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论疏部
- 成唯识论了义灯
成唯识论了义灯
独觉之人有二类别。一麟角喻。一三千界唯独一出故。此是利根。先凡位时六行伏彼无所有已下惑。百劫练根入见道时。八地已下伏彼类故。与见惑同时断。出见道已别起九无间.九解脱。断非想地九品烦恼。成此麟角喻人。不满百劫练。及从声闻决释位中未定生时。此等已去作辟支者皆为众出。虽不待师而自悟道名独觉人。许有多出故名部行。更有一解如第十记。通定.不定姓。若百劫练根得辟支者即唯定性。余义准前。
问何以得知。身见有二见道断一 答准四卷楞伽经第二云。身见有二种。谓俱生及妄想。乃至云。及先二身见妄想断故疑法不生。准此经文。既云及先二身见妄想断故疑法不生。即分明说身见有二。初果唯断妄想身见不断俱生。不烦广释。
问颇有断非想前六品惑已。然后方断欲界后三耶 答有如超中二果人取第四果者。即其事也 又如斯陀含人住自果者。已断欲界六品惑已方回心取缘觉果者。不可渐断所余未断取缘觉果。以缘觉果三十四心成菩提故。又与次第四果无别。设今得二果已。不更兼前合为三十四心。三十四心但据从凡即作者说。此第二果但于此后。起九无间.九解脱道断所余惑。即欲界中后三品惑。及无所有处已下烦恼以世道伏 起六无间.解脱。断非想非非想等前六品已。方断下欲先所伏者。不同见道。一品道故 或前诸地所伏之者。与非想地上上品惑一时顿断。先已伏故。但前说超第四果人。是断无色前六品已。方断下地后诸品者。未见正文二说任取 问准小乘说。三十四心得成菩提。大乘云何 答准大乘说有五十四心。两种十六心并九无间.九解脱道。成五十心。三心见道中唯有二心。但分惑障为上下断。不断智障故并真见二。无间一解脱一 或五十二。除三心见道中上下二心。以二乘人不作非安立观故 问趣声闻果见谛第十六心即建立果。何故趣缘觉而不立耶 答以不住道故。期心别故 问准大谈小不见真见。以粗故但知相见。何故修道之中即见真无间.解脱 答彼自将作真无间.解脱。大乘谈彼但见前加行 问大谈小乘有真.相见道。何不说小有真.相修道 答见道之前加行广故。长时学观故。初入难故。以初得故。所以重观有相见道。修道之中不作长时广多行相。以其九地品别断故。又曾得故。故不重观。所以不说有相修道 问大乘如何 答既有后得无漏之智重观前如。有亦无失。位不决定须更重观故不别立 问初果即于相第十六方始建立果。后三云何于解脱立 答初得入见须重观谛。第十六心事方究竟始得立果。修道后得不须重观。于解脱道事得究竟故得立果 问如声闻人得无学已回趣缘觉。后练根时入何观道断何等障 答如极果人趣缘觉时。但起九无间.九解脱拟仪无间.解脱。非真无间等。但缘事观。不入生空观。以更无惑可断可证。但行解心作无间.解脱道。数数思惟令彼极果信等五根渐渐明利。更不断惑而即得果 二云。设入生空除其根障为无间等道。理亦无妨。令智明利无惑可断故 问无学回趣断根障时。别得无为不 答得与不得俱有何失 二俱有过。若言得者云何言三乘同坐解脱床耶 答此义不同。同得解脱者同得惑不生解脱。不说无为亦同 若言不得者。云何杂集论云断下劣受得二无为 答彼约永断。唯在大乘非二乘者。以不断故。但伏得定故。约烦恼灭已解脱不别。如第十卷疏解十障中明 问声闻取自果转成利根。为事.理观耶 答但作事观不作理观。以其练根无惑可断故。更不得果故。但为事观不别得无为。若大乘菩萨练根。入法空观断所知障故。即与彼别 问法观是细生观粗。法观必带于生观。生执是粗法执细。断法之时生必断 答设尔何失 若尔何故论第九。三心见道之中。第二内遣诸法假智。唯断法执不断生耶。耶 答据实断法必能断生。以彼加行期心别故。亦不违理 问以见望于修。即许见道之中法观断法不断人。亦以修望于见。修道之中断人不断法 答思可知 难二障障见道。入见之时前后断。二障障无学。金刚之位二心断 答见道初智劣。二障前后断。金刚道力强。二障俱时断 问定障是所知障收。许二乘人生空观断。可不如是 答尔 问所知障细生空粗。即许生空断细障。亦应生空是粗法空细。生空起时带法空 有解不例。且生执望法执。法执是细。若以生执望所知障。所知障即粗。何以故。以迷理是细迷事是粗故。证生理断我执时。兼能断彼迷事定障。然法观细。必带生观。生观是粗。不带法观 此答意取迷理俱者。此释不正。定障既与迷理烦恼俱起。亦随烦恼俱迷于理耶。准第六云。贪嗔见.疑俱起之者。亦迷于理同一缘故。准知定障亦应同彼。俱起同迷是烦恼障摄。断得择灭。别起定障是下劣受。二乘伏而不断。所知障摄故。故二乘人伏此定障。得二定时得非择灭不得择灭。故不可难生空是粗能断细障。令生观起带于法空。
