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论疏部
- 成唯识论掌中枢要
成唯识论掌中枢要
摄论第五说八喻喻依他。云何无义遍计度时。分明显现似所行境。为除此疑说幻事喻。如实无象而有幻象。所缘境界依他起性亦复如是。虽无色等所缘六处。遍计度时似有所缘六处显现 无性下自解云此于内事生疑 诸师解云。此于内身色.声.香等而生疑惑故说幻事喻 天亲菩萨有二复次释 第二解云。此中幻喻为除眼等六种内处。譬如幻象虽实非有而现可得。以此准无性色等所缘六处。非是色.声.香等六处。即是眼等六内处法。眼等是色故说色等。言色等六处理亦无妨。不尔与第二所除有何差别 古解云。初是尘体。第二是器界。故二差别 又如阳焰于飘动时实无有水而有水觉。外器世间亦复如是 又如梦中睡眠所起心.心所聚极成昧略。虽无女等种种境义。而有爱.非爱境界受用。觉时亦尔 又如影像于镜等中还见本质。而谓我今别见影像。而此影像实无所有。非等引地善.恶思业本质为缘。影像果生亦复如是。唯识云镜像 又如光影由弄影者膜弊其光起种种影。定等地中种种诸识。于无实义差别而转 又如谷响实无有声。而令听者似闻多种言说境界。种种言说语业亦尔 又如水月由水润滑澄清性故。虽无有月而月可取。缘实义境之所熏修润清为性。诸三摩地相应之意。亦复如是。虽无所缘实义境界而似有转。此与第四影像有何差别。定.不定地而有差别 又如变化依此变化说名变化。虽无有实。而能化者无有颠倒。于所化事勤作功用。菩萨亦尔。虽无遍计所执有情。于依他起诸有情类。由哀愍故。而往彼彼诸所生处摄受自体 无性解云。应知此中喻有尔所虚妄执事。所谓内.外受用差别。身业.语业.三种意业非等引地.若等引地.若无颠倒。于此八事。诸佛世尊说八种喻。诸有智者。闻是所说。于定不定二地义中。能正解了 此中内者。第一幻事喻所显。外是第二阳焰喻所显。受用差别。是第三梦境喻所显。身业。是第五光影喻所显。语业。第六谷响喻所显。三种意业中初非等引地。是第四影像喻所显。若等引地。是第七水月喻所显。若无颠倒。是第八变化喻所显 天亲菩萨二复次释。第二复次云。说幻事喻。为除眼等内六处。说阳焰喻。为除器世间。说所梦喻。为除色等所受用境。显如所梦色等定无。而能为因起爱.非爱受用差别。说影像喻为除身业果。显善.不善业为缘。而有余色影像生起。说谷响喻。为除语业果。显语业因感语业果犹如谷响。说光影喻。为除非等引地诸意业果。显此意业所得诸果。犹如光影。说水月喻。为除等引地诸意业果。显等引地诸意业果犹如水月。说变化喻。为除闻种类意业。闻种类者即是闻.思之所熏习。此即显示闻种类意差别而转。犹如变化。此意为除内外受用差别.身语业果.三种意业。故说八喻。与无性不同 金刚般若云。一切有为法。如星.翳.灯.幻.露.泡.梦.电.云。应作如是观。此中九喻。天亲菩萨释云。别喻九事。谓见.相.识.器.身.受.过.现.未世故说九喻。各依别义。不可会同。释颂异故 中边论说八喻。通依他.所执二性。似喻依他。实喻所执。亦不相违。
三性凡圣境中。前后四文及应实说合五。如理应思。
应总立三假。谓应立一实.一假。真如实胜义故。如第一百卷说。余世俗假。或不待此余实如色受等。待此余假如瓶等。或不待名言实。谓一切法。待名言假。谓一切法。如杂集第三疏释。
瑜伽六十解业.业道等。与唯识第一相违。勘之。
第九卷
问愚夫于彼增益妄执者。亦有邪见拨无。何故唯言增益 答以多分故。执我法门必增益故。说有三性遮损减门。说三无性遮增益门。
依他起无自然生者。自然有二。一无因自然生。举此摄一切无因。二以自然为因生。举此摄一切冥性等不平等因生。无此无因自然。及无不平等因自然生。故名自然无生 依他起中亦有无因.恶因非一横执。何故唯遮自然生耶 答且举自然。余不平等因皆是此收。此说三无性破非余增益。余损减门三性所违。故非破无因。
依他起性名胜义无性。论文但有无之言非胜义之性名胜义无性。亦有体是胜义无计所执名胜义无性。是后得智所行义故。如说是彼四胜义摄。论略无之。理亦有也。
