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论疏部
- 俱舍论颂疏论本
俱舍论颂疏论本
次下释妨。于中有二。一别立意界妨。二十八界不成妨。且初第一。别立意界妨者。论云。若尔六识。即是意界。异此说何。复为意界。颂曰。
由即六识身 无间灭为意
释曰身者体也。此六识身。初谢过去。名无间灭。谓于中间。无间隔故。即此六识。无间灭已。为后识依。即名意界意者。所依义故。过去识得名为意。由与现识为所依故 从此第二。十八界不成妨者。难前问起。论云。若尔实界。应唯十二。或应十七。六识与意更相摄故。何缘得立十八界耶。颂曰。
成第六依故 十八界应知
释曰成第六依故者。立意界所由也。眼等五识。各有别依。谓眼等五根 第六意识。无别所依。为成此依故立意界。十八界应知者。结成十八界也。既立意界。由此六识各有所依。成十八界。所依能依境界各六故。成十八界。所依六者。谓眼等六根。能依六者。谓眼等六识。境界六者。谓色等六境。
从此第二。明总摄者。颂曰。
总摄一切法 由一蕴处界
摄自性非余 以离他性故
释曰。总摄一切法由一蕴处界者。正明相摄。摄一切法。由一色蕴。由一意处。由一法界。所以者何。且一切法不过五位。一色。二心。三心所。四心不相应。五无为法。一切色法。一色蕴摄尽。一切心法。一意处摄尽。一切心所及不相应。并无为法。一法界摄尽 故举此三。摄法总尽 摄自性非余以离他性故者。明摄分齐。前言摄者。唯摄自性。不摄他性。故云非余。法与他性。恒相离故。故不相摄。自性摄者。色唯摄色。心唯摄心。且如眼处眼界及苦集谛。是色蕴摄同色性故。不摄意处意界。及灭谛等。非色性故。
从此大文第三。明数开合。于中有二。一明数合。二明数开。且初第一。明数合者。论云。眼耳鼻三处。各有二。何缘界体。非二十一。颂曰。
类境识同故 虽二界体一
释曰。类同者同眼自性故境同者。同以色为境故。识同者。同与眼识为所依故。由此眼界。虽二立一。耳鼻亦应如是分别。
其次第二。明数开者。论云。若尔何缘。生依二处。颂曰。
然为令端严 眼等各生二
释曰然为令端严者。论有二解 第一师解。为所依身相端严故。界体虽一。而两处生。若眼耳根。处唯生一。鼻无二穴。身不端严。此释不然。论主破云。若本来尔。谁言丑陋。又猫鸱等。有何端严 第二正解。为所发识明了端严。现见世间。闭一目等。了别色等。便不分明。是故三根。各生二处。
从此大文。第二别释名义。于中有六。一释三法名。二教起因。三蕴废立。四名次第。五名废立六摄异名 初第一释三法名者。论云。已说诸蕴乃处界摄。当说其义。此蕴处界。别义何云。颂曰。
聚生门种族 是蕴处界义
释曰初句释义。次句结成。聚谓积聚。即是蕴义。故经言。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劣。若胜。若近。若远。如是一切略为一聚。说名色蕴 此经意者。义有五门 第一三世门。谓无常已灭名过去。若未已生名未来。已生未谢名现在 第二内外门。自身名内。所余他身非情名外。或约十二处。辨眼等五根名内色等五境名外 第三粗细门。色有三种。一有见有对。谓色境也。二无见有对。谓眼等五根。声香味触也。三无见无对。谓无表色也。此三色中。有对名粗。无对名细。或相待立。如无见有对色。望有见有对色。名细。望无见无对色。名粗 第四劣胜门。染污名劣。不染名胜(色十一中。眼等五根。香味触八。是无记性。色声两种。通三性。无表唯善恶。于三性中。善无记名不染。恶名染污也) 第五远近门。去来名远。现在名近。如色蕴中有此五门。乃至识蕴亦有五门。应知亦然。唯粗细一门。与色蕴有别。谓眼等五识。相应四蕴。依五根名粗。第六意识。相应四蕴。唯依意根名细。或约地辨。谓九地中。下地名粗。上地名细 生门者。是处义也。谓六根六境。是心心所。生长门处。由六识生必托根境方能起故。论云。是能生长彼作用义(依萨婆多宗。法体先有。不可言生。但生其用耳) 言种族者。是界义。论有两释。一解族者。谓种族也。是生本义。谓十八界。为同类因。各生自类等流果故。是法生本。如一山中有多铜铁金银等族。说名多界。如是一身。或一相续有十八类诸法种族。名十八界。解云。金银等族。是金银等矿。言一身者。一有情身。一相续者。一法相续。此一身一相续。合前喻中如一山中也。问若尔无为。应不名界。谓无为法。非同类因。不成生本故。答心心所法。生之本故 谓心心所缘无为法生。虽不为因而得为境。是心心所生之本故 有说界声。表种类义。谓十八法。种类自性。各别不同。名十八界。此师解意。族谓族类。谓十八法。各各别也。如崔卢等姓。各各不同。萨婆多宗。三科俱实。若依经部。蕴处是假。唯界是实。若依论主。唯蕴是假。余二并实。
