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识论了义灯

  论。习气依处等者。西明自问。准菩萨地。依牵引因引二涅槃。如何此论下得果中不得离系。此论种子对有为果故。五果中除牵引.生起。不能亲证离系果故。此解不尔 今谓若约能引即取种子。菩萨地是若据能证即除种子。此论文是非此论中唯望有为。但种.现殊。引证有别。各据一义故不相违 又问云。瑜伽第五说业种子为牵引因。名言种子为生起因。如何此中约润.未润开为二因。解云又此二因通诸种子。如此论说。然寻伺地就相显说。以业对疏故名牵引。名言生果亲名生起。此牵引.生起多义不同。或有处说近远相对二因门。如杂集第四。无明望老死为引。无明望行为生故。或有处说名言.业种为二因门。如寻伺地。彼论云。依习气依处。由净不净业等牵引自体。乃至广说。有润种子依处。三界系法各从种生。名生起因。显扬同此 今谓此文亦兼未润已润名为引.生于生说润显引未润。不唯业种与名言对。故二论云。爱为能润。种为所润。故引经云。业为感生因。爱为生起因 或有处说种子能生异类.自类二因门。如菩萨地杂染中说。于现法中无明等法。所有已生已长种子。今此种子望于余生生老死等为牵引因。无明等法各别种子名生起因 今谓此中亦约远近已生已长故近。望于余生生老死等即是望远。故无记因中云。由各别自种子。种种稼穑差别而生为牵引因。即彼种子望所生芽名生起因。又云一切种子望后自果名牵引因。望初自果名生起因。非必异类 或有处说种对涅槃.菩提分法二因门。如菩萨地清净因中说云 今谓此中亦兼未熟及已熟位名为引.生。说摄受因亲近善士。听闻正法。诸根成熟。名摄受因。次说生起故由成熟。
  论。摄受五等。问何故诸论释此十因次第有别。此论牵.生后说摄受。菩萨地文摄受因后方释能生 答菩萨地文据生现次第。由有习气诸缘摄受方始能生。余文即据体类次第。引.生同种未润.润别。故不相违。本释云。助成因缘。名为摄受。故除因缘亲能生。故杂集论云。虽自种生能增彼力名摄受因。西明释云。能增彼力故者。是释彼因义。非释其名 今谓不尔。设解因义取以释名斯有何过。如彼论解随说因云随起说故。观待因云欲生因故。牵引因云招当有故。生起因云生当有故。摄受因云能增彼力故。若不以此释因之义解其因名。更何义释。又复自云。摄受因者诸论解名不同。瑜伽等论因能摄果名摄受因。杂集余因释名皆同诸论。何独摄受但解因义。又瑜伽三十八云。因彼一切心及心所。前生开导所摄受故。所缘境界所摄受故。方生.方转故。摄受者即是增力。不尔如何方生.方转。
  论。引发因。本疏解云。必是同性。望后胜品。性论则狭。界论则宽 西明云。但显随同类。未必同性 要集释云。有释意者三性种子随所依识成无记性。虽性不同然相顺故能生善等。问此言随所依识成无记性。虽性不同然相顺故能生善等者。为善种依识名无记故。生现善法名相顺。为生异性名相顺。若生异性违诸论说。若还生善此即性同。如何得言未必性同。故前第二云因果俱有善等性故亦名善等 要集又云。如三性第六缘第八见。所现影像随自见分即通三性。而能熏成无记种子。此亦异性相顺能生者 谁言此相定随见性。若定随见生无记果。非性决定各引自果。若云六义彼说种子者。岂相熏彼见种非亲因缘耶。
  论。菩萨地说等。本释云。牵引种子生起种子。合六因中诸因缘种。未润已前亦未成熟。皆名牵引种。即牵引因全四因少分。除生起因故。若被润已去皆名已熟。即生起因全四因少分。除牵引因。是此生起因 西明云。于六因诸因缘未润未成名牵引种。已润已熟名生起种 要集云。有说顺前违后。有释顺后违前。然云有释于理为胜 今谓不尔。准西明释。六因俱通牵引.生起者。即牵引.生起二种何殊。若云望果位分二因缘种。正生现果已润熟故名生起种。即此因种望后自果。未润熟故名牵引种。由此俱通者。此说亦非。准此即应生起在初牵引居后。又不可有润望果远近亦分成二。前文自云。未成熟位。谓能牵引远自果故。已成熟位。谓能生起近自果故。故知牵引即牵引种。生起即生起种。违彼等文不可更分。彼后文云。彼六因中诸因缘种。皆摄在此二位中故者。意说。已润之种却说未润之时名牵引种。未润之种影论。若润已去名生起种。云彼六因皆摄在此二位中故。据谈其体。只是未润全名牵引种。已润全名生起种。故不违后。然下论释寻伺地文言生起因。与释菩萨地文有别。彼文不约润未润分。但据亲能生自果者即是生起。不为一例。
