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论疏部
- 因明入正理论疏
因明入正理论疏
述曰。下别显六。初共有三。一标名举宗因。二释不定义。三指不定相。此初二也。如声论者对佛法者。立声常宗。心心所法所量度性为因。空等常法为同品。瓶等无常为异品。故释共义。同异品中。此因皆遍。二共有故。名为不定。
论。为如瓶等所量性故声是无常为如空等所量性故声是其常。
述曰。指不定相。狭因能立。通成宽狭两宗。故虽同品而言定有非遍宽因能立。唯成宽宗。今既以宽成狭。由此因便成共。共因不得成不共法。若有简略。则便无失。故理门云。诸有皆共。无简别因。此唯于彼俱不相违。是疑因性。此说共不定。诸有立因。于同异品。皆共有性。无有简别。如声常宗。所量性因。二品皆有。然宗有二。一宽。二狭。如立声无我名宽。声外一切皆无我故。立声无常为狭。除声以外有常法故。因品亦二。所量所知所取等名宽。无有一法非所量等故。勤勇所作性等名狭。更有余法非勤勇发非所作故。若立其狭常无常宗。说前宽因。同异二品因皆遍转。故成不定。若望宽宗。其义可立。唯说狭因。可成狭宗。亦可成宽。异品无故。可成正因。如声论师对胜论。立声常为宗。耳心心所所量性故。犹如声性。有此简略。即便无失。故此与不共二不定差别。彼于一切品皆都无故。然诸比量。略有三种。一他。二自。三共。他比量中略有三共。自比共比。各三亦然。合有九共。今此举三。恐文繁故。下皆准知。一他共。二自共。三共共。如以佛法破数论。云汝我无常。许谛摄故。如许大等。此他比量无常之宗。二十三谛为同品。以自性为异品。许谛摄因。于同异品皆悉遍有。故是他共。若不尔者。宗因喻等。皆有违于自教等失。数论计我我是常。许谛摄故。如许自性。此自比量立我常宗。自性为同。大等为异。许谛摄因。二皆遍转。故是自共。如论所说。即是共共也。
论。言不共者如说声常所闻性故常无常品皆离此因常无常外余非有故是犹预因。
述曰。第二不共有三。一标名举宗因。二释不定义。三指不定相。此初二也。如声论师对除胜论。立声常宗。耳所闻性为因。此中常宗。空等为同品。电等为异品。所闻性因。二品皆离。于同异品皆非有故。离常无常。更无第三双非二品。有所闻性故。释不共云。离常无常二品之外。更无余法是所闻性。故成犹预。不成所立常。亦不返成异品无常故。其胜论师亦立有声性。谓同异性等。并所闻性。若对彼宗。非无同喻。故除胜论对立成过。
论。此所闻性其犹何等。
述曰。指不定相。犹者。如也。夫立论宗因喻能立。举因无喻。因何所成。其何等。可举方比。因既无方。明因不定。不能生他决定智故。问举因能立。立未成宗。无喻顺成。其宗不立。宗既顺先不立。此因应非不定。答因阙同喻。宗义无能可成。亦不返成异宗。由此名为不定。非是定能成一宗义故。不与其定名。理门难云。理应四种名不定因。二俱有故。所闻云何。古因明师不许四外有此不共。故今难云。以理言之。除决定相违。余四不定。于同异品。若遍不遍。皆悉俱有。可成异类法。故可名不定。今所闻性因。不可属异类。无更所成。如何不定。比量难云。所闻性因非不定摄宗。异品无故因。如二八因喻。又所闻因非不定摄宗。同品无故因。如四六因喻。彼论释云。由不共故。谓如山野。多有草木。虽无的属。若有取之。即可属彼。亦是不定。此因亦尔。同异二品。虽皆不共。无定所属。望所成立宗法同异。可有通于成随一义。故名不定。彼释此不共义云。以若不共所成立法。所有差别遍摄一切。皆是疑因。谓若不共所闻性因。凡所成立常无常等法。所有一切差别之义。遍摄一切佛法外道等宗。于彼宗中随所立宗。此不定因。皆是疑因。如佛法立若法处摄。若声处摄。若有漏摄。若无漏摄。此等诸声皆无常等为宗。数论立声。若是实有。若是自性等为宗。胜论立声。若德句摄。若非德句摄。离系亲子立二句法。有命。无命。有动增长名为有命。无动不增长名为无命。声是无命。我是有命等。如是一切所立声宗。所闻性因。遍于彼宗。皆二品无。并不能令宗性决定。故是疑因。彼重释言。唯彼有性。彼所摄故。一向离故。此意解云。所闻性因唯彼有性有法之声。彼所摄属。不唯为同品所摄。亦不异品所摄属故。是故不定。或所闻性名为有性。彼所闻性。唯彼有性声所摄故。二品皆无。由此名不定。上为释难。未破前量。彼破前云。一向离故。向者。面也。边也。相也。即因三相。亦名三向三面三边。此所闻性。