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识论演秘

  疏。又择灭等非此所许亦无不定者。有义此亦不然。共比量于他有不定过名不定故。故但如文即无不定。无为亦如色.心.心所体相可得。非无体故者 详曰。若共比量犯他不定即为过者。何有正量。且如九句第二之因。亦犯他宗决定相违。以彼自许有声性故。域龙何乃断为正因。及将此因声.胜相对便为不定。以此故知。共比量者违共及自方名为过。违他便非。不尔乃违诸教理也。又言无为如色.心等非无体者。为自.他耶。若他无为许之心外。心外不有何言非无。若自宗者。何乃不有他不定耶。若言非许无不定者。与疏何别。虽有异端固难为据。
  论。非异色心作用可得者。如疏具简真如等法不定失矣。有义说因应云许是有为或无为不摄。非异色.心及诸心所作用可得。即简不定 详曰。自宗无为非定异心。他宗无为非自共许。何有不定须加论乎 问色.心.心所为即是因。为不尔耶 设尔何过 二俱有失。若云因者。因但取彼不异色.心作用之义。岂取彼体。又因是彼有法之义。若实色.心依假得等岂非倒乎。若非因者。成非实宗。实色.心等岂非异喻。因于彼转。何非不定。色.心亦非异色.心等有作用故 答为二释。一云因摄。虽因正取非异作用。色.心乃是所不异法。故在因收。正因依宗无倒依失 二云。异喻。因应加云。许无虑.碍非异色.心.及诸心所作用可得便无不定。色.心异喻。有虑.碍故。二释任取。
  论。毕竟无等者。按瑜伽论第十六。说有五种无。一未生无。谓未来诸行。二已灭无。谓过去诸行。三互相无。谓诸余法由所余相。若远离性。若非有性。或所余法。与诸余法不和合性。四胜义无者。谓由世俗言说自性。假设言论所安立性。五毕竟无。谓石女儿等。
  论。或余实法所不摄等者。有义疏说假实相对因。谓假法之余。乃实法之余。此非理也。彼宗得等皆是假法之余。实法摄故。因便不成。故今别说除不相应外余色.心等实法不摄故 详曰。依观疏中重叠简略诚无过矣。何枉剩焉。故疏简云。此中余言显色.心等所不摄也。既云色.心之所不摄。岂不遮彼随一过耶。又疏复云。不言许者随一不成。此乃显得他虽实摄。明自许得实法不摄故置许言。许言有二。一许色.心实法不摄。自他皆许。敌者许得亦非色.心。二许但是实法不摄。唯自宗许。许言宽狭。简过乃穷。疏何非理。
  疏。不能起因有三者。外以三因明得能起。即下论中外救等是。
  疏。论主六难者。以六个难而破三因。
  论。未得已失应永不生者。问未来应生。阙缘不起亦名已失。此定不生。得非择故。今难于此岂不相符 答论中言总。量应简之。
  论。一切非情应永不起者。彼宗不许他身.非情而立得故。故俱舍论第四云。非他相续。无有成就他身法故。非非相续。无有成就非情法故 释曰。若成他身有趣身业自他杂过 非非相续。谓是非情。若成非情便坏法性。为是有情。为非情耶。
  疏。须即缘者。即无漏智欲缘真如而即能缘。由智有种能起现缘。
  疏。前何须者。不离有情法自成就。讵假得乎。
  疏。后即无故者。离有情法法体即无。如龟毛等。何依立得。
  论。然依有情至立三种成就者。问得.获.成就三何别耶。答若依小宗总别有异。得总余别。故俱舍论第四云。得有二种。一者未得已失今获。二者得已不失成就。故体义同。依总别门分差别称 释获.成就二差别者。有云。若法未得及得已失俱今初得。此法上得创至生相即名为获。若流至现得已不失名为成就。获时不名成。成就不名获。若古德释。成通新旧。获唯据新。其中得失如彼论钞。若大乘者义乃通矣。如现行法虽唯新得。亦得名为现行成就。种有新重.本有二别。俱名成就亦名得.获。故瑜伽论五十二云。云何得.获.成就。谓若略说。生缘.摄受.增盛之因说名为得 释曰。种是生果之因缘故名为生缘。由种有生果之功能果方得有种名摄受。即所生果名为增盛。或种有彼生果势用名为增盛。增盛即因。由有此能假立为得。广有同异如彼钞释 问于彼他身.及非情上而有得耶 答正辨如疏。复有二说 一云非情外器自所变者种成非现。现行非情非内身故。若成就彼应名有情。若他所变非自种生。若种若现俱非成就。若于他身自所变者。种成非现。若成现行应自身摄。若他所变若种若现皆非所成 一云非情.及与他身自所变者。种现俱成。虽非执受摄为己体。从自种子非外起故。自识变故。不离识故。彼亦说名为可成法。他变他身外器虚空名非可成。非自种生.自识变故 详曰。后说为胜。不违唯识。复顺下说变他扶尘正义所说。若变他.器现不成者。云何受用他之扶尘及外器色。又岂所受但种非现。而言种成非现成耶。
