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明入正理论疏

  论。此二皆是犹预因故俱名不定。
  述曰。第三结成不定也。二因皆不能令他敌证生决定一智。故如前五俱是不定。理门论颂。结四相违及不定云。观宗法审察。若所乐违害。成踌躇颠倒。异此无似因。由观察宗法。令审察者智成踌躇。名不定因。二因虽皆具足三相。令他不定。与不定名。论说此二俱不定摄。故不应分别前后是非。凡如此二因。二皆不定故。古有断言如杀迟棋。后下为胜。若尔。声强胜论应负。然理门论。谤断声胜二论义云。又于此中现教力胜。故应依此思求决定。彼说此因二皆不定。然断声论先立声常。所闻性因。胜论后说所作性因。云声无常。可如杀迟棋。先下负后胜。今此与彼前后相违。故不应尔。又彼外难所闻性因。若对有声性应正因。论主非之。令依现教。现谓世间。见声间断。有时不闻。众缘力起。教谓佛教。说声无常。佛于说教最为胜故。由此二义。胜论义胜。又释迦佛现证诸法。见声无常。依现说教。教说无常。故胜论先。不应依于外道常教。又诸外道不许佛胜者。应依世间现有至实可信之说。声逢缘有。暂有还无。世可信者所共说教。故胜论先。声论堕负。彼且断于声胜二义。声负胜先。非诸决定相违。皆先负后胜。若尔便决定。云何名不定。由此论主。恐谓一切决定相违皆后为胜。故结之云。二俱不定。此亦有三。如大乘破萨婆多。云汝无表色定非实色。许无对故。如心心所。彼立量云。我无对色定是实色。许色性故。如许色声等。此他比量相违决定。初是他比。后必自比。若立自比。对他比。名自比量相违决定。无二自他。若二自他。俱真立破。非似立故。如大乘立前破无表比量。小乘对云。大乘无表定有实色。许非极微等是无对色故。如许定果色。此非相违决定。俱真能立真能破故。由此立敌共申一有法。诤此法等。方是此故。若先立自义。后他方破。即是自比相违决定。如论所说。有共相违决定之过。是名为三。问若共不定亦不共耶。乃至复俱品一分转。亦相违决定耶。答此六过体。行相别故。皆名相违。体相无杂。无二同体。况多合耶。问此六过因。于九句因各是何过。答此初共因。是彼初句。此第二不共。是彼第五句。此第三是彼第七句。此第四是彼第三句。此第五是彼第九句。此第六过彼因所无。此相无阙。彼有阙也。问相违决定。与比量相违。有何差别。答彼宗违因。此因违宗。彼宽此狭二类别故。由此说诸相违决定。皆比量相违。有比量相违。非相违决定。但宗违因无二因故。问相违决定违法自相。亦有法差别。有法自相。有法差别耶。答有。若不改前因。违宗四种。是后相违过。若改前因。违宗四种。皆相违决定。若共比量。如胜论师对声论。立声无常已。声论若言声应非声。许德摄故。如色香等。而为有法自相相违决定者。决定彼违自宗。若云无常之声。应非无常之声。所作性故。如瓶。以为有法自相相违决定。此非过摄。双牒法有法为法宗。于诸过中无此相故。其无常言根本所诤法之自相。非有法上意许差别。不可说为有法差别。是故此量非过所摄。若许为过。即一切量无真量者。皆有此故。但是过类分别相似。由是因明总无此过。如胜论师。立自比量云。所说有性非四大种。许除四大体非无故。如色声等。以除四大及有性外并为同喻。无自不定。他便作有法自相相违难言。汝有性非有性。非四大故。如色声等。是名有法自相相违决定。即以此因。复作有法差别相违云。汝之有性应不能作有有缘性。许非四大故。如色声等。彼意说。有能作有性之有能缘性故。作有有缘性。非有有缘性。是意所许有性有法之差别也。其非四大种。是法自相。能有四大非四大种。不能有四大非四大种。是法差别。复作法差别相违决定云。汝之有性非能有四大非四大种。许非无故。如色声等。彼说。色等虽非四大种。不能有四大。然说有性。能有四大。非四大种。故成法差别相违决定。今论但说言之所陈。违宗能别本所诤因。名相违决定。其有法自相。虽言所陈。非宗相返本所诤法。二种差别意之所许。虽意所诤。非言所陈。此三决定相违之因。皆略不说。以此准前比量相违亦有四种。论中亦但说法自相比量。问此诸不定有分有全耶。答无理穷尽故。如前所说五十四种不定之中。自共比中诸自不定。及共不定。是不定过。自共有过。非真能立。何名破他。他比量中。若他不定及共不定。亦不定过。立他违他及共有过。既非能破。何成能立。自比量中。诸他不定。他比量中。诸自不定。皆非过摄。立义本欲违害他故。诸立自非他。他不定非。立他非自。自不定非。随其所应皆如理悉。此论且依两俱不定过说。立敌俱许因于二喻。共不共等说为过故。二喻虽共。若因随一。因疑之喻同喻无体。随应即是随一犹预所依不成不定过摄。五十四种。诸不定过。既各有四。即成二百一十六种不定过摄。若四不成有体无体全分一分自他共许合二十七。皆准前说。其二十七过。五十四诸不定过一一皆有总成一千四百五十八种诸不定过理门既云。四种不成。于其同品有非有等亦随所应当如是说。故知。道理决定如是。然理门论摄此颂云。若法是不共。共决定相违。遍一切法彼。皆是疑因性。共定摄四不定之因。同异品中。随其所应。若全若分皆共有故。不共相违。各唯摄一。此六不定遍一切宗。于彼诸法皆是疑因。不独于上所说宗中名不定也。

