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论疏部
- 成唯识论演秘
成唯识论演秘
疏。如异熟色等者。即内有情五根等色业所感者名为异熟。若外诸色。及内身中非业所感而有二分是等流色。
疏。更有余难准生为之者。难云外法非趣.生。非趣生故无同分。外法非趣.生。非趣.生故无生等。若言外法是有为。外同内法有生等。亦应外法有相似。外同内法立同分。以古有宗外无同分故为此难。
疏。此设外救出自论文者。出顺正理。
疏。后为微逐文外意者。而无论文。疏主自意。又安惠师救俱舍中亦有此微。疏主小同。
疏此义失宗者。小乘失宗。本不以造而解于色。今者以造而为其难。故乖本宗。即就本计更难彼云。质碍名为色。故能所造皆摄色。但相似故立同分。同分相似何不有。
疏。设欲翻胜论等者。改彼胜论所说同句以为同分。名翻胜论。故俱舍论第五云。又应显成胜论所执。彼宗执有总同义句。于一切法总同言智由此发生。有云。善妙谈论名为胜论。翻此妙论云我不立。理亦难知。经许假有。今翻为无有违教失故云难知 详曰。前解为正。顺疏论故。
疏。不同小乘等者。按顺正理第十三云。此中身形.业用.乐欲展转相似故名为同。分是因义。即别实物是此同因。故名同分。
疏。俱舍经部等者。按彼论云。若尔所说同分是何。即如是类诸行生时。于中假立人同分等。如诸谷麦等同分也。
疏。及无色界起不同分心等者。此叙有宗难经部也。按顺正理第十三云。若处无所引异熟内五色处。于彼或时无业所引第六意处。谓于长时起染污识.或善有漏.及无漏识相续位中。无业所引异熟分故。说何为命 释曰。正理难意于无色界无内五处。或起余心无异熟意。异熟势分于彼既无。说何为寿。疏中叙难但取彼意不具彼文 言不同分心者。即是染污.有漏善等。与业所引异熟心别名不同分。虽无漏心亦非同分。无漏.漏别故别言之 经部命根而有两说。一正理说依六处立。二俱舍说依众同分。然俱舍师救前破云。若依异熟立者是异熟。若依余立者。虽依彼立非随彼法而判性。如名.句等依善.恶声。
论。然依此识立命根等者。若依此论。唯依种子以为命根。命即是根。持业释也。若显扬论谓业所引异熟六处住时决定名为命根。现行第八在第六处取彼为命。即命之根。根是种故。或命即根。俱是现故。
疏。言识者简相应法种者。问第八王.所俱业所引。应齐有能令住决定。何不依所种立命耶 答有两说。一云若尔一身即有六命。随所依种而有六故。二说依六灭生心同。事业等故。论说识种以劣从胜。如说唯心亦摄心所。又俱异熟。业所引故。如依五蕴立一同分。命依多种。体亦唯一 详曰。前正。相应种子无力持故。如所变相无实用故。持用既无依何立命。不以小同令一切等。
疏。非取生现行识等者。有说此种由业所引。有能生识一期分位差别功能。依此假立 详曰。疏释正也。大小乘教无说能生名命根也。且俱舍颂曰。命根体即寿。能持燸及识 杂集论云。识蕴相续住时决定令众同分常得安住或百年等。名为命根。瑜伽.显扬.五蕴等论皆以住持而名命也 问若以能持为命之义。业种亦有能持之功。何不取耶 答大.小乘教皆言命是业之所引异熟无记。若取业种便乖前义。故以简之。
疏。命根无属等者。按五十七云。问命根何等根分 释曰。二十二根中是何根分 论主答云。此无所属。先业所引时量决定而建立故唯说假有 释曰故知命根非依现识。现识即属意根摄故 问种从于现亦意处收。何无属耶 答如男女二.三无漏根。以彼所依身根.九根小分为体。不名无属。此但依彼种上假立。不是所依根之分故名无所属 问依现假立不取现体。何非无属 答准于斯理依现假立不违瑜伽依唯识文明言种故。复依种立有多理故。故取依种 问三科之中法处.法界.行蕴摄命。何名无属 答有义假立命根约功能异。故说非根非法处摄 详曰。不然。瑜伽意问二十二中是何根分。不约三科明所摄故。故彼论云。问男.女二根何等根分。答是身根分。问最后三根何等根分。答是九根分。谓信等九。问命根何等分。答此无所属。唯假立故。准此故知。对二十二明相摄也 问种有新旧依何种立 答有二释。一云法尔.新熏随其所应先业所引正作因缘生现识者。依彼种立。二云依二种立。共作因缘生第八识。势力等故和合似一。不可说有体各别故。无二命失 有义断云。今依前说。名言种子既有众多。不可一切共生果故。然今命根所依之种。要前生熏。先业引故 详曰。护法既许新.旧合用。命根所依亦应如是。或唯依旧。或唯依新。或通依二。遇缘即依不可定判。又但许依新.旧二种。不言一切皆悉总依。言所依种要前生熏。即唯新旧。如何断取前之所释。
