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论疏部
- 成唯识论了义灯
成唯识论了义灯
重性通常无常。若尔如何唯现量耶。唯父母微是常非现故。答论无文解。义准云通现.比无妨 又香唯无常。如何通非现。答香虽无常不废但在子上。故通非现。
叙计中言多实有者。今更助解。实句之中军林等假如论说。破彼实有为同喻故。此等少假。余多实故。
科文如疏 今助一科总分为二。初破实有。照彼实等非缘离识下。破现量得。依叙计中故作二科。
论。又彼所执地水火风应非有碍实句义摄身根所触故等者。要集云。有说地水火风父母极微非现量得。子微已上是现量得。下破顺世及胜论中云。极微聚集足成根境何用果为。故知尔也。有释实等五句是现量境。和合非现。故下破云。彼许实等现量所得以理推征尚非实有。况彼自许和合句义非现量得。而可实有。由此证知。父母极微亦现量得 有解云。今谓二微所生子微亦非现量得。十句论说。三微所生子方粗得合。下说粗色量德合。为故乃色根得 集曰。今谓有释为正。谓彼宗中不云色根所取方是现量境。有现量境未必色根得。乃至云。有说引破顺世中。多因极微合应非细足成根境。何用果为。由此证知。子微已上是色根境。父母非者此破色根境。未说现量。引非色根境证非现量得。于理太疏。
今详此意。云有说疏未悟至理。何者彼十句论云。谓至实色等根等合时有了相生名为现量。既云根等合时有了相生名为现量。明知子微已上方与根合。故子微已上名为现量是彼宗计。引下破顺世等救。云由果多分合故成粗。多因极微合应非细足成根境。意取多果合故成粗为色根境。故取此证子微已上是现量境。于何理疏。妄说为过。若以有释为正。五句现得彼此极成。说父母微是我现境准何文说。十句论中但说觉德为现比故。又云根等合时有了相生名为现量。不说神我为现量体。复无文说父母极微我现量得。若据总相有释不违。若委细论有说为好。
论。彼所执有至如实德等。疏及枢要俱云法自相相违因过。以彼本量云我宗有性。定离实句有别自性许非无故如德.业等。此量不定。实为异喻许非无因于实转故。更有余过。思准可知。今且与作法自相相违云。汝有性。离实句外无别自性。许非无故。犹如实句 此量之中虽有他不定。德.业句等他许非无。因于彼转非自.共许。故非不定 又就破他于他不定亦可为过。故枢要判但是比量相违过摄。若准疏判云。应离实等八句之外无别自性。即无不定 要集云准相违量云有性。离实外无别自性。许非无故。犹如实句者。当比量相违。此意枢要自已判讫。要集出过云既别用喻如何相违同前不定 此说亦非。何者设别用喻亦是相违。如因明论法自相相违因外。立声常。所作性故。犹如虚空。作相违云。声是无常。所作性故。譬如瓶等。此因用旧同喻改之。今者此量因亦用旧但改同喻。与因明同。云既别用喻如何相违者。是妄出过。不善因明也。
论云。若离实等至如毕竟无等。枢要云。是有法自相相违过 又云。今举无法为喻亦成决定相违。即如论说。
言若离有法至有别无性。枢要云。第三第四俱比量相违。如疏文述。要集云。有说量云。汝第十句无法之外。应别立性。因云除大有等六句之外有无二法互相违故。如实.德.业。欲简不定因云除大有等六句 有释量云。五种无句应别有性宗。有无二中随一摄故。如实.德等 又量汝说实等。应无别性。有无二中随一摄故。如毕竟无。要集但举二家不知得失 准有释前量有不定过。五种无句为如实等三句外应别有性。为如大有等三外不别有性 要集又云。有说并云无性体非有。无上不立无性。有法体非无。何须别立有性。彼若救言。有法虽非无不自有故须有有。亦应无法不自无无法之外别立无(此即相望)。集今解云。有法体非无。有故有有性。无法体非有。无故无无性。或可。反对云。有.无以相反。无法无无性。有.无以相对。有法有有性。此答恒别。如何破他。故今论中但立量破。非要须并 今谓设并亦能破他。且如集解不能离过。何者若云无法体非有。无故无无性。亦应有法体自有。有故无有性。有法体自有。有故立有性。无法体是无。无故立无性。反对之中有。无以相对。有法立有性。无有以相违。无法立无性。恒不离过。
论云。勿此亦非实德业性者。作有法自相相违因破。云非实.德.业性者。意云。非实.德等同异生。以异实等故。如德.业。德.业异实不是同异性故。