  疏。然五十六者。依捡彼论云。得依因.自在.现行分位建立。此复三种。谓种子.自在.现行成就。更无余也。疏对杂集而举来者。意明是说得等之文。不言彼即与杂集同一处引也。
  疏。对法第五至亦名不成就者。按彼论云。种子成者谓若生欲界。色.无色界系烦恼.随烦恼由种子成就故成熟及生得善 释曰是本论也。唯明烦恼.及生得善。论依未离欲异生说。若已离欲或生上地。随所离欲。即此地烦恼.随烦恼。亦成就亦不成就未永言随眠故。对治道所损故。如其次第。及生得善随所生地即此地成就 释曰师子觉释。本论但依欲界未离欲说。释论兼据离欲生上及上二界明成不成。此即欲界。论若生色界欲界系烦恼.随烦恼。由种子成就故。成就亦名不成就。色.无色界系烦恼.随烦恼。由种子成就故。成就及生得善。若生无色界欲.色界系烦恼.随烦恼。由种子成就故。成就亦名不成。无色界系烦恼.随烦恼。由种子成就故。成就及生得善 释曰。此释论者明上二界成.不成就。夫生上地必伏下惑。故上对下名成.不成。种在名成。其生得善不起异界。故皆当地名之为成 问生上二界有离自染。何故自地不名不成 答文略故也 或前欲界明离自染名成.不成。例上应尔。故不举也 问如上将下起下地爱此即唯成。云何名为亦不成耶 答据多分说。又依上生不说生下。非委谈也 问生二界上地之时亦离下染。云何生上当界之惑总名成耶 答依界而论。不据地说。
  疏。无不成就者。无烦恼用名不成就。
  疏。然准对法至通成不成者。如在一界。余界生得望有种故名为成就。现行不起名不成就。
  疏。以在他界至唯说成就者。释对法论不说所以。烦恼容有起他地者。对起.不起名成.不成。生得善法无起异界。不同烦恼故但说成。
  疏。亦不说现行名种子成就者。但生得善种有其用即名成就。不要生现方始名为种子成就 有云。此论第八说于现行亦名为种。故今简之 详曰。虽有此理然乖疏旨。
  疏。此依我见至及不成者。此我见断而有两说 一云即与当地第九惑同时断 一云九地第六我见。皆至金刚一时顿断。今依初义。若后义者。离欲之时有断.未断 有云。约伏有成.不成 详曰。不然。疏自标云若无漏道依染种体名成.不成。故知约断。若是伏者前已明讫。何须重明。
  疏。如断善根用不成者。问正断善际但除生得。云何加行用不成耶 答生得劣善彼时犹无。加行胜善云何得有。又若断善加行位时。彼方便善而已不起。后方正断生得善也。若不尔者彼邪见心。何力能断生得善耶。由此总言邪见断善。邪见加行亦名邪见。即断加行.生得二善。若根本邪见名为邪见言见断善。唯断生得故。诸圣教说断于善。宽狭不同当如斯会。
  疏。以种隐难知等者。问按显扬论。种合为一。现行开二。何乃不同 答有二释。一如义灯。一云有义显扬论意种子类同故合为一。现行相别故开二种 问如小乘中得有三种。谓俱.前.后。大乘同耶 答有义两释。一云既无二世无前后得。但随所成可名法俱。二云或可义说应别安立。如现行法由熏习力得而不失名法后得。引发种子为生现行名法前得。此前.后时唯依种立。俱时种.现名法俱得。无为之得名非前.后 详曰。理虽可通然义稍狭。不说种有三种得故。而今释者。过.未虽无而于现在假立三世。依于三世如次立彼后.俱.前得。
  疏。今者大乘择灭之得定属道等者。有说得者唯依有为。分位别故。无为无得。无有功能前后分位差别义故。诸论皆言于其种.现而立得故。未曾有处于无为法立不相应。而余处言得择灭者。由解脱道证会择灭假说得言。不别建立不相应得。故于无为唯有智证 详曰。按教准理。诸无为法亦有得得。故杂集论第五云。谓于善.不善.无记法。若增若减假立得.获.成就。既云于善而立得等。无为何无。文不遮故。言增减者即得.非得。证得名增。不得名减 又云。问何等名为解脱得因。答若于真如先已集起烦恼粗重。若遇随顺得对治缘便能永害。此堪任性名解脱得因 释曰。无始时来障真理惑名先起惑。善友正教名为随顺得对治缘。此堪任性即能对治。体无漏种。或即现行无漏圣道。无漏圣道即是解脱得之因也 既自明言解脱之得。明知无为立得何失。又说圣道为能得因。故无为得属能得道 又按俱舍。择灭之得属能得道。非择灭得随所依身。虽复小教大乘不破亦可为证。此明有教。不同有为有多分位得属所得。故诸圣教而不具言亦无失矣。而言理者。且实真如体唯一种。对望不同。分为三.四.及六.八等。今望证会而有不同。立得何失。若无分位不许立得。既无分位。亦应不得说多差别。彼此别因诚不可得。故立为善。
