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颂疏论本

  牟尼说法蕴  数有八十千
  彼体语或名  此色行蕴摄

  释曰。论有两释。诸说佛教语为体者。彼说法蕴。皆色蕴摄。语是音声。故色蕴摄。诸说佛教名为体者。彼说法蕴。皆行蕴摄。名是不相应行。故行。蕴摄。
  从此第二。明法蕴量。论云。此诸法蕴。其量云何。颂曰。
  有言诸法蕴  量如彼论说
  或随蕴等言  如实行对治

  释曰初两句颂。约文定量。第三句。约义定量。第四句。约行定量。论云。有诸师言。八万法蕴。一一量等法蕴足论。谓彼一一。有六千颂。如对法中。法蕴足论说。或随蕴等言者。是第二师。约所诠义。以为其量。或者显第二解也。随蕴等者。蕴者谓五蕴。等等取十二处。十八界。十二因缘。四谛。四食。四静虑。四无量。四无色。八解脱。八胜处。十遍处。三十七觉品。六神通。一无诤定。一愿智。四无碍解等。一一教门。名一法蕴。如实行对治者。是第三解。就行定量。是婆沙中。正义家释。故云如实行。谓贪嗔痴等。八万行别。对治者。是不净观等。能对治门。所对治贪等。有八万故。能对治教。亦有八万。言八万者。谓贪嗔等。十种随眠。此十随眠。一一皆以九随眠。为方便。足成一百 此有前分一百。后分一百。合成三百。置本一百。就前分一百。一一皆以九随眠。为方便。成一千 后分一百。亦以九随眠。为方便。复成一千 兼本一百。成二千一百 已起有二千一百。未起有二千一百。足满四千二百 约多贪。多嗔。多痴。著我。思觉。此之五人。一一有四千二百。合成二万一千。更就三毒等分四人。以配一一。有二万一千。遂成八万四千 如彼所说。八万法蕴。皆此五中。二蕴所摄 若声为体。是色蕴所摄。若名为体。是行蕴摄。
  从此大文。第二类摄余蕴等。论云。如是余处诸蕴处界。类亦应然(余处者。余经处也。余经所明。诸蕴处界。皆此论中。蕴处界摄故。言类亦应然也) 颂曰。
  如是余蕴等  各随其所应
  摄在前说中  应审观自相

  释曰初句标经。次两句。明论摄经。下一句。劝观。如是余蕴等者。标经所说。如是余经。所明蕴等。等取处界。蕴谓戒等五蕴。处谓十遍处等。界谓六十二界等。各随其所应摄在前说中者。明论摄经。谓经所明。蕴处界三。各随所应。摄在此论。前所说中。谓此论五蕴。摄经五蕴。此论十二处。摄经十遍处等。此论十八界。摄经六十二界。故言各随其所应也。应审观自相者。观知摄相。相者性也。应审观彼一一自相。夫言摄者。唯摄自相。色唯摄色。心唯摄心。名自相也。经中五蕴。谓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也。彼中戒蕴。此色蕴摄。戒是道共无表色也。彼余四蕴。是行蕴摄。解脱蕴以胜解。为体。解脱知见蕴。取尽无生智为体。此之四蕴。是心所法。故行蕴摄。又诸经说十遍处等。前八遍处。无贪性故。十二处中。是法处摄。若兼助伴。五蕴性故。即此意处。法处所摄。此中色蕴。取定共无表色也。色等四蕴。是法处摄。识蕴是意处摄。摄八胜处。应知亦尔。空识二遍处.空无边等四无色处.四蕴性故。即此意处法处所摄 复有二处。谓无想有情天处。及非想非非想处。初处即此。十处所摄。无香味故。后处即此意法处摄。四蕴性故。又多界经。说界差别。有六十二界。随其所应当知。皆此十八界摄。如有颂曰。
  界有六十二 十八界为初 三六一四种(三六。一十八。加一四。成二十二界。足前十八界。成四十) 六三后二二(六三十八。二二成四。合二十二。足前成六十二) 三六者(一六。谓地水火风空识界。二六。谓苦乐忧喜舍无明界。三六。谓欲恚害无恚无害无欲也) 一四种者(谓受想行识也) 六三者(一三。欲界色界无色界。二三。色界无色界灭界。三三。过去界。现在界。未来界。四三。善界。不善界。无记界。五三。劣界。处中界。妙界。六三。学界。无学界。非学非无学界也) 后二二者(一二。有漏界。无漏界。二二。有为界。无为界也)。
  从此第三。别明六界。论云。地水火风。四界已说。空识二界。未说其相。为即虚空名为空界。为一切识。为识界耶(问也)。不尔(答也)。云何(征也) 颂曰。
  空界谓窍隙  传说是明闇
  识界有漏识  有情生所依