唯阙一相。谓同品定有。由此宗法决定相违。前有诸师立理门论破比量云。所闻性因是不定因。宗也。阙一相故。犹如共等四种不定。喻也。此四皆阙异品遍无之一相故。若作此解。有不定过。非决定相违。彼不共因。为如共等。阙一相故。是不定摄。为如随一不成。阙一相故。非不定摄。如对声显立声无常。所作性故。如瓶盆等。此因但阙初之一相。非不定摄。如何乃以阙一相因为相违量。应与初量作不定过。此不共因。为如二八。异品无故。非不定摄。为如三九。异品无故。是不定因。与前第二作不定云。此不共因。为如四六。同品无故。非不定因。为如七九。同品无故。是不定因。前因总言同异品有无。不为简别。故有不定。由此彼因应言异品遍无故。同品遍无故。既遮不定。便无彼失。此不共因。不唯阙初相。非不成摄。不返成异宗。非相违摄。前既唯阙无第三相名共不定。今唯阙无第二相。故名不共不定。不顺不违成共宗故。今作决定相违量。解理门云。所闻性因不定因摄宗。同异相中随离一故。如共因等。因简初相。故无前失。理门复云。若对许有声性是常。此应成因。此中问意。如声论师对胜论立所闻性因。如声性常。应成正因。彼自答云。若于尔时。无有显示所作性等是无常因。容有此义。然俱可得。一义相违不容有故。是犹预因。此意答言。若胜论师于立论时愚钝无智。不与声论立所作因成声无常。彼可正因。若对俱时立无常宗所作因等。一义相违不容有故。是犹预因。此亦有三。如佛弟子对胜论。立他比量云。彼实非实。执德依故。非实之宗。彼德句等。以为同品。虽无异体。许德依因。于同异品皆非有故。名他不共。若胜论立我实有。许德依故。于同异品二皆非有。名自不共。如论所陈。名共不共。
论。同品一分转异品遍转者如说声非勤勇无间所发无常性故。
述曰。下第三释同分异全。文亦有三。此初标名举宗因。若声生论。本无今生。是所作性。非勤勇显。若声显论。本有今显。勤勇显发。非所作性。故今声生对声显宗。声非勤勇无间所发。无常性因。此因虽是两俱全分两俱不成。今取不定亦无有过。
论。此中非勤勇无间所发宗以电空等为其同品此无常性于电等有于空等无。
述曰。自下第二显不定义。有三。初显同分。次显异全。后结不定。此初也。非勤勇宗电晃等并虚空等皆是同品。并非勤励勇锐无间所发显故。无常之因。电有空无。故是同品一分转也。
论。非勤勇无间所发宗以瓶等为异品于彼遍有。
述曰。此显异全。瓶是勤励勇锐无间。因四尘泥所显发故。无常之因于彼遍有。
论。此因以电瓶等为同品故亦是不定。
述曰。此结不定。若宗同品。电空为同。俱非勤勇所显发故。若因同法。电瓶为同。俱无常故。此因虽于宗同品空上无。双于宗同异二品电瓶上有。不唯定成一宗。故亦不定。亦前二也。
论。为如瓶等无常性故彼是勤勇无间所发为如电等无常性故彼非勤勇无间所发。
述曰。第三指不定相。彰无常因。能成前声。或是勤勇。或非勤勇。何非不定。此亦有三。如小乘等对大乘立他比量云。汝之藏识非异熟识。执识性故。如彼第七等。此非异熟识宗。以除异熟六识外余一切法而为同品。执识性因。于第七等有。于色声等无异熟六识而为异品。执识性因。于彼遍有。故是他同分异全。如萨婆多对大乘立自比量云。我之命根定是实有。许无缘虑故。如许色声等。此实有宗。以余五蕴无为等为同品。无缘虑因。于色等有。于识等无。以瓶盆等而为异品。无缘虑因于彼遍有。故是自同分异全。如论所陈。即是共同分异全。
论。异品一分转同品遍转者如立宗言声是勤勇无间所发无常性故。
述曰。下第四释异分同全有二。此初标名举宗因。谓声显论对声生立。是勤勇无间所发宗。无常性因。
论。勤勇无间所发宗以瓶等为同品其无常性于此遍有。
述曰。下显不定义有三。此显同全。一切转故。
论。以电空等为异品于彼一分电等是有空等是无。
述曰。此显异分。半有转故。
论。是故如前亦为不定。
述曰。此结不定。是因不但能成于声。如瓶盆等。是勤勇发。亦能成声。如电光等。非勤勇发。是故如前成二品故。亦为不定。此亦有三。如大乘师对萨婆多。立他比量云。汝执命根定非实有。许无缘虑故。如所许瓶等。非实有宗。以瓶等为同品。无缘虑因。于彼遍有。以余五蕴无为为异品。无缘虑因于彼一分色等上有。心心所无。故是他异分同全。大乘若云我之藏识是异熟识。许识性故。如异熟六识。异熟识宗。以异熟六识而为同品。许识性因。于此遍有。以除异熟六识。余一切法而为异品。许识性因。于彼一分非业果心有。于彼一分色等上无。故是自异分同全。如前所说。胜军论师成立大乘真是佛语。两俱极成非佛语所不摄故。如增一等。亦是此过。此中佛语宗。以增一等而为同品。大小乘两俱极成非佛语所不摄因。于此遍有。以发智六足等而为异品。两俱极成非佛语所不摄因。于发智有。于六足无以发智论等小乘自许亦是佛语。大乘不许。亦汝大乘及余小乘。两俱极成非佛语所不摄故因。既于彼有。亦此因过摄。如论所陈。即是共异分同全。