  论若增上果十因四缘一切容得者。问相违因以何为增上果 要集云。有说章云如霜等与青叶等为相违因。黄叶为相违果。西明释云。即由霜故令青等不生即相违果。要集云。今有释胜。若由霜等黄叶生者。是不相违非相违因。又云由霜等损青叶故。令青叶等失缘不生得非择灭。霜为违因。非择灭为相违果 今谓二释俱难。何者若青等不生即相违果者。不生者是何法。若彼青等不生即无体法。如何无法与有为果。又不相违因云。此相违因若阙若离。是不相违因。不可无法与有为因 若云青等失缘不生得非择灭。霜为违因非择为果者。亦不尔。若望非择还是顺因。不可与青等为相违因。别取非择为果。又论释。因顺益义。缘是建立。故知不与不生住等为因。若云望不生住等是顺益者。复不得云相违因。又无体故谁为果耶 问若尔相违谁之因果 答今谓本释取黄等为果即黄等因 若尔相顺何名相违 答此言无过。如四相违因与相违法为因故。菩萨地云。若杂染品诸相违因。当知即是清净法因。若清净品诸相违因。当知即是杂染法因。是故此论总说十因得增上果。望义别故 要集问云。十因.四缘但约有法有为而说。亦通无法及无为耶。答云有说章云。但依有为为论。无法无体。无为无作用。故非因果。要集自云。今谓观待应有无法无为为因。境界依处亦通无为。如何得说非立因果 今谓要集大有朋附之心。本疏正释此文十因四缘得增上果 问云然不相违中摄无为。如何得增上 答十因皆得无不得者。不同小乘无为非六因.五果之因果。不言有取与为因。然与所不障碍为因。所不疑即是此无为之果也。无与取义不同小乘也 又捡本章得果门中云。问既由假者所证。何故真如不名士用果。答若五蕴假者为士夫。真如非士用果。若约勤劬之所得别别法所显。何妨士用果。以正智证故。不说无为非是因果。重总略问 问依杂集论名.想.见三是语因。即得名为随说因不 答准前释语为随说因非名想见 问既是语因。何不名为随说因耶 答此不说为随说因者。意以一切法为所说。语随彼说名随说因。此即随所说之因。即能说为体。不欲明彼语因为随说因。若说此为因。即言随所说家能说之因。望所说法以疏远故 问论言谓除前四所余得果是增上果者。为据法士用.假者士用。若法士用摄法尽故。更有何法得增上果 答俱无失。然法士用中不摄无为。无为不障余法得生。皆增上果 问相违因即染善。云何不说得异熟果耶。无闻灭依及根依处俱通三性。何故摄受不得异熟果耶 答无间灭依及根依处并相违因俱是现行。异熟果者约望种得 问若尔如何名有异熟 答据实能有名有异熟。去果稍遥不说得之。
  论。傍论已了等。本有二解。意云四缘依十五依处下是傍论。前解四缘并是正论。何以故。以结止傍应辨正论已。下即辨本识中种容作三缘生现分别等。西明二释即取四缘已下皆为傍论。颂意为显缘生分别。意非欲辨缘差别故。要集云。若扶颂意为正论。不扶颂意为傍论即有释后解为胜 今谓不然。本释外难若无外境分别不生难。论主颂答由种子识展转力故彼分别生。即显由缘分别方起。故辨四缘缘生分别。俱为正论。如下生死果因皆正论。若说四缘非为正论。云何论结止傍论已。犹约四缘辨生分别。如何后结依斯内识互为缘起。分别因果理教皆成。舍正执邪何固执也。
  论。前七于八所缘容有者。西明云。第六所缘变虚空心心所等以为相分。亦熏生彼空等相种。非是能熏生第八现行见.相种。第八不缘空等种故 今谓不然。若缘虚空等别熏成种。虚空.极微等皆应非假。从种生故。多过如前第一卷辨。又许成种。虽见种别。非必无漏。八何不缘。若云假故八不缘者。即应如无不能成种。既许成种即体实有。八定能缘。八既不缘。明虚空.极微不别成种。虽本释云第六熏成空等种子。不生第八现行相分。以八不缘虚空等故。不言离见别熏成种。不言此种非八所缘故言无过。