  论。翻此假立不成就名者。问既翻得等非得亦名不获.不成。不获.不成云何差异 答大乘无文。习小乘者而传释云。谓若有法先未曾失。及重得已但今初失。此法非得创至生相将不成时说名不获。若流至现名不成时。然不获时未名不成就。不成就时不名不获 问小乘非得有法前等三种差别。大乘同耶 答有三释。翻前得义义准可知。同于小乘立亦无妨。但假实殊。
  疏。一属所得等者属谓系属。有为法上所有能得皆属所得。同有为故。
  疏。二属能得道等者。得是有为。故灭能得不属所得。为.无为别。六行断惑。此能得得即是有漏。若无漏智所证灭得得即无漏。有宗六行而能断惑得择灭也。
  疏。三属所依者。问何乃尔耶 答有.无为别。不属非择。非漏.无漏二道所得故。不属道故属所依。
  疏。一属道至世道得故者。问六行得灭亦由智惠简择方证何非择灭 答若智简择能断惑种所显之理方名择灭。六行不尔故理非择。
  疏。如毕竟得非择等者。如入见道。黄门身等永更不生皆名毕竟得非择灭。耶理如灯。
  疏。三属种子等者。此缘阙法有更生义故属种子。
  疏。非心缘证者。缘六行道 证无漏道。
  疏。通有漏三性等者。具如灯说。
  论。此类虽多至名异生性者。按婆沙论四十五中而释名云。尊者世友作如是说。能令有情起异类见.异类烦恼。造异类业受异类生故名异生。复次能令有情堕异界故往异趣故受异生故名异生性。
  论。于诸圣法未成就故者。问既于诸圣未成就故名为异生。若于诸圣随得一种应唯名圣 答有义两释。一云义同小乘。不获一切三乘圣法名为异生。若获小分即名圣者。故俱舍论第四云。不获何圣法名异生性。谓不获一切。此不获言表异于获。若异此者。谓诸佛世尊亦不成就二乘圣法应名异生。故知不要具获诸圣方名圣者。大乘亦尔。下云依于二障立异生性。二乘断一即非异生。即同俱舍不获一切圣法名异生性。若获小分即名圣者。二云与萨婆多义有差别。二乘回心未至上地亦名圣者。得生空智断烦恼故亦名异生。未得法空智未断所知故。然依彼说将为顺理。今此亦言于诸圣法不成就故 详曰。今取后释。如二乘者回趣大乘至于初地名得圣性。若得小圣即全名圣无异生义。何至初地云得圣耶。若云得彼大乘圣性名得圣者。未得大前何得不名为异生耶。又此但云未成诸圣名为异生。不言小获即全名圣 问二乘无学未回心前。为唯圣性。为俱句耶 答若决定性唯名圣性。自果满故。若不定性而有两种。一云唯圣。据所求果今已满故。二云俱句。虽未回心求于大乘。然有彼性障而未显故得俱句 问大乘异生性三非得中何非得摄 答圣性唯通自在.现行。非种子成就。异生反彼。故但自在.现行不成 问自在据种有种姓者。云何亦名自在不成 答虽有种体用不成故。故亦不成。若用成者非异生故。有说论既自言依障种立。故应但说名种不成 详曰。此非善释。若望障种此即种成。何名不成。故知非得望所未得名为非得。如前说善。
  疏。唯俱舍正理立等者。按俱舍论第五云。此复二种。一无差别。二有差别。无差别者谓诸有情同分。一切有情各等有故。有差别者谓诸有情界.地.趣.生.种姓.男.女.近事.苾刍.学.无学等各别同分。一类有情各等有故。复有法同分谓随蕴.处.界 释曰。一切有情而等有故名无差别。差别有情同类等有名有差别。准法同分亦合有二。但论略也。且如五蕴。蕴义是同。此相似因名无差别。蕴蕴各别自相似因名有差别。界.处等法皆仿于此 问有情同分无差别者。为体一.多 答有两释。一云体一。犹如命根。一云体多。如所依法。后说有凭。前无文也。故正理论云。云何异熟。谓趣.生等同分。云何等流。谓种性等。又先业所引是为异熟。现加行起是名等流。若同命根即唯异熟何有等流。其法同分亦有两释。准前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