疏。又是现行识所持等者。此第二释。于此释中典有三意 一云是现行者。显扬六处俱是现行。现行即是种识所持 二云是现行者。显扬六处是第六现。六现者第八现识。第八现识识种所持 三云是现行者。显扬六处是现行也。识所持者。六现是彼第八识持。从所持说。能持等者。六现现八俱名所持。八种持故 虽有三义前解为本。后二理通。
疏。虽二解者。前又解以上名第一释。又解以下为第二解。
疏。或本识种或六处种等者。牒前二解。识种第一。六处第二。
疏。取五根种等者。问既以种子名为命根。设现间断而种不已。何得难云即应名死 答种有功能现不应断。现行既断明种无能。能既谢焉何不名死 有云取六根种立命为善 详曰。不然。有分舍命。三界命差。种种之遇。如疏断善。
论。应无色时有别实法等者。疏中假叙有五问答。准理言之他难未息。且第五翻云。心法通能状。唯有心种名无心。色法唯所厌。唯有心法名无色。外言亦尔。心法通能厌。非色非心名无心。色法唯所厌。唯有心法名无色。故未息诤 又释疏中第二外难。传四师释 一云厌心能厌无。依种立无心。厌色能厌在。不依种假立。此释不然。外云亦然。厌心能厌无。有别实法碍。厌色能厌在。无别实法遮 二云我说无心是假法故。故于二位有无不定。汝说实有不依色.心。如何不许二处俱有。此亦不然。外人难云。汝既是假一有一无。何妨我实一无一有 三云厌心入无心。依厌心种立。厌色入无色。亦依厌心种立。此亦不然。厌心心不行。可依心种立。厌色心尚行。何得依心种。又无圣教说无色定是假立也 四云为破执实依种立假。实执若无假亦非有。此亦不然。且灭尽定三乘通得。岂为对执而施设耶 详曰。观前诸释虽总有理皆未穷难。今助二解。一我无心定能厌无。无心依心种假立。无色能厌心不已。无色不依色种立。汝无色定能厌在。无色容实不依余。无心能厌既云无。无心应假依他立。由彼宗说非色非心即为定体。不说依他而假立故。故为斯难。二以无色定且抑他尔。不息他救。意者思之可知。由此故有第二假遮非实破也。
论。假亦能遮等者。有义疏说极微是实和合是假。又说彼宗瓶等能遮实不能遮。此皆是错。一切有宗能成.所成皆是实故。即所成实亦是能遮者 详曰。有宗所成五尘虽实。尘合成瓶。瓶等是假。疏说彼瓶为和合假。不说所成五尘为假 又疏说云实极微法而不能遮。不和合故。明知所成既是和合。许是能遮一何妄破 又此疏初而以四句辨宗别。云萨婆多粗细皆实。岂可前后自楙楯耶。疏文文约而义包也。
疏。此引有别法等者。此俱舍也。问按俱舍云。若生无想有情天中。有法能令心.心所灭名为无想。是实有物能遮未来心.心所法令暂不起。如堰江河。既证无想是实有物。云何得言非谓假实以为喻耶 答喻意成前有法能令心.心所灭。显所遮外而有能遮不成实有。若不尔者有宗.经部皆许堰等非是实有。为实之喻。喻岂不有两俱所立不成过耶。为离此过故不成实。斯乃疏主深得彼旨。有义如堤塘言。与外人量为不定过。谓外量云。二无心定.无想异熟。定是实有。是能遮故。如无色定。与作过云。为如无色定是能遮故是实有耶。为如堤塘是能遮故非实有耶 详曰。是法差别过。以实有者是法自相。离色.心实有。不离色.心实有是法差别。有宗意成离色.心有。无也定者是不离心。反为异喻。因于彼转成差别过。
论。发胜期愿等者。问加行之中通于定散。散发愿者理在不疑。定加行中亦能发不 答有二释。一云能发。一云初修专注厌心无由能发。若得自在发无有失。
论。无想定前求无想果故所熏种招异熟识者。有义明了心中求无想果故。微微心所熏成种为果熟因能招异熟。微微心中行想微劣。非别能求当异熟故 详曰。论自明言无想定前求无想果不简远近。微微之心岂非定前。若微微心劣不求者。云何前云微微心时熏异熟识成极增上厌心等种。岂劣现行所熏得种乃成增上。故行相细名为微微。非据微劣名微微也。故疏说正。
疏。明了心时种子招异熟者。即微微心名为明了。对彼无心故称明了。第二解言明了心者对微微心名为明了。