问分别我执粗故易断。初见道时即能除灭。大乘既有三心见道。二乘有几 答以义准之。大乘为断二障各分二品。别总断之即立三心。以第二心但断下品分别法执。若二乘人但有二心。唯断我执分二品故 问二障分上下。下品二心除。两障分细粗。断细亦分二 答初道力犹劣。下品二心除。后道有胜能。故合一心断。
问前俱生执因七缘八不言取简。间断我见即言取蕴 答七唯缘第八。狭不须简。第六通缘余。故取言简 问总缘蕴计。蕴通无漏。云何但云缘五取蕴 答约相分说云缘取蕴。
取者。准集论等。即四种取皆唯说贪。云取有四种。谓欲取.见取.或取我语取。执取诤根执取后有是取义故。乃至云。由贪著欲系缚沈染为因。诸在家者以为诤根。由贪著诸见系缚耽染为因。诸出家者以为诤根。故取缘此四贪名取。同唯识论爱增名取 唯识又云。虽取支中摄诸烦恼。而爱润胜说是爱增。准此诸惑皆名为取。若准瑜伽八十九说。即通一切有漏之法皆名为取。故彼云。当知此中若所取.若能取.若所为取如是一切总说名取。问何所取。答欲.见.戒禁.我语是所取。何能取。四种欲贪是能取。何所为取。为得诸欲及为受用故等。准此诸文。若取唯爱据增上说。若据能取有及有具通余烦恼。若相从者所取.能取.及所为取取境.取体.取因皆取。各据一义并不相违。诸说不同准此应会。今言取蕴。随其所应取所生.生于取所取.能取.及所为取皆得名取蕴。
问何故法执通缘处.界。我但缘蕴 答法执通无为得缘界.处。我缘有为不得通界.处。又我执多一常。不缘于界.处。法执非一常。故通界处 又解依影略说。此解为正 辨中边论说蕴.处.界。皆为破我。故知我执通缘三科。此缘蕴等据佛法谈。外道不立蕴.处.界等。
初见道时即能除灭。有四解。一见修对。见在初。二真相对。真在初。三四道对。非胜进。四无间解脱对。在无间故言初见道。
言世间沙门.婆罗门等者。等取刹帝利等四姓。又等幢摩(此云不共死)补羯婆(典狱)旃荼罗(云严炽亦屠)篾戾车(云乐垢秽)达滑(淫女家沽酒家)羯耻罗(云断狱官)。
论若无实我云何得有忆识等事。西明广引大婆沙第十一有八论者释忆所作 今谓不然。即前所叙两三类计外道等问。何要别叙显有差别可作是说。
叙自义中由熏习力后方忆者。异熟无记自不能熏后应不忆。答不要自熏后方能忆。何以故。以善恶心虽能熏种。不废有不能忆。又佛圆镜智岂由因中曾见能熏后智起忆。若要由熏佛不能忆。以在因中诸劣无漏一切有漏皆悉已舍不熏成种。于此已后用何能忆。故知不由自类熏已后方能忆。但说由熏。令彼增明后起现行即便能忆。此异熟心由善恶心熏令彼忆 问三性相间由善恶熏异熟能忆。多念异熟后如何忆 答设不能忆亦复何过。非一切心皆能忆故 或从本有种生能忆。又如枢要 西明法师如彼疏明 要集云。泛论忆事即有二种。一者能忆心。二所忆境。若能忆心唯第六识。与念相应故能忆之。故唯识二十论云。与念相应意识能忆。过去诸识所受之境虽灭无体。前念诸识领彼境界熏成种子不失等也。于所忆境即有二义。谓忆曾受境。或忆曾能受心。此心即由自证分力故今能忆等 今谓此释未能尽理。何者有异熟心不能熏种。由谁为因后时能忆。又宿住智所缘之境非皆曾受。佛果八识皆能忆前。不唯第六故义不尽。
今释。能忆有其二位。一佛。二余。余有自在未自在位。未自在位有二。一现。二种。现中有四。一自体分。二想势力。三与念相应第六意识。四总聚心心所。据自后念能忆前心偏说自证。据其分限所忆差别偏说想力。约未自在但追过去。偏说念俱分别意识。尽理言之。第六相应诸心.心所此总能忆。 若种子者即上能熏。唯除异熟所熏成种为后忆因。或第六识与念想俱相应心所所熏成种。生现能忆 若得自在复有二位。谓定及散。定据有漏.无漏生空。唯第六识 若依法空通第七识。七随六引与彼同缘忆亦无失 若在散位诸根既许皆得互用。故应五识亦缘过去。或虽互用但缘现在 若在佛果八识俱能。但由因熏。果无新种。故论但云由熏习力得有忆识。不说各各自熏能忆。