唯识之中但有二对。何故不说前二以为虚妄。无漏有为非虚妄故。何故不说前二以为世俗对胜义。如说二胜义中。初亦名俗故 今据有体名世俗。彼无体故。理实亦有。准二谛故。此中实性唯取真如。但有常.无常门。不说漏无漏门者。无漏有为非实性故。
摄论说四位修唯识。如唯识章说。
理实威仪.工巧与所知障法执亦俱。今约孤行故。言非威仪等。亦不相违。据实执时非彼等心。是彼等心而不起执。
三十七品以九法为体。遍行一谓喜受。别境三谓念.定.惠。善有四谓信.进.舍.轻安。色法一谓道共无表。喜为一谓喜觉支。念为四根.力.觉.道各一。定为八四神足.根力觉道各为一。惠为九四念住根力觉支各为一。道支为二谓正见.正思惟。思惟自中是依惠寻。佛果唯惠。瑜伽五十七云。三十七品与五根云何相摄。道品摄根非根摄道。谓语.业.命.喜.安.舍。故正思惟其体即惠。信为二谓根.力。精进为八谓四正断.根力觉道中各为一。舍为一谓舍觉支。轻安为一谓安觉支。无表为三谓正语.业.命。故九开成三十七 四摄事施以无贪.及三业为体。爱语以语业为体。利行.同事三业为性。谓无贪.及思。假实和合说故 四无量以三法为体谓无嗔.不害.及舍。喜以不嫉为体。体即无嗔。故唯三法。六度合以八九法或十一法为体。遍行一谓思。别境四欲.胜解.定.惠。善有四。信.精进.无贪.无嗔。并身.语业表无表色。如应当知。下自广说同下六度中。
四善根既唯色界五地。却照无色无无漏见道。故是有漏修也。如前说。
入见道唯依欲界善趣身起。余惠厌心非殊胜故者。此依所知障俱有烦恼障对治。或唯断烦恼障入见道义。非依唯断所知障对治义。以欲界见道烦恼。有不善.及五趣.四生。厌心可深能入见道。上界不尔。若唯断所知障。不藉深厌心。但求菩提不折解脱。上界亦得故。有声闻色界回心入见道等。此说直往。彼说迂会。亦不相违 七十三解无相取有数十番解。应勘叙之 问若许无分别智有见无相。如自证分。何不即缘自证。若以内外取故不得者。既尔应成相分所摄。即自体故不成相分者。即自体故应缘自证。若以相.性别故不得缘者。相.性别故应相分缘 彼无相故不可为例 又应无分别故说非能取实有见分。亦应无差别故名为无相实有相分 相谓相状。状貌。无此状貌体相之法。非无境体。以无分别差别相故名无相分。见分之言通非分别。故彼智有。
见道二师说 胜进道缘何为境。即缘解脱道境。更无别行相。思之 有义渐者。依疏以三心为渐。五十九说三心为顿。准此文释。顿通一心.三心。诸释渐如别抄多小别引。
三心分粗细。如第一抄显解。
二乘见道为唯安立。亦有一心非安立。有二说。或有。或无 其三心见道二乘者。唯断人执。唯依二心非安立亦何妨 二种十六心。上下谛境在前作。初十六心在后作。初粗观事。后细观理故。又诸教唯说道类智名已知根。建立预流果故。今以相粗显故。所以先说观智。后说现前.不现前言。依欲界身入现观论师于非色界入现观亦尔。彼言下.上界别故 此十六心独觉一坐圣者如何不说 亦作不出观。期心未满。虽至第十六心不名第三果。若非想断九品障。无间.解脱刹那思之可知。若不作此相见道者有何意也。思之。
三种现观勘抄叙。
圣性。有解。通取一切能生现行无漏种子。不同异生性。彼能发业招生品类故。唯见道故 八地已上菩萨不生欲界。何故不名不还耶。又有不定性欲还生欲界故。顿悟菩萨还于欲界利生故。
对法十三说十现观。一法现观。最胜顺解脱分善根所摄清净胜解。若准瑜伽六现观。唯取喜受相应思所成惠。若准显扬十八现观。通闻.思.修最胜三惠。然对法解义现观。由即于如上所说法中。如理作意增上缘力。故知法观亦即思惠。如理作意故。今依唯识唯取思。二义现观。即最胜顺决择分二坐暖为下品。顶.忍为中品。世第一法为上品。三真现观。谓见道。四后现观。谓修道。此二共唯识别。唯识约安立.非安立别。对法约道位别。亦不相违。五宝现观。即信现观。得四不坏信。唯别取无漏。瑜伽等宽。通有漏故。或能越恶。对法但说宝名。唯识通取一切信。六不行现观。谓戒能遮犯戒非不行。七究竟现观。同唯识。八声闻。九独觉。十菩萨。此三约能证乘别故。唯识但约所证行明广名现观。所以除决择分。不约人为论。所以无三乘。对法不约广略。但明明了亲得名现观。约人.法为论。所以有十亦不相违 显扬十七说六及十八。六同此论。论十八者。一闻。二思。三修。四决择分智。