从此第二。明教起因。论云。何故世尊。于所知境。由蕴等门。作三种说。颂曰。
愚根乐三故 说蕴处界三
释曰。所化有情。有三品故。世尊为说蕴等三门。愚有三者。或愚心所。总执为我。为说五蕴。以五蕴中。一蕴是色。一蕴是心。分心所法。为受想行三蕴。故说五蕴。能破彼执 或唯愚色。总执为我。为说十二处。以十二处中。十处是色。唯意法。非色。故说处门。能破彼执 或愚色心。总执为我。为说十八界。以十八界广说色心。十界是色余八是心。故说界门。能破彼执 根亦三者。谓上中下根。上根聪利。说略便解。为开五蕴。中根稍迟。说处方解。下根最钝。要须广说。故为谈界 乐亦三者。为乐略中及广文故。如其次第。说蕴等三。
从此第三。明蕴废立。就中有二。一正明蕴废立。二明蕴不摄无为。且初正明废立者。论云。何缘世尊说余心所。总置行蕴。分别受想。为二蕴耶(心所。有四十六。唯除受想。余四十四入行蕴摄。名余心所)颂曰。
诤根生死因 及次第因故
于诸心所法 受想别为蕴
释曰初之两句。正举三因。后之两句结成别蕴。言三因者 第一诤根因。诤根有二。谓著诸欲。及著诸见。此二受想。如其次第。为最胜因。味受力故贪著诸欲。倒想力故。贪著诸见。解云。诸欲者是五妙境也。诸见者是身见等五也。诸欲贪及诸见体是烦恼。烦恼名诤即诤名根。受想二法。与诤根为因。诤根之因。依主释也 第二生死因者。由贪著受起倒想故。生死轮回故。受与想为生死因。生死之因。依主释也 第三明次第因者。邻次当辨 由上三因。于心所法。应知别立受想为蕴。
从此第二明无为非蕴者。论云何故无为说在处界非蕴摄耶。颂曰。
蕴不摄无为 义不相应故
释曰初句正标。次句释成。义不相应。论有三解 第一解云。三无为法。与色等义不相应故。谓体非色。乃至非识 无为体非色。与色义不相应。乃至体非识。与识义不相应。故非蕴摄。问无为既非五蕴。何不立为第六蕴耶。答亦不可说为第六蕴。彼与蕴义不相应故。聚义是蕴 无为非聚义。义不相应。不可立蕴 第二解云。又言取蕴。为显染依。染净二依。蕴言所显 无为于此二义都无。义不相应。故不立蕴。取蕴有漏。故显染依。无漏五蕴。便是净依。故但言蕴。便通染净 第三解云。有说如瓶破非瓶。如是蕴息应非蕴。解云。谓瓶破非瓶。不是瓶摄。蕴息是无为。无为非蕴摄。此第三释。论主破云。彼于处界。例应成失。解云。此意者。蕴息是无为。无为非蕴摄。处界息处是无为。亦可无为非处界。故将处界为例。彼第三解成过失也。
从此第四。明名次第者。就中分二。第一蕴次第。第二处界次第 且初第一蕴次第者。论云如是。已说诸蕴废立。当说次第。颂曰。
随粗染器等 界别次第立
释曰此之两句总有四义。一随粗次第。二随染次第。三随器等次第。四随界别次第。且随粗次第者。色有对故诸蕴中粗 谓五蕴中。色蕴有对。余四无对。故色最粗。先说色也。无色中粗。唯受行相。故世说我手等痛言(无色者。受等四蕴。于中最粗唯受行相。何以得知。故举喻言手等也。言痛即在苦受。不言手等想。明知受粗于想。故先说受) 待二想粗。男女等想。易了知故 解云待者对也。二者行识二蕴也。想对此二。即粗故。言待二想粗。次说想蕴也 行粗过识贪嗔等行。易了知故。此贪嗔等。是行蕴摄。既易了知。明知行蕴。粗于识蕴。识最为细。总取境相。难分别故。解云。境有二相。一者总相。谓色声等。二者别相。谓违顺等。心所取别。识取总相。故难分别。最为细也 第二随染次第者。或从无始。生死已来。男女于色。更相爱乐。此由耽著乐受味故。耽受复因倒想生故。此倒想生。由业烦恼(烦恼。是行蕴摄) 故如是烦恼依识而生。由此随染。立蕴次第 第三随器等次第者。器等者。等取饮食助味厨人食者也。夫欲请客。先求食器。既得其器。次求米面。以为饮食。米面已辨。次求盐酢。以为助味。便付厨人。使令调合。饮食既办。进客。令食。色蕴如器。如世间器。饮食所依。色亦如是。受所依故。受类饮食。如世间食。