  因明入正理论卷中

  建武二年九月三日当卷之分书写之讫依公家御祈祷大乘院御参笼于舟户馆真读大般若被催六口人数之间写功迟引毕。
  依摧邪之功万国归正理因明神之助一人行政德矣。
   (一交了一交了)权律师尊经
  同月二十三日汤治之余暇点之了


  因明入正理论疏卷下

    大慈恩寺沙门基撰
  论。相违有四谓法自相相违因法差别相违因有法自相相违因有法差别相违因等。
  述曰。下第三解相违有三。初标。次列。后释。此初二也。相违因义者。谓两宗相返。此之四过。不改他因。能令立者宗成相违。与相违法而为因故。名相违因。因得果名名相违也。非因违宗名为相违。故无宗亦违因。例而成难。理门论云。若法能成相违所立。是相违过。即名似因。如无违法。相违亦尔。所成法无定无有故。由彼说故因仍旧定。喻可改依。故下四过。初一改喻。后三依旧。问有因返宗。不顺因义。因名相违。宗亦返因。不顺宗义。应名相违。答由因成宗令宗相返。因名相违。非宗成因。令因相返。不名相违。又因名法自相相违。宗名比量相违。因别疏条。相违开四。宗违合说。唯名比量相违。以宗准因。故知亦有法之差别。有法自相。有法差别比量相违。不尔何故但说有法自相比量相违。其相违决定。及相违因。各四种耶。此宗说法略有二种。一自性。二差别。此有三重。一者局通。对法等言。所成立自性者。谓我自性。法自性。若有若无。所成立故。各别性故。差别者。谓我差别。法差别。若一切遍。若非一切遍。若常若无常。若有色若无色。如是等无量差别。随其所应。空等遍有。色等非遍。前局后通故二差别。二者先后。于总聚中。言先陈者名为自性。言后说者名为差别。以后所陈分别前故。佛地论云。彼因明论自相共相。与此有异。彼说诸法各别局附自性。名为自相。贯通他上如缕贯花。名为共相。故依于此。声等局体名为自性。无常贯他名为差别。得名不定。若立五蕴一切无我。五蕴名为自相。我无我等名为差别。若说我是思。思为差别。我为自性。是故不定。以理推之。此虽即前。然教少异。义亦别故。分为二门。三者言许。言中所陈。前局及后通。俱名自性。故法有法皆有自性。自意所许别义。所可成立名为差别。故法有法皆有差别。非取一切。义如前说。今说有因令此四种宗之所立返成相违。故名法自相相违因等。论说等言者。义显别因。所乖返宗不过此四。故论但说有四相违。能乖返因有十五类。违一有四。谓各别违。违二有六。谓违初二。违初三。违初四。违二三。违二四。违三四。违三有四。谓互除一。违四有一。故成十五。论中但显初二别违一因。后二共违二因。举此三种等余十二。故说等言。
  论。此中法自相相违因者如说声常所作性故或勤勇无间所发性故。
  述曰。下别释四。初文有三。初标牒名。次显宗因。后成违义。此初二也。问相违有四。何故初说法自相因。答正所诤故。上比量相违。相违决定。皆唯说彼法自相故。从彼初说。此有二师。如声生论。立声常宗。所作性因。声显论立勤勇无间所发性因。
  论。此因唯于异品中有是故相违。
  述曰。此成违义。由初常宗。空等为同品。瓶等为异品。所作性因。同品遍非有。异品遍有。九句因中。第四句也。应为相违量云。声是无常。所作性故。譬如瓶等。由第二宗。空为同品。以电瓶等而为异品。勤勇发故因。于同遍无。于异品电无瓶等上有。九句因中。第六句也。此之二因。返成无常。违宗所陈法自相故。名相违因。故理门云。于同有及二。在异无是因。返此名相违。所余皆不定。此所作性因。翻九句中第二正因。彼同品有异品非有。此同非有异品有故。此勤勇因。翻九句中第八正因。彼同品有非有异品非有。此同非有异品有非有故。上已数论。略不繁述。此一似因。因仍用旧。喻改先立。后之三因。因喻皆旧。由是四因。因必仍旧。喻任改同。若不尔者。必无法自相与余随一合。可成违二因。许初改喻。后三不改故。又九因中第四第六名相违因。要同非有。异有或俱。若随所立。后三相违直观立者因于同有。如何复难成相违耶。理门但言若法能成相违所立。是相违过。即名似因。不说同喻亦仍用旧。此论示法。初一改喻。后三依旧。欲令学者知因决定。非喻前过故。下之三因。观立虽成。反为相违。一一穷究。皆亦唯是同无异有。成相违故。至下当知。问如声论言。汝声无常应非是声无常。所作性故。如瓶盆等。第二正因。岂非有法自相相违。答彼非过收。如立声无常。无常为法自相。若所立因。返成声常。可是此过。今者双牒有法及法为法有法。故非此过。此乃但是分别相似过类。因犯两俱不成。所作性因。立敌不许依无常故。生灭异故。设彼许依。亦犯随一。又无常无。能依所作性。亦犯所依不成过故。设有难言。汝声无常应非是声无常。许无常故。如瓶无常。此亦非过。诸似立无此过相故。声有无常是根本诤。声是有法。非是法上意所许义。不可说为法差别过。亦非相违决定所收。非根本诤故。设许上说皆为过者。即一切量无正因者。故于似立不见其过。皆是似破。至下当知。