五见道。六修道。七究竟道。八不善清净世俗智。九善清净世俗智。十胜义智。十一不善清净行有分别智。十二善清净行有分别智。十三善清净行无分别智。十四成所作加行智。十五成所作智。十六成所作后智。十七声闻等智。十八菩萨等智现观 此十八中分五位。初七约五道以明现观。次三依真俗智以明现观。次三依有无漏有分别无分别以明现观。次三依加行.根本.后得三智以明现观。后二依上乘.下乘以明现观。然此唯明惠观。观察诸法故不取信.戒。然解脱分智定.散有殊。三惠类异故分三种。真俗智中有漏唯世俗。无漏通二种。故合分三种。有分别无分别中。亦有有漏无漏别。无漏通二。有漏唯有分别。依三业行以显智殊。此中成所作非四智中成所作智。乃是本期所作智。加行.正体.后得。如诸无漏智上乘.下乘因果通论。故但二种。故与唯识六现观。对法十现观。亦不相违。摄论第六现观十一种差别。即对法第十三。声闻.菩萨现观差别有十一。更无别类。
建立六度中。度度三相。应互相摄。六度以八法为体。无贪.身业色.语业声.意业思.无嗔.精进.惠.定。或十一。加欲.胜解.信。遍行一思。别境四欲.解.定.惠。善四信.勤.无贪.嗔。色法二身.语业。
三界九地行相。地前地上一一行相纯四句。一一自为六度。相望为四句名杂。依种类福有四句。不依有无句。
六度五果。应诸不同。
异生性障即分别障种。三界具有名何异生。若取能生。有离下染上下分别染法皆起。名何异生。若取依此地第八有故得此地名。应第八识自名异生。何须障种。不尔菩萨十地。此地第八识未断故应成异生。由此应知。取依此地第八分别二障种立。性唯染污。有覆性收。二障体定故。望二障亦尔应思之。
其恶趣果非染污法。云何见道说为断也。如无余灭。
二地名离垢。无误犯三业。初地误犯。犹须思择。此地不然。如行之时虫自分路任运不伤。故无误犯。初地不尔。犹有误犯。何故十障但说邪行。二愚兼说误犯三业。是根本故。彼亦邪行收。第二释云或唯起业不了业愚。即邪行摄。更无所小。
第三地闇能障。于所闻思修法忘失者。何故初地名已得不退。此犹忘耶。又菩萨地云胜解行位于久所作所思所说法。有时忘失。入地不尔。如何今说有忘失耶。定位所得多分忘失。地前犹有。地上咸无名证不退。其闻.思.修所得。犹小有退忘非多。又无漏所得无忘。有漏所得三惠境犹忘。亦不相违。三定成无也。又应不是退也 何故诸地十障皆举小分。唯第二第三地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第十一障摄二愚皆尽。摄法尽故。唯有初四地有通有别。初地异生性本故。恶趣愚末故。此依前释。若依后释。即总摄尽更不须说。第四地障身见等不入二愚中。二愚不说为十障有何意也 答二愚据因。前地所起说与后为障。身见等据久远所行名十障。又十障据因说。身见等能起诸烦恼故。后二为果正能障故说为二愚。不相违也。
何故九地障。三无碍解为一障。余一无碍解为一障。有何意也。要速前三方办说故。前后轻重等故。开合不同。
第十地障神通为一。智云及所含藏为一者。内德.外业有差别故。
何故余地障皆有二愚。唯第四地障不即二愚。
异生既不断粗重。云何二静虑断苦根粗重。二乘亦如是 今解。凡夫小伏现行粗重。二乘亦能分灭定障小分种子.苦根粗重。亦得何妨。如理应思。
第十卷
应说三乘断见.修别。第七识顿断中任运简见道一切。内起简修道外缘事独头贪.嗔.痴等。以此二义故无粗细。无粗细言。简修道内外缘迷理身.边二见.及此相应。九地断有粗细故。如是总简一切惑尽。
菩萨以烦恼助愿受生中。唯以现行势力远资。非如润生爱等。如行杀生贪.嗔等惑方能利乐。未得无漏胜道利生。故以贪.嗔引无漏道。方始能利名为助愿。非如贪等润生用之。由此应为四句分别。有唯现润非种。谓七地前菩萨。有唯种润非现。谓第三果。有俱润。谓一切异生。有俱非润。谓变易.及化身等。
俱生地前渐伏地上伏尽。此依六识为论 何故见所断烦恼随所知伏与不伏。俱生烦恼独入地伏。不随所知。所知后伏。烦恼先伏。见所断不尔 见障利故同时。修障钝故渐次。又见道猛。修道不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