论云。又缘实智下。破能缘智。疏有二解假合生故。初解缘多法。后解智起假藉多缘。不障能缘缘彼一多。若依初解。但破总缘不破别缘。后解通破。所缘之境虽有一多。能缘之智要藉多缘云假合生 要集云。今谓初师后解亦有不定。缘实现智为如有.和合智假合生故是缘实智。为如缘德.业.同异智。假合生故非缘实智 今详此说妄出彼过。何者若约总缘。缘有.和合即亦缘实。即在法中正是所破无不定过。若破别缘缘有.和合。虽假合生即不缘实亦无不定。作两解者前约境多智方得起名假合生。后约因多智方得生名假合生。非避不定。
疏云。其眼识等。虽缘色等亦假合生。非缘实等无不定过 有云。亦有自违。缘色等智应非色智。假合生。故如声等智 集云。此亦非过。谓内破外实.德等摄四大色等。故非自违蕴等所摄色等之法。若外人作此比量破者。彼即有违世间.现量.自教等过。故不得立也 今谓不尔。设执缘于离识蕴等亦同此破。今此论意但破离识实有诸法。若外难云缘离识色等智应非现量。即犯相符。若但云缘色等智应。非缘色等现量智摄。亦有一分相符及自违失。若别作量即非前量过。
论云。若法能生必非常故者。问若许余法为能生因。违彼宗计。执一因故。无余能生即阙同喻 其如何等能生无常 答天是亲能生因。余是助缘故得为喻 若尔云何得为因耶。因生缘生二种别故 答准因明法。因不应分别。如所作性。此因及缘俱能生故。西明释云。唯一常因能生诸法。更无余常能为因生。云一因论。不障无常能生诸法。如胜论师许六句实。不妨于中军林等假 二解俱有违文之失。执一因故。下转计中云待欲或缘。难云待欲或缘方能生者违一因论若他许有余缘能生及无常因。如何可得作斯难耶。此中但是以彼世间共许能生之法以为同喻 又解本执自在体是一.常能生诸法。不假余法助方能生名为一因。不障余法亦能为因。今论主难云。体既常.遍应一切处时能生诸法。遂转计云。自在待余或欲及缘方能生果。论主云。若尔即违本一.常因犹能生果。待欲.缘故违一因论。
破顺世中云。若有方分应假非实。若无方分如心.心所。准彼本计。唯有四大而亦造心。云如心.心所阙无同喻。外云清妙四大造心无碍。粗大造色故碍。二云虽唯造色。准理亦合有心.心所。如数论师。三约胜论有心.心所说为同喻。
疏云。此但应言如二极微量以三微果等因非极微故。此意以第三子微果量等于因。然是粗色不是极微。
破小乘中初破色聚。色聚中复三。一障碍有对。二境界有对。三所缘有对 言障碍有对者。谓五根.五尘而相对碍 言境界有对者。谓十二界及法界少分。十二界者谓七心界及五根界。法界少分皆有能取境功能故。而为境相所拘令根及心不余转故名境界有对 言所缘有对者。谓七心界及法界少分。所缘者。谓此心法能有所缘故名所缘。有对以境拘心令不余转名所缘有对 问所缘.境界二对何别 答所缘约心等体能缘虑深了于境。能于境中分明了别。即疏云。心.心所法执彼而起彼于心等故名所缘。境界有对并根。根但能照而不能缘行相便浅。以根取境与识俱起。不取深了但取照境功能。以同根照故即疏言。若于彼法此有功能。即说彼为此法境界。故二对别。然俱舍论具解。当更检文勘此定之 问境界.障碍同时何别 答相.对碍边名障碍有对。根取境时碍不余转。非此碍彼令不得生名境界有对 问萨婆多法处色中有障碍有对不 答无。所以者何。以无表色非极微成。但以四大悬能造之。且如现在作法受戒之时。虽无无表。已有四大悬造彼未来无表之色。非即四大及极微故非有对色。
问新古二萨婆多极微成粗有何差别 答且古萨婆多以七极微成其粗色。由彼相近似成一相。据实七微各各自成粗色不说相资。若新萨婆多师其七极微同聚。相近相资与力各各成其大相。不以相似合相方始成粗。又如长.短等色。有长极微相。有短极微相 然此宗中长色中得有短色。不如轻重法。重必无轻。轻必无重。不作相形以成轻重。但言不可称之谓轻。可称之物即名为重。故今者此中且破经部师.萨婆多有对色。先破能成次破所成 且有宗云以七极微成一拏色。照不涉入各各相去一微。能所俱实。即从拏色始五识得。若一一微唯意识得。非五识境。经部所缘五识境同有部说。照能成七微是实。所成拏色是假 问此二部七微何处摄耶。答若言意境合法处摄。