  论。法差别相违因者如说眼等必为他用积聚性故如卧具等。
  述曰。准前亦三。此初二也。凡二差别名相违者。非法有法上除言所陈。余一切义皆是差别。要是两宗各各随应因所成立。意之所许所诤别义方名差别。因令相违。名相违因。若不尔者。如立声无常宗。声之上可闻不可闻等义。无常之上作彼缘性非彼缘性等。如是一切皆谓相违。因令相违名为彼因。若尔。便无相违因义。比量相违等。皆准此释。此中义说。若数论外道对佛弟子。意欲成立我为受者。受用眼等。若我为有法受用眼等。便有宗中所别不成。积聚性因。两俱不成。如卧具喻。所立不成。若言眼等必为我用。能别不成。阙无同喻。积聚性因。违法自相。卧具喻有所立不成。若成眼等为假他用。相符极成。由此方便矫立宗云。眼等必为他用。眼等有法。指事显陈。为他用法。方便显示。意立必为法之差别。不积聚他。实我受用。若显立云不积聚他用。能别不成。所立亦不成。亦阙无同喻。因违法自相。故须方便立。积聚性因。积多极微成眼等故。如卧具喻。其床座等是积聚性。彼此俱许为他受用。故得为同喻。因喻之法不应分别。故总建立。
  论。此因如能成立眼等必为他用如是亦能成立所立法差别相违积聚他用。
  述曰。此成违义有二。初举所违法差别因。后释所由。此初也。初文有二。此因如能成立眼等必为他用。此牒前因能立所立法之自相。如是亦能下。又显此因亦能与彼法差别为相违因。其数论师。眼等五法。即五知根。卧具床座。即五唯量所集成法。不积聚他。谓实神我。体常本有。其积聚他。即依眼等所立假我。无常转变。然眼等根不积聚他实我用胜。亲用于此受五唯量故。由依眼等方立假我。故积聚我用眼等劣。其卧具等。必其神我须思量受用。故从大等次第成之。若以所思实我用胜。假我用劣。然以假我安处所须。方受床座。故于卧具假他用胜。实我用劣。今者陈那。即以彼因。与所立法胜劣差别而作相违。非法自相。亦非法上一切差别。皆作相违。故论但言与所立法差别相违。先牒前因能成所立法自相云。此前所说积聚性因。如能成立数论所立眼等有法。必为他用法之自相。即指此因。如是亦能成立所立宗法自相。意许差别相违之义积聚他用。宗由他用。是法自相。此自相上意之所许。积聚他用。不积聚他用。是法差别。彼积聚因今更不改。还即以彼。成立意许法之差别积聚他用。其卧具等。积聚性故。既为积聚假我用胜。眼等亦是积聚性故。应如卧具亦为积聚假我用胜。若不作此胜用难者。其宗即有相符极成。他宗眼等亦许积聚假他用故。但可难言假他用胜。不得难言实我用劣。违自宗故。共比量中无同喻故。若他比量一切无遮。西域诸师有不善者。此直申差别相违过云。眼等应为积聚他用。因喻同前。数论难云。汝宗相符。谁说眼等积聚他不用。西域又释。数论眼等唯为不积聚他用。床座通二他用。故今以卧具。例令眼等亦为积聚他用。无相符失。数论难云。陈那弟子非善我宗。神我受用三德所成二十三谛。岂于眼等无能受用。唯识亦云。执我是思。受用萨埵剌阇答摩所成大等二十三法。由此眼等实我亦用。故但应如前所分别。不应于中生异觉云。眼等唯为实他受用。卧具假用。或眼等通二。卧具唯假用。胜义七十对金七十。亦征彼云。必为他用。是何他也。若说积聚他。犯相符过。若不积聚他。能别不成。阙无同喻。卧具为喻所立不成。亦即此中法差别过。问于因三相。是何过耶。答彼立因意。成非积聚他用胜。其积聚他用胜。即是异品。宗无同喻。佛法都无不积他故。积聚性因。于异品有。此显还是九句之中异有同无。故成相违。阙第二相同品定有。亦阙第三异品遍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