  释曰空界谓窍隙者。正明空界非虚空也。唯取门窗。及口鼻等。内外窍隙。名为空界。传说是明闇者。出空界体。应知此体。不离昼夜。昼以明为体。夜以闇为体 依经部宗。空界是假。萨婆多师。空界是实。明闇为体。论主意。朋经部故曰传说 识界有漏识者。正明识界。非无漏识也。有情生所依者。明无漏识。非识界所以也。由许六界。是诸有情。生所依故。若无漏法。破坏三有。非生所依故。无漏识非识界也。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一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二

  从此第三。诸门分别。总有二十二门。分别十八界。此有三门。论云。于前所说十八界中。几有见。无见。几有对。无对。几善。几不善。几无记。颂曰。
  一有见谓色  十有色有对
  此除色声八  无记余三种

  释曰。一有见谓色者。十八界中。一界有见。所谓色界。由显形色在此在彼差别不同。遂能示现此彼言说。言说名见。有彼言说故。故名有见。亦解见谓眼根。观照色故。色有眼见名为有见 十有色有对者。五根五境。称之为十。体是色故。名为有色 此十色界。极微所成。更相障碍。故名有对。论云。如手碍手。如石碍石。或二相碍(手石名二)应知有对。总有三种。一障碍有对。二境界有对。三所缘有对。对是碍义。碍有二种。一障碍碍。二拘碍碍。障碍碍者。谓障碍有对。十色为体。障碍即有对。持业释也。拘碍碍者。谓境界所缘。二种有对。境界有对。体者论云。谓十二界(六根六识)。法界一分(于法界中。唯取心所故。云一分)。诸有境法。于色等境(前十二界。及法界一分。能取境故。名诸有境法。于色等境者即所取境也)。此十二界。为境所拘。名为有对。境界之有对。依主释也。所缘有对体者。谓七心界全(六识及意界也)。法界一分(心所是也)。言所缘者。色等六境也。言有对者。七心界。法界。一分也。此七心界法界。名所缘有对者。为所缘境。之所拘碍。名为有对。所缘之有对。依主释也 论引施设足论证。境界有对。作四句分别。故施设足论。作如是说。此中于水。有碍非陆。如鱼等眼。于陆有碍非水。从多分说。如人等眼。有于俱碍。如毕舍遮(唐云食血肉鬼)室兽摩罗。及捕鱼人。虾蟆等眼(此毕舍遮等。于水陆。俱能见色。故通俱碍耳)。有俱非碍。谓除前相 论云境界所缘。复有何别(问也)若于彼法。此有功能。即说彼为此法境界。心心所法。执彼而起。彼于心等。名为所缘。解云(答也)。彼法者。色等六境也。此有功能者。此六根六识。于彼色等。有见闻等功能也。准此论文。功能所托。名为境界。如眼能见色。识能了色。唤色为境界。以眼识于色有功能故也。心心所法。其性劣弱。执境方生。犹如羸人非杖不起。故色等境。识所攀附。名为所缘也(已上注也)。准此论文。境界所缘。二义全别 且如一色被眼所见。名为境界。眼为有功能于色故也 即此一色。能引识起。名为所缘。为与识为力故也。由此道理。碍取境义边。名境界有对。故境界有对。通六根六识。以根及识。能取境故 碍缘境义边。名所缘有对。故所缘有对 唯心心所。以心心所杖境起故。亦光法师云。碍体义边。名所缘有对。碍用义边。名境界有对。更有多释。烦而不叙。亦论云。云何眼等。于自境界及自所缘。转时说名有碍(问碍义也。云何眼根。眼识等。于自境界。转时说名有碍。问境界有对也。云何眼识等。于自所缘。转时说名有碍。问所缘有对也。言自简他。如眼见色。耳闻声也)。越彼依余。此不转故(解云答也。越彼色等。于余声等此眼等。不转故。名为碍也)。或复碍者。是和合义。谓眼等法。于自境界及自所缘。和合转故(解云。是约和合义。以释碍也)。问若法境界有对。亦障碍有对耶。答应作四句。谓七心界。法界一分。诸相应法(四十六心所。名诸相应法)。是第一句。能取境故。名境界有对。非极微成。非障碍有对。色等五境。是第二句。极微成故。名障碍有对。不能取境。非境界有对眼等五根是第三句。极微成故。名障碍有对。能取境故。亦名境界有对。法界一分。非相应法。是第四句(于法界中。除心所外。余得非得等 名非相应法也)。非极微成。故非障碍有对。不能取境。故非境界有对。问若法境界有对。亦所缘有对耶。答应顺后句。谓所缘有对。必是境界有对。以心心所。缘境起时必取境故。自有境界有对。而非所缘有对。谓眼等五根 以眼等根。能取境故。名境界有对。不缘境故。非所缘有对 依经部宗中。大德鸠摩罗多。作如是说。鸠摩罗多。此云豪童也 是处心欲生他。碍令不起。应知是有对。无对此相违 此颂意者。如有色处。其心欲生。被他声碍。心遂不起。心不起时。名为有对。心正生时。即名无对。不同有宗于心生位说名有对。论主意朋鸠摩罗多释故。论云此是所许 此除色声八无记余三种者。三性分别门。此十色中。除色声二。所余八种。是无记性无记二字。义属上句。余谓色声。是通三性。言三性者。一善。二不善。三无记。若法可赞置白品中。名为善性。若法可毁置黑品中。名为不善性。非可赞毁。名为无记。亦解不能记异熟果。故名无记。眼等八种。不可记为善不善性。是无记摄 若色声二。从善心力。等起身语表摄。是名为善性。若从不善心力。等起身语表摄。名为不善。从无记心。等起身语表摄。名为无记。及不从心等起。总名无记 言色声二者。身表是色。语表是声。言等起者。心王心所。等能引起。由色声二非自性善恶。约能发心。判成善恶。心若是善。所发身语。亦名为善。心若不善。所发身语。亦名不善。所以身语。名等起善。
  从此第四三界分别门。论云已说善等。十八界中。几欲界系。几色界系。几无色界系。颂曰。
  欲界系十八  色界系十四
  除香味二识  无色系后三

