆许种.现皆是。更何须会。若言依与所依无异。岂不违下护法所明。由此故知伽五十五正明所依。此论真.假而兼说也。不可以彼广略会之。
疏。现望种子应无此依者。现行熏种虽是种依体既是现。故不得名为种子也。若言因缘理即可摄。有疏本云。种望种子种字误也。何以知者。答后种既托前种而起。何得云无。故知误也 有义弹云。非但此论说心.心所名有所依。彼瑜伽论亦说眼等识有三种所依。既彼此论皆说心等名有所依。不说种子能有所依。名种子依有何过失。此中不欲释因缘故。故下广文言种依也。如增上缘依非摄一切增上缘尽此亦应尔。不摄一切因缘因缘尽也 详曰。虽本欲明心等所依。及列释中据宽立号。何以明者。即此论云。诸有为法皆托此依。故知据遍。若唯约心。何不说云诸心.心所皆托此依言诸有为。又疏若云三依一一摄因缘尽。可如所责。但云初依依宽立号。何得以彼增上缘例。故知疏断实无其咎。
疏。若尔俱时至王是所依者。此问答意种.现俱时非增上缘置增上简。同时心所既是增上。更无别简应得名为增上缘依 夫俱有依要有主义。所既非主不简无失 有义弹云。此亦不然。由俱有名有前滥故说增上言者。根种望现业种子等及扶根尘等应是此依。既同有滥如何偏责。故于尊教不应显失 详曰。滥有亲疏。亲难辨故可须简之。疏者易知不假分别。故下净月种.现相例为俱有也。又疏但明两俱宽狡对望有差。何处有显慈尊过处构虚指斥。
疏。唯种相似者。唯现俱种似俱有依。所等不似。增上缘言故简种也。
疏。故复简之如下当辨者。下净月云。既许现识以种为依等文是也。
疏。设如小乘至无增上者。问若依自义三依并无。既假同他。何但有二。俱舍颂云。心.心所由四。二定但由三。三者四中除所缘缘。故不唯二 答非增上缘皆俱有依。虽有增上无俱有依亦无失也 问不相应据自三无。何故前云诸有为法皆托此因。岂不相应非有为耶 答有义依他实法而得生故说从因生。非别生也 详曰。或依有法多分而言。
论。无种已生集论说故者。按对法云。无种已生者。谓最后蕴。释无种已生是本论也。谓最后蕴是释论也。今难陀师取彼论意以之为证。彼意云何。难陀释云。二乘无学邻无余心名最后蕴。生此蕴种已入过去名为无种。所生法在。名为已生。既因已灭而果现在。明知因果时必不同。
疏。此中文略者。不引彼释最后蕴文故称略也。
疏。今释家取以为证者。即难陀师名为释家。取彼论意以为证也。
疏。或有眼非眼界等者。如灯第一。故不引也。
疏。此前后俱者。前后体有名为俱有。非俱时有名俱有也。
疏。此时阙缘等者。无缘更生后念之种名为无种 若尔云何名为已生 答而能生彼俱时现讫名为已生 或种现在简彼未来名为已生。取前为正 有义弹云。若作此解彼论应言无种已不生。此论应言彼依不引生后种说故。如何乃言据不能生后种而说 今别解云。无种已生依引生后自类种说。若生现行即前十一有种已生 若尔如何杂集论释有种已生。谓除罗汉最后蕴也。无种已生谓最后蕴。答觉师子意余时种子为因能生后念种.现。此末后心前念种因唯能生现故。论本名无种已生。由无种故后便断灭。今难陀意亦即同彼。其护法等不依彼故。故但如前依种子说。非汝难陀.觉师子等所知见也。无著大师意说种子前后相生云无种已生 详曰。义有万途岂无此理。若顺二论疏释为优。云无种者彰无后类。已生之言明与现俱。更有何求须安不字。此论应云彼依不能而更引生后种说故。义繁文约省不等字。故彼论释言后蕴也。若但据种自类相引余时皆然。何假以彼后蕴而释。亦不可言释家不得无著之意。何所以者。而师子觉枢衣北面伏膺函杖而造其释。岂误本旨。以此而推优劣知矣。
疏。此下比量等者。前师量云。种生于果必定前后。以因果故。如麦种等。出彼过者。麦种等喻能立不成。麦等而非胜义因果。设云我许有他随一。据实喻亦所立不成。由下论云非极成故。故不出也。
论。种灭牙生非极成等者。彼量同前。据实芽.种而非异时。喻阙所立。若云我许即喻所立他随一过。又因不定。焰.灯.荷根而俱时故。
论。次有俱依至必有故者。瑜伽七十六是此证也。故彼论云。阿陀那识为依止为建立故六识身转。此中有识眼及色为缘生眼识。与眼识俱随行同时同境有分别意识转。余耳等识亦尔。若于尔时一眼识转。即于此时唯有一分别意识与眼识同所行转。若于尔时二三四五诸识身转。即于此时唯有分别意识与五识身同所行转。
释此中有识有陀那识。以陀那识为诸识依。同境之言而有二义。一据本质。质一名同。二据相分。相似名同。
疏。由三因故等者。意识本欲缘于前境名作意也 言资养者。即本论云。二依资养故 疏脱二字。云何二依 答谨按疏主瑜伽钞中而有两释。一同此疏。二云。一依意根。即是末那。二眼等根。由彼眼识依眼取境。令彼意识取境分明。由是五根名长养意。五随举一名二依也。问正义意识不依眼等。何得取眼名二依耶。答据眼为门取境明了名之为依。不得俱有依名为依也 详曰。如疏所明而不显彼二依之义。取瑜伽钞第二义释。释彼文具。
疏。根离识故不别说有者 问不许别根云何离识 答不同自境是自相分名为离识。非言识外别有实体名为离识。
论。识从自种生等者。按彼论释云。此说何义。似色现识从自种子缘合转变差别而生。佛依彼种及所现色。如次说为眼处.色处。如是乃至身处.触处 释谓即眼识而能现似境相转矣。识外理无真实色体。故名似色。识现似色故说眼识名似色现。从能生已识体之种。此种复由境界等缘合已异旧名为转变。由斯识体方从自种差别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