疏。此言虽总至二果别故者。有义一种子体约前后位招二种果等者。微心时种灭已即无。如何别说招总异熟。故亦非理。若依别报转识诸根说别业招即无有失。然应云明了心等招别异熟微微心时招总异熟。或微微心通招总别。瑜伽论云。能引定思能感彼天异熟果故。如何违教倒说招别 详曰。若言明了招彼转识别报异熟微微招彼总报异熟。无想异熟假故不招。如何圣说无想定因。无想异熟而为果耶。假名为招如灯具辨。
疏。无心以去至无想异熟者。即是彼天第六识等种子之上。能遮彼地六识等现不起功能。名为无想异熟体也。
疏。故前解为胜者。问胜义何也 答言无想定招彼果故。以微微种建立定故。以前非定。若取前心而减彼者。云何得说由定生彼。又彼别报而无其体。云何实种能招彼耶。故前解胜 有义疏云微微心至各招一果。今不依彼者 详曰。疏已断讫。何烦重非。
疏。今解等者。疏主出彼无想事体疏有两释。复有说云。彼本有初别报异熟转识暂起宿因缘力后不复生。故依第八生得无记心.心所灭。此不行位假立无想。彼无生得心.心所时。依彼现八而假建立无想异熟。无想异熟既果非因。故不可说依种子立。有义断此以为正说 详曰。依种为正。若言彼位有现第八故依立者。二无心定亦有第八。何不依立而依种耶。若言是果下依种者。种被现熏种应非果。种上功能翻往往时定为果何失。
疏。善等恒行心等者。等言等彼有覆.无覆。长途所起名为恒行。非不间断名恒行也 或疏脱也。应云不恒行。
疏。无想异熟通持业依士者。当体立名即持业也。从因受称故依士也。
成唯识论演秘卷第二(本)
成唯识论演秘卷第二(末)(论第二)
疏。如童女想等者。西域立法出逢童女表有吉祥。又如童女齿白唇薄脚膝纤团。表此女人生子必善。异前相者生子必恶。
疏。然遮生等至决定相违者。遮彼生等定别有故。与彼定别而作违故名决定违。非是第六决定相违。决定相违改他宗法.及因喻故 有云。第六虽不改因亦得成故 详曰。不然。第一.第六二种不定更有何别。故初释正。
疏。无为无生至三种能相者。此外人难。
疏。体无起尽等者。论主答也。
疏。此难不然等者。问外言亦尔。立.不立别。何能息难 答我宗无为亦立假想。故大集经第二十云。无为之法有三种相。谓无出.无灭.无住。瑜伽八十八云。有为是无常。三有为相施设可得。与此相违应知常住无为三相 若尔何故不相应法但二十四 答举胜而谈二十四也。我既假施。汝应实立。又难彼六。我宗无为体是一无差别故无假相。汝宗灭等许体多同有为多有实相。
疏。因有亲疏者。谓六因中除能作因余五皆是因缘所摄。且同类因三性五蕴各自为因。如善识蕴望自为亲。望余四蕴名之为疏。以非识故。余互相望亲疏准此。
疏。缘法亦尔者。四缘之中除因缘外皆名为缘。且自六根望自六识名亲增上。余望六识名之为疏。不为碍故。非近生故。余准此知。
疏。正理师至是取用者。按正理论第十四意。生相未来但起功能非是作用。现取果用方是作用。作用必功能。功能非必有作用 俱舍师破。功能.作用眼目异名。何故生用但名功能。住等三种名为作用。又违娑沙评家所说。说云无有等无间缘异时取果异时与果。准彼论主。入无心定即是过去取.与果也。既过去取应名现在 正理师言。等无间缘现在顿取过去渐与者。此为不可。即无间缘异时取.与违前婆沙。
疏。何不去来法皆有功能者。此难过.未一切诸法皆有功能。不但生相及与果也。俱本有故。
疏生。非作用等者。此乃牒计成前难意。由汝本言生与果等不是作用显是功能。不言余法有功能故。又难生相无作功。作功无故名功能。余未来亦无作用。无作用故名功能。难过去法亦准此知。
疏。异灭至便非现在者。问准正理论。住.异.灭三皆能取果。起用各别。于所相法住令安住令取胜果。异即衰损令取劣果。灭即坏灭令入过去。难岂非过 答异等不能引于胜果名不取果。就一边难亦无失也。
疏婆沙第三说未来三法有作用者。按彼论云。谓一切法能于未来有作用者。总有三类。一者内法。如苦法智忍。二者外法。如月光明。三内外法。如诸生相 问苦法智忍作用云何 答即彼论云。苦法智忍能正舍异生性。谓正生时舍异生性。于正灭位能断欲界见苦所断十种随眠 释曰。言正生者即未来世。未来世舍异生性。是忍作用。余二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