  释曰。欲界所系。具足十八。色界所系。唯十四种。除香味境及鼻舌识。除香味者。段食性故。色界无段食。故无香味 除鼻舌识。无所缘故。鼻识缘香。舌识缘味既无香味故。无鼻舌识 无色所系。唯后三种。所谓意界。意识界。法界 眼等五根。色等五境。此十是色。无色离色。故无此十。无此十故。五识亦无。故论云。依缘无故。五识亦无(五根为依。五境为缘)故唯后三无色界系。
  从此第五。有漏无漏分别门。论云。已说界系。十八界中。几有漏。几无漏。颂曰。
  意法意识通  所余唯有漏

  释曰。意法意识通者。通有漏无漏二也。谓意及意识。道谛摄者。名为无漏。余名有漏。法界若是道谛。无为名为无漏余名无漏(法界有无漏心所法名道谛也)。余十五界。唯是有漏。道谛无为。所不摄故。
  从此第六。有寻有伺门。于中有二。一正分别。二释妨难。且正分别者。论云。十八界中。几有寻有伺。几无寻唯伺。几无寻无伺。颂曰。
  五识唯寻伺  后三三余无

  释曰眼等五识。有寻有伺。由与寻伺恒共相应。谓眼等五识。有二种因。故与寻伺恒相应也。一行相粗。二外门转 由此二因。故眼等识。与寻伺俱。其义决定。故说唯言。后三三余无者。后三谓意法意识。根境识中。各居后故。重言三者。明此三界。皆通三品。三品名三。言三品者。一有寻有伺品。二无寻唯伺品。三无寻无伺品。故论云。此后三界。皆通三品。意界意识界。及相应法界。除寻与伺(法界中。有四十六心所法。名相应法界。于四十六心所中。除却寻伺。取余四十四心所。谓寻伺二种。不通三品。故除之也。今此文中意。明通三品也)。若在欲界初静虑中。有寻有伺。若在静虑中间。无寻唯伺。第二静虑。已上诸地。乃至有顶。无寻无伺(明意界意识界。及四十四相应法界。在诸地中。通三品也)。又论云。法界所摄。非相应法。静虑中间。伺亦如是(法界中。有十四不相应。及三无为兼无表色。名非相应法。此非相应法及静虑中间伺。同前第三无寻无伺品。故言亦如是。谓非相应法。不与寻伺相应故。名无寻无伺。其中间禅伺。地法中无寻故。不与寻相应。故名无寻也。伺无第二伺共相应。故名无伺也)。又论云。寻一切时。无寻唯伺。无第二寻故。但伺相应故(寻同前第二品。名无寻唯伺。寻无两寻同一时起。故无第二寻也。由寻无第二寻故。寻不与寻相应。故寻名无寻。寻得与伺相应。寻名唯伺。请细读看之也)。又论云。伺在欲界初静虑中。三品不收。应名何等(此问意。伺非三品收者。伺不与伺相应故。不可言有寻有伺品。伺得与寻相应。故不可言第二无寻唯伺品。及第三无寻无伺品。既非三品。应名何等)此应名曰无伺唯寻。无第二伺故。但与寻相应故(此文答前问也。伺无第二伺共相应故。名为无伺。与寻相应故。名唯寻也)。由此故。言有寻有伺地有四品法(由此者。由有第四无伺唯寻品也。有寻有伺地者。欲界初禅是也)。一有寻有伺。谓除寻伺。余相应法(余相应法者。余四十四心所法也)。二无寻唯伺。谓即是寻。三无寻无伺。谓即一切非相应法(非相应法者。法界中。有十四不相应。三无为法。及无表色也)。四无伺唯寻。谓即是伺。言余无者。余十色界。无寻无伺。常与寻伺。不相应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