今者有宗摄细从粗同色处收。若经部师摄实从假摄体从相亦色处摄 问既许四大造极微。一微中已有四微。若准七微各有其四合二十八。何故但言七成拏。并四大合有百四十 答据实而论理有二十八。但为意境非五识得。今者唯取五识缘境。故各七微不说能造理亦无失。若说假部极微能成.所成俱通实.假 又极微假实作四句分别。一粗假细实。经部师。二粗实细假。大乘极微。法处所摄。是假想立故。三粗细俱实。萨婆多。四粗细俱假。一说.说假等 又有四句。一粗细二俱假。一说部。俱实有部。俱句说假.及出世。俱非即清辨胜义谛 又论微聚准俱舍颂云。欲微聚无声。无根有八事。有身根九事。十事有余根。此意若有身根必即九事。余四随一即成十事。俱舍云。若依体说八.九.十等便为太少。若依处说八.九.十等便为太多 答云无过。所言事者一分依体说。谓所依大种。一分依处说。谓能依造色 又难云若尔大种事应成多。造色各别依一四大种故 答云应知此中依体类说。诸四大种类无别故。
作用萨婆多者。婆沙中问过去法多耶。未来法多耶。一师云过去法多。已无初际故。流入过去故。二云未来法多。以未来无尽故。三云相似。佛云法无去来故。云何三世。以其一法。若正作用名现在。已作用名过去。未作用名未来 俱舍师破云。应有三世杂过。汝云作用名现在故。以生用及光明苦法忍皆未来有用。又等无间缘落在过去方始有用。皆应是现在。以有作用故 正理救云。我现在者是作用。过未是功能。安惠菩萨造俱舍释复破云。汝作用之与功能有何别也。
论必有上下四方差别。计彼本宗理无方分。今以量逼令有方分。上下六方各相拟仪。若无方分应相涉入。故婆沙中尊者大德说。极微无方分而不相至。流至现在相近名至。谓此极微在未来世二各相离。流至现世方始相近。而隔邻虚中无间故名至。非合名至。世友菩萨非彼说云。若如尔者应前极微住至后念。彼宗自计一刹那住便入过去。若至现在方始相近名为至者。即二刹那。应此落谢之微流至现世。以住现世方相近故。世友解云。谓诸极微同在现在者。各去邻虚中无间隙名之为至。俱舍论中天亲破云。何缘能碍令中间隙。然此方分四句分别。一经部实极微有方分。二萨婆多实极微无方分。三大乘假极微亦有方分亦无方分。所以照者。大假色中无极微故云无方分。然约假拆粗至极微可说有方分。方分有二。一方之分。是彼大色之分。不是更拆此微为分。二方即分。瑜伽论言有方无分更无细分故者。以相拟宜名有方。而更不可拆故云无分。若更拆之即意作空解故变似空相。阙第四句。
论五识岂无所依缘者。问二十五种色中五识缘假为缘实色 答有二解。一云五识缘实不缘于假。假并意识得 难曰实色五识缘。此中色处收。假色唯意取。对根法处摄 解云据论意缘假此可法处收。以摄假随真从明色处摄 又问五识不缘假。长.短等色非眼得。涩.滑等触既是假。亦应不为身识得 答长.短之色相待疏。是以不为眼识得。涩等诸触分位假亲故所以身根得 或同假色唯意所得。二解通缘假.实。五识缘实之时假必依实。所以缘实之时亦缘假 若尔与经部何殊。而破彼计 答一解五识取长.短之时。不离青等实色。以假.实合。彼唯假色故非五境 又解经部所执心外之尘。故唯是假。不为缘故。大乘既不离识。两宗自殊。大乘望自实色长等非真。形彼外色而还是实。故五识取理亦不遮 若尔云何名五识得自相境耶 答自相有三。一处自相。谓十二处各各不同。二事自相。于一处中众色各别故。三自相自相。谓于青色拆至极一微。今据处自相为言故不相违 若尔如何五识得自性境唯言性境不随心耶 亦缘自性境思之 问五识若缘假者。何故耳识不缘教耶。若许缘者。应以根对境。名.句不应在法处摄。若不缘者。眼识亦应不缘长等。俱是假故。又长.短等若非眼识境。应在法处收 答长.短等色虽意识缘。以假从实不在法处 又解名等依声假非即离声耳不缘。长等依色即是色。虽是假色眼识取 问名等依声假与声非即.离。长等依色假何故非即.离 答长等相形待依色即不离。名等不相形重假故即离。以依屈曲假声之上假立名等。是重假故不同长等。此解违下第二中说。彼处说语即是能诠。此亦不尔。彼文遮异。言语即能诠据自宗说。法.词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