论。俱品一分转者如说声常无质等故。
述曰。第五俱分有二。此初标名举宗因。声胜二论皆说声无质碍。无质碍故。空大为耳根亦无质碍。今声论对胜论立声常宗。无质碍因。
论。此中常宗以虚空极微等为同品无质碍性于虚空等有于极微等无。
述曰。下显不定亦三。此显同分。二宗俱说。地水火风。极微常住。粗者无常。劫初成体非生。劫后坏体非灭。二十空劫。散居处处。后劫成位。两合生果。如是展转乃至大地。所生皆合一。能生皆离多。广如二十唯识疏中解。此空等。等彼时等。极微言等。等取彼意等。如极微亦有碍故。故此常宗。虚空极微为同喻。无质碍因。于空等有。极微等无。故是同分。
论。以瓶乐等为异品于乐等有于瓶等无。
述曰。此显异分。并前合显俱一分转。彼二宗中。皆说觉乐欲嗔等为心心所。此二非常。为常异品。无质碍因。于乐等中有。于瓶等上无。故是异分。
论。是故此因以乐以空为同法故亦名不定。
述曰。结不定。无质碍因。空为同品。能成声常。乐为同品。能成无常。由成二品。是故如前亦为不定。理门论云。若于其中俱分是有。亦是定因简别余故。是名差别。谓此第五俱分之因。于同异品。皆悉分有。是不定因。由有相违及正因故。此所说因。不于一分异品转故。是定因摄。如立声常宗。无质碍故因。诸无质碍。皆悉是常。犹如虚空为同喻。若是无常。即有质碍。犹如瓶等为异喻。空为同品。无质碍因有。瓶为异品。无质碍因无。故是其正。若望乐等心心所法。异品有故。即是相违。谓声无常。无质碍故。如心心所。谓若是常。见有质碍。犹如极微。今此不定因。望异品一分无边。可是决定。若望异品一分有边。即成相违。故是犹预。或于其中俱分有者。非唯此一。第一第三四五。皆名俱分。并有此义。同品异品名为俱分。非俱一分名为俱分。若作后解。摄不定尽。前不共因。无有定义。宜简别自余不定因故。是名不定。与余差别。次上二因。唯有二段。无第三段。指不定相。同前第三。易故不说。此亦有三。如大乘师对萨婆多。立他比量。汝之命根非是异熟。以许非识故。如许电等。此非异熟宗。以非业果五蕴无为而为同品。许非识因。于电等有。于心等无。以业果五蕴而为异品。许非识因。于心等无。于眼等有。故是他俱品一分转。小乘返立。即自俱品一分转。如论所陈。即是共俱品一分转。
论。相违决定者。
述曰。第六相违决定有三。此初标名。具三相因。各自决定。成相违之宗。名相违决定。相违之决定。决定令相违。第三第六两啭。俱是依主释也。有比量云。此之二因非是过因。三相具故。如二八因。或二八因应非正因。具三相故。如此二因。应为彼立相违量云。此之二因不定因摄。令敌证者生疑智故。如五不定。或此二因非正因摄。不令敌证生定智故。如余过因。若二八因。许非正因。便无正量。违教世间种种过失。故知。彼是正因所摄。此二乃是不定所收。二八句因正因所摄。生敌证者决定智故。如余正因。
论。如立宗言声是无常所作性故譬如瓶等。
述曰。下第二显宗因有二。此乃胜论对声生论。义如前说。若对声显随一不成。
论。有立声常所闻性故譬如声性。
述曰。此乃声生对胜论立。若对余宗说所闻性。是前所说不共不定。胜论声性。谓同异性。实德业三。各别性故。本有而常。大有共有。非各别性。不名声性。声生说声总有三类。一者响音。虽耳所闻。不能诠表。如近坑语。别有响声。二者声性。一一能诠。各有性类。离能诠外。别有本常。不缘不觉。新生缘具。方始可闻。不同胜论。三者能诠。离前二有。响及此二皆新生。响不能诠。今此新生声是常住。以本有声性为同品。两宗虽异。并有声性可闻且常住。故总为同喻。不应分别。何者声性。如立无常。所作性因。瓶为同品。岂应分别。何者所作。何者无常。若绳轮所作。打破无常。声无瓶有。若寻伺所作。缘息无常。声有瓶无。若尔。一切皆无因喻。故知因喻之法。皆不应分别。由此声生立量无过。若分别者。便成过类分别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