  论。唯除见分非相所缘等者。本释如疏 西明四释。于四释中初释分二。第二释中分三。第三释中分四。第四释中分六。成十五释。总第四释与本释同。别分成六。即不同本 要集断云。四释之中第四为正。无漏心等用周遍故。于变不变十五释中。第十三为胜 正智证如及余心等证自证者。皆不变相。此余一切见等。缘相必变而缘 今谓。西明十五释中皆无一正。所以者何。且就第四分六释中。一云见缘相变。余皆不变者不尔。既就体四分以辨相缘。见缘自相即是亲缘。如何名变。若带起名变。是自证分。故前第一卷云。变谓识体转似二分。亦不关见。更变相缘无文说故。余二缘相如何不变。二云见缘三变。余皆不变 此亦不尔。见缘相变有过同前。余二缘三皆不变者。二缘相分如何不变。第四缘见不变相者。自证何殊 要集救云兼正有别者。既兼正殊。何不变相。不变相齐如何兼正。三云见缘四变。余皆不变。过准前知。四云三缘相变。缘余不变。要集断此解中为正 今谓。同前皆亦不正。何者见缘后二变相可尔。如何缘相更说变相。岂不亲缘同体相分。又第四分缘相是兼。许变相缘。缘于见分亦兼非正。何不变相。说果缘他过亦准知 要集言。有说云。见缘自证变影而缘。证自证分缘相.见分。见缘三.四以隔越故。变影而缘皆不应理。同体义分何言隔越。见望自证如何名隔。见缘自证既自内证。如何变缘。若变相缘。何名缘自。由此内证不变而缘。三缘相分变影而缘。不由隔越及由实性者 今依疏文但云新得即变影缘。无隔越语。以后二分望相名隔。见望第四义越名隔。理亦无违。若云既变相缘何名缘自者。此难亦非。如以镜为缘还见自质。以心为缘还见自心等言岂不变相耶。见缘自证。变自证相故名为缘自。于理何违。
  论。诸业谓福非福不动等者。准杂集第七云。不动业者谓色.无色系善 问何故色.无色系业名不动耶 答如欲界中余趣圆满善.不善业。遇缘转得余趣异熟。非色.无色系业有如是事。所受异熟界地决定故。是故约与异熟不可移转名为不动。本疏云。如资下业生五净居非不移转。故此解非。论第二释云。又定地摄故说为不动。本疏云。以定能住于一境故。此释为胜 西明释云。杂集初释就任性业说。若约胜缘非无移转。后说上地散善从定假名不动 今谓不然。岂欲界业不遇别缘虽任性业。亦别趣处受耶。若尔总不定。何得有定受。又复五趣应无定异因。若尔如何瑜伽.杂集等。俱说定异即各别感五趣因果。若许遇缘方别趣受。无缘不别。与上何殊不名不动。有解释云。熏禅同地。但非异界地故名不动 要集云。有解为胜 今谓不尔。岂欲系业于异界地受耶。亦同地趣不定应同不动。若许异界受。即异地漏随增。亦别界别受。违诸圣教。故为不可 又云。杂集后解但云。定地摄故名不动业。若定若散皆定地摄。不可难言散善非定应非不动 今谓不尔。若许散善非别处受。自性不动。何须定摄。若许别处受。何得名不动。若云以定不动从定名不动。亦应定俱名为修惠。闻惠从定亦名修惠。此既不尔彼云何然。又许散善定地摄故名为不动。即有覆无记业。亦应名不动。同定地摄故 问许业异熟移转异受。如何十因立定异因 答非说诸业皆名定异皆可移转。但据总报定业界地起异立为定异。不定别报许移转于异趣受故。同地总报不妨异受。如生净居。故杂集云。如欲界中余趣圆满善不善业。遇缘转得余趣异熟。不说引业。又圆满业所得异熟有共不共。如鹿王膊.师子臆等。为共通善.恶趣故。顶肉髻.双佉大通人.天趣立定异因。转余受业。各据别义皆不相违。
  论。三熏习义。疏有五门。然西明释云。眼等五识见.相能熏亦名表义。表义第六之所引故。又眼识等相分。所熏为三因缘。第八.第六.及自相分 今谓不尔。为二识因自及第八。如何与六作因缘耶。第六相分自能熏故。眼等不缘第六相故 又云第七相但显境。从显境生。第七见分体即显境。亦前念生而名显境。而无表义。亦非意识缘名引故 今谓此释义犹有余。依有漏说义则可尔。表义名言得通无漏。平等六引岂不缘名。许随六引随缘何境通亦为胜 西明云。二执现惠不俱故无两惠。断有前后。以能断道有差别故。一现熏成两种 今谓不尔。若以断有前后。一现熏成两种。种子.现行性相同故。何不生于两现。又后现.种俱说断故 又前自断熏习虽三。随义分三。而能熏一。故成一种 二执现一。何故熏二 又前自云。眼识所熏相分既生三现。为成一种。为三种耶。答有二解。一云生三。一云生一。引三藏判一种为胜 三识既不恒俱。界地有无复别。许熏成一。二执断虽前后。依识界地无差。如何即令别种。由此应知。所有我执及烦恼障。必与法执及所知障同种而生。然有法执及所知障。不与我执及烦恼障同种。如二乘无学所起执障现熏成种。余有同异准此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