释作业受果。大乘八识以辨有无。前六具二。第七俱无。无记故不作业。染污故非受果。第八受果是异熟异熟故。不能作业。无记性故。犊子.正量.本经.贤胄.密林山等五部。同说五识不能作业受果。第六并能。大众部等。同说六识并能作业受果。萨婆多等五识受果而不作业。第六俱能(此释传闻未见正教)。
叙数论计中。问以触为风大。风大成皮根。皮根得触而不得风。若尔触体是何 答以坚湿痒饥等而造风大。与风体别。如胜论等 问皮不得风。风何根得 答心平等根。不必皮得。
准上所说言数论者。本即应是劫比罗仙造。后诸门徒分成十八部。雨外道者即一部主。金七十论或雨众中别人所造。何以故。准天亲菩萨传说云。佛灭后一千一百余年有外道。频阇诃婆娑。频阇诃是山名。婆娑名住。以此外道住此山中因即为名。有一龙王名毗梨沙伽那。住此山下大池之中善僧佉论。此外道知欲就龙学。龙变其身作仙人状住叶窟中。外道就学。成已求论欲决是非。到逾阇国声王论鼓求觅论议。因金造论。欲至已期往住山所。以诵咒力召夜叉女。名曰稠林。从其乞愿。令我死后变身为石永不毁坏。神女许之。在石窟中舍命之后身变为石。因何此愿。其先龙王欲破灭此数论师义。从龙王乞持我身坏方使法灭。龙王心谓。身讵能久。因即许之。故今变身为石令久。是以数论法流至今。后陈那菩萨破斥其义作于比量书斯石上。流汗出声不能救得。因此陈那所造因明。盛行四主声振五天。盖为于此。
有云劫此罗仙作金七十论。留身为石住余甘林似其误也。然传云千一百年后此外道出造七十论。天亲出时外道已灭。即说天亲亦千年后出。此传似误。何以故。真谛三藏中边疏序九百年出。外道亦九百年前。不尔如何得释彼论 有云涅槃经云。上古有仙名阇提首那。彼仙造论名三弥叉。此云观察。广明二十五谛。准此观察即是智惠。与数论名同。数是智惠故。即是本论。言阇提首那仙者。音讹异耳。即迦毗罗仙。
论。又三是别大等是总。下合破二十四谛有五段。如疏所科。一体相相例破。二变时如本破。三体随相失破。四总别相例应非一三破。五各具三体破 第五段中初牒计。后破。破复有五。一总相应三破。二三事不殊破。三一德能成破。四体应非一破。五多种相违破。如次配疏次第科文。
论云既有三相宁见为一者。大乘自宗能所造色皆同一处。应体相别。云何见一。又如一境多生同变。亦应见异。云何见一 答不同彼。以非实故。自体虚疏。同业招故。故似于一。
问论云即应一根得一切境以三德成故者。佛法五根俱四大造净色为体。何不一根得一切境 答各自种生四大疏造。不同于彼皆三德成。
叙胜论计中疏云以德显地者。但为色.香.味.触所依。以彼能依之德显此地体。若阙少德即不名地。余水.火等准此应知。
以其神我能为觉.乐.苦等九法和合因缘。既和合已能起智相名我。亦以彼和合等相显此神我。意实义同 问觉等九德不和合因缘名意者。岂彼意实。不是彼意根。若是意根。心起依之。何得说言不和合因缘耶 解云意望九德疏故。非能为彼和合因缘故名不和合因缘。不是合彼九德不和。
眼所取一依名色者。一极微之色依地大等。即为眼取故名为色。所余准此。以彼五根即是五大。极微之色依根类大。为眼取。之名一依名色。
一微量唯二微果上者。以彼父母二微合生子微之上有此微量。以为根取最细之色。不与父母合者。以非根境故。
合之与离。但取初合名合。初离名离。已后即非。
远觉所待为彼性者。以能取心势远取之名彼。
和合句者。令彼地等与德和合。与彼我别。我但令彼觉.乐.苦等九德和合。
取。谓先合后离据上下论。行即约在地等。
问何不立眼等识耶。答即觉等是。余外道计亦多准此。
诸门分别中。一多分别者。四多五一。以我及意依一人说名之为一。若约多人即多数故。空.时.方三一切共有。更无多体名之为一。
言香唯地有准因门说故唯无常者。是彼本论因果门中辨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