有损有益。受亦如是。乐受益人。苦受便损。想同助味。如世盐醋。助生食味。想亦如是。起怨想时。生苦受味。起亲想时。生乐受味。行似厨人。由行蕴中有业烦恼。能感异熟。如世厨人造得饮食。识喻食者受果报故。故随器等。立蕴次第 第四随界别次第者。于欲界中。有诸妙欲。色相显了。先说色蕴 于色界中。有胜喜等。受相显了。次说受蕴 三无色中。取空等相。想相显了。次说想蕴 第一有中。思最为胜。行相显了。解云。第一有中。非想地也。谓思是业。行蕴所摄。由非想业。能感有顶八万劫果。故思最胜。行相显了。次说行蕴 此前四蕴。识住其中。故后说识。谓识住色中。识住受中。识住想中。识住行中。四是所住。识是能住。故识后说。由如世间。田种次第。先田后种。田喻四蕴。识喻其种。由上四义。立蕴次第故。故此五蕴。无增减失。又论云。即由如是。诸次第因。离行别立受想二蕴。谓受与想。于诸行中。相粗生染。类食同助。二界中强。故别立蕴(前次第因。邻次当辨。是此文也。相粗者。受想粗门。生染者。是受想生染门。类食是受也。同助是想也。此是受想器等门。二界中强者。受色界强。想无色强。是受想界次第门。故次第因含此四门也)。
其次第二。明处界次第者。论云。处界门中。应先辨说六根次第。由斯境识次第可知。颂曰。
前五境唯现 四境唯所造
余用远速明 或随处次第
释曰前三句。约境明次第。第四句。约处明次第。前五境唯现者。前五根境。谓六根中。眼等前五。唯取现境。是故先说。第六意根。取境不定。意境有四。三世无为。于此四中。或时取一。或二三四。是故后说。四境唯所造者。初句前字。流至此中。应言前四境也。谓五根中。前四根境。唯是所造。是故先说。身境不定。是故后说。谓身取触。触有十一。四是能造。地水火风。七是所造。滑涩等。身根有时。或取大种。或取所造。或二俱取。故。不定也。余用远速明者。余谓前四眼耳鼻舌身意外故。名之为余。此四根中。先说眼耳。取远境故。鼻舌不尔。是故后说 于眼耳中。眼用远故。在耳先说。远见山河。不闻声故。
又眼用速。先远见人撞击钟鼓。后闻声故。鼻舌二根。用俱非远。先说鼻者。谓由两义。一速。二明。一速者。如对香美诸饮食时。鼻先臭香。舌后尝味。二明者鼻能取味中之细香。舌不能取香中之细味也 或随处次第者。处是六根。所依之处。随所依处有上下故。辨根次第。谓眼所依。最居其上。其次耳鼻舌。身多居下。意无方所。有即依止诸根生者。故最后说 解云。谓六识身。总名为意。眼等五识。依五根生。非第六识。故言有即依止诸根生者。
从此第五。明名废立者。论云。何缘十处皆色蕴摄。唯于一处。立色处名。又十二处。体皆是法。唯于一种。立法处名。颂曰。
为差别最胜 摄多增上法
故一处名色 一名为法处
释曰为差别三字。通下两句。且初为差别故一处名色者。境有境性。种种差别。名差别也。谓色等五境。为境性。是境界故 眼等五根。名有境性。有境界故 于此十处。若总名色。即无如此境有境性种种差别。为差别故。建立为十。唯一名色。又眼等九各有别名。唯此色处。而无别名。为眼等九名。所简别。虽标总称。即受别名 言最胜者。明色处得通名也。于十处中。色处最胜。故立通名。色有三义。名为最胜。一者有对故。二有见故。三诸世间同说为色故 眼等九处。唯有有对一义。无余两义。不名最胜 又为差别故一名为法处者。释法处也。若总言法。即无差别。谓差别故。立一法处。如色应知。摄多增上法者。此明法处得立通名。一摄多法。有六十四法。名为多法。心所有四十六。不相应有十四。无为有三。及无表色。此等诸法。法处摄故。二摄增上法。增上法者。所谓涅槃。唯法.处摄。由此两义。独名为法。
从此第六。明摄异名。于中有三。一略摄法蕴。二明类摄余蕴等。三别明六界等。就第一略摄法蕴。复分两种。一摄法蕴。二明法蕴量。且初第一摄法蕴者。论云。诸契经中。有余种种蕴。及处界名相可得。为即此摄。为离彼耶(经中种种蕴。及处界者。蕴者谓八万法蕴。于戒等五蕴。名种种蕴。处谓十遍处。八胜处。五解脱处。无想天处。非想天处。名种种处。界谓六十二界。地等六界。名种种界。此经中蕴。为即此论五蕴所摄。此经中处。为即此论十二处摄。此经中界为即此论十八界摄。为离彼蕴处界耶)。彼皆此摄。如应当知(此论文总答前问。彼经中蕴处界。皆此论中蕴处界摄。如其所应。当知下文当辨)。且辨摄余诸蕴。名相。颂曰。